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屋與地窖

在文檔中 三房一廳,一窖 (頁 100-105)

第三章 創作自述

第四節 家屋與地窖

和樂融融的安適處所。屬於我相對「外顯」的性格。這些特質雖然最「像」

我,卻也是屬於我表面的部分。

(2) 102 房/ 黑子

「黑子」的情緒屬於我想隱藏,想躲起來偷偷消化的部分。它包含 著我對自我價值的懷疑,有點黯淡,有點沮喪;那些情緒不自覺的使我 陷入不斷比較,進而失去自己的迴圈中,盲目的闖蕩。

(3) 103 房/ 兔子博士

「兔子博士」是我理性的驅策力量,影響著自己處理事物的思維與 行動,相較其它意識理智了許多。它包覆了我的困惑、迷惘,引領我透 過實踐與反思,一點一滴轉化為個人處事的「信念」。

(4) F1 廳/ 旁白

「旁白」代表著我的「家」,是一切行為、價值構成的起始。它在 自己尚未覺察時,在我心中建構了許多「是與非」、「好與壞」的量 尺。所以它是這間公寓裡的「客廳」,所有的事物在準備接收與給出 時,總要先通過它的檢視才作出決定。但儘管它限制著我,卻也包覆 著自己的所有面向,是我不能或缺的根基。

第四節、家屋與地窖    

(一) 水泥家屋

1. 媒材選擇

當我決定以「家屋」的形式,將自我內在空間以裝置實體化時,立刻就想到 了「水泥」這個素材。也許是因為一直生活於鋼筋水泥搭造的住宅,使我對於它 除了冰冷、隔絕的觸感外,還多了由記憶裡泛出的一股熟悉。

而在去年冬天,我再一次深切感受屬於水泥的另一種寧靜溫度。當時我們前 往位於德國與瑞士邊境的 Vitra 博物館,在那裡駐立著安藤忠雄建造的水泥建 築—「Conference Pavilion」(圖 32)。當我以近乎虔誠的方式以掌心緩慢的撫觸 牆面,隨即感受到一股滲入皮膚的寧靜與安適。它的冰冷雖透露著疏離與隔絕,

卻不可思議的令我平靜。當我把耳朵貼近那個平直沒有任何缺陷的牆面時,從耳 殼透來的冰涼好似讓我聽到了屬於孤獨的呢喃聲。那種孤獨並不讓人懼怕,反倒 有種自在。它像是我們在經歷一陣社交場合的喧囂後獨自走回街道,終於,只剩 下自己,那由心底升起的徹底自在。「孤獨是讓當下現刻更加深刻,而且,除非 你在當下現刻尋找,否則你將永遠與孤獨擦身而過。」(Clare Cooper,2000,

頁 370),那就是一直潛藏在我內心對於家屋私密、隱匿的依戀。因為我一直太 過在乎外界的任何聲響,於是我渴望著回到被水泥完全密閉、再也沒有聲音會從 隙縫竄入的地方,享受孤獨。

也許就是那屬於過往空間,固著之下留存的「記憶」,再一次喚回我對水泥 牆面的感受,甚至是熟悉。我喜歡那陣冰涼,於是我希望我的家屋,也能透著那 個冰涼,賦予我屬於寧靜的溫度。

圖 32 安藤忠雄 Conference Pavilion

2. 形式設定

我的家屋整體是一個四方形的長柱,上方有個可掀式的蓋子,打開後就會 看到裡面劃分的四個隔間,四本屬於我的插畫書被存放在裡面;右下角最小的 一間,又開了一個小小的洞,那個洞通往的即是屬於潛意識,深沈且難以觸及 的「地窖」(圖 33、34)。

   

