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調查問卷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調查問卷相關研究

國內有關教育成就取得的研究(李敦仁和余民寧2001;Wong, 2003)認為影 響學生教育成就取得的因素不外牽涉到四個層面:個人、家庭、學校和環境。個 人層面指的是學童的智力表現、學習動機、人格態度與自我抱負、期許等;家庭 層面指的是父母親提供給子女的有形及無形資源,如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與設 備、給予補習與家教、良好的親子關係及對子女教育積極的參與支持等;學校層 面是指學校所能提供教育的質與量,如教室內上課的品質、師生的互動、享受教 育的資源、同儕的互動等;環境層面是指學生或學校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如城鄉 間有形及無形教育資源、都化市程度的差距及族群內等次級文化的存在。因此,

本研究將學生學習問卷內容依題型約可分為七大類:性別、家庭背景、家庭資源、

課後學習、父母教育參與、個人興趣和數學考試等,亦涵蓋上述四個層面,以下 將分別探討過去相關研究。

壹、 性別變項相關研究

針對性別與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蔡慧真(2010)指出:1.在國小一~三年級、

六年級與國中七~九年級階段,女生的數學學習表現比男生好,但是差距很小;

2.在「未說明」數學主題的研究中,女生學習表現比男生佳,但是差距很小;3.

在「>500 位」與「101~300 位」的研究樣本數中,女生數學學習表現較男生好,

但是差距很小;4.在「無效度說明」與「無信度說明」之研究,女生的數學學習 表現比男生佳,但是差距很小。在原住民方面,邵國志(2007)研究亦發現性別不 同在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學童的數學學習成就之「總分」、「數方面」、「量方面」及

「形方面」的表現都有顯著的差異,而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女童在數學學習成就表 現上優於原住民男童。

貳、 家庭背景變項相關研究

本研究中的家庭背景包括了:家庭狀況、父母職業等變項。

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指出了單親家庭學童在學習上的弱勢。繆敏志(1990)

的相關研究指出單親學童表現不佳的原因:單親兒童的學業成就與人格適應欠 佳,而過去社經地位低落、最近家庭收入減少、缺少重要認同楷模及家庭壓力增 加均可能會造成單親兒童的學業成就與人格適應欠佳,而其中以家庭壓力增加為 主因;而勞賢賢(2006)的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離婚(分居)單親家庭或是父母 一方過世之單親家庭,其三類之父母資源均較原生雙親家庭低。在孩子成就表現 方面,除了父母一方過世單親家庭孩子對自我期許較原生雙親家庭孩子高外,其 餘均較原生雙親家庭低。賴佩祺(2005)的研究也指出:不健全的家庭結構之下 的學生學習成就較差;此外,更有周佳韻(2008)的研究指出:雲林縣單親國中 生的學業成就為中下。以上研究結果都證明了家庭結構狀況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父母的職業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就。王曉慧(2009)的研究指出:不同性 別、父母親職業、父母親學歷、家庭結構之國小學生其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其 中母親職業為教師及研究人員其子女之整體學業成績高於一般勞工子女,亦高於 職業為攤販之子女。

參、 家庭資源變項相關研究

在本研究中,家庭資源變項指的是「父親的教育程度」、「母親的教育程度」

和「家中適合閱讀的書籍」等。

林森富(2001)研究結論亦顯示,家庭背景因素的確透過轉換成不同質量資本 變項的作用,來影響不同科目的學業成績,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國語和數學成績的 背景因素是相同的,皆是以父親教育、母親教育、以及父母婚姻狀況影響較大,

但影響國語和數學的中介資本變項是不同的。背景因素透過轉換成較多的內化資 本(指父母親關心程度、教育抱負、參加高層次藝文活動)、財務資本(指利於 學習之輔助教材和電子工具、補習類型和類別數量)來有利國語成績取得;背景 因素透過轉換成較多的內化資本(指父母親關心程度、教育抱負、參加高層次藝 文活動)、制度化資本(指參加各型檢定之證書、代表學校對外參加縣級以上得 獎數)、財務資本(指利於學習之輔助教材和電子工具、補習類型和類別數量)

以及社會資本(指親師關係)來有利數學成績取得。

李威伸與何信慧(2003)以「父親學歷」「母親學歷」為「制度化形式文化資本」

的重要構念,強調「父母教育程度」與「學校成功經驗」、「家長指導能力」與「教 養信念、參與時間」的能力有關,象徵孩子得到學校教育制度的「認可」;而李 文益與黃毅志(2004)的研究也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助於學生透過推甄 入學,因為父母熟悉學校教育的成功經驗,並有能力幫助其子女獲得成功的捷徑。

在「家中適合閱讀的書籍」方面, TASA 資料庫的學生問卷中對學生家中所 擁有的閱讀資源進行調查,由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家中所擁有的閱讀資源越多,

