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後設分析之介紹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後設分析之介紹

一、後設分析之背景

後設分析是利用有系統的統計方法,將多個研究結果加以綜合分析。而早在 1904 年,Karl Pearson即針對相同研究主題下,將小樣本的研究結果予以綜合(陳 錦華 2001)。而在1930年代,Fisher and Pearson 開始整合一些過去研究的結果,

作為之後分析的依據(Smith and Stullenbarger 1991)。1952年 Hans Eysenck 對 臨床心理學提出質疑,認為心理治療對病人無效。直到1970年代,有關心理治療 的研究已有好幾百篇,但研究結果都相當歧異,因此也無法對Hans Eysenck的質 疑提出反論之證據(Lipsey and Wilson 2001)。於是美國心理學家Glass開始著手 整理文獻並研究一些具整合性且數量的理論方法,並於這些學術研究發表後將此 方法命名為 Meta Analysis(Glass 1976),Glass也成為整合分析界最有影響力的 學者之一。

在Glass公佈其研究結果後,整合分析方法開始受到學界的關注,尤其在方 法學上的不斷修正與充實後,已經可成為一套具備嚴謹統計方法與分析程序的研 究工具,除了在醫學領域方面,行為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也廣泛應用(關蔚菁 2004)。應立志及鍾燕宜(2000)也指出,尤其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不像自然科 學般可在實驗室裡以控制變因之狀況下進行實驗,找出研究變項間真正的關係,

所以社會科學本質上即較有不確定之性質,故常需要極大的樣本才能對問題有更 深入的研究,但很少社會學家能做如此大樣本的研究,因此只能盡量蒐集前人做 過的眾多研究來做比較分析,以找出欲研究問題各研究變項間的真正關係。且在 過去的年代,研究經費與研究人才缺乏,造成對同一主題的研究屈指可數,然後 時至今日,研究人員及經費都已不可同日而語,研究發展的被重視程度倍增,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得對於同一主題之研究數量大增。因此,如何從這些研究報告中獲取關於研究主 題的事實真相,則有賴於整合分析的適當運用。

二、整合分析的定義與目的

Dersimonian and Laird(1986)將整合分析定義為利用統計分析方法,整合 多篇研究結果,以獲得一特定結論的過程。統合分析是一種對研究統合的量化方 法,將過去個別研究的結果透過計量方法將之綜合貣來(Glass, Mcgaw and Smith 1981; Rosenthal and Dimatteo 2001;應立志及鍾燕宜 2000)。不是針對人的研究,

而是針對過去的研究做分析調查(Lipsey and Wilson 2001)。換句話說,整合分 析是將與某一議題有關的眾多研究成果彙集,並獲取關於此一議題之量化

(quantitative)且一般性(general)之結論(Farley and Lehmann 1986)。

關於整合分析之目的,綜合關蔚菁(2004)、楊克平(1999)與 Henry and Wilson(1992)所述,歸納出主要的十個目的:

(1) 將多個文獻做做綜合的分析,以提供決策者參考,或研究者進一步之研究。

(2) 解決各研究結果之間的歧異與矛盾,提出一個整合性、一般性的結論。

(3) 進一步確定某現象與變數間的關係,提高精確度。

(4) 將一些樣本較小的研究作一整合,擴大其樣本數,提高統計的效力。

(5) 研究在不同族群或不同狀態下,研究結果的差異性及變異狀況,或分析過 去研究所忽略的部分。

(6) 找出異質性(Heterogeneity)之重要性與來源。

(7) 促使未來之研究的架構更加嚴謹與注重研究品質。

(8) 以成本效益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來估計研究成果。

(9) 發現與糾正出版偏誤(Publication Bias)。

(10) 發現新問題,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第一節 樣本選樣之設計

一、資料搜尋工具與資料來源

資料的蒐集來源可分為網路與實體。網路主要從電子資料庫作搜尋,而由於 此研究主要關注台灣地區家族企業的績效,因此電子資料庫的蒐集也以涉及台灣 地區研究之資料庫為主,包括CEPS電子期刊、中華民國企管文獻摘要資料庫、

政大學術期刊資源網、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政大碩 博士論文全文影像系統等電子資料庫。搜尋期間不限,並以關鍵字「家族企業」、

「家族企業+績效」、「家族企業經營權」、「家族企業所有權」、「所有權+

績效」、「經營權+績效」、「公司治理」、「股權結構」作搜尋,再將有電子 檔案之文獻做線上下載。實體部分,則是從網路電子資料庫搜尋之文獻後面所列 之參考資料找出網路搜尋所遺漏之部分;並且在網路電子資料庫無法取得電子檔 案之文獻,赴國家圖書館找出實體文獻作蒐集。

二、選取的準則

從以上網路及實體管道共搜尋到118篇文獻符合以上關鍵字主題,其中學位 論文96篇、期刊19篇、會議論文3篇。接著進一步依據此研究的主題與目的,設 定以下的文獻樣本選取準則:

1. 文獻中選取樣本為台灣企業。

2. 文獻為實證量化的研究。

3. 文獻精確以家族企業作為研究之主體。

4. 企業績效以ROA、ROE與Tobin’s Q衡量。

經過選取準則的篩選後,從118篇文獻扣除不符合選取準則的文獻,最後選 取25個樣本來自23篇文獻(因為有兩篇文獻重複採樣)。其中16篇文獻的家族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業與非家族企業績效平均差異值的原始資料可用來作後設分析;而此16篇文獻的 其中兩篇,加上另外七篇文獻共九篇,採用其中以家族企業與績效做迴歸分析的 原始資料,分類後以敘述統計呈現,說明這些文獻中家族企業與績效之間的關 係,與實證結論是否顯著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最後共有21篇碩士論文,兩篇期刊。有一篇英文文獻,其餘為中文文獻。

