• 沒有找到結果。

岡山鎮從日治時期就是岡山地區貨物交易集散地的中心,光復後仍舊如此,

僅管岡山鎮已由農業轉變為以工商業為主,但因為其交通發達以及工商業興盛造 成人口聚集,岡山鎮鄰近的龍眼、蜂蜜、羊肉等農牧業產品聚集在岡山銷售,加 上與岡山羊肉齊名的岡山豆瓣醬,皆為岡山鎮的名產,也為岡山鎮帶來許多觀光 旅遊上的商機。

根據高雄縣統計要覽 73~82 年的資料,岡山鎮的產業結構變遷情形呈現一級

產業逐年下降,由 73 年的 22.61%降到 82 年的 12.97%,二級產業則是逐年上升,

由 73 年的 26.90%上升至 82 年的 37.01%,而岡山鎮由於有大量的軍人服務業人 口,因此三級產業的比重最高,民國 73 年為 50.49%,民國 82 年為 50.03%。整 體而言,岡山鎮的人口以從事二、三級產業者居多,其二、三級產業發展狀況在 高雄縣僅次於鳳山市、大寮鄉及仁武鄉,惟後兩者主要仍以發展工業為主,故就 工商業之整體發展而言,岡山鎮在高雄縣為僅次於鳳山市之工商重鎮(李俊賢,

1999)

第三節第三節第三節

第三節 重大建設與都市計畫重大建設與都市計畫重大建設與都市計畫重大建設與都市計畫 一、重大建設

(一)交通建設:

本鎮位居台南與高雄兩大都市之間。明鄭時即在此設置營鎮屯墾,入清以 後,亦派軍駐防。據台灣府志輿圖纂要中云:「自二層行渡溪南經楠仔坑、阿公 店、大湖口諸關隘重重,足為北方屏障。」可知本鎮往昔即為軍事上要衝之一端,

今則為空軍基地之所在。

圖 2-3-1 岡山鎮主要交通路線圖 資料來源:岡山鎮公所(2010)

本鎮為岡山地區往來必經之路,亦為聯絡高雄縣市與台南縣市間之主要城 鎮,主要由省道台一線貫穿(圖 2-3-1),形成市區主要發展路線,高速公路位本鎮 東側,可利用岡山交流道通往鄰近鄉鎮,聯外交通則有省道台 19 甲、縣道 186、

高 25 線作為與周圍鄉鎮聯絡之主要道路網。台灣西部縱貫鐵路貫穿本鎮並新建 岡山火車站,為岡山地區搭乘鐵路運輸之樞紐,此外,本鎮亦為岡山地區公路客 運最重要的運輸中心,目前台汽客運、高雄客運、台南客運、屏東客運分別有客 運營運路線到達或經過本鎮,故交通極為便利、人口稠密、農工商業發達,經濟 相當繁榮。

民國 97 年 3 月通車的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開始營運通車,其中紅線為 南北向,北起南岡山,南至小港,將高雄縣岡山地區與高雄市串連,可望帶動地 方發展,而紅線也計畫將往北延伸至高雄科學園區及路竹,屆時在岡山鎮內將有

南岡山、岡山、岡山農工、岡山工業區等捷運車站,但目前紅線主線南岡山站尚 未興建,最北站僅至橋頭車站,因此捷運通車的效果似乎尚未在岡山作用。

(二)本洲工業區

在岡山鎮的本洲里先後分別設置了一般產業區、南區環保科技園區及岡山本 洲物流專區,這是目前高雄縣政府積極開發建設的主力建設,因此對於岡山鎮居 民的就業機會以及吸引外來居民移入的機會應有相當的影響。

1.一般產業區

高雄縣政府與台開公司為繁榮地方經濟,加速產業升級,創造地方就業機 會,根據經建會「振興經濟方案」促進民間投資行動計畫,選定台糖釋出之高 雄縣岡山本洲農場開發為工業區。經依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規定,奉經濟部 85 年 3 月 13 日核定公告編定為岡山工業區。並於 86 年 9 月 17 日更名為岡山本洲 工業區(岡山本洲工業區網站)。

本洲工業區現有 208 公頃,計分為一般產業區、環保科技園區、物流園區 及相關產業區。目前土地銷售率達 92%,進駐廠商達 170 家。一般產業區為傳 統產業,且以金屬加工業為主;環保科技園區以提升環保產業技術製程為主;

物流園區以倉儲物流為主;相關產業區以生活機能相關產業為主。

本洲工業區交通運輸便捷,公路方面距離中山高速公路 4 公里、高雄科學 園區快速道路 0.8 公里,並與台 1 線省道銜接;在空運部分距離高雄小港機場 30 公里、台南機場 15 公里;海運部分距離高雄港 25 公里。

2.南區環保科技園區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在「零廢棄」的政策理念下,為提昇資源再生技術與強 化環保科技,同時進行循環型永續生態城鄉建設,促進產業、生活與生態的平 衡,乃於北中南各規劃設置一座生態化環保科技園區,藉以強化我國靜脈產業 機能。而首座「環保科技園區」於 92 年 3 月 11 日正式誕生於高雄縣,不僅具

體落實了推動環保、經濟並重的產業政策,也是挑戰 2008 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推 動新興工業之最佳典範,對於國家永續發展及建立循環型社會體系之趨勢,均 有指標性意義(南區環保科技園區網站)。

南區環保科技園區佔地面積 40 公頃,分為量產實證區(26 公頃)、研究發 展及教育展示區(4 公頃)及公共設施(10 公頃)等三大區。南區環保科技園區為 台灣首座依生態環保科技概念規劃的工業區,相較於一般工業區著重於產能的 增加,而科技園區致力於技術的提昇,環保科技園區則兼顧量產與研發,不僅 在環保科技產業的創新發展上具有更前瞻的意義,也具體呼應了國際間永續發 展的趨勢,藉由引進先進技術產業,同時進行生態城鄉循環型建設。

