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及就學適應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及就學適應之研究"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College of Sports and Recre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及就學適應之研究 Study of Leisure Sport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of Hong Kong and Macau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吳嘉燕 Ng, Catherine 指導教授:朱文增 博士 Advisor: Chu, Wen-Tseng,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9 月 September 2020.

(2)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及就學適應之研究 2020 年 9 月 研 究 生:吳嘉燕 指導教授:朱文增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港澳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及在臺就學適應的概況,並探討人口統 計變項對休閒運動參與及在臺就學適應之差異情況,以及休閒運動參與及在臺就學適應 之關係。 本研究對象為在臺灣就學的港澳大專學生,採用量化研究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共回 收 367 份問卷,有效樣本數共 364 份,有效率為 99%。在臺就學適應共分為 6 個向度, 分別為文化適應、學業適應、生活習慣、人際關係 (大學版)、人際關係 (新住民版) 與 壓力因應。 研究結果發現: 一、休閒運動參與現況顯示港澳學生從事球類運動為主,每週以 2 次或以下為主,每次 以 120 分鐘或以上最多,強度以會流汗也會喘佔最多,夥伴以臺灣同儕最多,每月 在休閒運動上花費以 0 元最多。 二、在臺就學適應顯示港澳學生的語言適應沒有問題,人際關係亦適應良好,而交通及 天氣方面的適應較差,最主要的困擾問題為學業。 三、男生比女生較積極參與休閒運動,女生的參與夥伴以臺灣同儕佔最多,其次為獨自 參與,年紀愈小、與朋友合租及住學校宿舍的港澳學生參與球類運動較多,年紀愈 小的參與夥伴以港澳與臺灣同儕都有較多,而年紀愈大的港澳學生獨自參與較多, 服務學院的港澳學生比較積極參與休閒運動,大一比大三較積極參與休閒運動;24 歲或以上及私立學校的港澳學生文化適應較差,就讀研究所或以上的港澳學生在生 活習慣上適應較良好。 四、參與較低強度運動的港澳學生在壓力因應上適應較良好,獨自參與運動的港澳學生. i.

(3) 在人際關係 (大學版)、壓力因應及整體上適應較差。參與程度愈高的港澳學生在人 際關係 (大學版) 上適應較良好。 研究建議: 一、港澳大專生在臺就讀期間,需要多分配時間與夥伴一同參與休閒運動,以每週至少 3 次為理想,而參與強度及時間應避免同時太過量,參與強度過高就必需要減少持 續時間,反之參與強度不足就需要增加持續時間。 二、後續研究可進一步深入探究人際關係對休閒運動參與的重要性,而參與程度對人際 關係與壓力因應的影響。. 關鍵詞:港澳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在臺就學適應. ii.

(4) Study of Leisure Sport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of Hong Kong and Macau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September, 2020 Author: Ng, Catherine Advisor: Chu, Wen-Tse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leisure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Taiwan of Hong Kong and Macau students. Another aim wa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leisure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Taiwa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Taiwan.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Hong Kong and Macau students who study at university in Taiwan. Quantitative method was applied. A total of 367 samples were received, with an effective sample size of 364, with an effective rate of 99%. There are six dimensions of School Adaptation in Taiwan which include Cultural Adaptation, Academic Adaptation, Living Habits, Colle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versea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tress Respons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that: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Sports Participation shows that most of Hong Kong and Macau students like to play ball games, once or less per week, with 120 minutes or more each time, the intensity of sweating and panting, with Taiwanese peers, and NT $0 for the monthly spending on leisure sports.. 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Adaptation in Taiwan shows that there is no problem with the language adaptation of Hong Kong and Macau students,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also well adapted. The adaptation in terms of traffic and weather is poor. The main problem is academics.. 3.. Male students are more active in leisure sports than female students, Most of female. iii.

(5)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leisure sports with their Taiwanese peers, followed by alone. younger, living with friends and living in school dormitories of Hong Kong and Macau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ball sports. Most of younger participating partners are also Hong Kong, Macau and Taiwan peers, and most of elder students are alone participation. Students from the Service College and freshmen are more actively involved in leisure sports.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of Hong Kong and Macau students aged 24 or above and in private schools is poor, while students enrolled in research institutes or above adapt well in their Living Habits. 4.. Hong Kong and Macau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 in low-intensity sports adapted well to Stress Response, while those wh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lone had po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llege), Stress Response and overall adaptation.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the bett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llege).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1.. Hong Kong and Macau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need to allocate more time to participate in leisure sports with their peers. Ideally, at least 3 times per week, and the intensity and time of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avoided too over at the same time. If the intensity of participation is too high, the duration must be reduced. If the intensity of participation is not enough, the duration must be increased.. 2.. The future research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for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sport, and the impact of participation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tress response.. Keywords: Hong Kong and Macau College student, Leisure Sport Participation, School Adaptation. iv.

(6)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v 表次 .......................................................................................................................................... vii 圖次 ........................................................................................................................................... x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前言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現況 .................................................................................... 6 第二節 休閒運動參與之內涵 ...................................................................................... 13 第三節 在臺就學適應之內涵 ...................................................................................... 18 第四節 休閒運動參與與在臺就學適應之相關研究 .................................................. 25. v.

(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27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設計 ...................................................................................... 2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2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3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35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 35 第二節 人口背景變項在休閒運動參與及在臺就學適應之差異分析 ...................... 79 第三節 休閒運動參與對在臺就學適應之相關性分析 ............................................ 10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14 第一節 結論 ................................................................................................................ 114 第二節 建議 ................................................................................................................ 117. 引用文獻 ........................................................................................................... 118 附錄 ................................................................................................................... 123. vi.

(8) 表. 次. 表 2-1-1. 臺灣、香港與澳門社會與教育相關資料 .............................................................. 8. 表 2-1-2. 臺灣、香港與澳門社會與教育相關資料 .............................................................. 8. 表 2-1-4.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相關研究之研究結果整理 .................................................... 12. 表 2-1-5. Mannell 與 Kleiber 對休閒的定義 ........................................................................ 14. 表 2-1-6. 休閒定義的整理 .................................................................................................... 14. 表 2-1-7. 休閒參與構面之彙整表 ........................................................................................ 17. 表 2-1-8. 港澳及僑生在臺就學適應構面的整理 ................................................................ 20. 表 2-1-9. 各文獻的在臺就學適應題項統計 ........................................................................ 21. 表 2-1-10. RISB 評分準則中衝突反應、積極反應與中性反應的整理 ............................ 23. 表 3-1-1. 問卷設計表-人口背景變項 ................................................................................ 29. 表 3-1-2. 問卷設計表-休閒運動參與 ................................................................................ 31. 表 3-1-4. 問卷設計表-休閒運動參與 ................................................................................ 32. 表 3-1-4. 問卷設計表-休閒運動參與 (續)........................................................................ 33. 表 4-1-1. 次數分配表-人口背景變項摘要表 .................................................................... 38. 表 4-1-2. 次數分配表-休閒運動參與摘要表 .................................................................... 40. 表 4-1-2. 次數分配表-休閒運動參與摘要表 (續)............................................................ 41. 表 4-1-3. 敘述統計表-休閒運動參與程度 ........................................................................ 41. 表 4-1-4. 次數分配表-在臺就學適應總分表 .................................................................... 43. 表 4-1-5. 描述性統計-在臺就學適應各向度摘要表 ........................................................ 44. 表 4-1-6.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文化看法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45. 表 4-1-7.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文化差異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46. 表 4-1-8.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語言適應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47. 表 4-1-9.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文化認同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48. vii.

