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澎湖地區陸軍基層志願役軍官 工作 壓 力 之 認 知 及 因 應 策 略 之 研 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澎湖地區陸軍基層志願役軍官 工作 壓 力 之 認 知 及 因 應 策 略 之 研 究"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公 共 與 文 化 事 務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導教授:謝志龍博士

澎湖地區陸軍基層志願役軍官工作 壓 力 之 認 知 及 因 應 策 略 之 研 究

研究生:陳修泰 撰

中華民國一○五年六月

(2)
(3)
(4)
(5)
(6)
(7)

謝誌

首先感謝恩師 謝志龍博士的悉心指導,從題目的確定、大綱的研擬、內容 的修正以至完稿,對每一細節耐心地審視,並給予期勉與鼓勵,師恩浩瀚無以言 表,決非筆墨足以形容,謹此致上最高敬意與謝意,論文口試承蒙蔡西銘博士以 及莊致嘉博士對本論文句斟字酌的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使本論文益臻完備,在 此特與致謝。

研究所在職班對我來說是人生中充滿挑戰的轉折點,本人認為最難的部分在 於進入學校的決心,只要能夠下定決心報名、考試、爭取入校,往後的學習過程 將是多采多姿,學習成果更無法用言語形容。在求學過程中除恩師們的傾囊相授 外,也承蒙眾多貴人的鼎力相助,首先感謝任職澎湖防衛指揮部同仁的鼓勵與協 助,也感謝陸軍官校同仁的力挺,雖因調職無法完成陸官有關的研究論文,感謝 兩年來學業互相照應的研究所同學,與你們共同學習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令 人難以忘懷,更感謝大哥俊能及三弟義閔的關愛,這二年多來與你們互相提醒與 打氣,合作十分愉快,也建立了堅定的情誼,以及震庭同學當初的鼓舞,我才有 動力參加入學考;另感謝我大巴六九族人及書香世家籃球隊的成員,在我求學的 這段期間給了我許多正面的能量,我以你們為榮。同時也感謝曾經當面給我打氣 或透過網路為我加油的好朋友們!真是何其有幸受到你們的幫忙與鼓勵,這些溫 暖讓我點滴在心頭!

最後要感謝兩年來為我留下一盞燈等我回家的家人們,很抱歉這兩年半來由 於課業的繁忙疏於對你們的照顧,你們總是能體諒與包容,謹以本論文獻給我最 摯愛的你們。論文的完成讓我邁向個人新的里程碑,過去的酸甜苦辣、點點滴滴 都是人生最珍貴的回憶,我一直深信「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成功是留給 堅持到底的人!」。

再次致上萬分的感謝 修泰

(8)
(9)

I

澎湖地區陸軍基層志願役軍官工作壓力 之認知及因應策略之研究

作者 陳修泰

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摘要

本研究在探討陸軍基層志願役軍官的背景變項(性別、年齡、階級、婚姻狀 況、軍事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壓力認知與壓力因應策略之彼此關係,以外島 軍官為對象展開研究,探討問卷結果量化後所透露出的訊息。

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本文研究的澎湖馬公地區所有研究對象實 施普查,並參考學者發表的相關文獻與量表設計本文問卷,再與指導教授討論改 編題目針對調查對象編製本問卷題目,研究問卷一共回收 211 份,運用 SPSS 18 版統計軟體從事分析,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等方法做研究分 析。

研究結果得知,澎湖馬公地區基層志願役軍官的工作壓力認知以「社會支持」

及「工作自主」方面的因素居多,而且選擇未來不繼續留營的軍官大多是受到上 述方面的因素影響。在因應策略部份,受過大學以上教育者對現行制度感受度較,

疏壓管道對少校階軍官感受度高,選擇留營的軍官也對目前的制度感受度較強 烈。

問卷分析顯示出,受訪者在因應策略的需求上傾向外島成立軍官及軍眷社區、提 供志願役軍官轉至民間企業交流實習、營區內軍官配宿含有個人衛浴之寢室...

等項目,顯示出受訪者內心的實際需求。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改善基層志 願役軍官壓力認知之建議,做為國防部及未來研究方向之參考。後續研究建議能 以更完整的規模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使問題有質化與量化的佐證數據並將範圍 涵蓋澎湖諸島。

關鍵字︰軍官、工作壓力、因應策略

(10)

II

Research on Penghu Army grassroots Volunteer military officer working pressure of cognitive and coping strategies.

Chen, XIU-TAX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Army grassroots Volunteer military offic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age, class, marital status, military education level and years of service), sources of stress and pressure due to mutual relations should Strategies, outside the island of officers targeted a study to explore after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revealed quantization message.

To study ways to questionnaires All subjects embodiment for this study Penghu Makung area census and refer to scholars published literature and Scale Design in this paper questionnaire and then consult with the instructor adaptation of the subject prepared by the present questionnaire topic for survey research A total of 211 questionnaires recovered using SPSS version 18 statistical software in the analysis to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to do research and analysis.

Findings that, Penghu Makung region grassroots Volunteer military officers working pressure source to "social support" and "autonomous work" factors in the majority, and the future does not choose to stay battalion officers mostly by factors affecting the above aspects. In response to the policy part of the above college education who feel the current system of relatively sparse pressure line for major high rank officers feel, choose to stay battalion officers also feel the current system of relatively strong.

Questionnaire analysis shows that respondents tends to outer islands officers established military dependents and the community, providing Volunteer military officers go to the private sector exchange of expertise, business district officers with personal bathroom sink containing the bedroom ... and other items on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demand, showing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respondents heart. Researcher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grassroots Volunteer military officers of the source of the pressure, as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reference. Follow-up research proposals in a more complete scal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e problem there is evidenc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and covers the Penghu islands.

Key words: Officer, working pressure, coping strategies

(11)

III

目次

目次………..III 表次……….…….………..…………..V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4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軍隊社會的特性 ... 8

第二節 工作壓力 ... 10

第三節 壓力因應理論與策略 ... 19

第四節 研究中預設可行之壓力因應方式 ...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6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2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28

第四節 變項操作 ... 28

第五節 問卷設計 ... 29

第六節 信度、效度分析 ... 32

第七節 正式問卷修正 ...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46

第一節 研究本背景特性分析 ... 46

第二節 工作壓力、因應策略之描述性分析 ... 48

(12)

IV

第三節 不同個人特性變項與工作壓力差異分析 ... 54

第四節 不同個人特性變項與因應策略差異分析 ... 65

第五節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分析 ...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6

第一節 結論... 76

第二節 建議 ... 78

參考書目 ...

81

一、中文部分 ... 81

二、英文部分 ... 83

三、網路部分 ... 84

附錄 ...

85

一、前測問卷 ... 85

二、正式問卷 ... 89

(13)

V

表次

表 2-1 壓力的定義………….……….………..11

表 2-2 工作壓力的定義………..…….…………...………..14

表 2-3 國內外各研究者對壓力因應的定義………..………...………..19

表 2-4 國內學者研究報告因應策略分類表……..………...……….…..22

表 2-5 預設可行之壓力因應方式……..………....……..24

表 3-4-1 個人基本特性問卷內容..….……….………….………28

表 3-4-2 工作壓力問卷內容..……….……….…….28

表 3-4-3 壓力因應策略問卷內容..………..…….29

表 3-5-1 工作壓力-工作特性或與環境方面題目..……….…….…..… 29

表 3-5-2 工作壓力-工作自主或與社會支持方面題目..……….…..…..…30

表 3-5-3 壓力因應策略-現行抒壓管道之題目..……….…..…..…31

表 3-5-4 壓力因應策略-可行性制度建議之題目..……….…..…..…32

表 3-6-1 工作壓力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N=27)……….……….…33

表 3-6-2 壓力因應策略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N=27)………..…36

表 3-6-3 工作壓力量表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表…….……….……….……39

表 3-6-4 工作壓力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N=27)……….…….……39

