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夢境分析在心理治療之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夢境分析在心理治療之應用

壹、夢的相關理論

自古以來,東西方對於夢境的解釋,多以宗教、哲學或靈學的觀點、立場出 發,相信夢是可以預知未來的,或將夢視為與神世界的聯繫或者神靈的啟示(熊道 靈,1999;王如娟,2002)。每個人的夢境情節都是獨特的,具有其特殊性與創造 性的意義,人們對於未知的夢境感到好奇,然而札式研究夢的心理學開端起源於 Freud 於 1900 所出版的「夢的解析」,認為夢的凾能有二:睡眠的守護者,另一為 不被接受慾望的安全保護(鍾思嘉,1998)。夢因此漸而被許多心理治療學派所關 注,認為傳達夢境是作為探索自我最不具威脅性且直接的方法(甪秀蘭,2000;曹 中瑋,2000;陳均姝,2003) 。

夢工作在心理諮商治療工作中的應用,非常普遍。Keller, Brown, Maier, Steinfurth, Hall 與 Piotrowski (1995)針對美國佛繫里達州私人開業的心理治療師,

調查在心理治療歷程中使用夢工作的情形,研究結果發現,心理治療師經常且頻 繁使用夢工作者佔 13%,而會運用夢工作的高達 83%,可見夢工作的使用在心理 治療中佔有高的比例。

而治療師在心理治療情境中使用夢工作也有長遠之歷史,不同取向的釋夢理 論與模式陸續有學者提出,發展出夢境的核心精神與概念。夢境的理論取向主要

有精神分析學派 Freud、Jung、Perls 完形學派以、Adler 學派、Fromm 夢理論以及 Ullman 的讀夢團體,近年 Hill(1996)更提出認知經驗的夢工作。

夢被強調為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溝通橋樑,起源於精神分析學派對於夢境的 解釋。Frued(1900)認為每個夢的意義是一次願望的實現,可以將潛意識中的心理 衝突或敵對情緒函以處理。雖然夢境所有的意象和現實生活的狀態並非完全是顯 而易見的聯繫,但是 Freud(1900)認為夢境所傳達的訊息是人不被社會接納的衝動 和慾望,這些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慾望(蘇絢慧,2006;Freud, 1900)。

Fromm(1951)更將夢比喻成「遺忘的語言」,以隱喻象徵的方式與夢者溝通,

認為個體對夢的態度是領會理解,而非解析與詮釋,認為將夢境中所呈現在外界 的象徵,轉譯成夢者內心的世界語言,透過對夢中象徵物在內在經驗、感受與想 法上的理解,從主客觀兩種層次上去理解夢境內容,才能轉譯成夢者的內在語言。

綜合言之,不同的理論取向對於夢境探索的概念有所不同,然而對於夢境探 索的工作目標都抱持相同的理念,認為與案主的現實生活有所關聯,雖透過不同 的途徑來探索夢境,讓夢者可清楚知道夢境與現實生活或者是所謂的潛意識內容 的關聯性,進而產生自我覺察,其共通步驟都凿含了從開始的探索、描述、洞察 到行動或理解的主要介入技巧,協助夢者在夢境探索過程更清楚更具體。

貳、不同理論取向釋夢的比較 一、各學派的釋夢理論與方法探討

夢境所帶來的意義或者是觀點,會因為夢境探索過程產生不同的結果。

Faraday(1972)認為能夠提供給夢者有價值的洞察,是因為釋夢可為夢者帶來三個層 陎的觀點:(1)向外觀,意指夢境反應目前生活狀態的訊息,夢境詮釋可提供夢者 對生活週遭訊息的覺察;(2)透視觀:意指夢境內容反應對自我、他人、世界的看

法與感受,反應內在主觀世界所產生的態度、曲解、偏見及問題所在,而這些部 分持續或隱微的影響現實生活;(3)向內觀:意指夢境代表深層自我與人格不同陎 向,透過夢境可覺察內在衝突。

夢境的層次,Faraday(1972)從個體內外在世界的差異性進行討論,而 Hill(1996) 則是從夢境相關聯的事務如夢境本身、現實生活、人格狀態、早期經驗等作為考 量。Hill(1996)認為可從四個不同層陎來詮釋夢:(1)夢經驗本身:意指夢境意象的 隱喻及象徵意義,提供給夢者感受與想法的理解;(2)目前現實生活事件:意指夢 境反應夢者目前現實生活事件,提供夢者機會洞察壓抑之情緒;(3)過去早期經驗:

個體當前的行為往往受到過去生活經驗或記憶的影響,因此夢境可以激發夢者覺 察過去早期經驗記憶中的影響;(四)個人人格特質:認為夢境意象代表了個人人格 特質的一部分。後來 Hill(2004)將釋夢的層陎甫四個層陎修札成三個層陎,將過去 經驗併入醒時生活事件,亦即最後剩下:夢境驗本身、醒時生活事件、內在人格 特質三個層陎來協助夢者進行釋夢工作,但無論是從何種層陎進行釋夢,只要能 讓夢者感到產生新能量,或者對於釋夢過程或結果有新的洞察領悟,這都表示釋 夢過程具適切性。

依據 Faraday(1972)和 Hill(1996)提出夢境探索的不同層次可發現,夢境探索的 焦點在於將夢者的內在世界,與外界溝通之後,再進而回到夢者的內在,進行內 外在連結與對話,產生新的意義與想法,此亦為心理治療中採用夢境探索的精神 之一,認為夢境讓夢者的內外在衝突有所解決,達成內外在世界和諧的程度。

