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總結

在文檔中 三房一廳,一窖 (頁 114-118)

讓我「置身」於關係之中,它與我的預期意念有所背離,使家屋與我的插畫書之

這段關係中,自己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定位,到一個讓自己不至偏斜的角度。最後,

當自己再回頭書寫創作論述時,又再一次得以靜下來,置於旁觀處來剖析自己,

每每在寫到一段「癥結」時,情緒居然就這樣湧上,不自覺的哭了:原來,原來 我是這樣的。我想這整個系列創作,就如同一趟旅行,並不是為了獲得什麼實質 的回應,或明確的結果,它就是一段在尋找「意義」的過程,總是要到某個時刻,

我們才得以領會創作對我們顯現的意義,真正拾獲它為我們帶來的「禮物」。      

 

第二節、 作為起始  

     

 

 

      若說《三房一廳,一窖》的創作,對自我是一療癒的過程,也許有些矯情,

但那就像是我終於可以把壓抑在心裡很久很久的秘密,緩緩地對著牆上的洞口訴 說,當那個洞一點、一點的被秘密填滿了,再悄悄地掩蓋起來,這時候牆上的洞 雖然依舊留著痕跡,但已經不是受傷的了。包裹著我的牆面一直都會有許多滲著 風的洞口,也許室內潮溼了點,採光也不是很足,偶不時還會散出似金魚死在魚 缸兩天的那種濃濁氣味與視線;但即使是在這樣混沌的地方,我依舊不能忘了自 己處在「這裡」,依舊必須在自己的處所好好待著,努力的看下去。

 

        於是我知道,這個創作只是我一個填補洞口的起始,我從中拾獲了得以坦然 面對自己的心態,並試圖於往後,以這樣的心態面對生命裡終究無法避免的一些 遺缺。          

             

   

參 考 文 獻

1.Saint-Exupéry, de Antoine, Le Petit Prince, 張譯譯,高寶,2012.

2.Covington, M. V. ,"The self-worth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Elementary School Learnin, 85, pp.5-20, 1984.

3.Zurmuehlen, Marilyn, Studio Art: Praxis, Symbol, Presence, Natl Art Education Assn, 1990.

5. Enthoven, Tim, Binnenskamers, Amsterdam, 2011.

6. Enthoven, Tim, The Tiny Tim: the early years of Tim Enthoven, 1994 - 2003’, MU,2012.

7.Zomerlijn, "Debuut buiten proporties. Over Tim Enthovens 'Binnenskamers'",2011.

http://www.rektoverso.be/artikel/debuut-buiten-proporties-over-tim-enthovens-binn enskamers,2013 年 8 月。

8.Botton, de Alain,幸福建築,陳信宏譯,先覺,2007。

9.Banmen, J.,薩提爾系統短期治療諮商訓練課程實務研習手冊(修訂版),

林沈明瑩等譯,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台北,1999。

10. Marcus, Clare Cooper,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徐詩思譯,張老師文化事業,

台北,2000。

11.Bachelard,G.,空間詩學,龔卓軍譯,張老師文化事業,台北,2003。

12.Buber, Martin,我與你,陳維剛譯,桂冠圖書公司,台北,1996。

13.Sokolowski,R. ,現象學 14 講,徐詩思譯,心靈工坊,台北,2004。

4.Theodoros, Angelopoulos, 霧中風景, Basic Cinematografica, 1988.

14.五十嵐太郎,關於現在建築的 16 講,謝宗哲譯,田園城市文化,台北,2010。

15.孔翔娜,「大學生自我認同感和疏離感的研究」,河西學院學報,21:3,頁 63-67,2005。

16.村上春樹,1Q84,賴明珠譯,時報,台北,2009。

17.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上),賴明珠譯,時報,台北,2003a。 18.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下),賴明珠譯,時報,台北,2003b。 19.村上春樹,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賴明珠譯,時報,台北,1994。

20.吳文成,「談師:詩的自由與包容」。

http://www.atlas-zone.com/think/talk/part_1/literae130.htm,2013 年 8 月。

21.孫梓評,「惡日」,善遞饅頭,頁 131,木馬文化,2012。

22.孫梓評,「(除非必要)我們盡量不交談」,善遞饅頭,頁 92,木馬文化, 2012。

23.張明敏,「在閱讀《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衍生出的解讀—「沙漏理論」」,

2009。http://honeypupu.pixnet.net/blog/post/2747410,2013 年 8 月。

24.森山大道,晝的學校 夜的學校:森山大道論攝影,廖慧淑譯,商周,台北,

2010。

25.黃小黛,「《散步阮台南》藝術散步,看見劉國滄」,2010。

http://www.wretch.cc/blog/islifeblog/13307761 20139,2013 年 8 月。

26.楊照,為了詩,印刻,台北,2002。

27.賴雯淑,「論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伊凡的少年時代》中的時間 性」,載於馮品佳、趙順良(編), 「洞」見:視覺文化與美學,242-266,

臺北:書林,2011。

28.賴雯淑、許雯婷,「詮釋取徑之藝術研究方法」,藝術教育研究,22,頁 109~145,2011。

29.劉永琪,「閾越-人的尺度」,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2010。

 

在文檔中 三房一廳,一窖 (頁 114-11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