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在職訓練

訓練的實施,涵蓋的主體包括組織、訓練規劃者、受訓者及訓練本 身。透過文獻整理將有助於問題的解析。本研究著重於受訓者個人背景 來探討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的關係,因此將從二方面進行文獻探討研 究:(1)組織層面的訓練規劃與訓練成效評估;(2)組織成員的學習:

透過成人學習理論來瞭解個人背景與訓練的關係,並作一系統性的概 述。

一、 訓練之意涵 (一) 訓練的意義

Miller(1964)認為訓練是改變個人行為的過程,通常是為了 適應目前及未來工作上所需要的資格和技能。

訓練應符合組織需求,有效地教育訓練課程不僅應符合原初設 計目的,亦應能協助員工習得達成組織目標的技術及行為模式;教 育訓練課程應達成的目標,包括充實員工勝任未來職位升遷能力、

提升組織因應變化能力、降低離職率、促進員工安全知識、改善顧 客服務及產品設計等。(林佳蓉譯,2005)

訓練可以從二個角度來看:(1)從組織成員的角度來看。它是 一種學習的過程;亦即為增進個人知識、技能、改變工作態度、觀 念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學習過程;因此組織在從事訓練時,必須遵循 成人學習原理、原則,才能發揮訓練的效果。(2)從組織的角度來 看。訓練是一項系統化的訓練安排,目的是透過許多的教學活動,

讓員工獲得工作的知識與技能、觀念與態度以符合組織的要求,達

成組織的期望。因此,教育訓練同時可滿足個人與組織的需求(李 漢雄,2000)。

Noe(1999)認為訓練係以企業的業務需要為出發點,促進員 工在日常工作上具專業能力,包括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

或行為(behavior)。

McGehee 和 Thayer(1961)認為訓練是一個公司用來協助員 工學習,使其行為能有助於完成公司之目標與目的之正式程序。

Goldstein(1986)認為訓練是系統性地獲取技術、規劃、觀念 或態度,導致在另外環境中表現改進。(引自黃英忠、曹國雄、黃 同圳、張火燦、王秉鈞,1998)

洪榮昭(1996)認為訓練就是引起學員行為的改變。行為基本 上可以分成三個領域,即: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情感領 域 (affective domain)及技能或稱心理動作領域(psychomotor domain)。因此,訓練設計規劃者於規劃訓練課程前,若能藉由對 學員之認知、情感、技能領域的瞭解,將有助於訓練的成效。

Hall(1986)認為一個完善的訓練應具有下述的功能:

1. 增加生產力。

2. 提高士氣。

3. 減少監督。

4. 減少意外事件。

5. 增加組織的穩定性與彈性。

本研究整理上述各學者的看法認位企業實施在職訓練其目的 在於透過訓練以協助員工,增進改善其個人知識、技能、行為以符 合組織需求與期望,並達到個人與組織發展的一種學習歷程。

(二) 訓練與發展

根據 Milkovich 等人(1999)的定義,訓練(training) 係「基 於使員工更符合工作要求而進行的一連串培養技能、規則、概念之 系統歷程」;而發展(development)則為「提升員工技能與動機,

使能為公司未來帶來價值的長期歷程」(陳沁怡,2002)。管理發展 是以員工為導向,從員工的背景、條件與意願,培養員工管理能力,

以期使員工個人意願與發展目標適切地與企業結合(吳美連、林俊 毅,2001;Noe et al., 2000)。

透過訓練與發展的比較表可明確說明雙方之異同點,瞭解到訓 練與發展的差異主要為實現的時間點(表 2-1)。

表 2-1 訓練與發展比較

比較項目 訓練 發展

目 的  滿足執行任務需要為主  滿足個人意願與企業需要為主

內 容  知識、技能、態度(KSA)和心 理重建、提昇

 充實基礎知識;潛能發展管理新 知

方 式  教材、講師為重心  參與者、瞭解、適應、解決問題

運用時機  即訓即用為原則  在可預見的未來

學習性質  具體學習、認知、理性  潛伏學習、情緒、動機

學習導向  組織任務、個別技能  員工特質、互動功能

焦 點  現在  未來

目 標  為現在工作準備  為未來改變而準備

資料來源:引自陳沁怡(2002)。

人力資源發展是訓練與發展、職涯發展與組織發展三者的統合 運用,目的在改善個人、團體、組織的效能(李隆盛、黃同圳,2000), 從三者的關係來看,人力資源發展可被定義為透過增進學員當前及 未來工作所需能力,以改善組織效能的綜合性學習系統,而三者發 展的核心是人的績效改善(圖 2-1)。

訓練與發展重點是個人發展,為提高績效和改善現有或特定工 作之個人知識、技能、態度經歷的職涯規劃和管理等或行為的發展 活動或過程,因此常借重非正式、工作崗位上的訓練(OJT)活動 進行學習(李隆盛、黃同圳,2000)。

生涯發展是一種使前程行動計劃(career action plan)付諸實施 之過程,各種發展活動包括所有的職前訓練、在職訓練、以及職業 外的訓練技術(Dubrin, 1990)。

Noe(1999)認為「生涯發展有助於辨識員工參加訓練活動的 動機,瞭解他們希望從中獲得的結果、課程的選擇,以及什麼是他 們應知道的變革」(引自陳沁怡,2002)。