(9) 表 4-1-10.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文化調適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49. 表 4-1-11.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系所認同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50. 表 4-1-12.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系所資源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51. 表 4-1-13.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學習風氣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52. 表 4-1-14.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學習表現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53. 表 4-1-14.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時間安排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54. 表 4-1-16.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整體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55. 表 4-1-17.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天氣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56. 表 4-1-18.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食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57. 表 4-1-19.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衣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58. 表 4-1-20.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住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59. 表 4-1-21.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行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60. 表 4-1-22.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育樂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61. 表 4-1-23.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社團人際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62. 表 4-1-24.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打工人際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63. 表 4-1-25.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同學互動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64. 表 4-1-26.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建立關係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65. 表 4-1-27.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衝突處理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66. 表 4-1-28.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親人互動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67. 表 4-1-29.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思鄉情緒抒發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68. 表 4-1-30.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同學相處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69. 表 4-1-31.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室友互動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70. 表 4-1-32.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朋友相處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71. 表 4-1-33.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老師相處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72. 表 4-1-34.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情緒底線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73. 表 4-1-35.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心情狀態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74. viii.

(10) 表 4-1-36.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困擾問題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75. 表 4-1-37.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因應方式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76. 表 4-1-38.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求助對象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77. 表 4-1-40.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自我期許的反應之評分範列 .......................................... 78. 表 4-2-1a 僑居地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0 表 4-2-1b. 僑居地對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 t 檢定分析 ....................................................... 81. 表 4-2-2a 性別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1 表 4-2-2b. 性別對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 t 檢定分析 ........................................................... 82. 表 4-2-3a 年齡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3 表 4-2-3a 年齡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續) .................................................. 84 表 4-2-3b. 年齡對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84. 表 4-2-4a 地區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5 表 4-2-4b. 地區對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86. 表 4-2-5a 設立別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6 表 4-2-5a 設立別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續) .............................................. 87 表 4-2-5b. 設立別對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 t 檢定分析 ....................................................... 87. 表 4-2-6a 學院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8 表 4-2-6a 學院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續) .................................................. 89 表 4-2-6b. 學院對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89. 表 4-2-7a 年級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90 表 4-2-7b. 年級對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91. 表 4-2-8a 在臺年數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91 表 4-2-8a 在臺年數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續) .......................................... 92 表 4-2-8b. 在臺年數對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92. 表 4-2-9a 住宿狀況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93 表 4-2-9a 住宿狀況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續) .......................................... 94. ix.

(11) 表 4-2-9b. 住宿狀況對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94. 表 4-2-10a 打工狀況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95 表 4-2-10b. 打工狀況對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 t 檢定分析 ................................................. 95. 表 4-2-11. 僑居地對在臺就學適應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96. 表 4-2-12. 性別對在臺就學適應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97. 表 4-2-13. 年齡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7. 表 4-2-13. 年齡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續).................................. 98. 表 4-2-14. 地區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9. 表 4-2-15. 設立別對在臺就學適應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100. 表 4-2-16. 學院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0. 表 4-2-16. 學院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續)................................ 101. 表 4-2-17. 年級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2. 表 4-2-18. 在臺年數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3. 表 4-2-18. 在臺年數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續)........................ 104. 表 4-2-19. 住宿狀況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4. 表 4-2-19. 住宿狀況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續)........................ 105. 表 4-2-20. 打工狀況對在臺就學適應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105. 表 4-3-1. 參與類別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6. 表 4-3-1. 參與類別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續).......................... 107. 表 4-3-2. 參與頻率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7. 表 4-3-2. 參與頻率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續).......................... 108. 表 4-3-3. 參與時間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9. 表 4-3-4. 參與強度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10. 表 4-3-5. 參與夥伴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11. 表 4-3-6. 參與花費對在臺就學適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12. 表 4-3-7. 參與程度對在臺就學適應之皮爾森 (Pearson)相關分析摘要表 ..................... 113. x.

(12) 圖. 次. 圖 1-1-1. 2010-2019 年臺灣大專校院在學港澳大專學生與僑生之人數 ............................ 2. 圖 1-1-2. 2010-2019 年臺灣大專校院各僑生之人數 ............................................................ 2. 圖 2-1-1. 港澳大專學生赴臺升學路徑圖 .............................................................................. 7. 圖 2-1-2. 2015 年澳門學生升學概況 ..................................................................................... 9. 圖 2-1-3. 2011 年 25 歲以下的香港學生海外升學概況 ..................................................... 10. 圖 2-1-4. 「休閒」、「休閒活動」、「休閒運動」之關係圖 ................................................ 15. 圖 3-1-1. 休閒運動參與對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之研究架構圖 ............................ 26. 圖 3-1-2. 休閒運動參與對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之研究流程圖 .......................... 27. 圖 4-1-1. 處理極端值的程序 ................................................................................................ 36. 圖 4-1-1. 休閒運動參與程度分布圖 .................................................................................. 42. 圖 4-1-3. 在臺就學適應總分分布圖 .................................................................................... 43. 圖 4-1-2.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文化看法的反應之文字雲 ................................................ 45. 圖 4-1-3.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文化差異的反應之文字雲 ................................................ 46. 圖 4-1-4.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語言適應的反應之文字雲 ................................................ 47. 圖 4-1-5.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文化認同的反應之文字雲 ................................................ 48. 圖 4-1-6.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文化調適的反應之文字雲 ................................................ 49. 圖 4-1-7.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系所認同的反應之文字雲 ................................................ 50. 圖 4-1-8.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系所資源的反應之文字雲 ................................................ 51. 圖 4-1-9.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學習風氣的反應之文字雲 ................................................ 52. 圖 4-1-10.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學習表現的反應之文字雲 .............................................. 53. 圖 4-1-11.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時間安排的反應之文字雲 .............................................. 54. 圖 4-1-12.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整體生活習慣的反應之文字雲 ...................................... 55. 圖 4-1-13.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天氣的反應之文字雲 ...................................................... 56. xi.

(13) 圖 4-1-14.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飲食的反應之文字雲 ...................................................... 57. 圖 4-1-15.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衣著的反應之文字雲 ...................................................... 58. 圖 4-1-16.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居住環的反應之文字雲 .................................................. 59. 圖 4-1-17.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交通的反應之文字雲 ...................................................... 60. 圖 4-1-18.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休閒娛樂的反應之文字雲 .............................................. 61. 圖 4-1-19.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社團人際的反應之文字雲 .............................................. 62. 圖 4-1-20.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打工人際的反應之文字雲 .............................................. 63. 圖 4-1-21.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同學互動的反應之文字雲 .............................................. 64. 圖 4-1-22.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建立關係的反應之文字雲 .................................................. 65. 圖 4-1-23.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衝突處理的反應之文字雲 .............................................. 66. 圖 4-1-24.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人互動的反應之文字雲 .................................................. 67. 圖 4-1-25.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思鄉情緒抒發的反應之文字雲 ...................................... 68. 圖 4-1-26.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同學相處的反應之文字雲 .............................................. 69. 圖 4-1-27.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室友互動的反應之文字雲 .............................................. 70. 圖 4-1-28.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朋友相處的反應之文字雲 .............................................. 71. 圖 4-1-29.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老師相處的反應之文字雲 .............................................. 72. 圖 4-1-30.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情緒底線的反應之文字雲 .............................................. 73. 圖 4-1-31.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心情狀態的反應之文字雲 .............................................. 74. 圖 4-1-32.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困擾問題的反應之文字雲 .............................................. 75. 圖 4-1-33.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因應方式的反應之文字雲 .............................................. 76. 圖 4-1-35.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對自我期許的反應之文字雲 .............................................. 78. xii.

