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在臺就學適應之內涵

本節針對就學適應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共分為四節:一、適應的意義;二、就學 適應的意涵;三、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之相關文獻;四、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 適應之評量;五、小結,敘述如下:

一、適應的意義

「適應」是源自於達爾文的進化論中,並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的概念,

即為生物會因應環境的轉變,以存活為目標,而對自身作出相應的改變,以配合當下環 境的需要。

根據Piaget 的理論 (引自劉達濠,2012,頁 7),「適應」是個體因應環境、調整基模 的歷程,即是不斷因環境的限制而改變認知結構,以個體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維持平衡 的歷程為目的,並分為「同化」及「調適」的兩種共同互補過程概念。「同化」為個體把 將自身的認知摻合到環境因素中,並將其轉化成自身的一部分;「調適」為個體為應付環

境的要求,以改進環境更能符合個體的需求,促進其生存、理解、成長等。

Arkoff (1968) 提出適應是指「個人」與「環境」之間交互作用及影響,是一種「雙 向的歷程」。五個就學適應類別:家庭適應、學校適應、學院適應、職業適應以及婚姻適 應。

綜合上述與適應相關的意義,適應是因應「環境」而使「個人」作出相應的反應以 同化或調適,但「個人」亦會影響「環境」,造成雙向的歷程,從中作為與他人互動亦是 不可缺少的。因此本研究將以「個人」及「環境」作為構面的基礎,應用於在臺就學適 應的構面中。

二、在臺就學適應的定義

當港澳大專學生到臺灣升學,在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氣候、語言、文化、交通等 都與港澳地區的相差很多,面對這些新環境的挑戰,如果想戰勝這些挑戰,就必需要「適 應」臺灣各種各樣的事物。

在國內與港澳大專學生在臺適應之相關文獻中,劉達濠 (2012) 定義就學適應指個 人的人際關係,及在學校或工作的表現,也包括個人的滿足感。並分出四大問題:「課 業」、「日常生活」、「社會文化」及「經濟」。王雋安 (2014) 將就學適應的定義分為

「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的層面。

在國內與僑生在臺適應之相關文獻中,蔣美華 (2003) 對大專僑生的研究提出就學 適應的定義分為「人際互動適應」、「學校課業適應」及「經濟適應」。高嘉偵 (2009) 對僑生的研究對適應提出「生理適應」、「心理適應」、「人際關係」及「文化適應」

四個構面。楊鳳蓮 (2011) 對在臺緬甸研究生的研究以「個人適應」、「學校適應」及「社 會適應」為三構面。林堂勛 (2014) 將僑生在臺就學適應問題分為「生活環境」、「學業」、

「人際關係」、「經濟與打工」及「語言」。

綜合上述與就學適應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2-1-8:

表2-1-8

港澳及僑生在臺就學適應構面的整理

研究者 年份 就學適應的構面

劉達濠 2012 「課業」、「日常生活」、「社會文化」及「經濟」

王雋安 2014 「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

蔣美華 2003 「人際互動適應」、「學校課業適應」及「經濟適應」

高嘉偵 2009 「生理適應」、「心理適應」、「人際關係」及「文化適應」

楊鳳蓮 2011 「個人適應」、「學校適應」及「社會適應」

林堂勛 2014 「生活環境」、「學業」、「人際關係」、「經濟與打工」及「語言」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本研究以「個人」及「環境」作為就學適應構面的基礎。「個人」方面,

以港澳大專學生的身份轉變是由中學生升學變成大學生。「環境」方面,以港澳大專學 生的生活環境轉變是由港澳地區轉變到臺灣。因此,本研究會以大學及文化適應兩方面 作基底。

三、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之相關文獻

劉達濠 (2012) 為探討港澳大專學生在臺生活的情況,與十位在臺港澳大專學生進 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問題主要是「人際關係」與「價值觀」

的適應問題,以往僑生主要的適應問題是「經濟打工」,研究發現經濟適應問題不太會帶 給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的影響。

基於臺灣單對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的相關文獻相當少,雖然港澳大專學生與 僑生就學適應存在差異,但與其他資格的學生相比已最為相近,故本研究將以國內對僑 生在臺就學適應之相關研究作為參考。高嘉偵 (2009) 以某大學的僑生為研究對象,研 究發現:澳門僑生的「生理適應」、「人際關係」、「文化適應」較差;不同生活習慣、語 言、價值觀會面對「生理適應」、「心理適應」、「人際關係」以及「文化適應」的問題;

支持僑生社團的成立,有助於僑生融入臺灣的生活。林堂勛 (2014) 對在臺僑生進行訪 談,研究發現:在臺僑生主要的適應問題以「生活環境問題」、「學業問題」、「人際關係 問題」為主,其次是「經濟問題」和「語言問題」;其中「天氣適應問題」帶來的影響為 最大,其次「飲食」、「交通」;澳港生經濟適應較佳,但語言方面,港澳大專學生國語能 力較差。

四、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之評量

語句完成測驗 (Incomplete Sentences Blank, ISB) 是一種如造句的測驗,以半結構式 的句根 (sentence stem) 為基礎,讓受試者以填字方式完成完整的句子,從中反映出受測 對11 篇文獻 (方慧,1995;易振成,2005;林堂勛,2014;徐昌燕,2007;高嘉偵,2009;