表 3-6-5 壓力因應策略量表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表(N=27)….…...….40

表 3-6-6 壓力因應策略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N=27)………..……41

表 3-6-7 工作壓力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N=27)……….……...…42

表 3-6-8 壓力因應策略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N=27)……….…...…43

表 3-7-1 修正後工作壓力量表……….……….…………...……44

表 3-7-2 修正後壓力因應策略量表……….……….……...……44

表 4-1-1 基層志願役軍官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N=211)…………...…...……47

表 4-2-1 工作壓力描述性分析統計表(N=211)……….……….49

表 4-2-2 工作壓力之構面分析表……….……….…….…..……50

表 4-2-3 因應策略描述性分析統計表(N=211)……….…………..…...…52

表 4-2-4 因應策略整體之構面分析表……….……….….…..…53

表 4-3-1 不同性別基層軍官在工作壓力之獨立樣本 T 檢定(N=211)…....…54

表 4-3-2 不同年齡基層軍官在工作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55

表 4-3-3 不同教育程度基層軍官在工作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56 表 4-3-4 不同畢業班次基層軍官在工作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57 表 4-3-5 不同階級基層軍官在工作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58

表 4-3-6 不同職務性質基層軍官在工作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59 表 4-3-7 不同外島年資基層軍官在工作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60 表 4-3-8 不同投入原因基層軍官在工作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61 表 4-3-9 不同薪資收入基層軍官在工作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62 表 4-3-10 不同留營意願基層軍官在工作壓力之獨立樣本 T 檢定(N=211)…63 表 4-4-1 不同性別基層軍官在因應策略之獨立樣本 T 檢定(N=211)………64

表 4-4-2 不同年齡基層軍官在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66 表 4-4-3 不同教育程度基層軍官在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66

(14)

VI

表 4-4-4 不同畢業班次基層軍官在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67 表 4-4-5 不同階級基層軍官在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68 表 4-4-6 不同職務性質基層軍官在工作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69 表 4-4-7 不同外島年資基層軍官在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69 表 4-4-8 不同投入原因基層軍官在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70 表 4-4-9 不同薪資收入基層軍官在因應策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N=211).71 表 4-4-10 不同留營意願基層軍官在因應策略之獨立樣本 T 檢定(N=211)….72 表 4-4-11 不同個人特性變項之因應策略研究假設驗證分析結果摘要表……...73 表 4-5-1 基層志願役軍官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相關分析表(N=211)………74 表 4-5-2 基層志願役軍官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假設驗證分析表結果表(N

=211)……….……….……….……….75

(15)

VII

圖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6

圖 2-1 個人-環境相適模型……….16

圖 2-2 分析工作壓力之理論型……….……….17

圖 2-3 ERI Model 理論模型示意……….……….18

圖 2-4 個體環境壓力互動之壓力模式……….……….22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26

(16)

VIII

(17)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六節: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動機;第三節研究目的;第四 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與流程;第六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由於時代環境變遷的需求下,使得軍人不只是軍人,身為現代軍人除了捍衛 國家之責任外,更須調整心理與定位,銳變為一位災害救援的義軍、具備專業技 能知識,且能接受科技從事各項學習等方面而努力,而軍官為軍隊中的領導幹部,

在確保穩定量的供給下提升新進軍官人力素質,更為國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一 環。

鑒於國軍部隊持續轉變,加上社會觀念變化,國軍基層志願役軍官在協助主 官、領導部隊從事訓練或是從事幕僚職務執掌業務,出現在許多未曾碰過的困境,

加上部隊持續精簡組織,因此許多基層志願役軍官在工作上均會遭遇工作壓力而 至感困擾,適巧調任外島服務,對於外島部隊之運作及基層官兵心理尚有所了解,

希望藉由此研究能客觀的將調查結果呈現,從中了解目前澎湖馬公地區基層志願 役軍官的工作壓力來源以及壓力因應管道,並由研究分析結果進一步討論出面對 壓力來源的因應策略。

壹、澎湖馬公地區地理生活環境概述

澎湖縣土地總面積為 127.9636 平方公里,全縣六鄉市,其中馬公市與湖西 鄉陸地合稱澎湖本島,群島地勢平緩,澎湖地區四面環海,故本地居民多以補魚 為生,名產及飲食皆以漁產業為主;另部份民眾因國軍駐紮因素,島內生活需求 增加,也創造了澎湖繁榮的主要因素。市區馬公市是一個軍事屬性很重的城市,

到臺灣光復,軍隊的數量及駐留,都對市況的消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駐軍營舍 使用了市區大面積公有地,使馬公市的軍事屬性格外的顯著(澎湖縣政府全球資 網,2016)。因此國軍營區影響地區發展的議題,無不在選情重要時,讓部分政 治人物借題發揮,提升個人知名度,在加上部分媒體擴大喧染,往往造成事實扭 曲,軍人形象破損,殊不知島內繁榮的主要原因,國軍佔了極大部分。

澎湖群島由於與臺灣隔著一個臺灣海峽,因此往來臺灣都必須依賴航空、海 運,其中以航空運輸最為頻繁,航空運輸一天最多可達到 108 班次(以來回算);

海上運輸一天最多可達到 25 班次(以來回算)(澎湖縣政府全球資網,2016)。

無論是澎湖籍居民或是遠離家鄉赴外島服役的軍人,所搭乘的交通工具無非是上 述幾種方式,所耗費的搭乘時間及費用,比本島地區超出許多,除了固定搭機、

船等交通工具外,居住本島偏遠或花東地區等官兵,還需另擇交通工具返家,路

(18)

2

程上的耗費,往往在 5、6 小時以上,再加上澎湖地區外島加級相較於金門、馬 祖地區有一半以上差距,使澎湖服役的官兵產生不平等待遇的感受,也許是造成 外島服役軍人另一種負擔及壓力。

貳、澎湖馬公地區基層志願役軍官工作環境現況

因國家安全及兩岸關係因素,外島地區派駐許多部隊駐守,外離島居民與部 隊人數相比,人數可謂眾多,因為過去生活艱難困苦,凡事物力維艱,資源有限,

許多島上工事構築與民眾所需的日常設施,有賴駐紮當地的國軍弟兄一點一滴,

經年累月建設而來,因此同島一命的氣氛與軍民一家的景象在外離島可謂真正的 貫徹,所以外離島的部隊與當地民眾較無隔閡,舉凡民眾生活物資運補、民俗節 慶甚至日常生活瑣事,我國軍部隊都本著親民愛民的原則,經常由當地所屬的部 隊長官率領部隊弟兄予以支援人力,提供居民們必要的協助,與民眾共同度過許 多物資缺乏、生活艱苦的歲月。

隨著社會進步,生活條件改變,早年的許多生活艱困景象早已不在,但是外 離島許多生活上、地理上的特殊條件所造成的限制卻仍存留,而且外離島的部隊 任務屬性、駐地特色均與本島部隊大相迥異,外離島的基層軍官在部隊的任務領 導與官兵的生活照顧上有著異於本島部隊基層軍官的特性與責任,今由於研究生 服務於澎湖馬公地區重要業務主管,因此將本研究主題鎖定在澎湖馬公地區。

另一方面,在部隊編制上,民國 86 年的 45 萬 2,000 員、民國 90 年的 40 萬 員、民國 93 年的 38 萬 5,000 員、民國 95 年的 29 萬 6 千餘員,精簡至 27 萬 5,000 員,未來依防衛作戰需求,衡量人力與財力可支援範圍,以 21.5 萬員為規劃基 準(中華民國四年期國防總檢討,2009)。關於澎湖的部分,原本的澎湖防衛司 令部將降編為澎湖防衛指揮部,澎湖當地的駐軍由六千人減少為三千名人員。兵 力減少幅度達到一半,部隊編制也做出相對的調整,不斷的簡併整編或是裁撤,