圖 33、34 展演形式設計圖

(二) 地窖

1. 內在意涵

提起「地窖」的空間性,那裡存在著全然的私密,甚至是某種令人畏於面 對的黑暗。它碰觸了屬於家屋的「暗部」,以及一直被隱藏於地下,非理性所 能主控的力量;就如同相較於森林裡的山怪,我們會更害怕那個埋在更深、更 深海底裡,連樣子都摸不透的怪獸,因為全然的黑暗會使「未知」的事物被放 大的更為沈重。根據榮格23 的理論,他認為地窖的難以明辨,就如同人類的潛 意識一樣,深沈的難以挖掘。在《尋求靈魂的人》一書中,他提及了人對地窖

(潛意識)的迴避狀態:

                                                                                                               

23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

「在此,有意識的行為,就像一個人,他聽到了地窖傳來的可疑吵雜聲,

卻匆匆忙忙跑到閣樓,然後因為在閣樓沒有發現盜賊,最後確定這些吵雜 的聲音是純粹的想像,其實這個小心謹慎的人,根本不敢跑到地窖裡去看。」

(Bachelard,2003,頁 82)

在閣樓上,恐懼很容易被理性化,白天的經驗總是可以把夜晚的恐懼趕走。 治療師,薩提爾的「冰山理論」(The Satir Model)(圖 35)裡得知,我們以為 自然而然擁有的意識:像是期待、支持我們行動的目標等等,都是經由那些處於

24 Sigmund Freud(1856-1939) 佛洛依德對於心智組織與人格結構提出「冰山理論」,根據假設 將意識劃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意識」層是指海面上可見的冰山,

而「前意識」相當於漲退潮時落差之間的冰山層,潛意識層則是位於海底深不見底的深層區域,

是占據整體人格最大部份。

清潛意識究竟是什麼樣態,但若要理解自我,卻無法不將它的存在予以正視。

藉由地窖全然的私密與黑暗,嘗試著以一封閉,如同潛伏於水面下的孤獨而寧 靜狀態,與潛意識共處及對話。

圖 35 Satir Model 的個人內在冰山(Banmen, J. ,1999)

2. 內容物製作— 紗網

潛意識對我而言是一種游離、無明確形體的狀態,因為是「意識」,所以它 很輕很輕,如在很深很深水底裡透明懸浮的水母一般。於是我想起碩二時為了營 造夢境游離狀態,選用的「紗網」素材。它懸浮輕盈的樣態帶著一點冷漠及抽離,

與我認為的「潛意識」有某種意念的同質性存在。

再細想紗網的性質其實還具有更深的意涵,面對紗網本身,它具有連結著窗 戶的意象,它是一扇「窗口」不屬於外面也不屬於裡面,是一個中立的存在;如 同潛意識本身處於的中性狀態,它本身無所謂對與錯,只是一直如同一個沖洗膠 片的暗房,你取下的每個景,就是你疊加的內在意識;它從不評斷是非,僅是如 實的化為外在的影像,如實的將你的意念化為外在的行動。

於是我試著以紗網製作一些也許什麼都稱不上的形體,僅是作為一個「物件」,

放置於水泥家屋的地窖裡,讓他游離於自我的潛意識中(圖 36、37)。

圖 36、37 置放於水泥家屋內的「紗網」物件

第五節、展出形式    

(一) 插畫書與水泥家屋 1. 插畫書

在《三房一廳一窖》這個創作裡,插畫書與水泥家屋是屬於一體的「書的裝 置」,插畫書是我內在的意念,組成我的各個部分;水泥則是包覆著我,給予庇 護的私密領域,使我得以在安適的處所裡與自我進行對話。

但在展覽一開始,當我把書放置於水泥家屋裡的那一層公寓時,家屋的高度,

以及內部隔間的設置,都造成一些閱讀的不便(圖 38、39)。於是後來我決定 將插畫書額外提出來,放置在另一個展櫃,但核心的「一體」概念依舊沒有改變

(圖 40、41),我在展櫃中央放置一張「房客」的示意圖,依據房間的配置,

分別將插畫書放在他們的相應位置。

在文檔中 三房一廳,一窖 (頁 100-10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