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5.民國 79 年岡山鎮各里之人口密度 (圖 4-2-5)

民國 79 年岡山鎮的人口密度為 1750 人/平方公里,此時期人口密度最高的里

為壽天里(9619 人/平方公里)、平安里(7405 人/平方公里)、後協里(7121 人/平方公 里)、岡山里(6989 人/平方公里)、維仁里(6514 人/平方公里)、前峰里(6018 人/平 方公里)、四維里(5937 人/平方公里)、仁愛里(5890 人/平方公里)、協榮里(5275 人/平方公里),此 9 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 5000 人,其中市中心 4 里仍是

本鎮人口最密集的區域,而市中心西側的前峰里、後協里、協榮里也成為本鎮人 口密度較高的里,而舊市街的維仁里每平方公里減少了 2726 人,平安里每平方 公里減少了 1264 人,人口密度持續下降中,這顯示了本鎮的人口密集區有向西 擴散的現象;人口最稀疏的里仍為三和里(172 人/平方公里)、本洲里(337 人/平方 公里)、復興里(380 人/平方公里),民國 79 年的人口疏密比為 1:55.92。與民國

69 年比較,人口密度減少的里有:平安里、維仁里、劉厝里、後紅里、大莊里、

大遼里、忠孝里、和平里、信義里、仁愛里、復興里、福興里、四維里,除了老 舊市區的維仁里及平安里持續減少,眷村地區也呈現人口密度減少的情況。

圖 4-2-5 民國 79 年岡山鎮各里的人口密度分布圖 資料來源:根據表 4-2-1,自行繪製。

6.民國 89 年岡山鎮各里之人口密度 (圖 4-2-6)

民國 89 年岡山鎮的人口密度為 1951 人/平方公里,此時期人口密度最高的

里為壽天里(10770 人/平方公里)、後協里(8552 人/平方公里)、岡山里(8336 人/

平方公里),此 3 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 8000 人,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 過 5000 人的里已有 11 個;人口最稀疏的里為三和里(173 人/平方公里)、復興里 (304 人/平方公里)、本洲里(390 人/平方公里),民國 89 年的人口疏密比為

1:62.25;與民國 79 年比較,後紅里每平方公里增加了 2827 人,竹圍里每平方公

里增加了 2228 人,增加幅度相當高,主要是岡山火車站東移加速了這些區域的 開發,因此在此時期兩個里出現了許多新建的集合式住宅大樓,另外同樣位於鄰 近區域的台上里、碧紅里、程香里人口密度也都有一定的成長,顯示了此時期岡 山鎮的人口密集區域有向市中心東側擴張的現象。而人口密度減少的里有:平安 里、維仁里、前峰里、大莊里、潭底里、忠孝里、信義里、仁愛里、復興里、四 維里、仁壽里,舊市區的平安里、維仁里維持下降的趨勢,而本時期正值眷村改 建,原本的眷村地區住戶搬離或暫時遷往其他里,因此出現了人口密度下滑的現 象。

圖 4-2-6 民國 89 年岡山鎮各里的人口密度分布圖 資料來源:根據表 4-2-1,自行繪製。

7.民國 99 年岡山鎮之人口密度 (圖 4-2-7)

民國 99 年岡山鎮仁口密度為 2025 人/平方公里,此時期人口密度最高的里 為忠孝里(15097 人/平方公里)、壽天里(11363 人/平方公里)、仁義里(8607 人/

平方公里)、後協里(8415 人/平方公里),此 4 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 8000 人,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 5000 人的有 11 個里,壽天里在各時期人口密度 持續增長,新建住宅大量出現加上新學校壽天國小的設立,使得壽天里的人口密 度也在本時期突破 10000 人/平方公里,也是本鎮人口最密集的里之一;人口最 稀疏的里依序為三和里(178 人/平方公里)、本洲里(446 人/平方公里)、大莊里

(471 人/平方公里),民國 99 年的人口疏密比為 1:84.81,為各時期最高;與民 國 89 年比較,忠孝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增加高達 13849 人,為此時期之最,

主要是眷村改建國宅「勵志新城」在本時期竣工,將原本位於忠孝里、仁愛里、

信義里、和平里、四維里、復興里等舊眷村拆除的居民移入,而勵志新城也分別 劃歸為忠孝里及新設置之仁義里,因此此二里的人口密度在此時期成為本鎮密度 最高的里之一,另外,火車站東側地區的人口密度延續上一時期的成長,舊市區 的人口密度則仍持續減少,使得此時期本鎮的人口密集地區很明顯的分布在環繞 舊市區的幾個里。

圖 4-2-7 民國 99 年岡山鎮各里的人口密度分布圖 資料來源:根據表 4-2-1,自行繪製。

表 4-2-2 光復後岡山鎮各里各時期人口密度增減率之變化

仁壽里 - - - 15.34 -13.85 -6.38

碧紅里 - - - - 13.37 4.83

協榮里 - - - - 2.01 -8.39

壽峰里 - - - 16.22

資料來源:根據表 4-2-1 自行計算。

綜觀各個時期的人口密度發展(表 4-2-2、表 4-2-3),市中心一直是岡山鎮 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但民國 69 年以後出現了人口密度下降的現象,主因是舊市 區人口持續外移所造成,直到民國 99 年時因眷村改建國宅勵志新城的完成以及 壽天里、岡山里的持續成長,才使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又再度出現成長並且達到最 高峰,而市中心較早開發、擁有較佳的生活機能、完善的公共設施以及便利的交 通,使得市中心的人口密度一直是全鎮最高的;而鄰近市中心的里則是呈現持續 成長的狀況,民國 39 年至民國 69 年時以市中心西側的前峰里、後協里等里以及 東側的後紅里發展較快,而民國 79 年以後隨著岡山火車站的東遷以及新省道的 開闢,使得市中心的東側的里發展加速,特別是竹圍里從民國 39 年的 283 人/平 方公里成長到民國 99 年的 4364 人/平方公里,成長倍數為本鎮之冠,而隨著岡 山鎮的發展,鄰近市中心的區域的文教及公共設施也逐漸發展完備,使得本區域 的成長速度明顯快過市中心及邊陲地帶;邊陲地帶的人口密度一直是本鎮最低 的,東側的三和里、華崗里、大莊里的地形較不平坦且離市中心較遠,因此人口 密度一直是本鎮最低的區域,而西北側的本洲里除了地處邊陲,大部分的區域規 劃為工業區,因此人口密度也一直是本鎮最低的里之一,整體而言,邊陲地區的 人口密度仍有持續成長,但速度遠不及鄰近市中心區域。

表 4-2-3 光復後市中心、鄰近市中心及邊陲地帶的里別總人口密度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