但是常態性任務卻沒有減少。舉例來說,以外島特有的「夜巡」任務,其原本的 用意是島上的駐軍部隊,每天晚上輪流由其中一支部隊負責夜間巡邏與戰備的任 務,以防止有任何突發狀況時,隨時有部隊可以立即反應,過去由於島上駐軍眾 多,每個部隊依序輪值在該項任務執行的頻率上間隔較久,但是依照目前的國軍 精進案政策,所有的部隊逐漸減併後,可執行該任務的部隊數量相對的減少,相 形之下也就代表了同一支部隊執行該項任務的頻率增加,意即部隊的工作量增 加。

此外,諸如部隊示範、戰技抽測、基地演訓…等部隊常見的任務類型,一旦 該部隊被指定為示範部隊或是中籤受測時,則會改變平時的部隊工作時程,而且 上述事項僅為島上部隊日常諸多任務中的其中一部分,各種任務如果像上述狀況 一般在份量或機率上同時增加,則整個年度運作上對整支部隊造成的負荷其實相 當可觀。由此可以了解身為部隊中堅幹部的基層志願役軍官,因人力有限而任務 份量增加的情形之下,要能從容妥善的協助主官領導部隊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

(19)

3

實屬不易。而且身為基層部隊的主要幹部,也必須在部隊弟兄前展現出更加堅強 的一面,以提升部隊的信心與氣氛。

同時囿於外島的交通條件關係,所有官兵無法比照在臺灣服役的部隊弟兄週 休二日,加上路途遙遠往返時程長,因此外島部隊採用了島休假與返台假的休假 策略,每月安排返台假二次,其餘週休均在澎實施島休,以調解志願役官兵身心,

但是也因此對於許多的基層志願役軍官來說,平日任務繁重又無法固定於短時間 內常常與家人相聚,同時對於有相同煩惱的部屬或部隊弟兄又必須以長官身分給 予協助支持,上述如此是否會造成本身事業與家庭難以兼顧而成為工作壓力來源,

亦是本研究中所涵蓋的範疇。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學生從軍迄今已過 16 個年頭,在軍中體系中先後歷練了排長、政戰官、輔 導長、保防官及保防主管等職務,對各項軍事作業技巧已是相當熟捻,但本應感 到漸入佳境、倒吃甘蔗的現在,卻意外發現週遭一些表現傑出、成效優異的學長、

同學、學弟們竟然紛紛報退離職,寧願冒著失業的風險,也要回歸社會重新闖蕩,

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軍中這份穩定的工作。也曾嘗試選擇慰留,希望能為國家留住 優秀的幹部,但卻屢遭婉拒,著實令人感到惋惜與無奈。

國家培育一位優秀的軍官或士官,必須耗費多少時間與成本才能獲得,雖然 國軍當前正如火如荼地在推動募兵制,積極爭取召募成效,但面臨基層部隊幹部 人力的大量流失卻仍無計可施。研究者有感於此,希望藉著論文寫作的時機深入 探討離島地區基層志願役軍官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特性,期能為國軍未來組織政 策革新方向提供淺薄的參佐依據。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討論澎湖地區服役之國軍基層志願役軍官為主體,在績效掛帥及維 護團體榮譽的管理風氣下,身為基層部隊管理的軍官,在如何能達到協助主官貫 徹上級交付任務下,與所產生的工作壓力為伍。

在本研究中希望經由嚴謹構架後蒐尋的文獻分析所得之資訊與實際現有的 工作壓力互相對照,以瞭解不同個人背景之軍官分別與其工作壓力來源、因應策 略之差異,以及不同個人背景軍官的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是否彼此互有關聯 性,對於研究結果量化分析並討論其原因,針對基層軍官提出更良好的壓力抒解 之因應策略,以下將本研究探究之重點條列如下:

1. 瞭解澎湖地區基層志願役軍官個人屬性分布狀況。

2. 瞭解澎湖地區基層志願役軍官工作壓力來源。

(20)

4

3. 瞭解澎湖地區基層志願役軍官的壓力因應策略。

4. 探討不同個人背景的澎湖地區基層志願役軍官其工作壓力來源之差異所 在。

5. 探討不同個人背景的澎湖地區基層志願役軍官其壓力因應策略之差異所 在。

6. 綜合問卷研究結果討論因應策略並提出建議。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志願役軍官:

本義為國家授權至軍中管理軍隊的官員,是軍隊最高的管理幹部,一般 由尉級至將級的人員擔任,在軍中擔任領導軍隊,指揮戰略或技術幕僚的職 務,軍官在位階上高於士官及士兵,擔任領導及管理的職務。

本研究所指的「基層志願役軍官」係指由正期、專科、指職、預官轉服、

大專儲備軍官等來源畢業或受訓出身之軍官,「基層」係指中校階級以下之 服役軍官。

二、工作壓力:

「工作壓力」顧名思義即為由工作所引起的壓力,其實只是根據壓力的 定義再將其進一步做細分探討,此處著重在由工作相關的特性所造成的壓力,

都可歸類為工作壓力,工作壓力的程度可以影響個人的生理或心理反應,適 當的壓力有助於工作者執行工作,而過量的壓力或是壓力不足則對容易於工 作者產生負面的影響。

本研究所稱「工作壓力」係指處於外島部隊中的基層軍官,與工作環境 有所互動時,因為不適應或不習慣工作環境的某些特質,而使生理或心理產 生的反應。

三、因應策略:

「因應」(coping)乃是由於自身受到壓力壟罩,為了求取身心的平衡 以維持良好的生理及心理工作機能所採取的一種相對反應,藉此減少本身不 良的壓力因素存在及減低壓力程度,個人在面對工作壓力時,經過認知評估 後採取各種適合的因應策略,以期能減低工作壓力、維持身心健康,進而提 高工作效率(李玫玲,2004)。

本研究所指的「因應策略」係指個人面對內外在的心理要求及與環境互 動產生的問題或矛盾、衝擊而感受到壓力時,自身本能反應的以各種方式或

(21)

5

手段試圖改善此一情境,以使本身的身心狀態回復正常整個的過程。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Literature Review)

文獻分析法又稱文獻探討法,是蒐集有關他人的研究,經由文獻資 料二手資訊進行研究的分析法,分析其研究結果與建議,針對這些建議 性的假設說明是否有價值予以應用。本文藉由國內外書籍、論文、期刊、

政府、研究機構之出版品及網際網路線上論文(On-line paper)進行文獻 相關資料蒐集,加以整理、分析及歸納,作為本研究參考之依據。

(二)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Method)

本研究依據文獻分析後初步瞭解與結果,提出研究架構後,編製成 本研究的問卷,對澎防部基層志願役軍官進行普查施測,針對所得資料 以 SPSS 12.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變 異數分析及相關分析等。

二、研究步驟

本研究在決定研究方向後,進行相關文獻蒐集,並根據文獻所得資料,

撰擬研究計畫。主要研究步驟,概分為三個階段,如圖 1 -1 所示,分述如 后:

(一)第一階段

1、廣泛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利用臺東大學圖書館蒐集全國博 碩士論文資料,並透過電腦網際網路蒐集期刊、論文及部隊可提之資 訊等。然後進行研讀,分析、整理,構思 研究架構,再經與指導教 授商量以擬訂初步研究主題。

2、確定研究主題後,針對研究主題及目的進行文獻探討並擬定研究計 畫、研究進度草案,確定研究步驟並逐步完成研究計畫。再進行研究 計畫的審查,以邀請專家學者指導與審查,修正研究方向及計畫。

(二)第二階段

1、參考相關研究主題學者所發展出來的調查問卷做為發展問卷初稿之 基礎,問卷初稿編製完成後,與指導教授討論及徵詢計畫口試教授之 意見,調整並修改後完成問卷。

(22)

6

2、依研究需要選取研究樣本,並實施問卷調查,以深入瞭解研究問題。

3、研究問卷調查資料回收後,將全部有效問卷資料整理編碼,輸入電 腦儲存建檔,採用 SPS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研究假設考驗與資料 分析,以瞭解研究結果。