(14)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有五節,分別為:第一節闡述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 第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界定研究範圍及其限制;第五節為名詞操作型定義。. 第一節 前言 臺灣在「少子女化」的趨勢下,導致學齡人口減少,而臺灣大專院校過多,造成各 校供需失衡更為明顯。很多學校因收生不足而減班、學校合併,甚至面對倒閉的危機, 任何一所大專院校的倒閉都會牽連一連串連鎖的問題,包括:教職員的遺散、學生的安 置、衍生出校地的閒置、影響附近的商圈等問題。 另一方面,香港及澳門因地小人多,大學的數量有限,加上極高的人口密度,使很 多港澳學生選擇海外升學。澳門的人口密度是世界之冠,高達21,055/km2 ;香港的人口 密度是全球第四高,為6,677/km2;臺灣的人口密度是全球第十七高,為658/km2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2020)。 在中華民國僑生教育 (以下簡稱:僑教) 政策推行之下,不但培養華僑學生(以下簡 稱:僑生) 對臺灣的認同感及促進經濟貿易以及國民外交,亦能舒緩少子化所帶來的招 生困境,對於臺灣與港澳地區更能互相各取所需。加上近年的社會運動及疫情的關係, 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港澳大專學生會想來臺升學。 根據教育部每年的統計,在 2010 年到 2019 年期間,僑生及港澳大專學生的人數都 有上升趨勢,彼此相距不會太多 (圖 1-1-1),雖然近年港澳大專學生的人數有減少,但 未來會因社會運動帶來不一定的結果。香港學生的成長率高達快三倍 (圖 1-1-2),經過 2014 年的雨傘運動曾一度成為最多。以往僑生在臺就學適應或休閒相關研究並不多,都 以馬來西亞偏多,或以僑生概括。可是近年研究發現,以往僑生主要適應問題為經濟, 但是對於港澳大專學生而言,經濟的適應問題完全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及壓力 (劉達濠, 2012)。. 1.

(15) 16000. 14000 12000. 人數.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年份 僑生. 港澳生. 圖 1-1-1. 2010-2019 年臺灣大專校院在學港澳大專學生與僑生之人數。資料來源:本 研究自行整理。 9000 8000 7000. 人數.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年份 緬甸. 印度. 馬來西亞. 香港. 澳門. 其他. 圖 1-1-2. 2010-2019 年臺灣大專校院各僑生之人數。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在文化衝擊下,港澳學生需要面對在臺灣日常生活的適應問題,及承擔在新環境中 面對學業的壓力,包括:人際關係、價值觀、學習環境、天氣變化、飲食習慣、衣著習 慣、傳播媒體、交通以及醫療等問題 (王雋安,2014;劉達濠,2012)。僑生在臺參與休 閒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影響其課業表現及就學適應 (楊鳳蓮,2011)。. 2.

(16) 研究指出基於澳門學生休閒參與以娛樂性及運動性偏多 (吳松森,2011),且研究 指出運動類的休閒與就學適應有顯著正相關 (陳正源,2015),再綜合上述的各種因 素,以港澳同學會的渠道收集樣本,促使其成為本研究動機,以探討港澳大專學生休 閒運動參與對其在臺就學適應之關係。.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欲探討休閒運動參與對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 應,其研究目的如下: 一、調查港澳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的現況。 二、了解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的問題。 三、分析人口統計變項對休閒運動參與及在臺就學適應之差異情況。 四、探討港澳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與在臺就學適應的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休閒運動參與對在臺港澳大專學生之就學適應, 其研究問題如下: 一、調查港澳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的現況如何? 二、了解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的問題如何? 三、分析人口統計變項對休閒運動參與及在臺就學適應之差異情況如何? 四、探討在臺港澳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與在臺就學適應的關係如何?. 3.

(17)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 時間範圍 本研究於 2017 年 11 月 15 日到 2018 年 7 月 5 日進行問卷調查,包括預試問卷以及 正式問卷。 1.. 預試問卷:2017 年 11 月 15 日至 2017 年 12 月 7 日. 2.. 正式問卷:2018 年 5 月 4 日至 2018 年 7 月 5 日. (二) 地理範圍 本研究於臺灣其中幾間大專校院 (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 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國立國際暨南大學、東海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宜蘭大學等 等) 以便利抽樣進行問卷發放;另一方面,於港澳網路群組及滾雪球取樣法以網路問卷 形式回收數據,而本研究有一構面使用開放式的投射測驗,使受測者不容易作假。 (三) 對象範圍 本研究針對在臺灣至少就讀一個學期大專院校的港澳大專學生進行調查。 二、研究限制 (一) 對象限制 本研究僅針對港澳大專學生進行調查,若欲推論至其他學生 (如:僑生、外藉生、 本地生等),需考量其是否適合。 (二) 地埋限制 本研究之問卷發放地埋範圍因臺灣大專院校眾多,港澳大專學生分佈較少的大專院 校回收量相對更少,分佈較少的港澳大專學生與本研究之結果存在差異的可能。 (三) 時間限制 本研究因時間有限僅以橫斷面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無法針對研究對象以進行長期 調查。. 4.

(18)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使用的特定名詞共三個,分別有港澳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以及在臺就學 適應,本研究各名詞操作性定義之敍述如下: 一、港澳大專學生 「港澳大專學生」為本研究之人口背景變項,包括:「僑居地」、「性別」、「年齡」、 「地區」 、 「設立別」 、 「學院」 、 「年級」 、 「在臺年數」 、 「住宿狀況」及「打工狀況」 ,共 10 題項。 二、休閒運動參與 本研究依據黃金柱 (2013) 界定「休閒運動」為:在自由休閒時間內,為獲得本身 樂趣,經自由選擇參與的體能性或娛樂性運動,分為九大類型,分別為:球類運動、戶 外運動、民俗性運動、舞蹈運動、健身運動、技擊運動、水中暨水上運動、空中運動以 及其他休閒性運動。本研究綜合過去相關研究的構面後,將採用「參與類型」 、 「參與頻 率」 、 「參與時間」 、 「參與強度」 、 「參與夥伴」以及「花費金額」定義休閒運動參與;當 中「參與頻率」 、 「參與時間」及「參與強度」以三者相乘的公式計算出其休閒運動的「參 與程度」,共 7 題項。 三、在臺就學適應 本研究將「在臺就學適應」以多功能語句完成測驗 (黃政昌,2016) 的大學/研究所 版及新住民版為基底,以量化統計過去相關研究的構面,從大學/研究所版及新住民版的 構面中選出最適合的 6 個構面,分別為「文化適應」 、 「學業適應」 、 「生活習慣」 、 「人際 關係 (大學版)」、「人際關係 (新住民版)」以及「壓力因應」。. 5.

(1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以往因港澳大專學生來臺就學的人數並不多,而使針對港澳大專學生在臺灣就學適 應或休閒運動參與的文獻少之又少,因此對於先針對僑生在臺就學適應及休閒運動參與 的文獻探討。本章主要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探討在臺港澳大專學生現況;第二節為探 討休閒運動參與理論與相關文獻;第三節為探討在臺就學適應理論與相關文獻;第四節 為探討休閒與就學適應相關研究。. 第一節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現況 本節針對港澳大專學生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共分為六小節:一、來臺就學規定;二、 港澳大專學生來臺入學方式;三、港澳僑居地生活背景;四、在臺港澳大專學生概況; 五、人口背景變項;六、小結。敘述如下: 一、來臺就學規定 教育部自 1997 年起發佈《香港澳門居民來臺就學辦法》 ,因應港澳的回歸,港澳學 生將失去僑生資格,依據《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第十九條及專科學校法第三十二條第一 項規定另外訂定,規定香港或澳門居民,具有港澳永久居留資格證件,且最近連續居留 港澳或海外「六年」以上者,得申請來臺灣地區就學,但申請就讀大學醫學、牙醫及中 醫學系者,其最近連續居留年限為「八年」以上 (教育部,2016)。 二、港來臺入學方式 港澳大專學生透過臺灣公私立大學校院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 (以下簡稱:海外聯招 會) 以個人申請制及聯合分發制的管道分別申請及分發到臺灣各所大學,以及到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就讀一年再以成績進行聯合分發。除了個人申請及聯合分發外, 亦能透過各校單獨招生申請 (圖 2-1-1)。. 6.

