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理論與概念,作為本論文討論與分析的參考依據。另外,為使本論文所闡 述之內容更具公信力,在提及數據的部分,亦將採用量化分析之處理方式,

讓數字代替文字呈現其意義。

四、 章節安排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除第一章緒論及第五章結論之外,第二至第四章為 本論文之研究主體,以下逐一簡述各章節之要旨。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是綜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回顧、研究方法與 各章節之安排,同時也將源起於清末的西式軍醫至抗戰前之發展歷程,作一 簡單的概述介紹,以期能在進入本論文主體論述之前,先就西方軍事醫學在 中國發展的歷程有一概略性的了解。

第二章之主題為「戰時的軍醫體系」。本章作為本論文之開端,旨在討論 戰時的軍醫行政單位與教育體系,作為戰時最高軍醫行政單位的軍政部軍醫 署,在 1935 年的軍事單位改組中,何以能由原先隸屬於陸軍署之下的司級單 位提升為軍政部直屬的署級單位,是否是軍醫發展逐漸受到重視之緣故?

而在培育戰時軍隊醫療人員之教育體系,大致可分為兩個脈絡,一者為 從清末成立以來就一直發展至抗戰時期的「軍醫學校」,主要為當時之正統軍 醫訓練單位,採用完整的醫科人員養成方式,再加以軍事化的管理與訓練,

以期培育出有軍人意志的醫事從業人員,進而為國家軍隊服務;另一者則是 在 1938 年 5 月才成立的「衛生人員訓練所」,其發展概念為戰時醫療人員的 需求倍增於平時,若以軍醫學校的培育方式來看,培育之人員數量太少且養 成時間太長,無法滿足於戰時的立即需求,故成立此一訓練所,旨在招收有 基本學識的民眾,短時間內授以簡易看護技能及基礎醫學知識,再分發至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事單位或醫療單位內擔任基礎的醫護人員。另一方面,早期軍隊中之醫護人 員,多未有相應的醫護知識,故訓練所亦有調訓現有之軍隊醫護人員之任務。

而這兩個在戰時同存的軍隊醫療人員教育體系,兩者之間於戰時的作用有何 差異性?亦是本章要討論與分析的重點。

第三章之主題為「抗戰前後蔣中正與軍醫制度的規劃」。一個制度的成形,

必先由專家學者提出建議與施行方式,再由領導人經過多方意見的協商與討 論,最後提出施行。當時作為國家權力核心人物之一的蔣中正,從國民革命 軍北伐時期,經常可以看見蔣中正對於軍醫相關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甚至蔣中正認為,軍醫是作戰不可或缺的六大要素之一42,足見蔣中正對於 軍醫問題的重視。因此,本章重點在於討論蔣中正在整個軍醫制度的發展過 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而除了蔣中正之外,當時實際參與軍醫行政運 作或教育工作的人員,對於整個軍醫制度的發展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直 至對日抗戰爆發時,又有何作為?以至於在抗戰時期的落實程度又是為何?

另蔣中正在戰前與戰時,亦時常派遣身邊信任的專業醫療顧問前往前方戰場,

實際視察軍醫運作情形與戰地傷兵救護工作的情況,他們視察後上呈給蔣中 正的考察報告與建議,是否對軍醫發展產生影響,皆是本章要討論的重點之 一。

整體軍醫制度從清末發展至抗戰,確有逐步邁向完備的趨勢,但在這個 發展過程中,並非如此順利,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常會出現分歧,如當時在中 國所行的醫學理論與教育體系分為德日與英美兩個派別,雖言二者皆為醫學 技術,但其養成教育的理論卻是有所不同,在西方國家很少會出現二者並存 的情形,但在中國卻明顯的存在,因當時由中國出國學習醫學的留學生散布

42 蔣中正認為,作戰不可或缺的六大因素,除軍醫之外,尚有經理、參謀、交通、軍用化學、

炮工等五項因素。這是蔣中正在 1925 年 12 月 15 日上給軍事委員會〈改革軍政建議書〉

中所提出的建議觀點。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蔣介石年譜(1887-1926)》,頁 4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歐美諸國及日本,學成回國後同在一樣的環境下工作,因而造就在中國才 有可能出現不同醫學理論養成體系同在一個地方的情況。最後,在抗戰結束 後,面對這些因應戰時而生的軍事醫療行政與教育單位,在戰後如何進行復 員與整併,進而改組成為一個統合性的單位,都是本章最後所要探討的。

第四章之主題為「戰時軍醫與傷兵救助」。戰爭期間,軍隊醫療人員及衛 生勤務人員最優先的任務就是直接面對各種戰地醫療救護的情況,前面所討 論的,不論是軍醫行政制度或是軍醫教育,都屬於先期的作業範圍,直接應 用於戰場之上的行動與方式,才是軍醫人員與衛生勤務人員最直接的考驗。

