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成效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4-4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成效

一、學習成就的定義

張春興(1989)將成就(achievement)分成三部分來說明:其一是指個人或團體在行 動之後,能夠成功的達到所欲追求的目標。其二是指在某種領域達到某種成功的水準 或程度(例如某一門學問,達獲獎標準或取得學位)。而其三則是指在學業成就測驗或 職業成就上得到的分數。簡言之,成就是指個體在某方面所表現的實際能力,這種實 際能力乃是先天遺傳與在後天環境中努力學習的結果(張春興,1996)。就學習而言,

學習成就是透過學習歷程獲致較為持久性的行為結果,或指學生在學習某一科目時,

對於教學內容的精熟表現。而在學習之中,學習成就往往是最令人關切的目標,因為 從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對於教學內容的瞭解程度,以作為修正 教學的參考;家長從子女的學習成就表現中,瞭解子女的學習情形;學生本身更可以 從自己的學習成就表現發現學習是否需要檢討或改進。

二、學習成就的測量工具

測量學生學習成就的科學工具,稱之為成就測驗(簡茂發,1987)。學科成就測驗 (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屬心理測驗之一,通常用於學科教學之後,其目的在評 量學生學習後所達到的成就水準。本研究所指的學習成就係指學生在結束所有單元教 學後,實施成就測驗所得之成績來做為學習成就的依據。

由於目前許多學校仍舊是以教師自編之紙筆測驗來作為定期評量之主要工具,測 驗的內容則是依據教學進度而定,目的在於評估學生對於該階段教學內容的精熟度或 是學習成效,而本研究之實驗教學乃是配合生活化修辭光碟之教學進度所實施,因此 以自編修辭學成就測驗,作為測量學生修辭學的學習成就表現之測量工具,以瞭解不 同情境學習對不同學生之學習成就的影響。

三、影響學生學習成就因素之探討

在教室的學習情境中,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因素有二,其一來自學生本身的各種 學習特性;另一則是來自教師和學習環境中的各種變項(楊坤原,1996)。前者包括性 別、智力、態度、焦慮、社經地位、自我效能、自我概念、學習目標導向、學習技巧、

學習策略、學習風格與成就動機…等等;後者則有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信念、教學 行為、教師性別角色、教師期望、教材難易、學校適應與班級氣氛…等等。而教師無 論使用何種教學方法,都期望能提高學生學習成就的水準。

張春興(1989)認為成就(achievement)意義有三:一指個人或團體行動之後,能夠 成功地達到所要追求的目標。二指在某種領域(如某一門學問)達到某種成功的水準(如 獲獎)或程度(如得學位)。三指在學業成就測驗或職業成就上所得到的分數,本研究所

習成就內外因素很多,希望透過文獻探討,綜合過去學者研究的結果,整理出影響學 生學習成就的可能因素,作為本研究設計之依據。就一般重要因素來討論,可分成以 下幾部分:

(ㄧ)性別與學習成就之關係

語文學習成就是否因性別而有所顯著差異,其結果根據許多文獻顯示未有確切的 定見。其中有不少文獻顯示男生在偏向數理科之空間、數學、環境教育等的問題解決,

男生較女生表現優;而較偏向語文科之語言問題解決則是女生優於男生。如Haseline (2000)發現男生在空間的問題解決顯著優於女生,而語言上的問題解決則以女生較佳。

Bridge, Judd, and Moock (1979)指出大部份的研究顯示男生的數學成績比女生高,女生 在閱讀與字彙能力比男生高;Gallagher, et al. (2000)則提出男生在高等數學的問題解 決上,表現上優於女生。國內學者張殷榮(2001)在探討影響我國學生在TIMSS-R中科 學學習成就的因素發現,國中男生的科學學習成就顯著高於女生。林紀達(2004)則發 現男生會因不同教學方法而在國語文學習成就上具有差異,女生則無。以上學者研究 顯示,性別對學業成就有其影響力,是一個頗為重要的變項。不過也有不少文獻顯示,

男女生在學業成就的表現並無明顯差異,如:Shepardson and Pizzini (1994)在性別成 就和對科學活動概念研究中發現,性別對科學成就的影響並未達顯著差異,性別和科 學活動的認知上亦無顯著差異。國內文獻也有類似結果,學者曾桂琪(2007)在「國中 學生數學學習環境及其學習成就」研究中便顯示,男女生在成就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

以上研究顯示隨著近年兩性平等教育的倡導,昔日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漸漸消彌,性 別造成的差異日漸縮小,印證我國近來在均衡兩性科學學習差異收到不錯的成效,也 許是造就男女生在學習成就未達顯著差異的原因。

(二)智力與學習成就之關係

不少學者針對智力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關係做了不少研究,發現「智力」是影響 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之ㄧ,對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的預測能力(詹秀美,1989)。陳玉 蘭(1987)也發現低成就的學生常會因為遇到挫折而產生如自我概念不佳、逃避責任、

怨天尤人等不良影響。而劉錦志、尤淑純與陳明終(1981)研究六年級的資優生亦發現 智力會影響其學習成就。李震甌(2002)則發現高、低學習成就的學童在解決科學問題 能力表現與思考模式明顯不同。因為高能力的學生無論在先備知識、記憶力、理解力 均優於低能力的學生,其收到的學習成效也往往更勝於低成就學生,故學生個人基本 智力的不同,是會影響其學習的成效的。林佳慧(2003)實驗組高、中分群的學生在學 習成就上顯著優於控制組高、中分群的學生;但兩組低分群的學生在學習成就的改變 上並無顯著差異。郭昭慧(2004)發現實驗組中分群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上明顯優 於控制組中分群學生;但實驗組高、低分群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上則與控制組學生 無顯著差異。林紀達(2004)指出低能力水準學生會因不同教學方法而在國語文學習成 就上具有差異,中能力水準與高能力水準學生則無。因此本研究也將討論高、中、低 成就學生在學業成就表現的差異。