績效指標-ROE.ROA.Tobin皆不顯著 家族:14.15、8.63、1.25 非家族:12.51、7.41、1.12

7 碩士論文 91-95 2974 家族董監事席次過半

績效指標-ROE.ROA 皆顯著

家族:5.18、4.61

非家族:10.73、7.54

8 碩士論文 70-82 3341 董事長兼任CEO

績效指標-ROE.ROA皆不顯著

家族:12.92、9.09 非家族:14.88、8.64

9 碩士論文 92-94 42 同一家族擁有董事會過半以上

家族:-0.001、-0.002 非家族:0.002、0.004 家族:7、4.25、0.06

非家族:6.46、1.86、0.07

15 碩士論文 91-95 465 家 族 董 事 過 半 , 且 家 族 持 股

家族:1.74、7.74 非家族:1.51、7.69

總數 68 29114 平均 4.7 1940

‧ 係數-0.02、-0.001

6 碩士論文 80-84 80 家族董事佔董事會席位達1/3或家

族成員持股超過一半。家族董事指 三等親以內

績效-ROE.ROA 皆不顯著 係數59.14、31.89

7 碩士論文 86-94 6512 必要控制持股及家族持股10%

係數0.05、0.05

總數 49 21756

平均 5.4 24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第三節 變數之定義

一、績效之定義

(一)資產報酬率(ROA):

=﹝稅後損益+利息費用×(1-有效稅率)﹞÷平均資產總額×100%

資產報酬率即是衡量企業資產充分利用的程度。不論公司的資產是舉債而來 或是來自股東,企業利用所有資產從事價值創造活動,所獲得的報酬就會表現在 稅後淨利上,所以資產報酬率即為衡量企業整體資產的報酬運用效率狀況。比率 越高,表示企業整體資產的報酬運用效率越高。

(二)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稅後損益÷平均股東權益×100%

股東權益報酬率即為該年度股東權益的成長速度。其中稅後損益部分是指扣 除掉特別股股利之後的盈餘,而股東權益概指普通股權益總額。由股東權益成長 率可以看出企業經營階層的目標與股東目標的一致程度,是否以股東權益為主要 考量。股東權益報酬率是由於企業保留其盈餘所獲得,因此亦顯示一個企業如果 不仰賴對外舉債也能促使其企業成長的能力。

(三)托賓值(Tobin’s Q):

=﹝MV(CS)+BV(PS)+BV(LT)+BV(CL)-BV(CA)﹞÷ BV(TA)

其中MV(CS):普通股年底市場價值(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數×普通股年底市價)

BV(PS):特別股年底帳面價值(流通在外特別股股數×特別股年底市價)

BV(LT):長期負債年底帳面價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BV(CL):流動負債年底帳面價值 BV(CA):流動資產年底帳面價值 BV(TA):公司總資產年底帳面價值

相較於ROA、ROE為會計基礎的績效衡量指標,著重在於短期績效與歷史 資料的解讀;Tobin’s Q將財務資料與會計資料作一連結資料,將市場價值也納入 考量,當Tobin’s Q大於一時代表市場價值大於帳面價值,視為企業未來具有成長 的潛力,所以Tobin’s Q能反映企業未來的營運狀況與長期績效。

二、干擾變數之定義

此研究將所蒐集文獻的一些特性抽取出來作為干擾變數,以後設分析方法實 證這些變數是否為家族與非家族企業績效差異的影響因子。而干擾變數定義如 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第四節 研究假說

(1)家族企業的績效比非家族企業的績效好。

在台灣的家族企業中,多為經營權與所有權仍為合一狀態(Claessens et al.

2000),家族集團企業的股權集中於少數大股東手中,公司中高階管理者多由家 族成員所擔任,或由大股東聘任之經理人所任,家族控制股東同樣必頇承受因為 企業績效下降而造成自身的損失,故控制股東應有動機也有能力去影響企業之經 營績效最大化。此研究認為利益收斂假說(Jensen and Meckling 1976)可以解釋 為何家族企業績效優於非家族企業。

(2)研究時間幅度越長,家族企業對績效傾向正向影響。

台灣俗諺「富不過三代」很傳神的描述了家族企業興貣到沒落的短暫時間(王 振寰及陳琮淵 2009),這是因為家族企業隨著時間增長其家族成員會越多,當家 族關係複雜且組織重疊,就會發生相處不易、派系產生與利益衝突,連帶使得企 業經營績效下降,更甚者家族企業走向分化,最終趨於瓦解。此外,家族企業深 怕自己好處被外人得知,多半不願向外求取資金,且會計、財務狀況不透明,難 以向銀行貸款,限制企業成長與規模擴大,不利於家族企業長期成長(楊蕉霙 1990)。並且相較於非家族企業較強調專業主義,家族企業規模擴大後家族人才 及創業者能力都較不足以應付現代快速變動的環境(荒和雄 1995)。

綜上所述,華人家族企業的某些特質導致不利於長期經營,長期看來反而績 效會下降,因此推論研究時間的干擾變數會對家族與非家族企業績效比較間產生 負向關係。

(3)研究期間的年代越早期,家族企業對績效傾向正向影響。

當家族企業成立早期多由企業主一人獨立經營,企業之股權完全為私人或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族成員所持有,股權結構對企業績效與價值的影響並不大,但隨著時間企業漸成 長時,家族內部資金不足以支撐企業規模拓展時,企業便需向外募集資金,發行

族成員所持有,股權結構對企業績效與價值的影響並不大,但隨著時間企業漸成 長時,家族內部資金不足以支撐企業規模拓展時,企業便需向外募集資金,發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