(20) 圖 2-1-1. 港澳大專學生赴臺升學路徑圖。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三、港澳僑居地生活背景 (一) 地理與氣候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香港政府統計處及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統計顯示,香港 與澳門同樣位於南海北岸及珠江口東側,兩地相距約 63 公里,總面積分別為1,105.7 km2 及30.4 km2,而臺灣的總面積為36,192.8 km2,比港澳地區別分大 33 倍及 1190 倍。港 澳地區春夏兩季天氣炎熱及潮濕多雨,秋季天氣晴朗及和暖乾爽,冬季天氣稍冷且乾燥; 臺灣一年四季時常下雨,雖然氣溫與港澳地區差不多,但由於臺灣冬季雨量充沛,溼冷 時讓氣溫更加雪上加霜。自然災害方面,港澳地區都不像臺灣處於地震帶的板塊交界處, 因此港澳地區幾乎都不會出現較有感覺的地震,研究者曾就讀僑生先修部,所住的宿舍 大部分都是港澳大專學生,第一次遇上輕微的地震時,大家都很恐慌,甚至有同學嚇到 叫尖。. 7.

(21) 表 2-1-1. 臺灣、香港與澳門社會與教育相關資料 地區. 總面積. 臺灣. 36,192.8km2. 香港 澳門. 1,105.7km2 30.4km2. 春天 天氣善變 陰冷潮濕 天氣良好 溫暖潮濕. 夏天 天氣炎熱 常有陣雨 炎熱潮濕 間中大雨. 秋天 天氣乾冷 降雨較少 天氣穏定 乾燥轉涼. 冬天 天氣濕冷 雨量充沛 氣溫反覆 乾燥寒冷. 自然災害 颱風 地震 颱風.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二) 社會與教育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香港政府統計處、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及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的統計 (表 2-1-2) 顯示,港澳人口分別約 734 萬及 64 萬,雖然人口比臺灣少很 多,但人口密度分別是約臺灣的 10 倍及 33 倍,澳門人口密度已是世界之冠,人口密度 過高會使日常生活空間 (住屋、交通、醫療、社區等設施) 受到擠壓,甚至對經濟及社 會發展造成影響。語言方面,港澳的居民大部分都以粵語溝通,雖然學校設有選修的國 語,但很少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文字上除了香港以繁體為主澳門則以簡體為主外,用語 有一點文化差別。高等院校方面,香港與澳門一樣只有 10 所高等院校,與臺灣相比簡 直天壤之別,臺灣高等院校密度是世界第一,全臺總共有 152 所,相對科系也比港澳更 為多元。 表 2-1-2. 臺灣、香港與澳門社會與教育相關資料 地區. 人口. 人口密度. 臺灣. 23,526,295 人. 650 /km. 香港. 7,346,700 人. 澳門. 646,800 人. 主要語言. 大專院校. 國語、臺語. 146 所. 6,644 /km2. 粵語. 10 所. 21,276 /km. 粵語. 10 所. 2. 2.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三)交通. 香港乘搭鐵路較為普遍,平均每天乘客高達 535 萬人,道路車輛比例主要以汽車為 主佔 73%。臺灣就正好與香港相反,機車非常普偏共佔 69%。澳門公共交通只有公車而 已,道路車輛比例就較為平均,輕型汽車佔 44.9%,其次是 50cc 以上電單車佔 36.4%。. 8.

(22) 四、在臺港澳大專學生概況 (一) 來臺現況 根據教育部統計顯示,從 1951 年後,港澳僑生到臺灣升學的人數不斷上升。根據 匯豐調查,54%的香港家長會考慮送子女到海外讀大學 (林心儀,2016),而根據澳門統 計暨普查局的統計 2015 年有 49.2%的澳門學生 (約 2455 人) 到海外留學 (圖 2-1-2),兩 者遠超 35%的全球平均水平。在澳門學生升學概況中,到臺灣升學大概佔 25%左右 (約 1218 人),即是佔海外升學澳門學生中近 50%左右,可見臺灣已是澳門僑生海外升學的 首選。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 (圖 2-1-3) 的統計在 75,000 香港留學生中,有 26%到英國 留學 (約 19400 人) 以及 24%到澳洲留學 (約 17800 人),臺灣 (約 2,409 人) 只屬於其 他 (約 9,500 人,佔 13%) 的一部分,僅佔所有的 3%左右。可是根據 Ipsos 報告顯示, 臺灣是香港學生最喜歡海外升學的國家 (佔 31%)。再加上,港澳地區綜合消費物價指數 變動一直上升 (表 2-1-3),物價指數變動平穩且學費實惠的臺灣還有以上各式各樣的因 素都更加吸引港澳大專學生來臺升學。. 臺灣 25% 澳門 51% 大陸 15% 其他 9%. 圖 2-1-2. 2015 年澳門學生升學概況。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9.

(23) 其他 13%. 英國 26%. 加拿大 9%. 大陸 9% 澳洲 24%. 美國 19%. 圖 2-1-3. 2011 年 25 歲以下的香港學生海外升學概況。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表 2-1-3 2010 年-2018 年臺灣、香港與澳門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 地區.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臺灣 0.96% 1.42% 1.93% 0.79% 1.20% -0.30% 1.39% 0.62% 1.35% 香港 2.40% 5.30% 4.10% 4.30% 4.40% 3.00% 2.40% 1.50% 2.40% 澳門 2.81% 5.81% 6.11% 5.50% 6.05% 4.56% 2.37% 1.23% 3.01%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二) 在臺活動 2008 年,研究者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當時只能自由參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校運會的個人項目及接力而已,而近年還能參加校運會的啦啦競賽、乙組項目舉 辦的新生盃、體育系舉辦的校長盃等,甚至還有僑生先修部的僑生代表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參加大專盃。 臺灣大部分大專院校都設有港澳同學會,由港澳同學會的幹部成員協助新生辦理入 學、手機號碼、郵局帳號等程序,會長一定會親自負責替港澳大專學生辦理與簽證、出 入境相關的申請。港澳同學會還有定期舉辦的活動、港澳同學會的球隊、參加比賽等。 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在定期舉辦的活動中,有時候有非港澳同學會的同學一 起參加;港澳同學會的球隊有排球、籃球及羽球的球隊,除了每周進行自由參與的打球 時間外,還會與其他系隊或同學會進行友誼賽;每年都會舉辦與其他港澳同學會進行的 北部運動會,近年還加入校內每年一度鄉友會合辦的大鄉盃。上述的各個活動都有助港 10.

