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外文部分

在文檔中 臺灣印尼語言談社群之研究 (頁 67-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二、 外文部分

Alisjahbana, S. Takdi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onesian Language in Practi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one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done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wo Essays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62.

Gardner, Robert. C. and Lambert, Wallace.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72.

Moeliono, Anton M.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in Language Planning .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86.

Moeliono, Anton M. “The First Efforts to Promote and Develop Indonesian.” The Earliest Stage of Planning: The “First Congress” Phenomenon . Ed. Joshua A. Fishman.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3. 117-26.

Paauw, Scott. “One land, one nation, one language: An analysis of Indonesia’s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Working Papers in the Language Sciences. Ed. H. Lehnert-LeHouillier and A.B. Fine. New York: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2009. 1-16.

Sri Sudarmiyatun, S. Pd. Makna Sumpah Pemuda . Jakarta: PT Balai

Pustaka(Persero), 2012.

59

60

附錄一 訪談記錄

本章記錄研究者和受訪者的訪談內容,訪談人數一共有 10 人,以下為訪談記錄,

供讀者參考。

訪談一

時間:2017/08/27

地點:丹堤咖啡(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 62 號)

受訪人 001:Linda 訪談者:陳怡廷 記錄:陳怡廷

來自印尼雅加達,目前於「新住民全球新聞網」擔任印尼語翻譯人員與記者的李珮 菁小姐畢業於文化大學觀光管理學研究所,在臺生活和工作已滿 2 年。據悉,新移民全 球新聞網成立已有三年時間,該單位的東南亞語翻譯人員分別有來自印尼、泰國、越南,

而每日工作內容則為翻譯新聞以及出席活動,對象為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和新住民們。

1998 年逢印尼排華時期,年僅 12 歲,就讀國小六年級的李小姐曾到來臺灣學習中文,

但後來因生活適應不良,最後決定返國。她表示,過去印尼的歷史課本對臺灣的介紹並 無太多著墨,以至於國人對於臺灣印象,大多認為是隸屬中國大陸。臺灣的印尼語學習 情況這幾年來已經陸續增長,但相較於其他的東南亞語言,學習印尼語大多為工作所需,

鮮少有純粹出自於興趣,換言之,臺灣人對於學習印尼語是屬於實用主義之心態。

根據李小姐的論述,印尼人碰上臺灣人時,會盡量使用中文或英文交談,當碰上馬 來西亞人時,則會出現中英印三語混合的情形。而在與其同鄉互動交流時,則皆會使用 印尼語,並且會先詢問對方來自哪個地區。雖國家官方語言係印尼語,但每個地區都有

61

屬於自己的方言,亦即族群的語言和文化會因為其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譬如,泗水 大多為爪哇族群,其印尼語和雅加達就會有所不同,會有屬於該地區的腔調和用語;坤 甸和棉蘭大多為客家和福建族群,因此其印尼語也會和雅加達有所不同;而巴厘島早期 為印度文化,因此迄今仍有許多與伊斯蘭文化相孛之地。一般而言,印尼人對於自身會 有一種優越感,舉例來說,學生族群、新移民、移工雖都同為印尼國籍,但實則為三個 獨立群體,學生普遍語言能力較強,新移民則較常使用方言或中文,而移工則語言能力 掌握最差,彼此平常不會有太多交流,過去甚至會出現看不起對方的刻板心態。簡言之,

印尼人會根據種族、經濟、宗教、背景、教育等進行族群劃分,甚至還存有切割「當地 人」與「華人」的傳統觀念。

比較有趣的是,印尼語在臺灣的語言接觸,大多係發生在印尼人身上,比如雙方在 溝通時,會自動在句子裡夾雜幾句中文,像是:「老師」、「老闆」、「房東」、「珍珠奶茶」、

「雞排」等生活用語,但倘若離開臺灣,此語言現象則會自動消失,反觀臺灣人則無出 現此現象。而在臺灣所推廣的印尼文化,其實是糅雜了各個地區的文化現象,並非能夠 代表一整個印尼。