學童學習成就則越高(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SA,2010),一致性研究 結果顯示,在100-200 本與 200 本以上藏書的平均量尺分數比較中,所增加的分 數遠低於藏書量由 0-10 本到 11-25 本所增加的平均量尺分數,故整體而言,隨 著代表家中閱讀資源多寡的課外讀物量的增加,學生所獲得的量尺分數皆呈現ㄧ

致性的增加趨勢,因此豐富的家中閱讀資源,可以使學生有增長知識的機會,而 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提供正面的學習效益。本研究 亦參考TASA 編製此問卷題目,觀察家中適合閱讀的書籍與受試學童在各項能力 量尺上之表現。

肆、 課後學習變項相關研究

在本研究中,課後學習變項指的是孩童「每天放學後平均花多少時間作數學 作業」和「是否有參加數學科補習或安親班」。

洪川富(2008)研究發現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家庭作業完成時間與學生數學學 習成就為負相關;教師指派數學家庭作業頻率與學生數學學習成就間為正相關,

但不顯著。在國中二年級學生數學作業完成時間與教師指派數學家庭作業頻率,

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皆有正向的影響。

在補習方面,即使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和多元入學方案,補習的風氣仍然相當 興盛。補習有可能提升學生日後的升學機會或教育年數(林大森,2001;孫清山、

黃毅志,1996;陳怡靖、鄭耀男,2000),適量補習也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業成 績(林大森、陳憶芬,2006),然而補習也有可能會對學習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補習不必然能改善學業表現,林大森與陳憶芬(2006)發現補習的量與考試成績 沒有成正比,若補習的科目、時機不恰當,補習甚至產生反作用;黃毅志與陳俊 瑋(2008)也發現學科補習科數對學測總分、上公立大學的機率影響為先升後降 的非直線關係。

事實上,從小學開始就補習風氣就非常盛行,大多數的家長在家庭經濟許可 下,或多或少都會選擇讓孩子參加課後的學習,因此補習的成效如何,的確令人 關注。

伍、 父母教育參與變項相關研究

本研究的父母教育參與包括了:「家人是否規定看電視和做功課的時間」與

「家人是否會參加學校活動」。

石培欣(2000)研究結果認為:父母親應多注意子女的狀況,與學校保持聯絡;

多投注經費於子女的教育設施,且盡量參與子女的學習;適時控制自己的情緒,

營造和樂的家庭氣氛;勿縱容獨生子女,公平對待、同等關心每一個子女等,皆 對子女學習成就上有莫大的助益。周新富、王財印(2006)則指出:父母如有較 多時間與孩子互動、能協助孩子寫作業、對孩子抱持較高的教育期望、限制孩子 看電視時間、提供適當的行為監督、多與學校互動,如此對孩子的數學成就將會 有很大的幫助。

陸、 個人興趣變項相關研究

在本研究中,個人興趣變項指的是孩童「每天平均花多少時間看電視與使用 電腦」和「平常閱讀課外書籍種類有哪些」。

李郁齡(2008)的研究指出:閱讀課表現與學童的語文成績比較,可發現「常 被師長稱讚表現很好」的學童,有多數的人國語科成績落在優和甲;學童看電視 和用電腦對於閱讀課外讀物的影響,顯示多數學童覺得自己愛看電視和用電腦之 後,變得「漸漸變成不愛看書而愛看電視」、「閱讀能力變差」、「常誤用錯別字」、

「常寫火星文」、「不容易靜下來思考」。而應冬梅(2008)的研究指出:家庭閱 讀環境、閱讀行為(閱讀的喜好程度)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業成就具有顯著的預 測力。另有顏永義(2010)指出:使用電腦時間與學業表現呈負相關。其中,每 天電腦使用時間在「2 小時以上未達 3 小時」及「3 小時以上」的學生,學業成 就顯著低於「未達1 小時」者。不論男女,使用電腦時間與學業表現均呈現負向 關係,但僅男生達到顯著。在學科分層上則以數學、社會、自然三項學科達統計

上顯著。

柒、 數學考試變項相關研究

在本研究中,數學考試包括了:「學校平均多久一次數學考試」與「是否希 望數學段考成績高一點」等變項。

關於數學考試頻率的相關研究無可參考引用,而關於學習動機則有以下研究 做為參考。徐士翔(2008)的研究指出:不同成就動機的國小學生,其學業成就 有顯著差異,並且對其學業成就有顯著預測力;劉潔玲(2001)的研究指出:從 學習動機的角度探討香港學業成就不足學生的學習問題,透過與高成就及低成就 學生的比較,發現成就不足的學生無論在學習自我形象、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和運 用學習策略方面均較高成就學生遜色。

小結:綜合以上文獻,我們可以歸納以上研究得知:女生的數學能力優於

小結:綜合以上文獻,我們可以歸納以上研究得知:女生的數學能力優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