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室內環境基準之研究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4-43)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與案例分析

第三節 室內環境基準之研究

一、人與自然環境之關係

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可從心理、生理與物理環境等三個環節來加以探討。

(一)心理環境的影響

乃人類對於其器官感覺得到的各種反應,如味覺、嗅覺、視覺、聽覺、觸覺 等反射在其思維活動之中,由衷對於環境所產生的情緒反應,該反應在非個人 主觀意識的情境下藉由無意識的心理反射而產生。這種情緒上的精神生理反應 對人體疾病情況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其在情感上容易有憂鬱的情緒,在生理 上容易造成生理韻律紊亂的情形,在心理上有意識紊亂的狀況發生,因此,如 何尋求塑造一個在視覺上的美觀、在聽覺上的寧靜、在感覺上舒適的環境,是 避免心理環境產生障礙的重要方式。(江哲銘,1990)

(二)生理環境的影響

人體為了適應外界環境不斷的變化,人體的內部也會產生因應變化,其主要 是承受外界環境熱、光及重力等三方面的刺激,而使人體生理狀況產生對應的 作用,其中又以體溫變化對生理環境的改變為重大。人體體內的熱含量究竟應 為多少才能使人體舒適與健康呢?依下列熱平衡方程式所示,當體內蓄熱等於 零或接近零時,人體與周圍環境維持熱平衡狀態,人體不失熱亦不得熱即感覺 舒適;當 S 值為負值時,則漸感涼意,當 S 值為正值時,則漸感暖意。因此人 體的熱平衡與否,是受到周圍自然環境影響,進而促使體溫產生調節作用。(林 憲德,1990)

S=M±R±C-E S:體內蓄熱 M:人體生熱 R:周圍輻射熱 C:對流產生之熱 E:蒸發熱

圖 2-3-1 人體熱平衡

(三)物理環境的影響

人類與物理環境的關係可分為溫熱影響、光影響與音影響三部分,溫熱影響 的多寡是透過人體表面的皮膚散熱程度而定,光影響則是影響到人體的皮膚和 眼睛,音影響則是對人體的耳朵產生衝擊,這些由人體外部衝擊而致的影響,

即會對人體內部產生生理變化,進而對心理產生衝擊影響。(王錦堂,1979)

二、人與建築環境之關係

在人類對於建築環境的要求而言,應可初步概分兩階段,亦即安全要求與舒 適要求兩部分。在安全要求上在追求整體性的基本準則,防備建築體因環境的 安全因素、構造體的安全因素、使用的安全因素考慮不足之影響,而在健康、

安全、福利及資源使用上有所缺失,另一方面則進一步建立使用者依據生理、

心理、社會、經濟的價值評估而能滿足使用需求及舒適度的雙重需要,亦即在 溫度、視覺、空氣品質、空間舒適度等需求上均能達到基本需求,進而整合組 織構成完整之建築空間內涵品質。

(一)建築安全要求:建築空間安全要求項目可初擬如下架構(張嘉祥,1989)

1、環境的安全:環境敏感區域、地質改良、鄰近區域危險度、

都市防災能力。

2、構造體的安全:耐震程度、防火處理、構造品質、止滑。

3、使用的安全:用途、安全措施、防災避難計劃、意外防患、

防盜監視。

(二)建築舒適要求:整體空間品質之舒適度要求項目分列如下:

1、溫度的舒適:氣溫、輻射溫度、溼度、風速、整體綜合控制。

2、聲響的舒適:音源控制、噪音管制、隔音處理、震動處理、

室內音響品質。

(三)視覺的舒適:採光量、照明效果、照度、人工及自然採光品質。

(四)空氣品質:通風換氣量、質量性污染含量控制。

(五)空間舒適度:工作區佈置、工作群體配置、空間尺度、空間規模、使用 行為與維護控制。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改善人體在建築物內舒適程度,空間品質舒適之建立過程 中,應首重建築環境指標之提出,希望藉所希望之指標標準值,以保障人類健

康衛生及生活環境品質。

三、影響室內空間環境之因素

Gifford 在「環境心理學」一書中提出圖 2-3 的概念架構圖,用以說明學習 環境中人與環境互動的關係,在學習環境中,Gifford 認為學生的個人特徵(例 如:年齡、性別、學習經驗、學習動機、對學校的態度等)會和學習環境的物 理特徵(例如:大小、噪音、設計、溫度、溼度、通風、採光等)及管理組織 氣氛(例如:規則、門禁管制、舍監人員的態度等)發生交互作用,產生與學 習成效相關的態度(例如:學校的滿意度、學習的慾望)和行為模式(例如:

從事學習的時間、參與、持續度、表現等)。

圖 2-3-2 學習環境中「人-環境」關係的概念架構圖

資料來源: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 by R.Gifford,1997,Boston:

Allyn and bacon.