62

訪談二

時間:2017/08/29

地點:天島咖啡(台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六段 311 號)

63

李小姐雖有參加印尼歸僑協會,但這幾年因活動減少而漸漸淡出。她認為,臺灣 社會對印尼移工十分友善,「你知道嗎,我去當志工,那個收容所都是番婆生的孩子,

都有愛滋病,可是臺灣對他們很好,用我們繳的稅在養他們」。她表示,臺灣社會對於 印尼人和印尼華人並無概念,認為所有來自印尼的都一樣,「臺灣人不懂印尼人和印尼 華人有什麼不一樣,我跟他們說,有包頭巾的,照顧阿嫲的,是印尼人,我是印尼華 人,不一樣。以前他們跟我說,誒你們印尼人怎樣怎樣,我就會說,什麼印尼人,我 是華人!」。

64

訪談三

時間:2017/09/03

地點:樹林後火車站(觀察法+訪談)

受訪人 003:阿滿 訪談者:陳怡廷 記錄:陳怡廷

黃美滿女士出生於印尼 serang(西冷),成長於雅加達,來台迄今已有 15 年光景。

黃小姐係印尼華人,母語為客家話,在印尼與臺灣曾有兩段婚姻,與第一任丈夫育有二 子。嫁來臺灣時與先生在菜市場賣菜,後來先生過世,家裡獨留她與年邁的婆婆。過去 黃女士曾從事許多行業,像是酒店駐唱、工廠女工等等。

根據研究者觀察,黃小姐的種族和階級意識並不甚強烈,可以和印尼移工們相談甚 歡,而在面對印尼華人時,若對方為客家人,其談話內容之中會出現國語、印尼語、閩 南語及客家話。

研究者:「平常在臺灣會不會和其他來自印尼的同鄉聚集?聚集在什麼場合?聚會時使 用什麼語言交談?」

受訪者 003:「我在台灣沒什麼朋友,通常都是跟瑪雅(過去是印尼移工,現為新移民)

出去,或是跟阿芳(新移民,印尼籍華人)。跟瑪雅就是用印尼話,阿芳就什麼都參,你 剛剛也有聽到。」

研究者:「當初怎麼會想嫁來臺灣?」

受訪者 003:「那時候沒有要嫁到臺灣,他們講,去看看也好,對方要回去(臺灣)了,

結果去看就看上眼了,哈!也是因為排華。我已經放棄印尼國籍了。」

65

研究者:「那在家裡是說哪一種語言?」

受訪者 003:「我們在家是講客家話,參參啦,客家福建國語印尼話都有,我跟我爸爸是 講客家話,在這裡(臺灣)是講國語,不會用到印尼語。」

研究者:「平常交談時,會不會在印尼話當中融入中文? 」

受訪者 003:「不太有,印尼話就會,像比如這個東西本來就是印尼話。」

研究者:「在臺灣的生活,跟之前在印尼時的預想有沒有差別?」

受訪者 003:「臺灣比較好啦,方便,而且安全。印尼比較亂。可是偶爾還是會想家。我 現在要顧我婆婆,兩個兒子都在印尼,老了想回去跟孩子住。在這裡很孤單。」

研究者:「在臺灣會不會有印尼族群劃分情形?」

受訪者 003:「不會啦。大家都是一樣的,互相幫忙,才可以賺到錢。」

研究者:「目前有沒有參加任何華人團體或印尼人團體?」

受訪者 003:「我每個禮拜都會去中臺禪寺,去念經,在埔里。從早上打坐到下午,再從 下午到晚上。人生不就是這樣,我們人都要死,死了以後要去哪裡,很重要。」

66

訪談四

時間:2017/09/07 地點:政大宿舍 受訪人 004:Carin 訪談者:陳怡廷 記錄:陳怡廷

1996 年出生的潘嘉鈴來自印尼 Pekan Baru,父親為中華民國國籍,媽媽為印尼籍華 人,因此其具有印尼和臺灣國籍,國中至高中時期曾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培風中學就學,

