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官方的軍醫學校與軍醫署(司)

第二章、 戰時的軍醫體系

第一節、 官方的軍醫學校與軍醫署(司)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華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在軍醫行政業務及教育上承襲清末以來的基 礎持續發展,直至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成為全國形式上的領導 政府,在軍醫行政上,才由原軍事委員會軍政廳軍醫處改組為軍醫司,隸屬 於軍政部陸軍署,分醫務、衛生、材料、獸醫四科,成為全國最高之軍醫行 政業務單位,軍醫教育方面,則是接收了北平陸軍軍醫學校繼續發展4

另一方面,除了官方所屬的軍醫行政與教育單位之外,在戰時亦有民間 醫療人員受政府委託所成立之衛生人員訓練所,該單位主要以大量培訓短期 基礎醫護人員以供軍事單位使用以及調訓現有之軍隊衛生人員為目的而成立。

本章旨在介紹官方及民間兩個不同體系的軍醫行政及教育單位,在戰前及戰 時各自的發展歷程,以及在兩個不同體系之下所發展出的軍醫人員於戰時之 作用分析。

第一節、 官方的軍醫學校與軍醫署(司)

一、 軍醫學校

軍醫學校自 1902 年創校以來,歷經了清末、北洋、國民政府、中華民國 政府等不同時期的發展,該校在各時期有不同之隸屬,校名亦隨著隸屬之不 同而有所更迭,如清末時期的北洋軍醫學堂、陸軍軍醫學堂;北洋政府及國 民政府時期的陸軍軍醫學校;國民政府及中華民國政府時期的軍醫學校;中 華民國政府時期的國防醫學院等,雖然隸屬與校名因許多因素有所不同,但 卻延續其軍醫教育之源遠流長的歷史精神,各科、系仍沿用軍醫學校創校以

4 「軍政部大事記(民國三十三年以前)之軍醫部分」,〈軍政部大事記(四)〉,《陳誠副總統 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8-010706-00027-001。

%9B%E5%8C%BB%E5%AD%A6%E5%A0%82(2013 年 7 月 6 日點閱)

16 「軍令部頒發陸海空軍人員入國立大學、陸軍大學、步校、醫校、外語、參謀學校及中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06 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北洋軍醫學堂由清政府陸軍部軍醫司接管,

更名為陸軍軍醫學堂,校址由原址遷至天津黃緯路自建校舍。1908 年(清光 緒三十四年),徐華清鑒於藥學對於中國醫學發展之重要性,於該年在陸軍軍 醫學堂下增設藥科,修業年限為三年,為中國創辦藥學教育之先驅。

中華民國建立後,陸軍軍醫學堂更名為陸軍軍醫學校,隸屬於北洋政府 陸軍部軍醫司。原校長徐華清因調任長海關關務而辭職,校長一職由醫科第 一期畢業留日之李學瀛繼任,奉教育部頒教育綱領,訂定教育實施計畫,並 成立附屬醫院。1918 年 12 月,陸軍軍醫學校因考量校務發展之因素,將校 址遷往北京東城六條胡同北小街為新校址。

在袁世凱去世後,北洋政府之派系問題嚴重,政府主事者時常更迭,也 因此不利於校務發展,故這段時間之陸軍軍醫學校不僅校長時常隨北洋政府 主事者更迭而撤換,校務發展亦處於近停滯狀態。1928 年,國民革命軍北伐 成功後,根據 1927 年 3 月 10 日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 體會議中所通過的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案第十條所述:「軍事委員會管轄並 養成水、陸、空幹部人員及高級軍官並軍事技術人才,現有或將來開辦之各 種軍事學校及一切軍事教育機關,均須受軍事委員會之管轄。17」,故陸軍軍 醫學校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派員所接收,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設立軍醫 監部,將該校劃歸其下管轄。

1931 年改隸屬於國民政府軍政部管轄18。陸軍軍醫學校在國民政府軍政 部接收之後,為增進學生教育素質,醫科部分將原先之修業年限由四年改為

訓練團進修深造的召集辦法」〈案卷號:60〉《全宗號:78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微捲號:16J-0081。

17 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第一冊─軍事委員會(一)》(臺北:國史館,1996 年),

頁 19。

18 「軍政部大事記(民國三十三年以前)之軍醫部分」〈軍政部大事記(四)〉《陳誠副總統 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8-010706-00027-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訓練所整併改組為國防 醫學院。

資料來源:根據國防醫學院院史編纂委員會編,《國防醫學院院史》及「中華民國政府官職 資料庫」22整理而成。

由表 2-1 可以看出,軍醫學校在 1924 年之前,以及國民政府時期,校長 與校務大致穩定,惟在 1924 年至 1928 年這四年期間,因戰亂以及北洋政府 內部人事、經濟不穩之因素,校長屢屢更迭,導致校務無法發展,據當時在 學,之後出任軍醫學校教育長的張建表示,當時陸軍軍醫學校之經費處於停 頓狀態,教學人員常領不到薪水,教學效率遽然降低,且經常有怠教不上課 的情形發生,學生只好自購參考書及借講義來自修。教學時輟時斷,各科的 實習及醫院的臨床見習,亦多付之闕如23。1928 年之後至 1934 年劉瑞恆兼 領校長之前,這段期間的陸軍軍醫學校也因領導人經常更換,導致校務及教 學較難有完善的規劃及施行。

