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正式實驗

四、 實驗程序

本實驗呈現學習畫面、提取練習的順序及各類測驗的作答順序,參考 Ikeda 等人(2015)與黃金蘭等人(2006)的實驗與施測程序,再依本實驗的研究目的 略做修改。本實驗以班級為單位,將受試者隨機分派到趨向精熟目標組或趨向表 現目標組,在學校電腦教室進行團體施測,以 E-prime2.0 的程式在電腦上呈現實 驗材料,並以題本作答。本研究實驗流程示意圖如圖 3 所示。

圖 3 本研究實驗流程示意圖

實驗開始前,主試者將測驗題本壓在鍵盤下,也將受試者同意書及原子筆放 在電腦桌上,並將所有電腦螢幕統一呈現為主機電腦之畫面,畫面內容為要求受 試者請勿觸碰鍵盤與鍵盤下之題本。待受試者陸續到齊,主試者先進行自我介 紹,接著說明本實驗是為研究動機如何影響記憶的實驗,請各位同學認真投入於 實驗,保持安靜,不要影響到其他同學,若有疑問請舉手,主試者會盡速到學生 身邊回答。並請同學們填寫受試者同意書,見附錄六。

(一)實驗操弄─不同的實驗說明(指導語)

1. 趨向精熟目標組:利用主機電腦,控制所有畫面,同時呈現指導語,說明學 習階段的任務內容,並強調趨向精熟目標的核心概念,先以圖 4 呈現 10 秒,圖 5 中點條列說明依序出現,共呈現 15 秒,並同時陳述指導語。接著 請學生開始自行操作,圖 4 再次呈現 10 秒,圖 5 條列說明依序出現,共呈 現 15 秒。

2. 趨向表現目標組:利用主機電腦,控制所有畫面,同時呈現指導語,說明學 習階段的任務內容,並強調趨向表現目標的核心概念,先以圖 4 呈現 10 秒,圖 6 中點條列說明依序出現,共呈現 15 秒,並同時陳述指導語。接著 請學生開始自行操作,圖 4 再次呈現 10 秒,圖 5 條列說明依序出現,共呈 現 15 秒。

圖 4 本實驗指導語之說明

圖 5 本實驗趨向精熟目標組之指導語說明

圖 6 本實驗趨向表現目標組之指導語說明

(二)學習階段

電腦螢幕正中間會出現一人名與其特質的配對,如「王維-剛直的」、「杜牧-友 愛的」,每配對出現 5 秒後,下一個配對就緊接著出現,如此反覆呈現至 24 組配對 呈現完畢。其間受試者被要求盡力記下,但不可用筆記錄。有一半受試者先接受對 王維形成印象的 12 組配對,再接受對杜牧形成印象的配對,其他受試者則接受相 反的順序。此外,每個人名的 12 組特質配對呈現順序採隨機方式。

(三)提取練習階段

提取練習階段前,請受試者將壓在鍵盤下的題本拿出,並說明螢幕及紙本上的 指導語,見圖 7,也補充說明若寫錯字可直接塗改,若有不會寫的字亦可填寫注音。

受試者隨機接受王維或杜牧的一半特質(即 6 個)的線索回憶作業。以人名與其配 對特質的第一字為提取線索,呈現於螢幕中央,每項目呈現 15 秒,請受試者回憶 並寫下該特質於題本上。例如,當回憶目標配對是「王維—患難與共的」時,受試 者在螢幕上會看到「王維—患______ 」作為線索,接著受試者需在時間內將回想 出相對應的特質,並填答在「王維-______」上。每個提取練習之線索需穿插出現 3 次,共有 18 個提取練習嘗試。為使每一個特質形容詞都有機會作為 Rp+、Rp-,