(三)第三階段

1、根據統計分析所得資料,撰寫研究論文初稿,然後提出研究結論與 建議,並申請參加學位論文口試。

2、論文口試後,再彙整口試委員的意見,修正研究論文,使最後提出 的論文,能夠更加嚴謹。

圖 1 研究流程

確立研究主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文獻蒐集探討

建立研究架構

發展問卷

問卷調查與回收

資料統計分析

撰寫研究結論與建議

完成 研究計畫 擬定研究計畫

論文初稿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修正

修正

(23)

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對象僅限於澎湖地區陸軍基層志願役軍官,故無法推論至其他地區從 事國軍工作幹部,研究過程係請澎湖地區陸軍基層志願役軍官以問卷方式自我填 答,故填答時之誠實性可能影響研究結果。

(24)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探討的主要重點在於澎湖地區陸軍基層志願役軍官工作壓力來源與 壓力抒解方式之探究。不論任何工作均會有壓力來源,適當的壓力可以成為工作 上的鞭策動力,但是過多的壓力卻容易成為工作上的阻力,所以探究工作壓力來 源與壓力抒解方式可以有助於找尋壓力抒解的因應對策。但是軍隊為一獨特之組 織,不同於一般民間組織,擁有極高度的武裝力量與相當嚴謹的領導結構,整體 而言也屬於一個封閉系統,身為其中之一員必須有比一般人更加堅定的意志與決 心,同時在精神上也會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根據上述特性,本章中將各類文獻 及研究按下列各節分類論述。

第一節 軍隊社會特性

一、我國國防政策與陸軍組織的調整

任何組織體系的變動乃是一種因應環境而適時調整的常態,以我國目前國防 組織而言,面對當前環境的挑戰,勢必也必須再做出檢討與調整,以精進國防組 織的任務與結構功能,由於金融海嘯的影響,各大企對紛紛往「精簡且核心化」

的目標邁進(劉芳君,2003),許多科技新貴甚至飽受「無薪假」之苦,無非就 是因應環境的變遷,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一種作法。

國軍體系當然也是一種組織,只不過企業受經濟環境影響,而國防部則需依 兩岸關係發展與國際情勢調整我國防組織,以維堅強戰力,國防部不斷依據敵情 威脅變化及軍事戰力縮減與部隊編組型態的調整,接連實施了精實案和精進案,

我國兵力規模也逐步從民國 86 年的 45 萬員、民國 90 年的 40 萬員、民國 93 年 的 35 萬員、民國 95 年的 29 萬員,精簡至 27 萬員,未來依防衛作戰需求,衡量 人力與財力可支援範圍,以 21 萬員為規劃基準(邱志強,2005)。

由上述可知,就目前國防體系而言,無論是由國防組織內外環境因素的考量,

或是因應兩岸關係趨於平緩的戰略構想改變,國防組織持續精簡或合併都是國防 政策中勢在必行的一環。再者,依我國目國防組織調整理念,即建構符合「國防 二法」精神之現代化專業國防組織,依「功能導向」與事權統一,專業分工」原 則,實有必要檢討各軍級(含以上)單位各體系之權責劃分,期以適當的人力資 源與編組,發揮最佳組織效能(國防部編,2008)。司令部內設各部、室、處,

及下轄軍團指揮部、防衛指揮部、航特指揮部;另設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 及保修指揮部等處直屬單位。

針對敵情威脅考量、國家安全情勢及總體資源分配等因素,並打、裝、編、

訓」的思維及國家財政能力可負擔的前提下,以及將防資源集中運用,建構財力 可負擔的兵力規模及具備佳作戰效益的兵結構等戰略構想之下,益配合「全募兵 制」推動期程,已將憲兵司令部回歸軍事本務,納入陸軍專責國軍軍法紀維護及

(25)

9

中樞警後任務,後備司令部後備動員與新兵訓練任務,納入陸軍地面作戰編組統 一規劃,另聯勤司令部之建軍後勤納入軍備系統整合,用兵後勤回歸各軍種專業,

三軍通用後勤作業則統由陸軍司令部負責(中華民國四年期國防總檢討,2009)。

綜合以上論述,對國軍而言,組織的變動絕對不是一項業務的結束,而是另 一個任務的開始,未來不僅國防織因應大環境變遷作出再精進與調整,身為其中 的一分子,更是明顯感受到組織調整精進後帶來的挑戰,相對的也對現任或新進 的軍官幹部帶來不同以後的衝擊,也更需努力地去適應環境中的壓力。

二、民間組織與軍中組織之心理特性

民間社會為一自由多元的開放架構,所有的個人參與群體均享有自由選擇的 權利,各種組織包含社會團體或是公司對於成員的約束也架構在組織與個人理念 互相認同之情況下,因此彼此之間擁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影響力,上層根據所有成 員共同制定或認同的規章約束成員,成員則可發表個人意見參與組織架構的運作 與制定,彼此之間屬於互相契合或是具有共同利益的型態,在發生衝突時成員也 可以選擇離開,其約束力是建構在群體與個體的共同共識之下,組織對個人的限 制性遠低於軍隊,但卻有可能因為成員對於組織、團體或是公司的高度認同而達 到相當高程度的控制與約束能力。

軍隊擁有絕對的強制力控管部隊中的每一個成員行動,上層藉由這些強而有 力的指揮體制調度整支部隊,所謂「軍令如山」就是在突顯這項特點,軍隊最重 要的組成就是人,因此一定要有一種強制的指揮體系掌握整個部隊,否則部隊失 序缺乏紀律,加上握有強大武力必定釀成大禍,所以上層者擁有一種無上至高的 指揮權力以領導一整支龐大的部隊,也因此身為軍隊的一份子必須接受上級的領 導與命令,不像一般民間團體享有高度自由與思想,相對的是個人的思想行動受 到侷限與掌控,此為軍隊心理的特點之一;在部隊中階級分明、分層管理,部隊 由基層的士兵上至將領,動輒數以千計,若是沒有分層負責、管理的觀念,領導 者必定耗竭心力而龐大部隊不為所驅,是故分層服從、分層指揮可以發揮應有之 效力,不同層級的領導幹部可以有明確的角色定位,負責執行上級命令並指揮部 屬貫徹完成,換言之每個人在部隊中就是要「做什麼,像什麼」扮演好自己的角 色地位,此亦為另一項軍隊心理特性。而以上即為「全控制度」與「科層制」,

這兩項也是軍隊的核心特性(林玉隆,2006)。

另外,由於軍隊的特殊性質,因此軍中成員的心理特性不論個體或是全體也 跟一般的民間團體迥異,例如部隊士氣高低足以左右部隊運作扭轉戰場勝敗(顏 志龍,1999),將古代兵學經典中對士氣的解釋區分為三類︰1.士氣是一種「氣 勢」 ;2.士氣是一種「戰鬥動機」;3.士氣是一種「不怕死的決心」。所以在軍隊 中士氣培養是上層領導者極為重視的部份,高昂的士氣可使軍隊成員在危急時刻 發揮其平時所不能,進而貫徹命令完成任務,而這也是軍隊心理特性重要之一 環。

(26)

10

有關軍隊心理的研究則常論述軍隊心理與戰爭之關係,引述王崑義、蔡裕明

(2004)在「從心理戰略解構美伊戰爭─兼論對我國的啟示」一文中提到「未來 軍事作戰當中的心理層次將包括:外交戰、空襲戰與宣傳戰,所形成的一個完整 的戰術作為。其實從心理戰的戰法來看,美軍從戰爭前到戰爭終結都在進行外交 心理戰、空襲心理戰與宣傳心理戰,從而建構美國的心理強迫戰略。」所以不論 在部隊本身以及對敵人之策略運用,可知心理因素在部隊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般社會與軍隊之異同在於民間社會組織組自由性較高不若軍隊擁有絕對 強制的約束力,所有成員在加入時其心理態度既有完全不同的體認,以一般社會 民眾與基層志願役軍人作比較,兩者前提均為自願加入所屬組織或部隊意即認同 或接受所屬機構控管,因此所屬成員受控制性均有一定程度而軍隊成員經過訓練 教育後則必須受到絕對的控制,基本上不具備任何自由行動的能力,在犯錯時所 受到的懲處其嚴重性也大相逕庭。當然以民間與軍隊兩者比較可知軍隊部份涉及 到的範圍關乎國家生存、民族發展等嚴肅的問題以維護國家最大利益為目標,並 且可以充分的將武力列為解決方式,而這個卻是民間組織無法達到的範疇也是最 主要的差異,在成員心理負擔上自然相當重大。