梁明樂,2013;楊鳳蓮,2011;劉達濠,2012;蔣美華,2003;賴虹均,2015;魏福勝,

的構面,分別為:文化適應、生活習慣、人際關係 (大學版)、壓力因應、學業適應以及 人際關係 (新住民版)。

上述6 個向度中實質上有 5 題項為 0%,分別為學業適應的「指導教授」與「論文」

以及人際關係 (新住民版) 的「新家人互動」、「同事相處」與「鄰居相處」。學業適應的

「指導教授」與「論文」是研究生版附加的題目,因此本研究直接只使用大學生版。而 人際關係 (新住民版) 的「新家人互動」、「同事相處」與「鄰居相處」將以大學生為定 位以及從題項統計進行修改,「新家人互動」修改為「室友互動」;「同事相處」修改為

「本地學生相處」;「鄰居相處」修改為「教師相處」。修改後共34 題。效度方面,因其 專家逐題審查的合格率全數高達 100%,三題的修改不會使其有太大影響,而黃政昌 (2016) 提出能因應各族群的特性進行修改,題目不能太多。整體內容評鑑的專家內容效 度指標 (CVI) 平均高於.86。

對於一些不善於口語表達的受測者,亦可以透過文字表達內心的想法及感受 (黃政 昌,2016)。適應相關的句根如「語言溝通,對我來說 …」、「我與同學間 …」、「和臺灣 的同學相處,我 …」等,透過句子的完成可以充分瞭解受測者如何看待在臺灣各種事 物,如「語言溝通,對我來說 有些音很難發」、「我與同學間 蠻受歡迎 (作業)」、「和臺 灣的同學相處,我 很開心 (互相幫助)」,以「直覺印象法」從中可以得知雖然其在語言 上有一些困擾,與同學相處出現令人有疑問的反應,但透過另一題的反應坦言明確的善 意心境,可以瞭解到其與臺灣的同學相處良好,溝通的障礙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若以量化形式處理,則用「客觀計分法」,需要更深入了解Rotter 與 Rafferty (1992) 所發展出「羅特語句完成測驗」(Rotter Incomplete Sentences Blank, RISB) 的客觀計分及 解釋的方法。RISB 是以 0 至 6 分的 7 點量尺評定分數,分為 3 類反應 (表 1 為更詳細 的說明),分別為:衝突反應 (Conflict Responses, C) 為不健康或失調的反應的想法 (4、

5、6 分),分數愈高代表適應愈不良;積極反應 (Positive Responses, P) 為健康或樂觀的 心態 (0、1、2 分),分數愈低代表適應愈良好;中性反應 (Neutral Responses, N) 為一些 並不清楚是屬於正向還是困擾的分類,通常是簡單的敍述層次 (3 分)。詳細參考 RISB 評分表 (表 2-1-10)。

表2-1-10

RISB 評分準則中衝突反應、積極反應與中性反應的整理

分數 表示 評分內容

0 分

P3 明確善意的心境、真正的樂觀及熱情的接納。

1 分

P2 對別人的積極感覺、良好的社會適應 (包含參與社團或活動)、健康的家 庭生活、樂觀、幽默。

2 分

P1 對地方的積極態度 (包含學校)、興趣愛好、運動、表示對某人親切的感 覺及對別人感興趣。

3 分

N 並不清楚地屬於正向或困擾的分類。通常是簡單的敍述層次。

4 分

C1 身體不適、少數團體認同、財政及學校等具體性的問題。

5 分

C2 自卑感、身心不適、過於關注可能會失敗、普遍學校問題、感到不足感、

過於關注職業的選擇、異性關係及人際關係的困難。

6 分

C3 自殺企圖、感情糾紛、嚴重的家庭問題、恐懼症、對一般人強烈的負面 態度、感到混淆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例如:「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很開心」,為明確善意的心境,屬於 0 分;「和臺灣 的同學相處,我 感到放鬆」,為對別人的積極感覺,屬於 1 分;「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很羨慕她們能住臺灣」,為對地方的積極態度,屬於 2 分;「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因 人而異」,為不清楚地屬於正向或困擾的分類,屬於 3 分;「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覺 得有時候不會相處」,為具體性問題,屬於4 分;「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希望有朋友」, 為人際關係的困難,屬於 5 分;「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不喜歡」,為對一般人強烈的 負面態度,屬於 6 分。除了一般的反應外,下述為 RISB 評分準則 (包括特殊的反應):

(一) 遺漏反應 (Omission Reponses)

遺漏反應為沒有作答或不完整的想法之反應,因為遺漏反應無法作任何評分,所以 會先標記其反應為om.。若遺漏反應的題數超過總題數的一半,則將其視為無效問卷。

而在有效問卷中,將會在最後計算總分數時會以公式按照比例分配為準,公式如下:

總分分配前× 總題項數 總題項數 − om. 個數 (二) 題項的獨立評分 (Independent scoring of item)

每項反應必須以獨立評分,避免「月暈效應」(Halo effect),使量表的評分更可靠。

可是,若其反應會跟其他反應有關聯,則可以互相參考以了解其反應的真正意思。例如:

「我與同學間 蠻受歡迎 (作業)」,此反應比較不了解受測者的真正意思,但其他相關的 反應表示「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很開心 (互相幫助)」,可以將「我與同學間 蠻受歡 迎 (作業)」理解為幽默的說法,以他亦因有能力幫助同學而感到高興。因此,「我與同 學間 蠻受歡迎 (作業)」為 1 分;「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很開心 (互相幫助)」為 0 分。

(三) 異常長的反應 (Unusually long responses)

異常長的反應為兩個或以上不同觀點的反應,Rotter 指出此反應多數為衡突方向的

異常長的反應為兩個或以上不同觀點的反應,Rotter 指出此反應多數為衡突方向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