(24) 澳大專學生融入學校,除了與同鄉接觸外,還有機會與其他僑生及本地生交流。 五、在臺港澳大專學生相關研究 根據上述對在臺港澳大專學生的定義及特性,得知港澳大專學生不只在特性上與以 往僑生在臺就學適應有差別,而且港澳大專學生因回歸已不被包含在僑生的組群裡,被 劃分成另一個獨立群組-「港澳大專學生」,因此以將包含香港或澳門學生為研究對象 之文獻作為參考。 高嘉偵 (2009) 研究就學適應、學業成就與學生忠誠度關係,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 式,共發放 227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200 份,回收率 88%,人口變項量表以「僑居 地」、「性別」、「年齡」、「就讀學院」、「年級」、「是否曾就讀僑生先修部」。 吳松森 (2011) 研究澳門僑生在臺灣的休閒活動參與、休閒動機及休閒阻礙因素, 以澳門僑生,採用問卷調查法,共發放 45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400 份,有效率為 89%,人口變項量表以王秋香 (2009) 的問卷作為量表基本架構,基本資料有「性別」、 「年齡」 、 「就讀學校」 、 「就讀地區」 、 「就讀科系」 、 「來臺幾年」 、 「費用來源」 、 「每月收 入」。研究顯示澳門僑生從事休閒活動項目以娛樂性和運動性較多,每次以一小時到兩 小時佔最多數,每月平均花費金額以 3,000 元或以下,夥伴以同學或朋友者最多;休閒 動機上以「放鬆緊張的心情使心情更愉快」為主;缺乏時間為影響動機的最主要因素。 劉達濠 (2012) 研究港澳大專學生在臺的就學適應,以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式的深度 訪談,對十位在臺求學的港澳僑生進行在臺灣就學適應的分析,人口變項量表以「僑居 地」 、 「性別」 、 「年齡」 、 「學校年級」 、 「在台幾年」 、 「住處」 、 「父母情況」 。研究顯示港澳 僑生在臺就學適應的問題主要為人際關係與價值觀,以往與僑生相關的研究顯示經濟打 工為僑生的主要適應問題,但並沒有給港澳大專學生帶來影響及壓力;在就學適應上則 以個人的因素帶來較重要的影響。 王雋安 (2014) 對文化大學港澳大專學生及陸生以質性訪談進行在臺灣適應性的分 析,人口變項量表以「僑居地」 、 「性別」 、 「學位」 、 「學院」 、 「本科/交換」 、 「來台年數」 、 「年級」。研究顯示港澳大專學生在語言聽說習慣及學習環境的面向上屬於必要性的經 歷過程;適應性較良好的面向為居住環境、生活環境、生活協助、消費習慣、通訊交流 11.

(25) 及人際關係;適應性較差的面向為天氣的變化;適應性存在差異的面向為飲食習慣、衣 著習慣、傳播媒體、交通以及醫療。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與港澳大專學生相關之文獻整理如下 (表 2-1-4)。. 表 2-1-4. 在臺港澳大專學生相關研究之研究結果整理 年份. 學者. 研究對象. 2011. 吳松森. 澳門僑生. 2012. 劉達濠. 港澳僑生. 2014. 王雋安. 港澳大專 學生. 研究結果 從事休閒活動項目以娛樂性和運動性、每次以一小時 到兩小時、每月平均花費金額以 3,000 元或以下、夥伴 以同學或朋友者佔最多數;休閒動機上以「放鬆緊張 的心情使心情更愉快」為主;缺乏時間為影響動機的 最主要因素。 在臺灣就學適應的問題主要為人際關係與價值觀,經 濟打工的面向對其沒有影響及壓力;在就學適應上則 以個人的因素帶來較重要的影響。 在語言習慣及學習環境的面向上屬於必要性的經歷過 程;適應性較良好的面向為居住環境、生活環境、生 活協助、消費習慣、通訊交流及人際關係;適應性較 差的面向為天氣變化;適應性存在差異的面向為飲食 習慣、衣著習慣、傳播媒體、交通以及醫療。.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六、小結 綜合上述之文獻探討,本研究以在臺灣就學的香港或澳門學生為研究對象,澳門學 生參與娛樂性及運動性的休閒活動為主,並與同學或朋友一起參加較多。適應方面,除 了必需面對平日溝通及學習環境的挑戰外,還有天氣變化、人際關係與價值觀的就學適 應問題;而在居住環境、生活環境、生活協助、消費習慣、通訊交流等適應上並沒有太 大問題;在飲食習慣、衣著習慣、傳播媒體、交通以及醫療上存在適應性的差異。本研 究之人口背景變項分別為:僑居地、性別、年齡、地區、設立別、學院、年級、在臺年 數、住宿狀況及打工狀況,共 10 題項。. 12.

(26) 第二節 休閒運動參與之內涵 本節針對休閒運動參與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共分為六節:一、休閒的定義;二、 休閒運動的定義;三、休閒運動參與的相關文獻;四、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評量;五、 小結,敘述如下: 一、休閒的定義 (一) 休閒字源 「休閒」的英文 (Leisure) 源自拉丁文中的 Licere,原意為允許、准許,也有自由的 意思,即被允許或准許的自由狀態;而 Licere 又源自於希臘文中的 Schole,與拉丁文中 的 Schola 含意相同,但原意並非指學校 (school),而是指閒暇的使用 (方永泉,2000); 總言而之,休閒是指擺脫勞動後的自由時間或活動 (張宏亮,2000)。 從中文的字義個別分析,則可以分成「休息」與「閒暇」兩個層面,指在「閒暇的 自由時間」中從事「足以令人恢復精神或體力的休閒活動」(林東泰,1992)。因此,從 這些字源字義分析「休閒」的原義, 「休閒」是一種在不被束縛的自由時間中,以自己意 志選擇、決定參與的活動,透過參與休閒活動能提升自我效能。 (二) 休閒定義 Godbey (1985) 提出休閒是一種概念,以不同狀態、時代、社會發展等定義休閒, 因此休閒的意義隨着不同社會組織及歷史變遷相對有不同的反應。以時間的觀點定義休 閒為個人不在工作、義務、責任以及生存時間下,所擁有的相對時間,能自由地從事個 人意想之事。 張少熙 (1994) 提出以「內在」與「外在」兩個向度定義「休閒」 ,分別為「從輕鬆 的心態獲得經驗的滿足」以及「從自由時間獲得享受快樂的過程」。Mannell 與 Kleiber (1999) 將「休閒」根據現象的形式分成「主觀」 、 「客觀」 、 「外在」及「內在」四個向度, 「主觀」主要以觀察體驗、滿足與意義等現象定義是否為休閒,「客觀」主要以觀察活 動、環境與時間等現象定義是否為休閒, 「外在」是由研究者來判斷, 「內在」是由參與 者來判斷,如表 2-1-5: 13.

(27) 表 2-1-5 Mannell 與 Kleiber 對休閒的定義 定義的優勢. 現象形式 主觀 客觀. 外在 由「研究者」定義體驗、 滿足及意義是否為休閒。. 內在 由「參與者」定義體驗、 滿足及意義是否為休閒。. 由「研究者」定義活動、 環境與時間是否為休閒。. 由「參與者」定義活動、 環境與時間是否為休閒。.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張少熙 (2002) 進一步認為可從三個觀點定義「休閒」 ,分別為:時間、活動、體驗。 其中時間為最普遍的觀點,因時間能量化而客觀,許成源 (2010) 認為「休閒」是指個 體在自由選擇的時間狀態 (生存所需以外的時間:完成生理上為了維持生命所必須做的 事情以及謀生的需求後,所剩餘的時間,並能在這段時間任由自己決定或選擇使用) 下, 獲得心靈滿足的一種感覺。 綜合述上對休閒的定義進行整理,如下 (表 2-1-6): 表 2-1-6. 休閒定義的整理 年份. 研究者. 1985. Godbey. 1994. 張少熙. 1999. Mannell & Kleiber. 2003. 張少熙. 2010. 許成源. 定義 從不同狀態、時代、社會發展等定義休閒,隨着不同社會組織及 歷史變遷,休閒的定義相對有不同的反應。並以「時間的觀點」 定義休閒為個人不在工作、義務、責任以及生存時間下,所擁有 的相對時間,能自由地從事個人意想之事。 提出以內在與外在兩個向度定義休閒:「內在」為從輕鬆的心態 獲得經驗的滿足;「外在」為從自由時間獲得享受快樂的過程。 根據現象的形式提出四個向度定義休閒: 「主觀」以體驗、滿足及 意義定義是否為休閒; 「客觀」以活動、環境與時間定義是否為休 閒;;「外在」由研究者來判斷;「內在」由參與者來判斷。 提出能從三個觀點定義休閒,分別為: 「時間」 、 「活動」 、 「體驗」 。 休閒是個體在自由選擇的時間狀態下,獲得心靈滿足的一種感 覺。.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本研究對於休閒的判斷,先從受測者以內在主觀填寫休閒運動項目,然 後再由研究者以外在客觀判斷其是否為休閒。例如:受測者於休閒運動項目填寫走路或 騎車,研究者將以其「參與頻率」 、 「參與時間」及「參與強度」判斷是否為在日常生活 中的通勤時間,若判斷為通勤時間,則並非在自由時間下進行,因此並不屬於休閒。 14.