三、小結

因應國際情勢及社會環境的變遷,國防組織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精進與調整,

以現階段社會觀點來看,國軍社會地位處於絕對的低點,非現階段進入軍中的同 仁能改變,研究者身為國軍基幹部,除感到無形的壓力外,亦只能默默承受。組 織的精進及調整,增進了國軍未來堅強的戰力,朝向量少、質精、戰力強的目標 前進,軍人的資質也相對提升,必須具備一專多能的特性,才能朝金字塔頂端前 進,壓力因環境的改變帶來不同面向的衝擊,使我們需努力地去適應環境中的壓 力。軍隊是擁有絕對強制性及團體性的組織,每個投入軍中的志願軍人,再接受 不同的徵召、審認過程,簽署了法定契約進入國軍,遵循軍中各項服役條例及規 範,然軍隊是國家最大的組織團體,需具備有一致性、控制性、效率性、嚴整性 等特性,身為這龐大組織中的中間幹部,要接受上級命令並領導下屬執行任務,

亦有可能接受外界社會審議,保衛國家、守護人民是國軍的天職,與民間組織以 利益為主的觀點是不同的,遇外界不明理的指控,也只能低調處理及回應,在捍 衛國軍的職責及社會偏差對待下,心理負擔上自然相當重大。

第二節 工作壓力

壓力是一種個體內隱的情緒狀態或心理反應,常在對組織的壓力源要求下而 產生,原因包括了工作環境險惡、工作量龐大、承擔責任過重及與工作夥伴間的 角色衝突或是性別上的因素等等(鄭芬姬、何坤龍,2004)。本節將就工作壓力 的定義與認知及工作壓力對離職傾向產生的影響等文獻,作概要性的回顧與整理,

以作為本研究的立論基礎

(27)

11

一、壓力的定義

「壓力」(stress)一詞,源自物理科學,係指單位面積所受的力。1950 年代,

被稱為壓力之父的 Hans Selye,以壓力來說明導源於突然、或長期暴露於環境 的刺激「壓力源」(stressors)中,所引起的內在生物化學狀態。其後,引發了許 多學者探討個人在壓力過程中調適差異的相關研究。

迄今,投入壓力領域進行研究的學者相當多,而他們也相繼提出自己指出壓 力是對於任何需求所產生的一種非預期性反應。從此之後,各學者便開始以不同 的角度來定義壓力,經整理可以發現引發壓力相關的向度有「個體調節心理狀態 失衡時的能力」、「個體與環境之間配合程度」、「個體可忍受環境刺激的程度」、「個 體可完成工作要求的能力」與「個體適應週遭環境的能力」;在這些向度中,主 要都是在探討壓力所造成個體心理或生理的不平衡狀態,以及個體是否能運用本 身資源來調節此種失衡的狀態(林岳聰 2012)。

一般人在談論壓力時都會認為它具有負向效果,但其實壓力也有其正面的價 值;究竟壓力是有益處還是有害處,必須視個體對壓力的調適和因應方式來決定。

一般而言,適當的壓力通常可以激發人類的潛能、行為表現和對環境適應能力,

相反的,若長期承受持續性的壓力將會有礙其發展,進而造成個體在生理及心理 的不適應甚至更嚴重的影響。壓力可以經由直接的生理影響或間接的結合不良的 健康習慣造成疾病,如︰抽菸、厭食…等(Lari Wenzel, Karen Glanz, and Caryn Lerman, 2002)。綜合國內外學者對壓力的定義,詳如表 2-1。

表 2-1 壓力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定義

Selye 1956 個體在各種環境刺激下,所產生的非預期反應。

Amold 1960 壓力是任何妨礙正常功能運作的情境。

Kahn 1964 壓力為環境對個人的刺激而產生之狀況。

Burchfield 1979 壓力為任何會引起心理穩定力成改變的事物。

Fineman 1979 壓力是高度焦慮經驗的一種心理狀態。

Cohen 1986 強調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交流關係,包括事件的意義與因 應資源的闡釋,即壓力是完全來自於個人對環境之間關

(28)

12

係的知覺反應。

張春興 1990 壓力是指個體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威脅的一種緊張狀 態,此種狀態,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 受。

繆敏志 1993 個人的行為與心理歷程,因無法在生活上應付需求時,

而產生之壓力。

Compas 1994 壓力是指個體客觀存在的生活事件之感受,產生不舒適 之現象。

江鴻鈞 1995 壓力不外是個人生理及心理反應的一種刺激,更是個人 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葉重新 1995 壓力是衝擊個人內外的一種刺激,是個人對內外環境事 件產生心理或生理上的反應,也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 的結果。

張春興 1995 壓力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之刺激情境中,一時無法 消除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林純文 1995 壓力是個體面對外界的要求或特定事件的刺激時所做的 身心適應;而此種反應是以個人過去的經驗、人格特質 或心理認知歷

馮觀富 1997 壓力是只發生於當事人再任之經驗上受到威脅時的一種 反應狀態,引發內在身體上、認知上、行為上,與情緒 上的連鎖反應。

陸洛 1997 個體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反應。

李聲吼 1997 存在於日常工作與生活之中,且為一種無可避免的情 境,且與工作生活環境、個人身體及其想法、情境等有 關。

葉龍源 1998 壓力係以個體面對內外在環境之期望要求時,為順應此 期望要求而再生理與心理上產生的一種反應結果,換言

(29)

13

之,壓力乃是個體和外在環境交流互動的結果。

林秀靜 1998 壓力為個體面對外界的要求或特定事件的刺激時,經認 知評估後,所作所做的身心適應的反應。

黃義良 1999 壓力是個體對周遭環境改變或要求,知覺到具有威脅 性、壓迫性,經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內心 所產生消極與負面的情感。

李瑞文 2001 凡個體感覺到身心的負荷加重,主觀上產生不舒服、不 愉快的感覺,並急於去除而後快之的一種心理反應。

張郁芬 2001 壓力是當個體面對外在環境刺激時,依據奇人格特質、

認知歷程或過去經驗,加以評估其與環境的關係,是否 會造成過度負。

宋禮彰 2002 壓力是個體在面對外在壓力源時,造成個人心理與生裡 的緊張狀態、情緒變化,而使個體顯現緊張的、威脅的、

壓迫感的、不愉快的狀態。

劉泳倫 2003 工作者與工作環境中相關之因素交互影響,進而引發個 人在心理、生理上反應程度及行為上的改變。

李思儀 2003 在面對壓力時個體對外在環境的反應下,產生了生理和 心理上的緊張狀態,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李榮珠 2004 個體在面對外在人、事、物互動過程中,所做的身心適 應反應,而此種反應以個人經驗、人格特質或心理認知 歷程為媒介,由於外在環境要求與個人內在能力,產生 交互作用的差異,因而導致不平衡狀態。

資料來源:研究者歸納整理

不同學派的學者雖然對壓力有不同的解釋,也無一致的結論,但最終的定義 大同小異,根據表 2-1 國內外學者結論,本研究將壓力定義為︰個人對外在環 境主觀的感受產生不適應時,在生理上與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而產生不適 應的狀況。

二、工作壓力的定義

(30)

