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壓力因應理論與策略

一、壓力因應的概念與定義

因應(coping)乃是由於自身受到壓力壟罩,為了求取身心的平衡以維持良 好的生理及心理工作機能所採取的一種相對反應,藉此減少本身不良的壓力因素 存在及減低壓力程度,因應的概念根據不同學者的看法有不同的文字描述,以下 分別列舉幾項國內外研究者在該方面所做出的定義於表 2-3 中。

表 2-3 國內外各研究者對壓力因應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定義

R. S. Lazarus

& R.Launier

1978 因應是在行動上和內心上的個人努力,以處理環境和內 在 的要求或衝突,而這些要求或衝突足以對個人造成沈 重負擔

Gmelch 1982 因應是一種解決之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選擇某些有用 的 技術來減少壓力

R.S. Lazarus

& S.Folkman

1984 因應是指個體在認知及行為上持續的努力,以掌控超出 個 人內外在負荷或資源的特定要求

Bellings

&Moss

1984 因應行為是介於壓力事件與適應結果之間的主要因素

Weiten 1986 因應是指努力去克服、減輕或忍受加諸於我們的要求 施淑芬 1990 因應的形成是經由個人對壓力事件的認定之後所採取的

策略,期使壓力感受減輕和減低壓力的負向結果,以維 持 個人身心健康和幸福

鄧柑謀 1991 所謂因應是指個人遇到困擾或壓力事件時,在認知、情 緒 和行為上所做出的努力

林純文 1996 因應係指遭遇到困擾或壓力事件時,個人內在認知與情 緒 及行動上所做的努力

20

程一民 1996 因應是當個體面臨超過本身所擁有資源的內外在情境或 問題時,為緩衝或避免產生壓力、焦慮、威脅或其他身 心 疾病,努力去處理情境或問題的動力歷程

吳宗立 1996 因應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個體運用各種策略,經由認知 評 估努力去處理壓力事件

葉龍源 1998 當個體面對內外在情境之要求、問題與衝突時,為緩衝 或 避免產生壓力、威脅、焦慮或是其他身心疾病,努力 選擇 因應之道,去面對及處理情境或問題的行為方式 黃義良 1999 個體為了符合目前環境的壓力要求,主動修改其心理認 知或變遷其具體行為,藉使其壓力結構得以產生質的改 變與 量的消滅之心理歷程

張麗琪 2000 因應是一種對外在的反應,個人經由外在與內在的評估,

而選擇適合個人的因應策略

林昭男 2001 個體為符合環境的壓力要求,修改其心理認知或變遷其 具體行為,藉使其壓力結構得以產生質的改變與量的消 滅的心理歷程。

陳青勇 2001 是個體與環境互動過程中,為避免遭受威脅或壓力時,

所採取的 處理 方式或解決方法的行為方式。

宋禮彰 2001 個體與環境互動中,為避免遭受威脅或壓力,所採取的 處理方式。

李晉男 2002 是動態的、是過程取向的;對較嚴重的壓力事件,當事 人是以全 新的 或不常用的策略去處理壓力事件。

廖翊妙 2002 面對壓力時個體在認知、行為和情緒的努力,功能有正 負兩面。

詹美春 2002 因應是動態的過程取向;因應是個人努力去處理內、外 在的要求;因應是積極的措施;因應是一種對壓力或情 緒上的處理方式

21

杜昌霖 2005 透過理性認知和評價,決定壓力源,進而採取適當方法 去因應。

資料來源:研究者歸納整理

由於以上各研究學者研究角度及著重之要素有所不同,定義時層面也不一樣,

在綜合上述結果後考量本研究著重之焦點,本研究對於壓力因應的定義為︰當個 人遭受到內在心理及外在環境的壓力時,為了維持本身的身心機能正常,心理、

生理及行為做出的所有相對反應謂之。

二、壓力因應的一般相關理論與策略

(一)壓力認知評估理論

由 Lazarus 和 Folkman(1984)所提出的壓力認知評估理論,認為壓力 的認知與因應都包含在動態評估的過程當中,是個人與環境互動時產生壓力的 重要緩衝,在認知的部份其過程有初次評估、二次評估與再評估︰

1、初次評估(primary appraisal)︰初次評估是個人對於所面臨事件的壓 力性、正面性、掌握程度、挑戰性、益處與自身相關性的最初判斷(Lari Wenzel, Karen Glanz, and Caryn Lerman, 2002: P213 ), 可 以 分 為 ︰ (1) 不 相 關 的 (irrelevant)、正向的(positive)和有壓力的(stressful),其中不重要的指對被評估 者個人身心及利益無重要關係之事件,正向的指發生的事件是對個人有益的而 且無須動用個人資源,而壓力的則可分為傷害、威脅與挑戰,表示對現階段及 未來的幸福有不利的影響。