因此,本章從戰時傷兵統一管理單位-「中央傷兵管理處」的成立談起,中 央傷兵管理處於 1937 年 10 月成立,隸屬於軍政部之下,是戰時管理傷病員 兵之最高行政單位,此單位的成立,因應了戰時全國大量傷病員兵的湧現,

遂需要一整合的單位進行規劃與管理。從軍人在戰場上受傷開始,軍醫實地 診療的情況或者視傷況後送到後方的軍醫院醫治,乃至於在療護的過程當中,

傷兵員兵如何處置的方式與辦理的情況。

由於當時軍隊對於傷病員兵的管理情況不佳,各地紛傳有傷兵鬧事或滋 擾百姓的情況,在社會的輿論當中,亦常有談起傷兵就聞之色變的情形,究 竟當時傷兵在社會上的觀感為何?為何政府在傷兵醫院的管理機制會造成傷 兵成為社會的問題?政府是否針對此一問題有因應之道?皆為本章要探討的 重點之一。

1938 年,有感於傷者每因戰役之劇烈或輸送工具之顛沛流離而目擊心傷,

以時任行政院長的孔祥熙為理事長領導的「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傷兵之友社」, 旨在號召全國各界社會人士參與,並從事醫藥捐贈及傷兵營養照料等救護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作,由孔祥熙擔任傷兵之友社之理事長43。此一由非官方所成立的傷兵救護 機構,於戰時與官方傷兵管理機構的合作,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亦是本 章所要討論的要點。

第五章為結論。總結本論文中所鋪陳描述的各項議題,經由檔案與相關 資料的史實呈現以及根據史實所做出的邏輯推論,還原與建構出抗戰時期關 於軍醫制度及相關衍生問題,以提供一個新的抗戰史研究之議題面貌。

43 「抗戰勝利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傷兵之友社總社結束請褒獎黃仁霖徐維廉」(1947 年 5 月 16 日)〈救傷扶殘嘉獎〉,《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藏,典藏號:001-035131-00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戰時的軍醫體系

今後我們要建立健全的軍醫,強固戰鬥的力量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

就要從增進學術技能,充實精神修養這一點作起。

蔣中正〈戰時軍醫應有之修養和努力〉1

軍醫,在軍隊中是一項具有專業軍職專長2(Military Occupational Specialty,簡稱M.O.S)的專門醫療兵種,廣義而言,凡在軍事單位中從事醫 療及護理工作之人員皆可稱之為軍醫,但狹義而言,則是指經過正統軍事醫 學之養成教育而培育出的軍事專門醫療人員,才可稱為軍醫。

中國軍事史上將軍醫納入軍隊下以供戰爭之所需雖起源甚早,但一直未 如西方國家形成一個專門發展的軍事學科,甚至因歷朝歷代政府的重視程度 不同,而決定軍醫在軍隊中的地位以及存續。清朝末年,政府因各項事務大 量西方化的影響,在軍事制度及軍事教育的改革上,亦多所仿效西方國家的 軍事建置,在軍事制度上有袁世凱、張之洞等人依西方軍事制度所創立的新 式軍隊,在軍事教育方面,亦有興辦以西方軍事教育為主的軍事學堂以及各 類型軍事專門人才的學堂,北洋軍醫學堂即於此時創辦,成為中國引進西方 軍事教育之開端。而在軍醫行政方面,袁世凱亦在此時於直隸軍政司中成立 兵備處醫務股及新軍中成立軍醫局,以負責北洋新軍中的軍醫行政業務3

1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五演講(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 會,1984 年),頁 100-101。

2 軍職專長,係由一種由正式訓練、經驗或教育所獲得之專門知識技能,而為有關工作及責 任職掌所需要者。在 1948 年 7 月由軍醫署所印發之《軍醫服務人員軍技專長分類手冊》

中,則是將軍職專長記載為軍技專長。「軍醫人員專長分類手冊」《林可勝檔案》,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典藏號:23013001。

3 廖一中、羅真容整理,《袁世凱奏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年),頁 532、5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華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在軍醫行政業務及教育上承襲清末以來的基 礎持續發展,直至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成為全國形式上的領導 政府,在軍醫行政上,才由原軍事委員會軍政廳軍醫處改組為軍醫司,隸屬 於軍政部陸軍署,分醫務、衛生、材料、獸醫四科,成為全國最高之軍醫行 政業務單位,軍醫教育方面,則是接收了北平陸軍軍醫學校繼續發展4

另一方面,除了官方所屬的軍醫行政與教育單位之外,在戰時亦有民間 醫療人員受政府委託所成立之衛生人員訓練所,該單位主要以大量培訓短期 基礎醫護人員以供軍事單位使用以及調訓現有之軍隊衛生人員為目的而成立。

另一方面,除了官方所屬的軍醫行政與教育單位之外,在戰時亦有民間 醫療人員受政府委託所成立之衛生人員訓練所,該單位主要以大量培訓短期 基礎醫護人員以供軍事單位使用以及調訓現有之軍隊衛生人員為目的而成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