(28) 二、休閒運動的定義 沈易利 (1995) 將「休閒運動」定義為:在休閒時間內,以動態性身體活動為方式, 所選擇具有健身性、遊戲性、娛樂性、消遣性、創造性、放鬆性,以達到身心健康、紓 解壓力為目的之運動,但不包括觀賞運動比賽。 張宏亮 (2000) 提出「休閒運動」的定義,是指在休閒時間內,參與者自由選擇, 為獲得本身樂趣而從事之運動;此種運動包括「體能運動」和「娛樂性運動」 ,強調個人 意願及自我發展,在運動中追求健康與體能發展,並達到放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從運 動中獲得內在滿足感。 張良漢 (2002) 提出「休閒」內涵蓋「休閒活動」以及「休閒運動」 ,三者同是在工 作外的閒暇時間自由選擇喜愛的活動,已達身心放鬆與享受樂趣之目的。休閒的範圍為 最廣,休閒活動在內容上較為明確,而休閒運動主要是重視身體的活動, 「休閒」 、 「休閒 活動」以及「休閒運動」的關係如圖 2-1-4 (引自關勝方,2011,頁 20)。. 休閒 休閒活動 休閒運動. 圖 2-1-4. 「休閒」、「休閒活動」、「休閒運動」之關係圖。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 理。 林子立 (2012) 定義休閒運動,指在休閒時間中,以動態性身體活動的方式選擇具有 健身性、遊戲性、娛樂性、消遣性、創造性、放鬆性,以達身心健康以及舒緩壓力為目 的之運動。 黃金柱 (2013) 在「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定義「休 閒運動」為在自由休閒時間內,為獲得本身樂趣,經自由選擇參與的體能性或娛樂性運動, 可區分為九大類型,如下: 15.

(29) (一) 球類運動:網球、棒球、籃球、保齡球、桌球、羽毛球、撞球…等。 (二) 戶外運動:登山、郊遊、散步、慢跑、快走、野外健行、溯溪、直排輪…等。 (三) 民俗性運動:放風箏、扯鈴、踢毽子、踩高蹺、玩陀螺、舞龍…等。 (四) 舞蹈類運動:土風舞、社交舞、有氧舞蹈、芭蕾舞、現代舞、韻律舞…等。 (五) 健身運動:瑜珈、國術、太極拳、推手、重量訓練、伸展操、健身操…等。 (六) 技擊運動:空手道、跆拳道、拳擊、劍道、劍擊、柔道、射擊、射箭…等。 (七) 水中暨水上運動:游泳、划船、衝浪、滑水、潛水、跳水、風浪板…等。 (八) 空中運動:滑翔翼、拖曳傘、高空彈跳、跳傘…等。 (九) 其他休閒性運動:定向運動、冒險性休閒運動…等。 綜合整理各研究者對休閒運動的定義,本研究主要以黃金柱 (2013) 所定義之「休 閒運動」為基礎,基於本研究問卷休閒運動項目是開放式填答,在分類方面除了「休閒 運動」的九大類型外,還包含「休閒活動」以及「沒有參與」 。對於是否為「休閒活動」 的判斷,則以該項目是否主要以重視身體的活動為主,若並非以重視身體的活動為主, 則判斷為「休閒活動」 ,以本研究樣本為例,逛夜市、遛狗、玩 Pokemon Go…等皆屬於 休閒活動。 三、休閒參與的相關文獻 本研究主要以海外學生為研究對象之休閒參與相關研究作整理,但因數量太少而與 其他研究對象參考,如下: 關勝方 (2011) 研究臺中市刑事警察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運動阻礙,採用分層抽樣 法,以臺中市刑警大隊及各分局刑警,共發放 3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225 份,休閒 參與量表的題項為「參與類型」、「參與頻率」、「運動強度」及「運動時間」。 劉穎暉 (2011) 研究新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參與,採用分層抽樣法,回收有 效問卷共 412 份,休閒參與量表的題項為「參與類型」、「參與頻率」、「活動頻率」。 吳松森 (2011) 研究澳門僑生在臺灣的休閒活動參與、休閒動機及休閒阻礙因素分 析,以澳門僑生,採用問卷調查法,共發放 45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400 份,有效率 為 89%,休閒參與量表的題項為「從事項目」 、 「參與時間」 、 「花費金額」及「參與同伴」 。 16.

(30) 楊鳳蓮 (2011) 研究休閒活動參與對緬甸研究生在臺就學適應,採用問卷調查法與 深度訪談法,以網路發放問卷,共回收 37 份問卷,回收率為 34.9%,以及深度訪談,休 閒參與量表只有「參與類型」的構面,以主觀分析法分為戶外型、知識型、娛樂型、文 化型、社交型及個人嗜好型類。 彭秀梅 (2015) 研究臺北市地政士的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情形,以臺 北市地政士,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隨機抽樣方式發放問卷,休閒參與量表的題項為「參 與頻率」 、 「參與類型」的構面,其中休閒運動「參與類型」由開放式問卷而來,採用關 勝方 (2011) 的題項設計「參與頻率」。 綜合述上對休閒參與所分成之構面進行整理,如下 (表 2-1-7): 表 2-1-7. 休閒參與構面之彙整表 年份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參與頻率 運動時間 運動強度 參與類型 從事項目. 2011 吳松森 澳門僑生. 2011 楊鳳蓮 緬甸研究生. ◎ ◎. 2011 關勝方 刑事警察 ◎ ◎ ◎ ◎. ◎. 2011 劉穎暉 國中生 ◎. 2015 彭秀梅 地政士 ◎. ◎. ◎. 總計. 3 2 1 4 1.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四、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評量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針對心肺適能提出健康運動的建議,不 論成人、青少年及兒童都需要滿足一定的「強度」 、持續的「時間」以及每週的「頻率」 , 三者都缺一不可。基於「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時間」是決定一次運動能量釋放的重 要元素,有學者提出「一次運動總量 = 運動強度 × 運動持續時間」(張妙璊、呂香珠、 盧俊宏、闕月清、黃月嬋、郵靖華、林明宏、黃憲鐘,2005)。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2005) 採用相似的計算公式 (MET level × 每天活動時間 × 每週活動天數 ), 而 教 育 部 體 育 署 (2019) 亦 針 對 身 體 活 動 指 數 提 出 心 肺 適 能 評 量 ( 總分數 = 運動強度 × 持續時間 × 運動頻率)。. 17.