1935 年,軍醫署在第一三七次常會中討論,因陸軍軍醫學校之畢業學生,

畢業後除陸軍外,亦分發至海、空兩軍種服役,等同於該校所培育之軍醫為 全國各軍種單位所用,故決議自 1936 年起,將該校更名為「軍醫學校」,並 改隸於軍事委員會軍醫署之下24。而除陸軍之外,海軍亦有天津海軍軍醫學 校之創辦,但因規模不大,且該校存在時間並未如陸軍創辦的軍醫學校悠久,

目前所掌握之資料亦十分罕見,故在此不作討論25

22 筆者在整理本表時,將《國防醫學院院史》中所刊載之歷任校長及任期與「中華民國政府 官職資料庫」所載之政府公報逐一核對,發現《國防醫學院院史》中所記載之歷任校長及 任期資訊多有錯誤,故此表為兩者資料核對後之正確任期。

23 張麗安,《張建與軍醫學校―兼述抗戰時期軍醫教育》,頁 45。

24 〈軍事委員會軍醫署軍醫學校組織條例草案〉《軍醫公報》,第五期,南京,1936 年 2 月 10 日,頁 1。

25 關於中國所有軍方及民間之醫事學校,軍醫署曾在 1948 年作過調查統計,包含當時現存 及以終止之學校皆在調查之列,詳細可參見【附錄一】全國醫事學校一覽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搭專列火車經湖南至廣州。而在張建接任軍醫學校後改名為軍醫學校廣東分 校的廣東軍醫學校,亦在此時與軍醫學校之員生與校務資源合併,以張建教 育長兼任廣東分校主任,兩校合併上課,以廣州第四路軍總醫院為實習醫 院28

遷校至廣州的軍醫學校,因此時日本進犯華南的行動日益加劇,空襲行 動不段,嚴重影響到軍醫學校的教學。當時在政府決定遷都重慶後,所有的 機關、學校、醫院、公司及各團體機構等,亦有後撤之準備。1938 年 4 月,

軍醫學校教務處長于少卿在先行前往勘查遷徙地點後,決定採分區進駐的方 式,將全校當時四百多名的學生分別遷徙至桂林、大墟29、陽朔三個地方,

桂林由藥科師生進駐,大墟因當時無其他的機關進駐,故該鎮之所有寺廟、

會館等建物可做為人數較多的醫科及校本部駐地,陽朔則為軍醫預備團及入 伍生軍事訓練之地。在緊急擬定好撤離計畫後,於同年 5 月開始進行撤離行 動。30

在軍醫學校決定要後撤之時,就已決定要將學校最後的駐地設為貴州,

桂林只是遷徙至貴州前的中繼站。當時在討論要將學校遷往貴州何處時,曾 圈定出貴州兩個城市,一為從貴陽通往雲南公路的安順,一為從貴陽通往四 川公路的遵義,但後來發現,遵義早已被陸軍大學及步兵學校先行設為駐地,

故最後決定以貴州安順做為軍醫學校的駐地。1938 年底廣西情勢日漸告急,

11 月份在張建派出前往安順勘查校址的于少卿等人回報已尋妥校址後,張建 隨即前往韶關面見當時駐紮在此的舊時長官余漢謀,請求派遣車輛協助搬遷 事宜,最後在 1939 年 3 月中,全校師生及教學用之設備器材全數抵達安順,

以安順北門外之貴西營地為其新校址,在張建親自面呈軍政部長何應欽後,

28 「國防醫學院醫學專科第十一期畢業同學錄」,上海市檔案館藏,典藏號:Y6-1-100。

29 大墟是位於桂林東郊約三十里的一座小鎮。

30 張麗安,《張建與軍醫學校―兼述抗戰時期軍醫教育》,頁 107-1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軍政部直接撥下修繕專款,將營地上之原有建物及土地重新加以規劃整建,

歷經約半年時間始完成31。從廣州始至安順止,全程歷經約一千八百多公里 路程的遷徙,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終於落定,開啟軍醫學校在大後方的軍事 醫學教育發展階段。32同年,位於雲南的雲南軍醫學校亦改隸於軍醫學校之 下,成為軍醫學校隸屬之第二分校,先以周明齋為其分校主任,後因年邁辭 職,1940 年後改由景凌灞接任,在其任內曾將校名改為西南教育班,抗戰勝 利後於 1946 年併入本校。至於在軍醫學校南遷至廣州合併之前廣東分校,則 在軍醫學校本部後撤至桂林時,為因應戰略上建設西北之需,將原廣東分校 改為軍醫學校隸屬之第一分校,並遷設至西安市南院門,以滕書同為其分校 主任,在 1945 年曾更名為西北教育班,抗戰勝利後亦於 1946 年併入軍醫學 校本校33

31 國防醫學院院史編纂委員會編,《國防醫學院院史》,頁 17-19。

32 張麗安,《張建與軍醫學校―兼述抗戰時期軍醫教育》,頁 118-128。有關軍醫學校遷徙至 歸周安順的詳細過程及在安順的發展,可詳閱張麗安所撰之書。

33 國防醫學院院史編纂委員會編,《國防醫學院院史》,頁 121-1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抗戰爆發之後,各淪陷區不願受到日本統治之醫療衛生人員,紛紛前 往南京,時任軍醫署署長的張建認為,此時正當戰爭爆發,各地需要大量之

在抗戰爆發之後,各淪陷區不願受到日本統治之醫療衛生人員,紛紛前 往南京,時任軍醫署署長的張建認為,此時正當戰爭爆發,各地需要大量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