14

「工作壓力」顧名思義即為由工作所引起的壓力,其實只是根據壓力的定義 再將其進一步做細分探討,此處著重在由工作相關的特性所造成的壓力,都可歸 類為工作壓力,工作壓力的程度可以影響個人的生理或心理反應,適當的壓力有 助於工作者執行工作,而過量的壓力或是壓力不足則對容易於工作者產生負面的 影響。一般上班族每天以 8 小時的正常工作時間計算若是加上加班 2-3 小時,

則每天約有 1/3~1/2 的時間面臨工作壓力,但是在本研究中因為調查對象是處於 外島部隊中的基層軍官,因此終日身處在部隊中幾乎是無時無刻不被工作壓力所 環繞,工作壓力對個人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以下整理出國內外學者對於工作壓力 的定義所下的結論於表 2-2。

表 2-2 工作壓力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定義

French 1974 認為工作壓力的產生乃因人與環境之間的不適應,造成 失 調功能。

Caplan 1975 工作環境中的某些特性對工作者造成身心威脅或不良影 響之一種現象。

Cooper &

Marshall

1976 工作壓力是環境因素對個人直接的衝擊與影響,使個人 對 壓力源產生行為的反應。

Luthans 1982 因為工作者無法對刺激因素產生合適反應的結果。

Parker &

Decotiis

1983 工作壓力是個體在工作場中,面臨到一些與重要工作結 果 有關的機會、限制與要求,導致個體失去常態與平衡,

而產生一種和自我期望不相符的感覺。

Steers 1988 工作壓力是在工作情境中個體面臨某些工作特性的威脅 所引發的反應。

Jamal 1990 工作壓力是個人對於其本身的工作環境有可能造成之威 脅所引起的反應。

林幸台 1986 個人察覺到工作情境中發生某種狀況,威脅心理平衡,

即 構成壓力。此種壓力將引致個體若干心理的、認知的

(31)

15

及生 理反應,甚至造成身心俱疲的工作現象。

單小琳 1988 工作壓力是工作環境的特質,對於工作者產生特殊生理 或 心理上的要求而造成的結果。

張瑞芬 1989 工作壓力可視為工作者與工作環境之關係不協調的現 象。

李明書 1995 因為工作相關情境與個體產生交互作用,使得個體產生 調 適反應的一種狀況,假如個體無法控制這些情境因素 造成的不利後果,便會產生工作壓力。

黃翠紋 2000 人類與其所處環境之互動下,在其生理或心理上產生緊 張 狀態。

繆敏志 2001 工作壓力是一種在與工作有關之因素及工作者交互作用 下,改變個體心理與生理狀態的結果。

李勝彰 2003 工作壓力是個人與工作環境交互作用下,產生生理或心 理 的緊張狀態。

劉泳倫 2003 工作者與工作環境中相關之因素交互影響,進而引發個 人 在心理、生理上反應程度及行為上的改變。

陳葦諭 2003 指出工作本身的因素、工作中的社會關係、生涯發展、

組 織結構與氣氛、角色等對工作壓力有顯著影響。

沈銘仁 2004 因與工作相關的外界行為、情境或事件,促使個人產生 特 殊的生理或心理需求,進而引起個人為適應而產生的 調適 反應歷程,並對個人造成某方面的影響。

李玫玲 2004 個人與工作環境互動時,面對威脅性的要求或刺激情境 時,知覺其既有經驗、人格特質、個人能力與現有資源 無 法有效因應之下,進而產生之生理或心理上的負向情 緒感 受與緊張狀態,致使工作效能產生變化的現象。

資料來源:研究者歸納整理

(32)

16

綜合上述結果,國內與國外學者對於工作壓力的定義說法雖然不完全一致,

但是論點卻脫離不了對於個人與工作環境之間的關係,故在本研究中將其定義整 理訂定為︰個體與工作環境有所互動時,個體因為不適應或不習慣工作環境的某 些特質,而使生理或心理產生反應。

三、工作壓力的理論模式

工作壓力的理論模式依各學者所研究時著重的要點以及切入角度不同,各個 學者主張的理論其歸類與分析模式各自不同,但是其分析描述均與實際壓力之反 應過程相似,以下列舉其中幾項理論模式︰

(一)個人-環境相適模型(Person-Environment Fit Model)

個人與環境相適模型(P-E 相適模型)是一套強調以個人跟環境互動的觀 點來解釋人與環境間契合程度的壓力理論。這個模式將個人與環境的適配程度 分成個人需求與環境供給的適配程度以及個人能力與環境需求的適配程度兩 種類型(王秀枝,1986),而此兩者的互動就是壓力產生的根本,如圖 2-1。

所以個人與環境的相適(Fit)可以分成兩種形式

1、客觀的 P-E 相適︰個人與環境均為客觀的狀況下,兩者互動配合並做出 適當因應的情形。

2、主觀的 P-E 相適︰個人與環境均為主觀的環境下,個人採行防衛措施來 與環境互動的情形。

當自我評估的正確性越高時,主客觀的個人落差則越小,而與現實時的接 近性越高時則主客觀的環境越接近,在此狀況之下做出適當的因應或防衛則能 減少壓力。由此理論,當情境的要求超越個人知覺滿足這些要求的能力時,或 無法滿足這些要求卻會被視為有嚴重後果時,就會產生壓力。是故,該理論隱 含三個意義,情境的要求、滿足要求的能力與無法滿足時的後果(周立勳,

1986)。

現實的接近性

自我評估的正確性

主觀的環境

圖 2-1 個人-環境相適模型 資料來源:原圖引自葉

客觀的環境

客觀相配

客觀環境

客觀的環境 壓力狀態

因應 防衛

主觀相配

主觀的環境

主觀相配

(33)

17

(二)負荷控制支持模型(Demand-Control-Support model)

原先在 1979 年時由 Karasek 提出的負荷控制模型模型(Demand-Control model)詳見圖 2-2,該模型中主張壓力來源是由工作負荷與工作控制的交互 作用所造成,後來 Johnson and Hall(1988)又加入社會支持一項而成為負荷控 制支持模型(Demand-Control-Support model),該模型的主要概念為「控制」

也就是工作自主程度,而此模型有兩項假設:(1)高工作負荷及低工作控制並 存加上低社會支持時,就會造成壞的壓力反應產生。由於在高工作負荷的狀況 下,會引起工作緊張,此時若伴隨低度的工作控制,則這些刺激來源無法被適 當的發洩或排解,就會成為個人負面的壓力,容易引起心血管等類的疾病,此 為`隔離緊張假設(iso-strain hypothesis);(2)高工作負荷及高工作控制並存以 及擁有高社會支持時,反而會成為刺激工作動力的來源。因為在高工作負荷下,

個人有高度的工作控制能力,表示能減緩高工作負荷所帶來的高度緊張,能夠 主導情勢成為主動的一方,伴隨上司或同事等社會面的支持,此時所有的刺激 反而成為個人正面的工作動力來源,此為`緩衝假設(buffer hypothesis)'。

根據 Karasek 的理論模型來分析工作壓力可以瞭解,當高心理負荷時若 伴以高工作控制則為主動型的職業,該類型為模型中最正面之狀態,工作者能 化壓力來源為工作助力;而低工作控制時,工作者無法應付所有湧入之種種壓 力,造成極度之緊張與可能的疾病反應。當低心理負荷時,若有高度之工作控 制,則為低度壓力之工作,工作者可以輕鬆掌握工作之狀況並加以控制,該類

學習動機

壓力症狀 工作控制

心理負荷量

圖 2-2 分析工作壓力之理論型 資料來源: 引自林玉隆

(34)

18

人員的身心狀況也是最佳的一類;若是伴隨著低度工作控制則可能導致工作者 處於過於鬆散的狀態,缺乏工作動力及目的,久而久之造成工作者自身的學習 與反應機能退化,反而降低工作者自身的能力(曾慧萍,2002;林少龍,2005)。

