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書法與媒材的實作

4.3 CAD/CAM 新媒材實驗

4.3.3 實作三

操作過程

選取一塊基地,以台北市立美術館三樓ㄇ字型展場空間為設計主題(Figure 4.11),

將書法概念透過數位化的分析操作與CAD/CAM 的製作方式設計由交大建築所教授 劉育 東老師策劃的「明日建築」,主題為「書法建築空間」。

Figure 4.11 台北市立美術館三 F 展場空間示意圖 a. b. c. d.

第二階段開始對基地設計分析,在初期設計階段仍藉由傳統媒材紙和筆進行設計發想,

在這個階段選擇了「氣韻生動」做為這次空間設計的主題,其中以〝氣〞為主,文獻中 記載書法中的氣韻生動為其主體最重要的因子,是其他媒材無法取代之,特別書法長久 以來探討除了字形意義的美學外,空靈、氣韻為書法最重要的因子,於是選擇了〝氣〞

做為這次分析設計的主題,書法體例中諸家亦有代表的字體,但根據第三章3.5 綜合比 較顯示,行書、草書、行草最符合操作的主題。

這個階段,開始收集這三種字體,而特別選擇〝氣〞字做為實作的依據,並且經過比較 以及口頭訪查受測者,約三分之二的受測者一致地選了明 王鐸的氣(Figure 4.12 a.) 字做為這次的實作。將想法概念利用傳統媒材,紙與筆記錄下來,為初期的設計階段,

在這個階段大量收集相關資料,並且不斷地草圖繪製,想法也隨著草圖的即時呈現而修 改,在這個階段產生了幾個氣與空間的設計概念以及呈現方式,由於在 2D 的媒材上設 計思考3D 的形體,缺少了空間感以及多面向觀點,於是將 2D 多種視角圖面作初步概念 發想的設計,下一階段將這個階段的想法利用數位媒材來執行探討。

Figure 4.12 明 王鐸 a. 展場空間設計(傳統媒材)b. c. d. e. f. g. h.

將前一階段的概念發想進到MAYA 的 3D 介面操作(Figure 4.13 MAYA 軟體操作 a. b.

c. d. e. f.),第一步驟將氣字投影到基地上,第二步驟根據氣字運行的軌跡,描繪 一遍,接下來根據呼吸法將所描繪的線條依照輕重緩急向上或向下拉,此時氣字線條在 空間呈現高低落差並具有 3D 的向度,為了讓整個設計不致於抽象,甚至於無法辨識所 選的字體。

接著將氣字的輪廓描繪呈現,(Figure 4.13 a. b. c.)將前述所得的兩個線段並 置在一起,根據展場的特性以及書法的特性,將書法分割為 12 個部份,每一個部分都 依據呼吸法和運筆的走勢轉折而劃分(Figure 4.13 d.) ,分成的線段仍缺少 3D 的 空間屬性。於是在MAYA 軟體中,有一個「LOFT」的功能指令,讓所繪製的線條自動地 產生區面(Figure 4.13 e.),從每一個線段構成的區面看來都是獨立而完整的形體,

最後將分割形體的部份結合(Figure 4.13 f.)。

Figure 4.13 MAYA 軟體操作 a. b. c. d. e. f.

Figure 4.14 展場呈現形式模擬 a. b. c. d. e. f.

結果分析

根據3.6 綜合比較的討論,分析實作四所做的實驗,可分成三個階段,首先在草書、行 草、行書中選擇操作的體例範本,而實作四是根據主題性和美術館呈現所作的設計,在 空間設計思考上以及實際展場空間有諸多的條件限制,以及呈現方式的考量。所以在第 一個階段中,概念發想所執行的時間會比較長,也比較反覆。另一方面,並大量地收集 相關資料、草圖繪製、展場空間研習…等等,目的爲了將書法的空間概念完整地在台北市 立美館呈現。

第二階段,將所有草圖繪製的概念分析,最後決定採用,荊浩所根據一位長者的說法而 提出的繪畫中六個必備的條件及因素:氣(精神)、韻(韻律)、思(構思)、佈景、筆法以 及墨色當中的「氣」,做為設計的主軸。根據場地的限制與特殊性,作者在本次設計中刻 意將書法字體懸吊在展場空間中,而形體的選擇則是以透明材質為表現的手法,其目的 是讓實體能更接近書法概念中最重要的因子「氣」(精神)的表現,而非工法的展現手法。

最後透過展場模型的建立以及電腦運算下,將展場空間示意圖,利用 3D 的效果模擬呈 現以及從(Figure 4.14)個各角度的示意圖,讓受測者再度進行口頭上的訪談,這次 的訪談中發現,有將近 85%的受測者認為,這次的主題操作符合書法的因子,並且在空 間形式呈現上,認為詮釋「氣」在精神向度的表現上是準確地,而剩下的受測者並不全 然否定這次實驗操作的結果,只是在口頭訪問中,對於書法的因子在這次的設計中,他 們認為是較缺少的,然而不到1%的受測更認為,這樣的操作跟先前的做法沒有太大的差 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