(三)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關係

態度乃是個人受其先天性格與後天經驗所影響,而對周遭人、事、物所持有一種 持久性且一致的內在心理傾向,並據此影響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所以如果知道一 個人對某些事物有怎樣的態度,就能預測其反應如何(洪蘭譯,2001;陳雅芬,2004;

賈馥茗,2000;Eagly & Chaiken, 1993)。關於學習態度之探討,莊嘉坤(1997)認為「學 童對自然科學的態度是一種潛在的心理變項,在本質上是一種內隱行為」。陳建勳 (1981)則認為「一個人如果具備正確的科學態度,不只在科學研究上能夠減少錯誤,

也同時能找到正確的途徑與結論」。陳英豪等(1991)也認為在科學活動中發展學生正 確的科學態度,可以幫助學生更瞭解科學的性質,使所有學生都能變成理性思考者。

由以上學者觀點,我們瞭解學童擁有正確的科學態度,對學習能更專心、更有興趣去 接受學習,這將有助於科學學習達到某種程度的提升。黃信誠(2003)認為學習態度所 包含的層面是廣泛的,可以是學習的本身,即學習的習慣、欲望等;可以是對課程本 身的態度;可以是對學習環境、學校老師及對學校的認同。鄭文輝(2005)認為學習態 度乃指學習者於接受學習活動後,對於學習活動所產生的一些一致性與持久性的思想

與行為,而這思想又包含認知與情感兩種層面。

學習態度乃是在環境的影響下,學習者對所學事物的內容,持有的一種持續性、

一致性的心理狀態與行動傾向,進而形成個體本身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準備態度 或行為。包含對教師教學的態度、對課程的態度、對作業的態度、專心學習的態度、

對考試的態度、對同儕的態度與對學校環境的態度。學習態度是可改變的,但其形成 與學習者的學習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學習的環境及學生所呈現出來的學習態度是 否積極,甚至影響最後的學習成就表現。

(四)學校因素與學習成就之關係

舉凡學校因素包含學校規模、教室氣氛、教師特質、教學媒體…等,而一所有效 能的學校,它能充分展現了高度的行政效能、卓越的教學效果和優異的學生學習成就。

一些貧窮或文化不利的孩子,經過適當的教育方法,也能有良好的學業表現,此乃證 明學校是有影響力的。而在學校,學生的學習最直接相關的就是老師的教學,一些學 者的研究也指出,老師的教學策略和學生的學習有直接的相關(王文科,2003;張景 媛、王勝賢,1998;黃煜程、段曉林,2002)。王文科(2003)認為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 之間應該有交集,老師是影響學生學習最重要的角色,古之學者必有師。古雲「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期望、教師特質、師生互動等都是影響學生學習動 機與學習意願的原動力。比馬龍效應是近代教學研究的重要發現,當我們對自己有所 期望時, 這個期望總有一天會實現,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同理當老師對學生有所期望時,這個期望總有一天也會實現,這就是所謂 的「教師期望」,也就是「教室中的比馬龍效應」,至於教學設備、教科書、班級氣 氛等也都是透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期望, 進而影響學童的學業成就(陳枝烈,2001)。

賴慧穎(2004)以「學生自我學業成就期望」為工具變數,探討家庭背景與個人特性,

對學生國中三年在校成績的影響。研究發現,學生在校努力程度,對其國中畢業後繼 續升學有顯著正向影響,因此教師宛若引導學童學習道路上的重要舵手。

再者,一位稱職的老師,若能選擇正確的教學策略,能提高學生上課專心度及學

習效能;若能帶動良好的班級氣氛,可以增加學生學習意願;若能善用適當教學媒體,

便能改善學生學習效率。在學校每位老師或多或少都會使用到教學媒體,但不同的教 學媒體具備不同的優缺點,身為教學第一線的我們,擔負帶領學生從事最正確的學習 的責任,如何設計安排正確的教學媒體就更形重要。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瞭解個人與學校皆是影響孩子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面對學 習成長中的孩子,教師是影響孩子學習成效的重要關係人,而學生本身的自信心、自 控能力、歸因方式,或是成就需求,也都會直接影響其學習動機的強度(李詠吟,2001),

因此老師應瞭解學生個人特質,因材施教,在兩者間達到完美的配合,彼此給予最大 的支持,便能提高學習成功的機會。

(五)家庭社經地位與學習成就之關係

吳慧虹(2008)認為家庭社經地位會直接影響「學業成就」,家長本身的教育程度、

收入與職業愈高時,子女感受的學習壓力越低,也較能參加課後補習,有效提升學業 成就。何美瑤(2001)認為家長社經地位越高子女學業成就越好。

郭春悅(2006)認為中、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童的學業成就都較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童 好。葉麗珠(2006)以四所國民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社經地位與數學學習態度有 顯著相關。且中、高社經地位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皆優於低社經地位的學生。江素女 (2007)研究臺灣北部地區公、私立國中八年級學生,在數學學業成績與家長教育程度 兩變數上,在數學的學習態度與策略的運用上,數學學業成績愈高或家長教育程度愈 高的學生,其數學的學習態度表現愈積極且策略運用愈多元。可知不同家庭社經地位 對於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確實有顯著影響。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4-4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