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組織與校園文化

在文檔中 專任專業輔導人員 (頁 43-46)

學校組織與校園文化

一、學校組織

從教育社會學觀點而言,學校是種正式組織,是人們為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結合形成的有 機體;藉學校成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與職位權責結構之交互作用,以及對外界環 境之調適來完成學校教育任務。故學校組織包含以下五項特性:

(一) 學校教育目標

1. 學校是為達成某些教育目標而成立的組織;學校教育目標必須為全體成員所認同,大 家才能同心協力完成這些目標。

2. 提供適當的環境(包括場所、設備與人員),使兒童、青少年順利完成社會化的過程,

以便圓滿參與社會生活。學校透過教育內容(包括認知、技能、道德與情意)傳遞社 會文化(內容涵蓋整個人生的領域,包括知識、技術、價值觀念與情感)。

(二) 科層體制

1. 學校組織環境一方面是科層體制,另一方面是強調專業興趣與專業氣氛的所在。學校 組織具有靜態的職位權責結構(學校的行政系統)以規範成員的行為,這些權力或權 威的結構,就是科層體制。韋伯(Max Weber)強調在當今複雜社會組織中,為合理 地實現組織目標,實施科層體制是絕對必要的,科層體制具有三項特徵:由一系列特 定職位或官階所形成;依照一定的專門性才能,選任適當人員擔任職務;具有正式的 組織章程、行事規則、規定任職者之權利、義務以及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

2. 對任職者之升遷、待遇及發展機會均有明確且合理的保障。

(三) 溝通與調適

學校組織在形成科層化後,必須透過協調溝通的作用,才能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體;

此外,學校組織要與校外社會環境發生交互影響與調適作用,才能持續發展,並完成其 目標。

(四) 鬆散結合系統(loose coupling)

學校組織環境在教學系統上是一個「連結鬆散」的構造,即連結的事件雖然彼此相 互感應,但每一成員或部門都維持其獨立自主性,與一些物理、邏輯的分離性(Weick;

1978),例如:處理學生多樣化的個別差異,教師需要表現自由的專業判斷,而教師的專 業自主又不受其同僚或行政的監控。

3-35

(五) 雙重系統

學校組織是一種雙重系統,意指學校組織是在行政和教學兩種彼此分立並行的體系 之下運作(范熾文,2002;秦夢群,1997)。行政管理系統強調一個以權威層級、權責相 稱的社會化機構,而教學系統則著眼於組織成員基於同僚之間專業興趣、學術興趣的相 互支持氣氛。

二、學校文化的性質與內涵

(一) 學校文化(school culture)係指一所學校經過其內在運作系統的維持與外在環境變 化的互動下,所長期累積發展的各種產物:信念、價值、規範、態度、期望、儀式、

符號、故事和行為等,學校成員共同分享這些產物和理解其意義之後,會以自然而然 的方式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進而形成學校的一種獨特現象。學校教育以服務為宗 旨,不以營利為目的。學校教育是一種社會服務工作,學校是一種服務性的組織,不 以營利為目的。教育工作是一種專業,而專業工作的性質就是一種『服務重於報酬』

的事業。

(二) 學校文化的內涵

1. 學校行政文化:學校的組織文化-即校風-影響全體師生行為至深且鉅;而學校文化 的形成常決定於校長的角色觀念與角色行為。各級學校中,部分行政人員(如:人事、

會計或若干總務人員)並非教育專業人員,他們的價值與行為所形成的行政人員潛在 文化,也可能影響整個學校組織文化。

2. 教師文化:教師同儕之間的交往,以「非正武」社會關係為主,這些非正式關係,對 於整個學校文化,也有相當的影響作用。據 Hargreaves(1972)的長期觀察,中小學 教師非正式團體的規範有三:A.教室自主:教師的教學、訓育方法自行選擇、自行決 定,不受干涉。B.忠於同事:同仁之間互相信賴,一切言行以維護群體利益為重。C.

平凡的規範:同仁之間步調一致,不刻意求表現,一種近乎「中庸之道」的規範。

3. 學生文化:同儕團體是影響學生「社會化」歷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生次文化的性質 頗為複雜與歧異(包含符合於教育目標與教師期望者、與學校規則與教師期望牴觸 者)。Coleman(1961)等人研究發現學業成績並非青年學生獲得同儕認同的重要因素,

學生在運動、領導才能與人際的表現,更受其他同學的重視。師生對於學校教育的『意 義』有不同的詮釋。

4. 社區文化:學校所在地的社區文化也形成學校文化的一個因素(學生是社區的組成分 子,在入學之前已長期生活於社區文化之中,入學後仍繼續受社區文化影響 → 學區 制)

3-36

5. 學校物質文化:包括校地大小、建築設備、校園佈置以及其他物質條件等,也是構成 學校文化的一種重要因素(常透過非正式的『境教』作用,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6. 學校制度文化:制度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相當明確、穩定且為人們所公認的 社會行為的規範。學校中的傳統、習俗(如:我國謝師宴)、儀式(如:學位頒授典禮)、

規章與制度(如:獎懲辦法),都是屬於學校中的制度文化(有些是正式課程的一部分,

有些屬於課外活動,有些則屬於潛在課程的內容,彼此融合運作而逐漸形成。

三、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的關係

「組織」是一種結構或是一種體系,故強調其職務與權責的分配所形成的體系或結構,

亦即重視組織的任務、職位、層級,責任與權力等概念。學校文化則較具綜合性的涵義(重內 涵),除組織與體系外,還包括組織的物質與制度文化因素,尤其強調組織成員的價值與行為 (強調這些器官與系統所發揮的各種功能,以及人與環境交互作用而產生的調適作用)。

(一) 組織目的影響組織文化

學校組織的性質,如從學生觀點,學校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組織,其目的在 教導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如從教職員觀點,則可能視學校(尤其大學)為屬於教 師與學生組織的學術社群(academic community),是一種互利組織。再從社會大眾觀 點,可能認為學校是一種公益組織,以提供其才智與資源來協助解決社會問題(陳奎憙,

2004)。

(二) 學校內部組織方式影響學生次文化

1. 能力分班與學生次文化:Hargreaves (1967)與 Lacey (1970)分別研究英國曼徹斯特 地區兩個中學內部組織與學生次文化的關係,發現能力分班對學生價值與行為的影響 為低成就學生有明顯的反團體次文化存在;教師根據學生行為與課業表現將其分類,

學生對學校與教師的態度也有兩極化現象(受教師分類偏見的影響而強化)。

2. 常態編班與學生次文化:Ball 於 1973 至 1976 年針對英國某中學的編班與學校文化關 係進行研究,發現分段式能力分班中後段班學生的確存在「反學校」次文化。前段班 學生常被認為好學生(ideal pupils),而後段班學生常被歸類為訓導上的「黑道人物 (black spots)」。改為常態編班後,Ball 發現學生對學校的態度產生變化,原本低 成就學生的反學校次文化消失 。

學校組織相較於其他組織,是屬於競爭性質較低而趨於穩定及保守的組織。學校組織雖 具有科層組織的特徵,不過因其特殊傳授知識的功能,也因此具有相當程度的鬆散結合 (loosely coupled)特性,學校大部分的組織往往會兼具數種類型比重不同的文化,並非只孕 育單一的文化。學校組織的領導者必須具有高度的耐心及包容力,體察學校組織文化,即使 負面文化亦應將其化為助力,借力使力運用組織文化於無形。

3-37

在文檔中 專任專業輔導人員 (頁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