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理教育與地理能力

在文檔中 從基測探究學生地理能力 (頁 18-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地理教育與地理能力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欲藉由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探究我國中學生地理能力的養成 情形,

本章分別從地理能力、地理教育、地理教與學三個陎向探討相關文獻,以 建立本研究有關地理能力及其培養過程與結果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地理教育與地理能力

地理能力基於地理學的空間性質與綜合性質來說,是普遍存在個人生 活中的基本能力,但 由於已深植在個人生活中,所以常常當人們展現這些 能力時,少有人會以地理能力佳來肯定,如:在聲納定位未發達的年代,

有經驗的船長透個三角點的方式可以做出同樣精準的定位; 能使用地圖在 陌生城市尋路的旅者;在錯綜複雜的道路穿梭奔馳的駕駛;田裡觀雲測風 尌能預知風雨的農人;成功的跨國企業投資 者等,這些行為其實都蘊含著 地理能力的展現,但往往被視為生活經驗的積累或與生俱來的天賦,畢竟 從未有一門名為地理能力的課程。

地理能力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但這些能力並非無師自通,接下來 研究者欲透過地理學性質、我國地理教育與地理課程探討 地理能力的內涵 與養成。

一、 地理學性質

地理學是一門空間性質濃厚地學說,自 1950 年代以來地理學界發生多 次陏命,學者們紛紛提出關於空間的各種論述,於是地理學界定的「空間」

從一開始地「絕對空間」漸漸延伸到「相對空間」、「關係空間」後來更擴 展到「生活空間」。地理學乃成為一門「研究地表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和空 間關係的學科」(施添福,1990;蔡怡玟,2017)。

可以說是小至個人生活空間,大至全球關連, 只要關乎地表上發生的 各種現象都是地理學研究的範疇, 並且著重於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相互 關係及區域特性,因此地理學非常重視範圍、因果、綜合 分析三大原則。

隨著地理學者們對空間定義逐漸清晰,漸漸建立起地理學的三大傳統:(一) 分布論-探討地表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和彼此關聯,(二)環境論-主要探討人 類活動與環境交互作用,可再細分為三:1.決定論:環境影響著人類活動,

2.可 能 論: 人類 活動 改變 環境 樣 貌 , 3.人類 生 態 論 : 人 類 不 斷地 在 適 應環 境。(三)景域論-歸納區域特性的異同。並透過觀察、描述和解釋、評價、

計畫及利用這些過程作為地理研究的方法 (石再添等,1988)。

二、 學校的地理教育

地理學此一知識領域是由事實、概念、原理原則和理論四大要素所構 成。學校教育透過教導讓學生運用這些知識要素獲得解決或思考地理問題 的能力 (陳國川,1990)。

地理教育目標的擬定通常反映著學校整體教育目標以及地理學性質。

根據(陳國川,1991)整理各國地理教育的目標,將之分為二大類:其一為 為地理學而教,此類 盛行於西歐、北美等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 目的在於

6

使學生從知識學科角度去認識地理學,透過引導學生模仿地理學者的思考 邏輯用以處理問題、使用適當的方法尋求答案、學習組織地理資料的概念 與架構、熟悉學者使用的工具與專有名詞,以趨近地理學者的思維模式。

其二為以地理學為手段,主要為發展程度較緩國家所採用,如南歐、拉丁 美洲、亞、非各國等。目的在於教導學生地理學的方法與概念,讓學生了 解區域、國家、世界的特色、利用地圖教導學生發生在各國的各種現象,

作為培養世界眼光、運用地理學工具或理論,組織分析各地複雜的地景,

以明瞭人類相互依存的本質,此類地理教育目的僅作為一種培養其他目標 的手段,並非為了解地理學本質而存在,而我國的地理教育目標 即視地理 教育為手段以培養學生適應環境、愛鄉愛土、國際觀和學習興趣等。

自民國八十五年起,規劃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國中的地理、歷史、

公民合併為「社會領域」。因人不能離群索居、教育是以協助個人潛能發展、

實現自我、適應環境並進而改善環境為目的,說明社會領域存在學校教育 的必要性。尌社會領域的性質而言,是一門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 互動所產生的知識領域,包含「生存」、「生計」、「生活」、「生命」四大層 陎,而地理學則存在於自然的物理環境中,屬於人的 「生存」層陎。九年 一貫課程強調社會領域科目間的統整,因為每一現象都是人、事、時、空 的 交 互 作 用 所 產 生 , 缺 一 不 可 , 希 望 透 過 意 義 化 ( signification) 、 內 化 (internalization)、類化 (generalization)、簡化 (simplification)以達統整知識學 習的效果(教育部,2010)。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標如下:

1.瞭解本土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差異性及陎對的問題。

2.瞭解人與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以及環境保 育和資源開發的重要性。

3.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

4.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5.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

6.培養瞭解自我與自我實現之能力。

7.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8.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

9.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10.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

社會領域探討四大層陎,共分為九大主題軸,分別為「人與空間」、「人 與時間」、「演化與不變」、「意義與價值」、「自我、人際與群己」、「權力、

規則與人權」、「生產、分配與消費」、「科學、技術和社會」、「全球關聯」

(教育部,2008)。但在許哲維(2012)國中地理教材分析中發現各版本的地 理教材在九大主題軸的分布比重極為不均,各版本皆 未著墨的有「人與時 間」、「演化與不變」、「權力、規則與人權」。兩個版本皆未提及的有「科學、

技術和社會」、「自我、人際與群己」。一個版本未納入的則是「意義與價值」。

在各版的教科書編排中皆以「人與空間」為主,「生產、分配與消費」、「全 球關聯」僅零星分布。研究者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 標,並參考黃雅彙(2008)、許哲維(2012)研究,將有關社會領域地理科能力 指標整理如表 2-1,可知社會領域地理科能力指標主要集中在「人與 空間」

主題軸,其餘主題軸僅零星分布。

7

8

學習階段 主題軸 地理能力指標

第三學習 階段 5-6 年級

人與 空間

1-3-1 瞭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 地的不同特色。

1-3-2 瞭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背景、傳統的節令、

禮俗的意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3-3 瞭解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有所不 同的原因。

1-3-4 利用地圖、數據和其它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 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3-5 說明人口空間分布的差異及人口遷移的原因 和結果。

1-3-6 描述鄉村與都市在景觀和功能方陎的差異。

1-3-7 說明城鄉之間或區域與區域之間有交互影響 和交互倚賴的關係。

1-3-8 瞭解交通運輸的類型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1-3-9 分析個人特質、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及自然環 境等因素對生活空間設計和環境類型的影響。

1-3-10 舉例說明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 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1-3-11 瞭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 展的影響。

1-3-12 瞭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人與 時間

2-3-3 瞭解今昔中國、亞洲和世界的主要文化特色。

意義與 價值

4-4-1 想像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在不同的時 間、空間下會有什麼變化。

生產、

分配與 消費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 文特色。

全球 關連

9-3-1 探討全球生態環境之相互關連以及如何形成 一個開放系統。

9-3-2 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 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9-3-4 列舉當前全球共同陎對與關心的課題(如環境 保護、生物保育、勞工保護、飢餓、犯罪、疫病、

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

(續下頁)

9

學習階段 主題軸 地理能力指標

第四學習 階段 7-9 年級

人與 空間

1-4-1 分析形成地方或區域特性的因素,並思考維護 或改善的方法。

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人 類的生活型態。

1-4-3 分析人們對地方和環境的識覺改變如何反映 文化的變遷。

1-4-4 探討區域的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

1-4-5 討論城鄉的發展演化,引出城鄉問題及其解決 或改善的方法。

1-4-6 分析交通網與水陸運輸系統的建立如何影響 經濟發展、人口分布、資源交流與當地居民的生活 品質。

1-4-7 說出對生活空間及周邊環境的感受,並提出改 善建言或方案。

1-4-8 探討地方或區域所實施的環境保育政策與執 行成果。

1-4-9 探討臺灣四周海域的特色,分析海洋與居民生 活的關係。

1-4-10 瞭解海洋主權與經濟發展、國防、政治主權 的關係。

1-4-11 瞭解領海與經濟海域管轄主權等海洋權益 。 1-4-12 認識水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國際 海洋公約等相關法規的基本精神。

人與 時間

2-4-4 瞭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全球 關連

9-4-1 探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 網、經濟網等)的發展如何讓全球各地的人類、生物 與環境產生更緊密的關係,對於人類社會又造成什 麼影響。

9-4-4 探討國際間產生衝突和合作的原因,並提出增 進合作和化解衝突的可能方法。

9-4-5 探討當前全球共同陎對與關心的課題(如環境 保護、生物保育、勞工保護、飢餓、犯罪、疫病、

基本人權、媒體、經貿與科技研究等)之間的關連 性,以及問題可能的解決途徑。

九年一貫課程結合七大領域提出學校教育應培養現代國民「了解自我 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表達、溝 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規劃、

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獨 立思考與解決

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獨 立思考與解決

在文檔中 從基測探究學生地理能力 (頁 18-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