陳建光(2000)若不考慮生涯發展之訓練,從公司觀點來看可 能會形成資源浪費及較低的員工承諾;從員工觀點來看:缺乏與生涯 發展連結,可能會對訓練價值降低,不能感同身受訓練的立意,以 及當公司遇合併或重整時,無法透過訓練發展達到適當的工作轉 換。

組織透過有效企業生涯發展可以發揮個人與組織功能,如下列 說明(方崇雄,2000):

1. 員工個人方面-提升個人工作滿足感、獲得個人潛能充份發展

訓練與發展 組織發展 職涯發展

圖 2-1 人力資源發展關係圖

資料來源:出自李隆盛、黃同圳(2000)

的機會、提高個人的工作生活品質。

2. 組織方面-提升企業生產力、改善員工對工作的態度、發展與 提升組織內員工、降低員工離職率。

就生涯選擇的社會學習理論取向,由 Krumboltz、Mitchell 和 Gelatt 於 1975 年所提出,在此理論中生涯發展過程涉及四個因 素:(1)先天天賦與特殊才能;(2)環境條件及事件;(3)學習經 驗;(4)任務取向技巧(引自陳沁怡,2002)。

影響訓練發展的關鍵因素有五項,即訓練發展的需求分析、訓 練設計、訓練計劃發展、訓練執行、訓練評鑑(陳沁怡,2002),

本研究整理發現訓練要有效益就要有系統的組織訓練,將訓練活動 過程予以系統化,使訓練實施有一可遵循之模式。

Noe(1999)以系統化的方式來發展組織的訓練方案,設計過 程包含六個步驟:(1)建立一套需求評價以瞭解組織是否需進行員 工訓練;(2)確認員工有足夠的動機與基本技能來完成訓練的各項 內容;(3)營造出學習環境中有利學習的各項因素;(4)訓練遷移 的確認;(5)訓練方法的選擇;(6)訓練方案的評估。

吳桂森、陳沁怡(2002)說明系統化訓練發展應包括了六個步 驟:(1)策略性思考;(2)需求分析;(3)營造正向學習環境與鼓 勵動機;(4)訓練方案與課程設計、執行;(5)績效評估與追蹤考 核;(6)員工長期生涯發展管理。依循此六個步驟以協助訓練發展 具有效性及系統性。

李大偉(1993)根據企業訓練理論基礎發展了訓練體系圖,如 圖 2-2,其完整地呈現企業系統性的訓練體系。

(三) 訓練實施 其例(林佳蓉譯,2005)。在職訓練(on-the-job training, OJT)的型 式不一而足,其中包括學徒學習制以及自我導向(簡貞玉譯,

2002)。依受訓位置有無脫離工作的場所而言,分為工作崗位訓練

(on-the-job training, OJT)與工作崗位外訓練(off-the-job

確定訓練 工作分析人員分析組織分析

training),前者有可分為結構式或非結構式的訓練;後者也可分為 室內訓練與戶外訓練(李隆盛、黃同圳,2000)。本研究就個案公 司實施之訓練實務所採用訓練方法為結構式的 OJT。Jacobs 和 Jones(1995)將其定義為由一個有經驗的員工,在靠近或是真實的 工作場所,以有計畫的過程來發展技術,以訓練員工(李隆盛、黃 同圳,2000),此法之進行有五個步驟:(1)受訓者做好準備;(2)

示範訓練內容;(3)要求回應;(4)提供回饋;(5)評量表現。

二、 訓練成效評估

Noe (1999)認為訓練成果乃指訓練人員與公司用以評估訓練 計劃的衡量法,為決定該計畫的有效性。而訓練評估係指蒐集各種 訓練成果以決定員工訓練是否有效的過程(簡貞玉譯,2002)。

吳秉恩(1984)認為教育訓練成效評估的目的是助於管理者作 決策、教育訓練方案之改善及強化專業人員之才能。

完善的訓練課程應透過有系統地教學設計可達組織需求,詳圖 2-3 說明(林佳蓉譯,2005),其所進行之訓練成果評估,將有效作 為組織規劃及修正訓練之參考。

確認訓練準備度

設計教育訓練內容 目標/教育訓練人員/方式

實施教育訓練課程

評估教育訓練成果

圖 2-3 教學設計步驟

回饋 評估教育訓練需求

訓練評鑑是評估訓練成果及完整訓練計劃中重要的一環。所謂 訓練評鑑是指蒐集各項成果以判定訓練成效的過程,其最終效果乃 在節省企業資源,改進企業績效,為企業於日後規劃訓練時之參考。

Noe(1999)強調評鑑訓練成效之重要性,在於透過系統化的 資料蒐集,以瞭解訓練設計與課程是否符合學習目標。

Grove 和 Ostroff(1990)指出(in Goldstein, 1993)訓練評鑑有 下列優點:(引自陳沁怡,2002)

1. 可藉此修正訓練計劃以符合多數目標 2. 可藉此展現訓練計劃的有效性

3. 可藉此作為員工升遷之考量依據

一個良好的訓練評鑑是依據訓練計畫的目標進行,若目標清 楚,而且又有具體的衡量結果,評鑑過程將會很順利。McEvoy 與 Butler 認為可依三個層面瞭解訓練目標,以期達訓練評鑑之真實 性。(引自陳沁怡,2002)

1. 真實性的或象徵性的?

2. 外在性的或內在性的?

3. 工作性的或獎勵性的?

訓練目標清楚將有助訓練評鑑的執行,若訓練目標模糊則易使

訓練目標清楚將有助訓練評鑑的執行,若訓練目標模糊則易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