(31) 五、小結 綜合上述休閒運動參與之相關文獻探討結果,對於休閒的定義及休閒參與的衡量方 式更加清晰,從而更深入探討休閒運動參與的定義。根據休閒參與構面之彙整表,本研 究定義「休閒運動參與」為某種活動的「參與類型」 、 「參與頻率」 、 「參與時間」 、 「參與 強度」、「參與夥伴」以及「花費金額」,共 6 項。 「參與類型」分為,休閒運動的九大類型 (球類運動、戶外運動、民俗性運動、舞 蹈運動、健身運動、技擊運動、水中暨水上運動、空中運動以及其他休閒性運動)、休閒 活動以及沒有參與。 雖然「參與頻率」 、 「參與時間」及「參與強度」能找到各種參與的狀況,但單一的 觀察無法得知港澳大專學生真正的運動參與程度。因此,以心肺適能評量的公式 (參與 強度×參與時間×參與頻率) 計算出「參與程度」,作為本研究休閒運動參與的第 7 個題 項。. 第三節 在臺就學適應之內涵 本節針對就學適應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共分為四節:一、適應的意義;二、就學 適應的意涵;三、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之相關文獻;四、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 適應之評量;五、小結,敘述如下: 一、適應的意義 「適應」是源自於達爾文的進化論中,並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的概念, 即為生物會因應環境的轉變,以存活為目標,而對自身作出相應的改變,以配合當下環 境的需要。 根據 Piaget 的理論 (引自劉達濠,2012,頁 7), 「適應」是個體因應環境、調整基模 的歷程,即是不斷因環境的限制而改變認知結構,以個體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維持平衡 的歷程為目的,並分為「同化」及「調適」的兩種共同互補過程概念。 「同化」為個體把 將自身的認知摻合到環境因素中,並將其轉化成自身的一部分; 「調適」為個體為應付環 18.

(32) 境的要求,以改進環境更能符合個體的需求,促進其生存、理解、成長等。 Arkoff (1968) 提出適應是指「個人」與「環境」之間交互作用及影響,是一種「雙 向的歷程」 。五個就學適應類別:家庭適應、學校適應、學院適應、職業適應以及婚姻適 應。 綜合上述與適應相關的意義,適應是因應「環境」而使「個人」作出相應的反應以 同化或調適,但「個人」亦會影響「環境」 ,造成雙向的歷程,從中作為與他人互動亦是 不可缺少的。因此本研究將以「個人」及「環境」作為構面的基礎,應用於在臺就學適 應的構面中。 二、在臺就學適應的定義 當港澳大專學生到臺灣升學,在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氣候、語言、文化、交通等 都與港澳地區的相差很多,面對這些新環境的挑戰,如果想戰勝這些挑戰,就必需要「適 應」臺灣各種各樣的事物。 在國內與港澳大專學生在臺適應之相關文獻中,劉達濠 (2012) 定義就學適應指個 人的人際關係,及在學校或工作的表現,也包括個人的滿足感。並分出四大問題:「課 業」、「日常生活」、「社會文化」及「經濟」。王雋安 (2014) 將就學適應的定義分為 「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的層面。 在國內與僑生在臺適應之相關文獻中,蔣美華 (2003) 對大專僑生的研究提出就學 適應的定義分為「人際互動適應」、「學校課業適應」及「經濟適應」。高嘉偵 (2009) 對僑生的研究對適應提出「生理適應」、「心理適應」、「人際關係」及「文化適應」 四個構面。楊鳳蓮 (2011) 對在臺緬甸研究生的研究以「個人適應」 、 「學校適應」及「社 會適應」為三構面。林堂勛 (2014) 將僑生在臺就學適應問題分為「生活環境」 、 「學業」 、 「人際關係」、「經濟與打工」及「語言」。 綜合上述與就學適應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 2-1-8:. 19.

(33) 表 2-1-8. 港澳及僑生在臺就學適應構面的整理 研究者. 年份. 就學適應的構面. 劉達濠. 2012. 「課業」、「日常生活」、「社會文化」及「經濟」. 王雋安. 2014. 「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 蔣美華. 2003. 「人際互動適應」、「學校課業適應」及「經濟適應」. 高嘉偵. 2009. 「生理適應」、「心理適應」、「人際關係」及「文化適應」. 楊鳳蓮. 2011. 「個人適應」、「學校適應」及「社會適應」. 林堂勛. 2014. 「生活環境」、「學業」、「人際關係」、「經濟與打工」及「語言」.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本研究以「個人」及「環境」作為就學適應構面的基礎。 「個人」方面, 以港澳大專學生的身份轉變是由中學生升學變成大學生。「環境」方面,以港澳大專學 生的生活環境轉變是由港澳地區轉變到臺灣。因此,本研究會以大學及文化適應兩方面 作基底。 三、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之相關文獻 劉達濠 (2012) 為探討港澳大專學生在臺生活的情況,與十位在臺港澳大專學生進 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問題主要是「人際關係」與「價值觀」 的適應問題,以往僑生主要的適應問題是「經濟打工」 ,研究發現經濟適應問題不太會帶 給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的影響。 基於臺灣單對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的相關文獻相當少,雖然港澳大專學生與 僑生就學適應存在差異,但與其他資格的學生相比已最為相近,故本研究將以國內對僑 生在臺就學適應之相關研究作為參考。高嘉偵 (2009) 以某大學的僑生為研究對象,研 究發現:澳門僑生的「生理適應」 、 「人際關係」 、 「文化適應」較差;不同生活習慣、語 言、價值觀會面對「生理適應」、「心理適應」、「人際關係」以及「文化適應」的問題; 支持僑生社團的成立,有助於僑生融入臺灣的生活。林堂勛 (2014) 對在臺僑生進行訪 談,研究發現:在臺僑生主要的適應問題以「生活環境問題」 、 「學業問題」 、 「人際關係 問題」為主,其次是「經濟問題」和「語言問題」 ;其中「天氣適應問題」帶來的影響為 最大,其次「飲食」 、 「交通」 ;澳港生經濟適應較佳,但語言方面,港澳大專學生國語能 力較差。 20.

(34) 四、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之評量 語句完成測驗 (Incomplete Sentences Blank, ISB) 是一種如造句的測驗,以半結構式 的句根 (sentence stem) 為基礎,讓受試者以填字方式完成完整的句子,從中反映出受測 者的感受,沒有標準的答案,亦不易作假,可用於質性及量化的研究上,分別採用「直 覺印象法」及「客觀計分法」。 黃政昌 (2016) 發展出多功能語句測驗,當中包括 7 個不同族群系列以及 9 個不同 主題系列,各表單內容的設計是獨立的,不論單獨或多份同時使用也可以,以得到最大 化的資訊蒐集為主。 基於本研究大學及文化適應兩方面作基底,借取較相近的「大學/研究生版」及「新 移民版」為範本。 「大學/研究生版」的六向度分別為:自我了解、學業適應、人際關係、 愛情關係、未來規劃及壓力因應, 「新移民版」的六向度分別為:文化適應、自我認同、 婚姻家庭、生活習慣、人際關係及壓力因應,當中只有壓力因應的題項是完全一樣。針 對 11 篇文獻 (方慧,1995;易振成,2005;林堂勛,2014;徐昌燕,2007;高嘉偵,2009; 梁明樂,2013;楊鳳蓮,2011;劉達濠,2012;蔣美華,2003;賴虹均,2015;魏福勝, 2015) 的問卷或訪談大綱的題項進行逐題統計 (表 2-1-9),以「自我了解」的向度為例 子,「自我了解」共 6 個題項。當中的題項裡,「自我知覺」在 11 篇文獻中有 3 篇文獻 有提問過, 「不喜歡特質」在 11 篇文獻中僅 1 篇文獻有提問過,而其他的題項皆沒有文 3. 1. 獻有提問過,因此(11 + 11) ÷ 6 × 100% = 6%。 表 2-1-9. 各文獻的在臺就學適應題項統計 版本. /. 大 學 研 究 生 版. 向度 自我了解 學業適應 人際關係 愛情關係 未來規劃 壓力因應. 平均百分率 6% 39% 51% 7% 15% 39%. 版本. 新 住 民 版. 向度 文化適應 自我認同 婚姻家庭 生活習慣 人際關係 壓力因應. 平均百分率 53% 5% 0% 52% 26% 39%.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從各題的平均百分率中取最高的六個向度作為本研究港澳大專學生在臺就學適應. 21.