提取練習階段的 6 個特質為隨機選取。亦以此 6 個目標項目為區段,每區段內採 隨機方式,各形成 3 套區段隨機順序,並避免區段之間為相同題目。

圖 7 本實驗提取練習階段之指導語說明

(四)干擾階段

在 5 分鐘內盡力地完成分心作業,要求受試者要盡量正確並快速地完成數字 符號替代、尋找測驗。

(五)最終測驗階段

在 5 分鐘內盡可能地分別寫下所有王維、杜牧曾配對出現過的特質。

(六)操弄確認之問卷

要求受試者勾選此次執行記憶任務的狀況,以確認實驗操弄是否成功及其認 真程度,並勾選其所使用的記憶方式。

本實驗約進行 30 分鐘,實驗流程上尚屬順利,但學生實驗過程中仍有不少

狀況。部分班級由於上節課為室外課而遲到,導致學生狀態心浮氣躁,無法進入 實驗狀態;也有部分班級競爭氣氛強烈,會不時發出聲音,彼此較勁,而影響其 他同學做答;另有部分同學會因提取練習的提示字之諧音,而聯想其他黃色笑 話,如「王維-剛______」,導致部分同學會不時發出笑聲或是一直重複黃色笑 話,無法認真參與實驗,並影響其他同學做答。

五、 結果與討論

(一) 操弄檢核

參考 Ikeda 等人(2015)利用兩組分別在精熟、表現目標題目的得分作比 較,檢驗趨向精熟目標組的人在精熟目標題目的得分是否較趨向表現目標組的人 高,而趨向表現目標組的人在表現目標題目的得分是否較趨向精熟目標組的人更 高。操弄檢核如表 4 上欄。結果顯示趨向精熟組和趨向表現組在在精熟目標題 目,t(251) = 0.24, p > .05,和表現目標題目的得分,t(251) = -0.89, p > .05,皆 無顯著差異。代表本實驗於整體的實驗操弄上失敗。

考量本實驗的受試者為國中七年級學生,可能因為青少年在後設認知能力尚 未發展成熟、未投入實驗,而使部分學生無法將指導語的目標轉化為內在的動機 目標。因此,筆者將趨向精熟目標組中,趨向精熟目標題目得分小於七點量表中 的中位數 4 分,且低於趨向表現目標題目之受試者刪除,共刪除 42 人,趨向精 熟目標組操弄成功為 80 人;而將趨向表現目標組中,趨向表現目標題目得分小 於七點量表中的中位數 4 分,且低於趨向精熟目標題目之受試者刪除,共刪除 45 人,趨向表現組操弄成功為 85 人。接著在以前述方式檢驗操弄效果,刪除操弄 未成功受試者之操弄檢定如表 4 下欄。結果顯示趨向精熟題目,t(163) =2.18, p

< .05, Cohen's d = 0.34,和趨向表現題目,t(163) = -5.42, p < .001, Cohen's d =

0.85,兩組之受試者皆操弄成就目標成功,共為 165 人。

表 4

刪除操弄未成功受試者前後其符合度之自評分數 趨向精熟目標組

M (SD)

趨向表現目標組

M (SD)

刪除前

趨向精熟目標題(n = 122) 4.87 (1.70) 4.69 (1.73) 趨向表現目標題(n = 131) 4.82 (1.81) 4.88 (1.94) 刪除後

趨向精熟目標題(n = 80) 5.65 (1.22) 4.69 (1.70) 趨向表現目標題(n = 85) 5.22 (1.29) 5.89 (1.12)

(二) 實驗材料之記憶難度

為了確定王維、杜牧類別的記憶材料難度相當,可以互為比較基準以檢驗提 取引發之促進、抑制效果,本研究參考黃金蘭等人(2006)檢驗實驗材料記憶難 度之方式進行分析。而本實驗正確反應之判定標準為,提取練習以及最後回憶階 段的需與實驗材料完全相同,若明顯的錯別字或以注音符號書寫,仍判為正確反 應,但若僅是語意相同或相似的字詞仍視為錯誤反應;而 Rp+、Rp-之正確回憶 率計算為正確回憶個數除以 6,在 Nrp 之正確回憶率情況則為正確回憶個數除以 12。

