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習成就測驗分析

本節將以反應速率學習成就作分析,探討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前測、

後測與延宕測的成績。

一、獨立樣本t檢定

檢定兩組學生在反應速率學習成就測驗之前測是否有差異,使用 獨立樣本t檢定檢測兩組平均數,經檢定結果如下表4-1所示。顯著性 機率值p=.475,顯著性機率值p大於0.05。表示兩組學生在接受教學 前的成績就已經沒有顯著的差異,實驗組比對照組的成績低有些意外,

平均低了2.5分。為了除去教學前實驗處理的誤差,故以前測成績作 為共變量。

61

62

表 4- 3 組別統計量

組別控制

個數

平均

數 標準差

平均數的 標準誤

前測 實驗組 62 53.21 19.489 2.475

控制組 62 55.71 19.355 2.458

後測 實驗組 62 60.52 24.223 3.076

控制組 62 64.11 22.516 2.859

*p<0.05

三、共變數分析:以不同成就群學生探討

本研究將實驗組及控制組全班分為三組:高分群9人(取前27%)、

低分群9人(取後27%),而剩餘的則為中分群(控制組為16人,實驗組 為19人),以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前測為共變量,對學生

「反應速率學習成就測驗」後測及延宕測分別作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在分析之前,必須先進行「組 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以符合共變數分析的基本假設,接著才進 行共變數分析。底下將全班分為高分群、中分群及低分群作分析討 論。

四、共變數分析:以不同性別學生探討

將實驗組及控制組分為男生與女生來探討。男生分為三組:高分 群22人(取前33%)、低分群22人(取後33%),而剩餘的則為中分群(控

63

制組為11人,實驗組為11人),女生則未分組。以學生「反應速率學 習成就測驗」前測為共變量,對學生「反應速率學習成就測驗」後測 分別作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在 分析之前,必須先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以符合共變數

64

65

68 4

70 3

71 1

72 5

74 4

75 1

76 5

78 2

82 1

84 2

86 2

88 1

90 1

94 1

96 1

組別控制 1 實驗組 62

2 控制組 62

表 4- 6 誤差變異量的 Levene 檢定等式a

依變數:延宕測

F df1 df2 顯著性

3.265 70 53 .000

檢定各組別中依變數誤差變異量的虛無假設是 相等的。

a. Design: 截距 + 組別控制 + 前測 + 前測 * 組別控制

66

67

68

66 7

67 2

68 4

70 3

71 1

72 5

74 4

75 1

76 5

78 2

82 1

84 2

86 2

88 1

90 1

94 1

96 1

組別控制 1 實驗組 62

2 控制組 62

表 4- 10 誤差變異量的 Levene 檢定等式a 依變數:延宕測

F df1 df2 顯著性

2.037 70 53 .004

檢定各組別中依變數誤差變異量的虛無假設是 相等的。

a. Design: 截距 + 組別控制 + 前測

69

表 4- 11 受試者間效應項的檢定 依變數:延宕測

來源 型 III 平方和 df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截距 假設 321195.243 1 321195.243 2224.717 .030

誤差 113.849 .789 144.376a

組別控制 假設 151.357 1 151.357 .616 .435

誤差 18173.538 74 245.588b

前測 假設 57763.575 48 1203.408 4.900 .000

誤差 18173.538 74 245.588b

a. 1.074 MS(組別控制) - .074 MS(誤差) b. MS(誤差)

表 4- 12 預期的平均平方和a,b

來源 變異數成份

Var(組別控制) Var(錯誤) 二次項

截距 41.153 1.000 截距, 前

組別控制 38.314 1.000

前測 .000 1.000 前測

誤差 .000 1.000

a. 對各個來源而言,預期的平均平方和等於格中 係數的總和,乘以變異數,再 加上二次 方項細格中的二次方向相關 效應項。

b. 預期的平均平方和是以類型 III 的 平方和為基礎。

五、綜合討論

將上述SPSS統計分析量化的最後研究結果摘要整理如下,並進一 步討論。

70

(一)不同成就組學生的影響

由於跑出來的數值是和我們預期不一樣,所以實驗法的方法在此 是算失敗的,我們推測實驗的過程中有些因素是我們研究者沒有先考 量到或是注意到的,例如在升學、智育掛帥的環境中,學生很重分數,

有點考試引導教學的氛圍中,我們一開始就設定趣味實驗提高學習成 績這件事的相關性,兩者之間可能強度的連結是沒有那麼高,在者國 中生的基礎實驗能力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再加上對語文的理解能力 每人有落差,所以實驗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新的問題產生,這些是 我們當初沒想到的。

(二)不同性別學生的影響

由於實驗法失敗在此是不能分析比較,但我們深信不管男、女,

其實學生是都喜歡做實驗的,很多學生的心聲只要時間夠,大家都想 做實驗,但換角反想,有些班級學生不夠聽話,破壞力強,又自我意 識高的情況下,有些班能平安帶去上實驗課和安全下課就很偷笑,能 課本每個實驗都做到的班級就很少,更何況是額外的趣味實驗。

7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