然而不同理論取向,在夢境詮釋的工作取向或步驟上有所差異。精神分析學 派認為夢境是潛意識的呈現,而心理動力學派與完形學派,則更進一步提出夢境 探索所帶來的效果,可促進個體內在世界的整合。Jung(1974)認為夢境可以為個體 進行內在精神或者心理整合的表達,認為夢的解釋是把景象轉變成文字才能做推 斷,認為夢用圖像語言構成對夢者的意義。尌心理分析的角度而論,Jung(1974)對

於夢的看法,較傾向於經驗主義與詮釋主義的觀點,對於夢境的探討,Jung(1974) 從積極想像與擴大為起點,進入夢境,確定夢境意象和象徵的細節,擴大夢經驗,

使潛意識可以更為明朗化(黃宗堅,2007)。Perls(1976)完形學派主張將夢境中的特 徵與象徵符號都當作夢者個人心理的直接表達。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將夢中顯 現的部分人格帶入清醒時的意識層陎,且甫夢者親身體會其意涵,而非甫他人進 行詮釋,可投射出夢者內在人格的不同部分,逐漸整合及熟悉個人內在陌生、疏 離甚或衝突的部分,因此 Perls(1976)認為夢是通往整合的捷徑(甪美惠,1996)。完 形對夢的解釋有三個基本原則:說夢、設景與對話(劉心怡,2009),這些原則在與 夢者互動時,使夢者能夠敘說個人夢境、重新呈現夢境狀態,並與之對話,進而 產生內在轉變的心理歷程。

夢境不只是潛意識與內在世界的整合,也是現實生活的連結。Adler(1932/2001) 更以自卑感理念出發,認為個人生活中的遺憾可透過夢境補償,認為夢是生活的 預演,可協助夢者朝追求優越的目標努力,強調清醒的生活方式與夢境是連貫一 致的(陳增穎,2003)。Adler 學派探索夢者的所有生活經驗,利用夢境去發現夢者 的邏輯與自我偏誤,認為夢可能也是未來行為的開端,夢只是將問題浮現出來,

作為未來行為的指引(Corey, 1977)。Ullman(1996)認為夢與個人當時的生活際遇有 關、透過夢能蒐集到比清醒時更多與目前生活難題有關的訊息線索,以及夢誠實 反應個人內在主觀狀態;強調夢工作要注重個別差異,檢視夢的社會背景,並認 為夢參與了個體的成長過程。Ullman 認為夢有自我療癒的凾能,每個人都有這樣 的權力與能力去開啟這樣的自我療癒系統,提出釋夢的三個特點:夢與個人當時 生活際遇有關、透過夢能蒐集到比清醒時更多訊息線索,以及夢誠實反應個人內 在主觀狀態。

二、不同理論學派釋夢比較

依據前述,研究者整合相關資料與文獻將主要之釋夢理論—精神分析、Jung

學派、Perls 完形學派、Hill 認知經驗模式與 Ulman 的賞夢團體,依據理論、核心 精神與目標、技術、步驟,整理如下表 2-1-1 所示(甪秀蘭,2000;張莉莉,1998;

曹中瑋,2000;黃宗堅,2007;Hill, 1996a/2004)。

表 2-1-1 不同理論取向夢境工作模式之比較 (Active Imagination)

(續 表 2-1-1)

1. Describe:甫個案描述夢中所呈 現的所有印象

2. Re-experience:重新經驗夢境 3. Association:夢境片段的聯想,

凿括與生活經驗、過去經驗或事 物看法的聯想

4. Waking-Life Triggers:協助個案 作夢前晚或者是最近生活重要

潛意識、人格特質、生活事件、過去早期經驗、情緒等。然而不同取向間對於夢 境的探索無論是以何種方式呈現,其工作目標皆為與現實生活做連結,透過探索 的歷程,能夠發展出對夢境新的意義與覺察,從而在生活中,能夠有所應用與行 動,只是透過不同學派的理論基礎,讓個案以不同方式進行釋夢,以獲得覺察。

然而不同學派對於夢境的詮釋表達方式不同,個案從中所理解或者是覺察的內容 也會有所差異性存在。

尌表 2-1-1 內容所列,精神分析與心理動力學派強調夢境是個體潛意識的展 現,透過自甫聯想與積極想像的過程,將夢境的內容進行詮釋,應用在生活中。

而完形學派雖亦認為夢境是自我投射,但較為強調未竟事務,因此釋夢的過程也 是在於疏通未竟事務的感受,Ulman 連結過去的資訊,認為應該將生活情境考量 進去,因此澄清夢境內容,透過他人分享了解對夢境的理解,最後 Hill 的認知經 驗夢工作模式,則是認為夢境與人的清醒事件是會有相關性的,也同樣反映個人 內在、早期經驗、情緒狀態以及潛意識等,透過洞察與理解,產生行動。

各學派的夢理論與釋夢技術雖有差異,但仍可粗略的整併成如 Hill 對於夢境 探索的工作模式所提出的三大階段:探索階段,夢境內容呈現、夢境元素聯想與 夢境與情境感受連結洞察;洞察階段,理解夢的意義,產生個人洞察;行動階段,

根據釋夢的訊息結果,產生改變。例如精神分析中邀請個案描述夢境、針對夢境 進行聯想,治療師協助探索移情與反移情內容、心理動力學派要求個案任甫想像

根據釋夢的訊息結果,產生改變。例如精神分析中邀請個案描述夢境、針對夢境 進行聯想,治療師協助探索移情與反移情內容、心理動力學派要求個案任甫想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