3.岡山本洲物流專區

經濟部基於南部地區物流專區之設置實有其產業需求性與國際競爭之迫切 性,遂於 2004 年正式核定「高雄縣岡山本洲物流專區」設置計畫,並成為南台 灣唯一獲准設置物流專區之縣市。岡山本洲物流專區設置在本洲工業區內,可 分為保稅物流、高科技物流、運輸物流及倉儲物流。藉由高雄科學園區內「電 信技術中心」之電信、通訊及資訊功能,強化本專區之物流體系自動化技術,

創造出「加工、重整、驗證、分銷」之加值型高科技物流專區。國外貨物卸船 後,直接進倉儲物流中心,採跨關免轉運之一段式通關。

基地西側鄰接永安工業區,北側近高雄科學工業園區,東側鄰接環保署推 動之全國第一座環保科技園區,加上距高雄國際機場與國內最大貨物吞吐量之 高雄港,均在 30 公里之經濟運距內,對發展成為國際物流中心亦具備經濟及區 位上之優勢 (高雄縣政府建設局網站)。

二、都市計畫

為因應岡山鎮不斷成長的人口,以及籌劃地方建設和土地妥善與適當利用,

於昭和 13 年(1938)11 月公布岡山都市計畫,並於民國 63 年 3 月擴大修訂(表

2-3-1、圖 2-3-2),計畫目標年為民國 84 年,計畫人口為 100000 人,計畫範圍 東至嘉新水泥廠,西達岡山機場,南至大寮排水溝,北迄灣裡里,經過民國 92 年及民國 97 年兩次通盤檢討後,調整計畫目標年至民國 110 年。

表 2-3-1 岡山鎮都市計畫一覽表

發布日期 昭和 13 年 11 月 24 日 擴大修訂 民國 63 年 3 月 6 日

通盤檢討 (第一次)民國 92 年 1 月、(第二次)民國 97 年 12 月 計畫面積 1492.00 公頃

目標年 民國 110 年 計畫人口 100000 人 居住密度 260 人/公頃

土地使用計量 住宅區 349.06 公頃 商業區 34.15 公頃 鐵路 14.78 公頃 工業區 246.60 公頃 農業區 482.42 公頃 道路 142.06 公頃 資料來源:省府住都局,1988,《臺灣省都市計畫述要(南部區域部份)》、

岡山鎮公所經建課。

圖 2-3-2 岡山鎮都市計畫範圍圖 資料來源:岡山鎮公所(2010)

另外在民國 66 年 7 月也發布了高速公路岡山交流道附近特定區計畫(表 2-3-2),計畫範圍以高速公路岡山交流道所在地,東以燕巢都市計畫區為界,西 以岡山都市計畫區為界,南以橋頭都市計畫區及橋頭通往燕巢之鄉道以南五十公 尺處為界,北以阿公店溪為界,包括岡山鎮之大遼里、橋頭鄉之筆秀村與燕巢鄉 之瓊林村及安招村、角宿村等部分地區。

表 2-3-2 高速公路岡山交流道附近特定區計畫一覽表 發布日期 民國 66 年 7 月 29 日

通盤檢討 民國 75 年 5 月 22 日 計畫面積 1310.73 公頃

目標年 民國 85 年 計畫人口 18500 人 居住密度 195 人/公頃

土地使用計量 住宅區 92.13 公頃 商業區 2.56 公頃 鐵路 2.03 公頃 工業區 87.49 公頃 農業區 1042.87 公頃 道路 73.02 公頃 資料來源:省府住都局,1988,《臺灣省都市計畫述要(南部區域部份)》

在都市計畫土地使用現況方面,岡山鎮之都市發展是以岡山路及壽天路一帶 之市中心向周圍蔓延,為一單核心發展之都市,市中心周圍以居住形態為主,其 中劃設必要之服務性設施,計畫區周圍為農業與工業使用形態。岡山鎮為高雄縣 重要之交通樞紐,除有多條省道、縣道行經都市計畫區,縱貫鐵路亦從計畫區南 北縱向穿越,形成鐵路二側不同的發展型態,鐵路西側以商業區形態為主,東側 以居住型態為主;而舊鐵道所行經地區,因土地產權多屬鐵路局所有,致使新舊 鐵道中間地帶之發展受到影響,開發速度緩慢。此外,岡山鎮屬軍事基地重鎮,

計畫區內有多處軍事設施,主要分佈在計畫區之西側,對本鎮都市發展影響甚 鉅;於計畫區內亦分佈多處空軍眷村,其規模龐大,主要集中在忠孝里及介壽路 以南一帶。岡山都市計畫區發展已近飽和,土地使用率達 78.06﹪,各類土地使 用發展現況說明如下:

(一)住宅區

岡山鎮住宅區計畫面積 350.15 公頃,使用面積 247.92 公頃,使用率 70.8﹪。

住宅使用以岡山路以西之第一、第二住宅鄰里單元;第三至第六住宅鄰里單元之 發展最為密集,都市計畫區南側之第八鄰里單元之住宅使用率亦相當高。而岡山 路與縱貫鐵路間之住宅區則因舊鐵道於近年內才拆除,且土地產權屬鐵路局所 有,而間接影響附近地區之發展,目前僅分佈零星的住宅使用,與都市計畫區北 側之第七鄰里單元同為岡山都市計畫住宅使用程度最低的地區。(何宋錦等,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