2、二次評估(secondary appraisal)︰二次評估是以初次評估的結果來做 考量以再次作出因應,是一種對個人因應對策與選擇的價值判斷。相對於初次 評估,二次評估的焦點著重於壓力情緒的後續發展並判定做什麼事情有益現況

(Lari Wenzel, Karen Glanz, and Caryn Lerman, 2002: 216)。

3、再評估(reappraisal)︰Lazarus(1974: 249–315)認為再評估是個人 對於壓力情境的判斷有所改變,屬於一種回饋歷程(feedback process),包含(1) 現實式(realistic) :因為新的訊息出現而導致再度評估; (2) :自我防衛式 (defensive):因為個人無力改變目前之事實轉而以改變評估之結果,將原先有 壓力性的結果判斷為不重要的以減少個人負面的情緒。

(二)互動因應理論

Lazarus 與 Folkman(1984)亦提出互動因應理論,認為情緒是個體與環境 之間互動造成的結果,兩位學者將因應模式歸類出八個類型的因應策略 :

1、面對問題 :主動積極的改變現況。

22

2、疏遠 :當作沒發生任何事情。

3、自我控制 :控制情緒。

4、尋求社會支持 :找對事件有影響力的人尋求協助。

5、接受責任 :自我反省。

6、逃避 :藉抽菸、喝酒、飲食等行為讓自己好過些。

7、有計畫的解決問題 :擬定計畫逐步解決問題。

8、正向的再評價 :尋求新的信念。

在互動的情境下,個人的認知能力高者會傾向於面對問題,而相對的則採 用逃避的因應策略(李玫玲,2004;李勝彰,2003;蘇美卿,2004),個體與環 境互動模式圖(如圖 2-4)。

由於 Lazarus 和 Folkman(1984)提出的理論受到學界廣為應用,因此 多數的研究學者沿用理論所提出的因應策略也極為相近,茲將其他學者研究報 告所採用之因應策略分類列表,如表 2-4 所示。

表 2-4 國內學者研究報告因應策略分類表

研 究 者 李 瑞 文 曾 瑞 譙 李 勝 彰 蔡 孟 珍 吳 宗 立 李 玲 蘇

研究對象 人事人員 私立高中

中部教師 40 歲以上

高高屏國 小 教 師

國中學校

行政人員 兒童英語教師 基 層 員 警 圖 2-4 個體環境壓力互動之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 引自李玫玲(2004;P69)

23 問題導向

解決問題 面對問題 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 尋求問題解決

正向因應策略 尋求支援 尋求支援 尋求支援 尋求支援 尋求支援 尋求他人支援

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 理性分析 邏輯分析 邏輯思考 理 性 思 考

自我調適 情緒調適 自我調適 情緒調適 自 我 調 適

情緒導向 延宕逃避 情緒逃離 負向因應策略

資料來源:引自林玉隆(2006;32)

個體面對問題時,所選擇的因應策略主要可歸類為下列四種

1、問題解決 :個體面對工作壓力時,會尋求問題的解決方式,以消除或 減低壓力。

2、尋求支持 :個體面臨的工作壓力無法獨立解決時,尋求他人的協助以 減輕或解除壓力。

3、理性思考 :當面臨的工作壓力無法解決且尋求不到支持時,改以另一 種角度思考問題,以求解決方式來減輕或解除壓力。

4、自我調適 :在上述方法均無法改變現狀時,改以調適自身情緒的方式 減輕工作壓力。

個人在面對工作壓力時,經過認知評估後採取各種適合的因應策略,以期能 減低工作壓力、維持身心健康,進而提高工作效率(李玫玲,2004)。

在一個壓力事件中因應策略對於個人的重要性為何?根據孫敏華(1995)對 軍中的研究發現壓力調適對自殺的影響關係其重要性甚於壓力來源,也就是個人 若能有良好的壓力因應策略作自我調適則可以有效的改善自殺事件的發生。

因應的結果呈現出個人對壓力來源的適應能力,其中取決於他們對狀況的評 估(初次評估)、應變能力(二次評估)以及處理結果的影響(Lari Wenzel, Karen Glanz, and Caryn Lerman, 2002: 220)。因此,可以了解個人面對壓力時的因應策 略與能力是事件結果的決定關鍵,擁有良好的因應策略、應變能力足以使個人在 壓力極大的環境時,面對事件仍能因應得宜扭轉契機,若能在因應的策略與能力 上充分提升則有助於壓力抒解。

2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