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模理論對學習障礙兒童之研究 基模理論對學習障礙兒童之研究 基模理論對學習障礙兒童之研究 基模理論對學習障礙兒童之研究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2-35)

2.4.1 基模概念在學習中的意義 基模概念在學習中的意義 基模概念在學習中的意義 基模概念在學習中的意義

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 Piaget 和 Vygotsky 的人類認知發展論與建構主義的主張皆 強調個人主動的建構知識,個人建構是起源於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當個體接受到 外界刺激時,會主動的以本身認知結構為基礎,經調適、同化等過程,內化成個體認 知結構的一部分,使得個體的認知結構達到新的平衡(林美珍,民 85;陳李綢,民 81)。也就是「知識」則是個體的基模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經由不斷的調適與同化 作用所產生的結果,概念的形成是個體透過對真實狀況的不斷演練,內化及抽象所產 生(Bruner, 1996;Post, 1988)。因此 Piaget 認為基模(schema)就是行動的結構或組 織,能應用於類似或新的情境中知可重複、轉換與類化的行動而長期記憶的認知結構

基本上是由基模圖所組成 (Piaget&Inhelder, 1969)。認知心理學家認為知識是以基 模的形式儲存在人的記憶系統裡的(Anderson, 1983; Rumelhart, 1980)。

王瑞壎(民 92)指出基模論有幾個特點︰(1)呈現概念象徵的典型摘要,將其 構成要素編碼,以定義所指涉的對象;(2)在記憶中根據不同特定的程度呈現階層組 織;(3)是一個變量,或者可以填滿組織資訊基模的插槽;(4)基模被預言性的使用,

可以詮釋接踵而來的資訊;(5)基模是由先前的經驗所歸納而形成,是反映事件的大 概結構、具有普遍性、富彈性、可以幫助思考、可以自動啟動。

梁玉芳(民79),耿慧茹(民93)指出「基模」即為人所累積的經驗、知識,會 在記憶中形成層級性的認知架構,此認知架構就是人們處理資訊的基礎。基模存在於 學習者內部知識表徵的集合,它是個人先前經驗所累積有組織的知識,幫助我們接收 新資訊,並檢索腦海中儲存的舊資訊。因為基模的存在,學習者對於文意的詮釋,與 他的先備知識非常有關。因此在閱讀文字題時,不同的人面對相同的內容時,不論是 對於文字敘述或照片,往往會提取不同的基模以利後續的詮釋,形成自己對此則訊息 的理解,而對數學基模知識的有無,也很可能影響學習者對相同的內容有不同的認知。

Bransford et al.(1989)指出在基模層次的學習,的確可以把學科內容和實際生 活結合起來,教學理論常強調有效的學習是要連結學生的真實生活,這在基模層次的 學習得到實踐。教學理論也強調學習時要啟動學生的已有知識,這在基模層次的學習 是輕而易舉的(蕭寧波,民91)。

Steffe(1990)分析學生會覺得問題困難或看不懂題目,可能有兩個原因:(1)

對學生而言,該問題是一個新的情境,所學的課程未教過,或學生無法用已有的經驗 來同化,「同化」是指學生對所遭遇到的問題情境的闡釋;(2)該問題需要較高層 次的運思能力,而學生缺乏該能力,無法將以前所學的概念加以協調,因此也無法解 題。Riley等人(1983)認為解題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問題基模(problem schemata)

來理解問題情境。

李舜隆(民 87)認為為了探索學生對不同問題情境的理解,要求學生對問題進

行分類,學生必須先透過問題的某些特定訊息,再決定以何種基模整合問題。如此做 的目的在於探知學生理解問題時所依賴的訊息,並藉此推論出背後的問題基模。所以 檢視學生發動基模的不同類型,即發動基模後的運作能力是件很重要的事,因為不但 可以區分學生不同基模的類型,也可明確瞭解學生現在的能力和將來的發展可能。如 果學生使用錯誤的基模來解決問題,或缺乏問題相關的基模知識,在整合問題時就容 易產生錯誤,也容易誤解問題的表徵訊息。

Marshall(1995)指出基模被一般認為是人類記憶理具有網路結構的知識表徵,

也就是個體將已學習到的知識以網路結構的方式儲存在記憶裡,隨著被儲存的之適量 不斷的增加,基模就會形成一豐富的知識網路,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問題中的資訊會 刺激學生就既有的基模且會將基模中的舊經驗活化來解決問題。若遇到數學問題是曾 經看過或解過的,基模會被活化並用過去處理的模式來處理現有的問題。若是遇到新 的數學問題時,基模會將該問題的某些問題活化且透過計畫和解題策略的摸索,去處 理全新的問題。

Rumelhart(1984)認為基模的運作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當人們面對訊息時,會 根據一些線索(來自訊息本身情境)來將這些與記憶中的既有資訊相比較,而選擇或 找出適當或相關的基模,由基模促動其「次基模」來幫助理解,此一種基模運作過程 稱為「由下而上」過程(bottom-up processing);另一種運作過程則是以既有知識為 標準,將訊息分門別類,並納入原有認知架構,也就是基模知識會由下而上尋找上層 基模而形成理解,此一種過程稱為「由上而下」過程(top-down processing),當運 用基模理解訊息時,基模的運作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在先前知識與輸入訊息間不斷來 回互動。

2.4.2 基模概念在學習障礙學童中的應用 基模概念在學習障礙學童中的應用 基模概念在學習障礙學童中的應用 基模概念在學習障礙學童中的應用

Rumelhart(1980)認為基模乃是所有訊息處理時的基本成分,是人用來了解事 物,獲取知識和經驗的基本結構。一個基模(schema)就是一種訊息結構,用來表徵 儲存於記憶中的一般性概念;基模組(schemata)是一個個的訊息結構,簡言之,基

模理論是在說明這些訊息結構如何表徵出來,以及這些表徵如何在特殊的情境中加以 使用。從基模理論的研究中,我們感覺得到每個孩子在生活中建構出自己的基模、基 模組,並運用自己已有的基模組來面對生活中各種的情境。教師如果不能了解孩子的 想法,教學中不能引導孩子運用已有的基模來思考問題,學習將很難產生。

Jitendra et al.(2007)研究基模本位教學(scheme-based instruction, 簡稱 SBI)對 兩個三年級低能力班級和一個特殊班級的教學成效,發現由前測至後測,其問題解決 能力及計算流利性均有進步;同時,學生認為基模本位學習有助於問題解決。

Van Garderen(2006)研究發現使用基模圖和數學文字題解題能力有正相關。

Kintsch(1988)指出數學文字題的組成有時會超過學生短期記憶的負擔,而 Jitendra

&Hoff(1996)認為以基模圖為基礎的教學策略,對文字題語意關係的組織化,有助 於克服學生短期記憶的缺陷。

Fuchs 等人(2006)發現基模增廣教學使實驗組學生成績顯著優於控制組,尤其 在真實生活(real-life)的數學問題上。由於基模的特點是涵蓋面廣,一個基模往往 可以和日常生活事件連結起來。雖然掌握基模並不等於掌握答案,但基模提供了摸索 答案的框架,讓學生不會感到「不知從何入手」(蕭寧波,民 91)。

Skemp(1989)指出基模是學習數學的重要心智因素,基模可以讓學習更容易、

易於類化學習、保留成效較佳。本研究認為如果能夠透過基模化電腦影片及動畫呈現 真實生活消費情境,應能使數學文字題與實際生活產生連結,充實學習障礙學生數學 經驗,超越文字的鴻溝,提昇學障生的解題能力。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