目前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學系四年級。

研究者:「請介紹你自己,談談生長背景,以及在臺灣的求學歷程和生活經驗。」

受訪者 004:「我是潘嘉玲,目前大四,生長背景是印尼、馬來西亞、臺灣。由於父親長 期派駐印尼工作,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我母親。我母親是當地的華僑,因此我在印 尼出生。小學受當地學校教育,說著流利的印尼文,甚至比中文還要好……;中學到馬 來西亞留學居住長達 6 年,基本上沒有語言文化的差異,很快就可以融入當地環境了,

大學則回臺灣讀,但目前家人仍在印尼。當時父親覺得馬來西亞的教育或許沒有臺灣好,

建議我回國繼續升學。剛到臺灣的時候,覺得臺灣無論在交通,購物等(方面)實在是 太方便了,文化氣息濃厚,人們都很熱情,健談。至少在臺灣不會出現嚴重堵車問題,

人不多,治安良好,住的挺舒服的。剛開始上課也沒有不適應,不過後來生活一段時間 後,反而感到鬱悶,因為在家裡有看新聞的習慣,到了臺灣後,對於電視新聞很無奈也 很失望。另外,英文程度好像不如從前了,主要是沒那個環境吧。」

研究者:「平時的母語是什麼語言?」

受訪者 004:「印尼文和中文。印尼語是非常好學的語言,由於是拉丁語系,只要字母念

67

法背熟,句子排列和英文一模一樣,文法和中文一樣不會有過去式,未來式等等,很容 易上手的一門語言。而且和西班牙文,印度,馬來文有相似度。」

研究者:「在平常使用母語交談時,會不會會融入印尼語?」

受訪者 004:「一般不會。剛開始來臺灣,要全面性的(使用)中文,可能會愣住或不習 慣,不過也不會融入印尼語,因為對方聽不懂印尼文,融入英文的可能性較大。」

研究者:「那在臺灣使用印尼語的機率高嗎?一般來說交談或溝通對象是?」

受訪者 004:「大學同學挺多是印尼國籍的,基本上如果遇到印尼人都會說印尼語。頻率 大概每週兩到三次吧。或者跟親戚家人通話也會使用印尼語。」

研究者:「在臺灣會不會和來自印尼的同鄉聚集?會聚集在什麼場合?聚會的時候會使 用哪一種語言交談?」

受訪者 004:「有聚會,通常都在餐廳或酒店,用印尼語交談,有些人會用方言。」

研究者:「平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印尼語,有沒有受到中文的影響?比如?」

受訪者 004:「有些在臺灣能見到的東西,不一定在印尼也會有,如果不知道那個東西的 印尼語,通常都會直接用中文來說。」

研究者:「目前將臺灣看作是生活歷程中繼站或是終點站?」

受訪者 004:「生活歷程中吧。我覺得臺灣比較適合養老,或許我這個人性格比較積極,

愛挑戰,臺灣的生活節奏慢,不太適合我。」

研究者:「從印尼到臺灣,最不能適應的是什麼?」

受訪者 004:「語言。對於拉丁語系國家要學中文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食物,印尼人非常

68

愛吃辣,但臺灣找不到印尼當地的辣椒品種和調味料,臺灣的食物偏油炸。另外,臺灣 的物價相對比印尼高。再來,臺灣除了城市以外的地方比較難找到宗教會所,在印尼的 話,回教堂可以說像是臺灣便利商店的頻繁度那麼多吧。」

研究者:「在臺灣的生活,與之前在印尼時的預想有差別嗎?」

受訪者 004:「好處是治安比想像中好,人情味重。壞處是我想像中的臺灣是非常國際化,

受訪者 004:「好處是治安比想像中好,人情味重。壞處是我想像中的臺灣是非常國際化,

在文檔中 臺灣印尼語言談社群之研究 (頁 67-10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