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過往 RIF 相關研究的經典實驗材料多以類別-名稱(如 Fruit-Apple)進行配對 記憶,並未符合學習的真實情況,為貼近台灣的教育現場之現象,針對 RIF 的特 性,進一步發展出符合教學現況的實驗材料。

在探討 RIF 的普遍性之特性方面,許多研究都已探討刺激材料特性,除了 沿用 Anderson 等人(1994)的一般分類類別刺激外,研究發現使用社交性情緒 詞、個人特質、禮物、命題、仿犯罪場景、視覺空間圖形乃至動作,皆可作為實 驗材料(摘自黃金蘭,2004)。許多相關研究的分類之範例都使用不同類別關係 的刺激,以複製基本 RIF 的結果,整理如表 1。

表 1

提取引發遺忘的一般性(整理自 Levy 等人, 2002)

刺激材料類別 說明 代表學者

歧異詞彙 受試者研讀提示-反應(cue–response)字 詞配對,每一個提示是同形異義,皆有 兩個不同的反應詞,一個是主要意義的 反應詞彙,而一個則是非主要意義的詞 彙。對於非主要意義的詞彙之提取練習 會導致主要意義詞彙之提取引發遺忘的 現象。

Anderson & Spellman

(1995)、Bauml &

Hartinger(2002)

(續下頁)

刺激材料類別 說明 代表學者

Ciranni & Shimamura

(1999)

命題 提取一些關於主題的事實會削弱關於主

題的其他事實之回憶表現。

Anderson & Bell

(2001)、Radvansky

Shaw, Bjork &

Handal(1995)、

Anderson, Bjork &

Bjork(2000)

由文獻探討可得知以楊國樞(1999)的華人七大基本性格做為實驗材料,可 複製基本 RIF 派典的結果(黃金蘭等人,2006)。因此,本研究參考黃金蘭等人 RIF 的實驗材料與過程,並針對本研究所需進行改編。

黃金蘭等人(2006)以 27 名大學生檢驗華人七大基本性格是否符合提取練習

派典的表徵結構關係,以確認基本性格具心理實質性,為華人組織人際知覺的基本 結構。以楊國樞(1999)的華人七大基本性格做為實驗材料,並依照性格維度組織 材料,從華人性格七大因素中選取四個因素,每兩個因素形成一組,分別形成建華 與允中的特質。並以小團體 2-6 人方式進行,使用 Power Point 軟體分版本隨機呈 現刺激材料,在學習階段,螢幕會依次出現建華與允中以及他們的性格特質描述,

出現一人名與其特質的配對,如「建華—負責的」,每配對出現 5 秒後,下一個配 對就緊接著出現,如此反覆呈現至 24 組配對呈現完畢。請受試者依照所看到的人 名—特質配對,分別對那兩個人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並且盡可能記住每個人名所 配對的特質,後續將有記憶測驗。約有一半受試者先接受對建華形成印象的 12 組 配對,再接受對允中形成印象的配對,其他受試者則接受相反的順序。此外,每個 人名的 12 組特質配對呈現順序採隨機方式各形成四套隨機順序,約略平均分派於 受試團體。緊接著進行提取練習階段,受試者接受其中一人名的一半特質(即 6 個)

的線索回憶作業。每目標項的回憶以人名與其配對特質的第一字的部分改以其注 音符號書寫呈現為提取線索,如「建華—ㄈㄨˋ」作為線索。每個線索需進行穿插 出現的三次提取練習,共有 18 個提取練習嘗試。每項目呈現 7 秒,受試者需在這 段時間內將回想出的特質寫在答案題本的相對應頁面上。並為使每一分組形容詞 都有機會作為 Rp+、Rp-,提取練習階段則共有四個版本的練習項目,四個版本的 提取練習材料的呈現順序,亦以六個目標項目為區段,每區段內採隨機方式,各形 成兩套區段隨機順序。接著為 5 分鐘的分心作業,請受試者進行一個要求正確性 與速度的數字符號圈選測驗。最後則進行真正的測驗階段,此階段是一個線索回憶 作業,受試者被要求在 5 分鐘內盡可能分別寫下在先前實驗階段所有與建華、允 中配對出現過的形容詞。結果顯示為具有 RIF 現象,支持楊國樞於 1999 年所主張 之七大基本性格具心理實質性,性格結構符合提取練習派典的表徵結構關係,代表 性格內的特質有相當的緊密性,且性格之間具有相當的區辨性。

在實驗材料部分,本研究以楊國樞(1999)的華人七大基本性格所涵蓋的 90

個正面表述形容詞,並篩選出符合中國唐朝詩人王維與杜牧的特質做為刺激材 料,以「詩人-特質」配對作為記憶材料,如上國文課時,老師講解詩人特質、性 格,幫助學生了解詩人作品背後的意涵一樣,以符合教育現場的生態效度。為符 合教學現場情境,先利用前導實驗將國中生所熟悉的王維與杜牧之特質刪掉,以 減少受試者原有的知識、記憶,影響實驗結果之可能,為形成對詩人的鮮明、整 體的印象,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之現任國文老師共同討論,從華人性 格七大因素中選取四個因素,每兩個因素形成一組,並從中各挑選 12 個特質作 為詩人王維、杜牧之特質並符合國文課真實教學情境,進而探討成就動機對 RIF 的影響。且因本實驗對象為國中生,為避免實驗難度過高,而造成受試者放棄投 入實驗,因此將提取練習階段的第一個字之線索,以國字呈現而非注音符號。雖 然以國字呈現的方式,會有部分的國字提示性太強的缺點,如倔- 、瀟- 等,受試者可能僅由字詞聯想而無須進行提取就能產生正確答案。但本實驗在提 取練習階段,利用隨機呈現目標項目的實驗設計,這些提示性太強的項目會隨機 出現在 Rp+、Rp-、NRp,而平衡掉此一問題影響研究結果的可能性。

在實驗程序部分,黃金蘭等人(2006)使用 Power Point 軟體分版本隨機呈現 刺激材料,但為了讓刺激材料能真正的隨機呈現,因此改用 E-prime 呈現,每位受 試者所接受的材料是完全隨機。另外,過往針對 RIF 的相關研究對象大多為自由 招募的成年人,少針對學生進行探討,本研究為了解 RIF 是否也會穩定地出現在 學生身上,並探討成就動機對 RIF 的影響,進而能運用於教育現場,因此選以國中 生作為研究對象。由於本研究仿黃金蘭等人(2006)之施測方式為團體施測,但黃 金蘭等人是六人的小團體施測,而本實驗為貼近真實的教育現場,是以班級為單位 進行團體施測,又七年級學生剛入學不久,班級氣氛尚未穩固,較易進行成就目標 的團體操弄,故以國中七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