(三)付出回饋失衡模型(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

此模型為 90 年代由德國學者 Johannes Siegrist 等人提出,此模式將重點 全部投入在以工作為主的相關社會環境與經濟、個人壓力認知與因應方式等部 份,同時也考量到在社會中工作付出與回饋的公平性。模型對於壓力來源的推 論為工作付出與回饋之間的交換過程中發生失衡的狀態,因此造成壓力甚至引 起身心疾病。模型中的付出包含有外在付出以及內在付出兩個部份,外在付出 指的是個人面對社會環境時採取因應動作所投入的心力,內在付出則是指工作 過度投入,此部份則受到個人特質與壓力調適的影響;而回饋的部份則是包括 物質回饋即金錢,心理層面的回饋包含自尊、自我支持與社會支持等方面,社 會層面則為個人聲望、社會權力與社經地位等三方面(如圖 2-3 所示)。該模 型強調長期處在付出回饋失衡的狀態是造成壓力的主因,尤其是擁有高付出但 是卻獲得低回饋時,將成為高壓力危險群。此外,付出回饋失衡模型是由個人 與環境互動的角度來探究壓力來源,著重在社會交換過程中付出回饋的公平與 合理。(曾慧萍,2002)

付出

外 在 付 出

內 在 付 出

回饋 物

質 層 次

心 理 層 次

社 會 層 次

資料來源: 引自林玉隆(2006;25)

圖 2-3 ERI Model 理論模型示意 社會交換過程

(35)

19

第三節 壓力因應理論與策略

一、壓力因應的概念與定義

因應(coping)乃是由於自身受到壓力壟罩,為了求取身心的平衡以維持良 好的生理及心理工作機能所採取的一種相對反應,藉此減少本身不良的壓力因素 存在及減低壓力程度,因應的概念根據不同學者的看法有不同的文字描述,以下 分別列舉幾項國內外研究者在該方面所做出的定義於表 2-3 中。

表 2-3 國內外各研究者對壓力因應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定義

R. S. Lazarus

& R.Launier

1978 因應是在行動上和內心上的個人努力,以處理環境和內 在 的要求或衝突,而這些要求或衝突足以對個人造成沈 重負擔

Gmelch 1982 因應是一種解決之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選擇某些有用 的 技術來減少壓力

R.S. Lazarus

& S.Folkman

1984 因應是指個體在認知及行為上持續的努力,以掌控超出 個 人內外在負荷或資源的特定要求

Bellings

&Moss

1984 因應行為是介於壓力事件與適應結果之間的主要因素

Weiten 1986 因應是指努力去克服、減輕或忍受加諸於我們的要求 施淑芬 1990 因應的形成是經由個人對壓力事件的認定之後所採取的

策略,期使壓力感受減輕和減低壓力的負向結果,以維 持 個人身心健康和幸福

鄧柑謀 1991 所謂因應是指個人遇到困擾或壓力事件時,在認知、情 緒 和行為上所做出的努力

林純文 1996 因應係指遭遇到困擾或壓力事件時,個人內在認知與情 緒 及行動上所做的努力

(36)

20

程一民 1996 因應是當個體面臨超過本身所擁有資源的內外在情境或 問題時,為緩衝或避免產生壓力、焦慮、威脅或其他身 心 疾病,努力去處理情境或問題的動力歷程

吳宗立 1996 因應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個體運用各種策略,經由認知 評 估努力去處理壓力事件

葉龍源 1998 當個體面對內外在情境之要求、問題與衝突時,為緩衝 或 避免產生壓力、威脅、焦慮或是其他身心疾病,努力 選擇 因應之道,去面對及處理情境或問題的行為方式 黃義良 1999 個體為了符合目前環境的壓力要求,主動修改其心理認 知或變遷其具體行為,藉使其壓力結構得以產生質的改 變與 量的消滅之心理歷程

張麗琪 2000 因應是一種對外在的反應,個人經由外在與內在的評估,

而選擇適合個人的因應策略

林昭男 2001 個體為符合環境的壓力要求,修改其心理認知或變遷其 具體行為,藉使其壓力結構得以產生質的改變與量的消 滅的心理歷程。

陳青勇 2001 是個體與環境互動過程中,為避免遭受威脅或壓力時,

所採取的 處理 方式或解決方法的行為方式。

宋禮彰 2001 個體與環境互動中,為避免遭受威脅或壓力,所採取的 處理方式。

李晉男 2002 是動態的、是過程取向的;對較嚴重的壓力事件,當事 人是以全 新的 或不常用的策略去處理壓力事件。

廖翊妙 2002 面對壓力時個體在認知、行為和情緒的努力,功能有正 負兩面。

詹美春 2002 因應是動態的過程取向;因應是個人努力去處理內、外 在的要求;因應是積極的措施;因應是一種對壓力或情 緒上的處理方式

(37)

21

杜昌霖 2005 透過理性認知和評價,決定壓力源,進而採取適當方法 去因應。

資料來源:研究者歸納整理

由於以上各研究學者研究角度及著重之要素有所不同,定義時層面也不一樣,

在綜合上述結果後考量本研究著重之焦點,本研究對於壓力因應的定義為︰當個 人遭受到內在心理及外在環境的壓力時,為了維持本身的身心機能正常,心理、

生理及行為做出的所有相對反應謂之。

二、壓力因應的一般相關理論與策略

(一)壓力認知評估理論

由 Lazarus 和 Folkman(1984)所提出的壓力認知評估理論,認為壓力 的認知與因應都包含在動態評估的過程當中,是個人與環境互動時產生壓力的 重要緩衝,在認知的部份其過程有初次評估、二次評估與再評估︰

1、初次評估(primary appraisal)︰初次評估是個人對於所面臨事件的壓 力性、正面性、掌握程度、挑戰性、益處與自身相關性的最初判斷(Lari Wenzel, Karen Glanz, and Caryn Lerman, 2002: P213 ), 可 以 分 為 ︰ (1) 不 相 關 的 (irrelevant)、正向的(positive)和有壓力的(stressful),其中不重要的指對被評估 者個人身心及利益無重要關係之事件,正向的指發生的事件是對個人有益的而 且無須動用個人資源,而壓力的則可分為傷害、威脅與挑戰,表示對現階段及 未來的幸福有不利的影響。

2、二次評估(secondary appraisal)︰二次評估是以初次評估的結果來做 考量以再次作出因應,是一種對個人因應對策與選擇的價值判斷。相對於初次 評估,二次評估的焦點著重於壓力情緒的後續發展並判定做什麼事情有益現況

(Lari Wenzel, Karen Glanz, and Caryn Lerman, 2002: 216)。

3、再評估(reappraisal)︰Lazarus(1974: 249–315)認為再評估是個人 對於壓力情境的判斷有所改變,屬於一種回饋歷程(feedback process),包含(1) 現實式(realistic) :因為新的訊息出現而導致再度評估; (2) :自我防衛式 (defensive):因為個人無力改變目前之事實轉而以改變評估之結果,將原先有 壓力性的結果判斷為不重要的以減少個人負面的情緒。

(二)互動因應理論

Lazarus 與 Folkman(1984)亦提出互動因應理論,認為情緒是個體與環境 之間互動造成的結果,兩位學者將因應模式歸類出八個類型的因應策略 :

1、面對問題 :主動積極的改變現況。

(38)

22

2、疏遠 :當作沒發生任何事情。

3、自我控制 :控制情緒。

4、尋求社會支持 :找對事件有影響力的人尋求協助。

5、接受責任 :自我反省。

6、逃避 :藉抽菸、喝酒、飲食等行為讓自己好過些。

7、有計畫的解決問題 :擬定計畫逐步解決問題。

8、正向的再評價 :尋求新的信念。

在互動的情境下,個人的認知能力高者會傾向於面對問題,而相對的則採 用逃避的因應策略(李玫玲,2004;李勝彰,2003;蘇美卿,2004),個體與環 境互動模式圖(如圖 2-4)。