從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眾多,約可歸

(2)社會環境:指教學品質、課程、以及人際關係等。

(3)學生特徵:指學生的智能、社經地位、學習動機、年齡、以及 過去的學習經驗等。

此三類因素皆會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學校的物理 環境為例,校舍規劃設計良好與否,會影響學生對學校或學習態度和相關的學 習行為,甚至影響學生的生理健康,而這些與學習成效相關的態度和行為,以 及生理的健康情形會進而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產生影響。本研究參考以學校環境 為理論建立的主題,加以修正提出圖 2-4「學校建築整建規劃現況與學習成效之 研究模式」作為後續問卷調查之基礎架構。

圖 2-3-3 學校建築規劃現況與學習之研究模式

在學校建築領域中,人造環境和使用者的成就表現之間的關係一直是人們 所關注的議題,學校建築的良窳與學生學習成效的關係一直受到各界的重視,

希望藉由了解學校建築在學生學習成效上所扮演的角色,並期望利用本次研究 結果,作為改善學校建築的依據,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擬就整體學校建築 與建築的變項之關係,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整體學校建築與學生學習成效的相關研究

Weinstin(1979)以教室物理環境對學生的行為態度和成就的影響為主題,

對 144 篇研究進行文獻分析,分析變項包括座位、教室設計、密度、隱私、噪 音、窗戶、以及開放空間等。藉由分析相關文獻資料,他發現教室的物理環境 會對學生的非成就(nonachievement)變項,即行為和態度,產生影響。

Mcguffey(1982)對 88 篇有關學校設施的相關研究報告進行文獻分析,以 探討設施與學生成就、表現和自我概念的關係,文獻探討內容分為三部分:

(1)物理環境:包含學校建築年代、溫度因素、空間大小、聽覺視 覺因素、顏色搭配及室內油漆等。

(2)建築結構:包含開放空間大小、無窗設施、地下設施等。

(3)整建規劃變項:指校地大小、建築的運用、建築維護、特殊教 學設施、支援設施(包括禮堂、自助餐廳、圖書館、體育館等)、 學校建築空間等。

根據文獻分析的結果,Mcguffey 作出二項結論:(1)陳舊不合時宜的學校 設施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負面的影響,相反的,安全現代和管理良好的環 境設施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成效;(2)學校設施因年級及科目的不同,而產生不 同的影響。而會對學生學習成效以及行為產生影響的變項有:建築年代、顏色 及室內油漆、溫度因素、開放空間、及特殊教學設施;另外,在空間大小與學 校規模和支援設施方面,未有明顯的結論;在校地大小和建築運用上,與學生 學習成效或行為的相關性不高。綜合 Weinstin(1979)和 Mcguffey(1982)的 分析結果與自己所作的文獻分析,得到以下五點發現:

學生的焦慮和壓力。

(4)對提供良好之照明及通風環境對學生的健康有益。

(5)非教學的管理對學習者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教育是開啟通往現代化道路大門的鑰匙,學校是實施教育和培育現代化國 民的主要場所,因此教育設施必須先現代化,才能勝任此一任務,就學校建築 而言,現代化是使學校設施在結構上、教育上和環境上,達到最新式的歷程,

亦即,在使過時的學校建築,轉變為具有教育上的效率、結構上的安全和環境 上的衛生。(湯志民,民 89)

由於學生大部分時間,生活於學校環境中,因此,學校建築環境越生活化,

越有助於學生身心的生長與發展,Castaldi(1994)說:「教育反應我們生活的 世界」,Moyer(1972)根據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今天,環境心裡學和 社會心理學,對個人空間、私密性含人際關係需求的強調已逐漸在學校規劃重 視校舍和庭園間,各種休憩活動空間的佈置設計,強烈的反映出來。使得學校 建築整建規劃更具體的顯示出邁向生活化的發展趨勢。

學校建築是一個具有潛移默化的潛在課程之重要一環,許多教育家和建築 師,也已意識到學校建築功能性的規劃,邱吉爾說:「我們先塑造建築,然後建 築再塑造我們」。Sebba(1986)說:「真、善、美是三個哲學主流,也是人性的 基本標準,皆反映於人造環境中,並受其實體影響」。所以一所良善的建築是學 習的重要要件,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的道理,

是不言而喻的。(湯志民,民 89)

民國 88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 時 47 分,強度高達苪氏 7.3 級之淺層強震爆發,

規模為百年來罕見,全台一時為之震動。其後並誘發另幾次較小的餘震不斷,

在強震撼動下,使得校舍原本老舊及牆面龜裂更加凸顯,重建方針之釐定,主 要是經由住宿服務組之調查與分析,考量學生居住安全與環境舒適性,來塑造 學校之新風貌,並透過專家學者之共同擬定,期許建立美觀、健康、安全、永 續之校舍空間環境。

生活空間是情感匯集點,也是人性化發展的主軸與園地;有生活才有休閒,

有休閒才有活動,有活動才有互動,有互動才有交誼,有交誼才有情感,有情 感才有人性,是極為易解的人際動線。(湯志民,民 88);(黃世孟,民 81)認 為:「應提昇建築設備標準充裕的公共空間,能增進師生人際親密關係」。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4-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