本研究以提取練習對象為王維或杜牧與不同項目 Rp+、Rp-及 Nrp 的正確回 憶率,進行二因子的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其中前者為受試者間變項,後者為受 試者內變項,以檢驗王維、杜牧類別的實驗材料之記憶難度是否相同,結果如表

5。

不同提取練習對象與不同項目Rp+、Rp-及Nrp在其正確回憶率無交互作用,

F(1.51, 245.48) = 0.30, MS = 0.01, p > .05,表示不同項目Rp+、Rp-及Nrp之正確

回憶率的表現,不會因提取練習的對象不同而有差異。且提取練習對象無主要效 果,F(1, 163) = 0.43, MS = 0.02, p > .05,即不同提取練習對象的受試者在整體 之正確回憶率表現並無顯著差異。

表5

兩類提取練習對象之三種項目的正確回憶率描述統計 Rp+

M (SD)

Rp-

M(SD)

Nrp

M(SD)

邊緣平均數

王維類 0.40 (0.23) 0.13 (0.13) 0.11 (0.10) 0.21

杜牧類 0.43 (0.27) 0.15 (0.16) 0.11 (0.11) 0.23

邊緣平均數 0.42 0.14 0.11

結果發現提取練習對象無主要效果,與提取練習情況亦無交互作用效果。此 結果顯示,王維、杜牧類別之記憶材料的難度相當,可以互為比較基準以檢驗促 進及抑制效果,並可將王維、杜牧類別之記憶材料合併分析。

(三) 提取練習的促進、抑制效果檢驗與學業成就、自陳報告分析

參考黃金蘭等人(2006)檢驗提取練習促進及抑制效果之方式,定義 Rp+的 回憶率與 Nrp 回憶率之差為提取引發之促進量;Nrp 的回憶率與 Rp-回憶率之差

為提取引發之抑制量,以趨向精熟與趨向表現目標組之 Rp+與 Nrp 的正確回憶率

現象,故本實驗假設(一):趨向精熟目標會減少國中生提取引發遺忘之抑制 量,消除提取引發遺忘的現象,獲得支持。

而趨向表現目標組的 Rp-之正確回憶率為 0.15,與相對於基準情況 Nrp 之正 確回憶率為 0.10 做比較,趨向表現目標組之 Rp-與 Nrp 的正確回憶率有顯著差異

t(84)

= 2.65, p < .05, Cohen's d = 0.58,且 Rp-的正確回憶率(M = 0.15)顯著高 於 Nrp 的正確回憶率(M = 0.10),代表消除提取引發遺忘現象。本實驗未如預 期保有 RIF 現象,與假設(二):趨向表現目標不會減少國中生提取引發遺忘之 抑制量,仍保有提取引發遺忘的現象,預想的方向性相反,故本實驗假設(二)

未獲得支持。

Dunn、Spellman(2003)使用 RIF 檢驗刻板印象的抑制效果時,指出由於人 格特質的選取難以控制詞長與詞頻,為控制不同類別材料的記憶難度,因此藉由 將不同類別材料之回憶率進行 z 分數轉換。黃金蘭等人(2006)亦參考 Dunn 與 Spellman 的方式進行分析。但由於本研究的實驗設計與前人有所差異,是以隨機 分派的方式變化受試者提取練習的特質,其 Rp+與 Rp-的特質也隨之不同,因此 不適合進行 z 分數轉換;且本實驗已藉由實驗材料的難度檢核,確認王維、杜牧 類別之記憶材料的難度是相當的,並不會因材料間記憶難度差異問題而影響本實 驗之結果。

另外,本實驗得到在提取練習階段的平均正確回憶率為 0.46(SD = 0.25)、

0.47(SD = 0.24),較先前黃金蘭等人(2006)研究中的實驗三表現之回憶率

(M = 0.86)差,除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國中生外,記憶策略、能力不如大學生成熟

(M = 0.86)差,除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國中生外,記憶策略、能力不如大學生成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