由於 Lazarus 和 Folkman(1984)提出的理論受到學界廣為應用,因此 多數的研究學者沿用理論所提出的因應策略也極為相近,茲將其他學者研究報 告所採用之因應策略分類列表,如表 2-4 所示。

表 2-4 國內學者研究報告因應策略分類表

研 究 者 李 瑞 文 曾 瑞 譙 李 勝 彰 蔡 孟 珍 吳 宗 立 李 玲 蘇

研究對象 人事人員 私立高中

中部教師 40 歲以上

高高屏國 小 教 師

國中學校

行政人員 兒童英語教師 基 層 員 警 圖 2-4 個體環境壓力互動之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 引自李玫玲(2004;P69)

(39)

23 問題導向

解決問題 面對問題 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 尋求問題解決

正向因應策略 尋求支援 尋求支援 尋求支援 尋求支援 尋求支援 尋求他人支援

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 理性分析 邏輯分析 邏輯思考 理 性 思 考

自我調適 情緒調適 自我調適 情緒調適 自 我 調 適

情緒導向 延宕逃避 情緒逃離 負向因應策略

資料來源:引自林玉隆(2006;32)

個體面對問題時,所選擇的因應策略主要可歸類為下列四種

1、問題解決 :個體面對工作壓力時,會尋求問題的解決方式,以消除或 減低壓力。

2、尋求支持 :個體面臨的工作壓力無法獨立解決時,尋求他人的協助以 減輕或解除壓力。

3、理性思考 :當面臨的工作壓力無法解決且尋求不到支持時,改以另一 種角度思考問題,以求解決方式來減輕或解除壓力。

4、自我調適 :在上述方法均無法改變現狀時,改以調適自身情緒的方式 減輕工作壓力。

個人在面對工作壓力時,經過認知評估後採取各種適合的因應策略,以期能 減低工作壓力、維持身心健康,進而提高工作效率(李玫玲,2004)。

在一個壓力事件中因應策略對於個人的重要性為何?根據孫敏華(1995)對 軍中的研究發現壓力調適對自殺的影響關係其重要性甚於壓力來源,也就是個人 若能有良好的壓力因應策略作自我調適則可以有效的改善自殺事件的發生。

因應的結果呈現出個人對壓力來源的適應能力,其中取決於他們對狀況的評 估(初次評估)、應變能力(二次評估)以及處理結果的影響(Lari Wenzel, Karen Glanz, and Caryn Lerman, 2002: 220)。因此,可以了解個人面對壓力時的因應策 略與能力是事件結果的決定關鍵,擁有良好的因應策略、應變能力足以使個人在 壓力極大的環境時,面對事件仍能因應得宜扭轉契機,若能在因應的策略與能力 上充分提升則有助於壓力抒解。

(40)

24

第四節 研究中預設可行之壓力因應方式

本研究中預設提出之可行的壓力因應策略,均以各種具體的實施制度為改善 方向屬於制度面之研討,相關研究中同樣以研討制度面因應策略作為主軸的研究 亦有多篇,本研究嘗試直接提出多種改善建議,並將所有建議納入問卷中,直接 測試受訪者的接受與認同程度以了解可行性,其他研究者均以提出概念性方向之 建議為研究焦點,此類研究報告有曾瑞樵(2004)從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 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董事會提出政策面的改 善建議,而吳宗立(1996)則在「國中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一文中也對於教育行政機關提出政策面上的改善建議,李瑞文(2002)於「國立 大學校院人事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中也對於學校等有關機關與人事 人員提出不同方面的因應改善建議。

預設可行之壓力因應方式一共提出十五項(詳見表 2-5),各項建議作法均 以考量部隊目前日常工作、生活機能、個人交友、家庭生活以及人生規劃等幾個 面向。

在實際的設計流程上,首先筆者則根據以上幾個面向並綜合澎湖地區部隊實 際現況提出各種可能可行之制度經過初步之篩選後簡單的條列,邀集四位澎湖地 區軍官說明狀況後,各自表達實際意見經過互相討論、腦力激盪後,隨後再將所 有討論結果整理條列,並敦請老師提供意見再做進一步修正、刪改,最後研擬表 2-5 的十五項受訪人員環境中息息相關之問題,作為問卷中第二部份「壓力因應 策略」的題目,另外由於前一節提及的心理輔導部分屬於部隊中壓力因應管道之 一環,同時也有專門機構負責運作成為一專業的體系,因此將研究重點集中於部 隊軍官日常相關制度上。

研究中之構想即為藉由問卷答題之方式驗證提出之十五項具體作法的可行 性,如此可由分析結果得知上述研擬的策略中真正具有需求之壓力因應策略,如 此提出之具體建議不但可行性高且經過受訪者問卷驗證,可確保執行時有一定程 度之效果。

表 2-5 預設可行之壓力因應方式

項次 壓力因應方式

1 由民間醫院進駐軍醫院開設基層志願役軍官心理諮詢門診 或定期提供軍官免費心理諮詢就診機會。

2 提供在職進修的機會。

(41)

25

3 舉辦各類才藝研習或比賽。

4 安排各單位軍官之間一同攜帶家眷共赴國外旅遊。

5 輔導基層志願役軍官退伍就業、證照考試。

6 舉辦外島勞軍活動。

7 開設心理或人際關係溝通課程。

8 開設企業管理或領導統御課程。

9 外島成立軍官及軍眷社區。

10 外島實施上下班制度。

11 營區內軍官配宿含有個人衛浴之寢室(擁有獨立出入門口)。

12 辦理新進軍官到職前輔導研習(課程內容以法律宣導、團 康活動、地方 民情介紹、擔任職務之特性介紹,並以輕鬆 有彈性之排課方式為主)

13 輔導單身軍官交友、聯誼。

14 軍官配發交通公務車(汽車或機車)。

15 提供基層志願役軍官轉至民間企業交流實習的機會。

(42)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假設;第三節為研究對象;

第四節為變項操作;第五節為問卷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中主要以個人基本特質、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作為研究討論之核心 架構,問卷之設計也以此三個構面為問題設計根據,除參閱相關研究報告與文 獻,並根據本研究實際情況調整問卷內容以切合實際需求,最後根據問卷分析 結果討論探究最佳之壓力因應策略,整體架構示意詳如圖 3-1 所示。希能了解 本地區受訪軍官的背景變項組成,壓力認知包含了工作環境、工作自主與社會 支持等三個構面,因應策略包含了現行因應管道及相關因應策略之建議。本研 究架構圖意涵為:

(一)基層志願役軍官之性別、出生年、教育程度、畢業班次、階級、職務性質、

外島年資、投入原因、薪水收入、留營意願等個人基本特性會影響工作壓 力。

(二)基層志願役軍官之性別、出生年、教育程度、畢業班次、階級、職務性質、

外島年資、投入原因、薪水收入、留營意願等個人基本特性會影響因應策 略。

(三)基層志願役軍官工作壓力的強弱度會影響因應策略。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個人特性 1.性別 2.年齡

3.教育程度 4.畢業班次 5.階級 6.職務性質 7.外島年資 8.投入原因 9.薪水收入 10.留營意願

工作壓力認知 1.工作特性與環境 2.工作自主

3.社會支持

因應策略 1.現行因應管道 2.可行性制度建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chievement growth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Findings of a two-year longitudinal study... Designing vocabulary instructio n

或入併成為神策軍一份子,於是神策軍幾乎就成為了中央唯一著名禁軍。雖然它

關注事項 1 11 1: :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 , ,加強 加強

近年來學校都積極發展 STEAM 教育,然而發展基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危機事件 後果 可預測性 持續性 震撼程度 估計危機 影響程度 一對小四及小. 二的兄妹,居 於學校同邨的

主持人 政府這邊他們想說,是不是在政策上面有什麼樣相對應的調整,會

事實 1: 很多家庭暴力因為社會對受害人的支持不足,而使受害人沒有勇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