(35) 的構面,分別為:文化適應、生活習慣、人際關係 (大學版)、壓力因應、學業適應以及 人際關係 (新住民版)。 上述 6 個向度中實質上有 5 題項為 0%,分別為學業適應的「指導教授」與「論文」 以及人際關係 (新住民版) 的「新家人互動」 、 「同事相處」與「鄰居相處」 。學業適應的 「指導教授」與「論文」是研究生版附加的題目,因此本研究直接只使用大學生版。而 人際關係 (新住民版) 的「新家人互動」、「同事相處」與「鄰居相處」將以大學生為定 位以及從題項統計進行修改,「新家人互動」修改為「室友互動」;「同事相處」修改為 「本地學生相處」 ; 「鄰居相處」修改為「教師相處」 。修改後共 34 題。效度方面,因其 專家逐題審查的合格率全數高達 100%,三題的修改不會使其有太大影響,而黃政昌 (2016) 提出能因應各族群的特性進行修改,題目不能太多。整體內容評鑑的專家內容效 度指標 (CVI) 平均高於.86。 對於一些不善於口語表達的受測者,亦可以透過文字表達內心的想法及感受 (黃政 昌,2016)。適應相關的句根如「語言溝通,對我來說 …」 、 「我與同學間 …」 、 「和臺灣 的同學相處,我 …」等,透過句子的完成可以充分瞭解受測者如何看待在臺灣各種事 物,如「語言溝通,對我來說 有些音很難發」 、 「我與同學間 蠻受歡迎 (作業)」 、 「和臺 灣的同學相處,我 很開心 (互相幫助)」 ,以「直覺印象法」從中可以得知雖然其在語言 上有一些困擾,與同學相處出現令人有疑問的反應,但透過另一題的反應坦言明確的善 意心境,可以瞭解到其與臺灣的同學相處良好,溝通的障礙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若以量化形式處理,則用「客觀計分法」 ,需要更深入了解 Rotter 與 Rafferty (1992) 所發展出「羅特語句完成測驗」(Rotter Incomplete Sentences Blank, RISB) 的客觀計分及 解釋的方法。RISB 是以 0 至 6 分的 7 點量尺評定分數,分為 3 類反應 (表 1 為更詳細 的說明),分別為:衝突反應 (Conflict Responses, C) 為不健康或失調的反應的想法 (4、 5、6 分),分數愈高代表適應愈不良;積極反應 (Positive Responses, P) 為健康或樂觀的 心態 (0、1、2 分),分數愈低代表適應愈良好;中性反應 (Neutral Responses, N) 為一些 並不清楚是屬於正向還是困擾的分類,通常是簡單的敍述層次 (3 分)。詳細參考 RISB 評分表 (表 2-1-10)。 22.

(36) 表 2-1-10 RISB 評分準則中衝突反應、積極反應與中性反應的整理 分數 表示 評分內容 0 分 P3 明確善意的心境、真正的樂觀及熱情的接納。 對別人的積極感覺、良好的社會適應 (包含參與社團或活動)、健康的家 1 分 P2 庭生活、樂觀、幽默。 對地方的積極態度 (包含學校)、興趣愛好、運動、表示對某人親切的感 2 分 P1 覺及對別人感興趣。 3分 N 並不清楚地屬於正向或困擾的分類。通常是簡單的敍述層次。 4 分 C1 身體不適、少數團體認同、財政及學校等具體性的問題。 自卑感、身心不適、過於關注可能會失敗、普遍學校問題、感到不足感、 5 分 C2 過於關注職業的選擇、異性關係及人際關係的困難。 自殺企圖、感情糾紛、嚴重的家庭問題、恐懼症、對一般人強烈的負面 6 分 C3 態度、感到混淆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例如: 「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很開心」 ,為明確善意的心境,屬於 0 分; 「和臺灣 的同學相處,我 感到放鬆」 ,為對別人的積極感覺,屬於 1 分; 「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很羨慕她們能住臺灣」 ,為對地方的積極態度,屬於 2 分;「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因 人而異」,為不清楚地屬於正向或困擾的分類,屬於 3 分;「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覺 得有時候不會相處」 ,為具體性問題,屬於 4 分; 「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希望有朋友」 , 為人際關係的困難,屬於 5 分;「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不喜歡」 ,為對一般人強烈的 負面態度,屬於 6 分。除了一般的反應外,下述為 RISB 評分準則 (包括特殊的反應): (一) 遺漏反應 (Omission Reponses) 遺漏反應為沒有作答或不完整的想法之反應,因為遺漏反應無法作任何評分,所以 會先標記其反應為 om.。若遺漏反應的題數超過總題數的一半,則將其視為無效問卷。 而在有效問卷中,將會在最後計算總分數時會以公式按照比例分配為準,公式如下:. 總分. 分配前. ×. 總題項數 總題項數 − om. 個數. (二) 題項的獨立評分 (Independent scoring of item) 每項反應必須以獨立評分,避免「月暈效應」(Halo effect),使量表的評分更可靠。 可是,若其反應會跟其他反應有關聯,則可以互相參考以了解其反應的真正意思。例如: 23.

(37) 「我與同學間 蠻受歡迎 (作業)」 ,此反應比較不了解受測者的真正意思,但其他相關的 反應表示「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很開心 (互相幫助)」,可以將「我與同學間 蠻受歡 迎 (作業)」理解為幽默的說法,以他亦因有能力幫助同學而感到高興。因此,「我與同 學間 蠻受歡迎 (作業)」為 1 分; 「和臺灣的同學相處,我 很開心 (互相幫助)」為 0 分。 (三) 異常長的反應 (Unusually long responses) 異常長的反應為兩個或以上不同觀點的反應,Rotter 指出此反應多數為衡突方向的 額外觀點,因此只要超過一個觀點都必須要額外增加一分,而 Arkoff (1968) 提出適應是 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本研究從中得出一個結論:若多出一個不同觀點,則使其 因環境轉變而需要面對新的事物,多一份新的事物就需要用時間適應,因此不論面對什 麼新的事物都是其適應的負擔。例如:「我覺得讀這個科系對我來有點意外但很有趣」 , 兩個不同觀點的反應為異常長的反應,評分則以「但是」的內容為主,並須額外加 1 分, 其反應為樂觀的感受,屬於 1 分,加 1 分後為 2 分; 「班上的學習風氣 有點差,很多都 在睡」,為因果關係的句子,並不屬於異常長的反應,為普遍學校問題,屬於 5 分。 (四) 以評分手冊作指南 (The scoring manuals as guides) 為了幫助評分,將經常出現的反應普遍化,並列為特定項目的類別。若一些沒有出 現在手冊上或沒有一般規則的反應,本研究則以最接近於手冊中類別的風格及一般類型 的反應為基準。 (五) 極端分數 (Extreme weights) 若反應比評分例證更極端,則允許其以極端分評分,0 分或 6 分。 (六) 一般的評分例證 (Generality of scoring illustrations) 非結構化題項的反應能給出任何類型的反應,因此常常需要參考其他題項的例子進 行準確的評分。可是,本研究所採用問卷題項的句根比較結構化,若要參考其他題項的 例子,則須謹慎衡量。 五、小結 綜合上述在臺就學適應之相關文獻探討結果,雖然在臺就學適應在各文獻中都以不 同方式探究,但亦能從中找出最主要的共通點,以「大學」及「文化」為基底確立本研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項目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一般. 課程 一般與通識課程(含勞作教育、服務學習)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答:臺灣教授的薪水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新加坡的二分之一,以如此少的經費,臺大今年 還能排進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第

 另外,教師可考慮以「活動二」作為課 堂預習,讓學生先對粵港澳大灣區具備 初步的認識,然後於課堂上利用電子應 用程式(如 Socrative 或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r]

以上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上海普門經舍主持「當代問題

認為它注重對四大師的研究而忽視支援這些大師布教活動的庶民之信仰的研 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