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實驗步驟與流程 實驗步驟與流程 實驗步驟與流程 實驗步驟與流程

一、實驗設計

在實驗中,模擬接發球段技術,發球者以右手持拍於左手邊以正手發球速、落點、

旋轉一致的上旋球和下旋球,至受試者的反手位,讓每一位右手持拍的受試者,面對左 側上旋或下旋的長球,以反手位拉直線與斜線弧圈揮拍動作,讓實驗結果更符合實際比

ㄧ、比較動作基本參數

二、比較重心高度

三、比較揮拍路徑

四、比較髖軸、肩軸分期角度

五、比較反手抽球,上肢及下肢 關節角度

六、比較反手抽球,上肢及下肢 關節角速度

無母數統計的 兩個獨立樣本 之

Mann-Whitney 檢定方法 直

拍 橫 打

上 旋

下 旋

直 線

斜 線

賽狀態。

二、 實驗場地佈置圖

圖 3-7 實驗場地布置圖 三、實驗儀器放置位置

實驗儀器依實驗場地佈置放置,實驗時使用 Vicon Motion System 十部高速攝影機 (300HZ),擺放於選手四周進行拍攝。

四、反光球標記位置

本實驗反光球(Marker)黏貼位置係參考 Plug-in-Gait Marker 之貼法,並增加左 肱骨上髁內側、右肱骨上髁內側、左大轉子、右大轉子、左膝內側、右膝內側、左踝內 側、右踝內側、左第五蹠骨前端外側、右第五蹠骨前端外側、桌球拍 4 個反光球及桌 球反光貼紙。反光點黏貼位置如表 3-2、圖 3-8。

vicon

發球者 受試者

表 3-2‧反光球標記位置表

編號 代號 位置 編號 代號 位置

1 LFHD 額頭左前 28 LTH I 左大腿外側下部1/3處 2 RFHD 額頭右前 29 LKNE 左膝外側

3 LBHD 頭後左側 30 LT IB 左小腿外側下部1/3處 4 RBHD 頭後右側 31 LANK 左踝外側

5 C7 第七頸椎棘突 32 LHEE 左後側跟骨

6 T10 第十胸椎棘突 33 LTOE 左第二蹠骨前端 7 C LAV 胸鎖關節 34 RTH I 右大腿外側上部1/3處

8 STRN 胸骨 35 RKNE 右膝外側

9 RBAK 右肩胛骨中段 36 RTIB 右小腿外側上部1/3處 10 LS HO 左肩索關節 37 RANK 右踝外側

11 LUPA 左肱骨外側上部1/3處 38 RHEE 右後側跟骨 12 LE LB 左肱骨上髁外側 39 RTOE 右第二蹠骨前端 13 LFR A 左前臂下部1/3處 40 LE LB2 左肱骨上髁內側 14 LWR A 左手腕饒骨莖狀突外側 41 RELB2 右肱骨上髁內側 15 LWR B 左手腕尺骨莖狀突外側 42 LTRO 左大轉子

16 LF IN 左第二掌骨末端 43 RTRO 右大轉子 17 RSHO 右肩鎖關節 44 LMKNE 左膝內側 18 RUPA 右肱骨外側下部1/3處 45 RMKNE 右膝內側 19 RELB 右肱骨上髁外側 46 LMANK 左踝內側 20 RFR A 右前臂上部1/3處 47 RMANK 右踝外側

21 RWRA 右手腕饒骨莖狀突外側 48 LTOEL 左第五蹠骨前端外側 22 RWRB 右手腕尺骨莖狀突外側 49 RTOER 右第五蹠骨前端外側 23 RF IN 右第二掌骨末端 50 BAT1 拍子右上側

24 LAS I 左腸骨前上棘 51 BAT2 拍子左上側 25 RAS I 右腸骨前上棘 52 BAT3 拍子右下側 26 LPS I 左腸骨後上棘 53 BAT4 拍子左下側 27 RPS I 右腸骨後上棘 54 Table

Tennis 桌球

圖 3-8 Plug-in-Gait Marker 反光球標記位置 五、儀器之同步

本實驗使用十台高速攝影機進行拍攝,由主試者發令,並按下同步器按鈕,當閃爍 燈亮起,發球者才將桌球發出,受試者用最大速度及力量進行上旋球、下旋球的反手位 直線、斜線的反手弧圈球動作,十部攝影機同時拍攝受試者反手拉弧圈球動作,進入有 效區之回球進行記錄並存檔。

六、施測與流程

(一)將整個實驗的目的與流程、實驗結果的重要性及儀器的功能與作用告知參與者,

使得受試者更加瞭解本研究,有助於實驗的進行。

(二)填寫實驗同意書【附錄一】。

LELB2 LTRO

LMKNE LMANE

RELB2

RELB2

RTRO RTRO

RMKNE RMKNE

RMANE RMANE

LTOEL RTOER

RTOER

(三)填寫受試者基本資料。

(四)換穿束褲,脫上衣。

(五) 測量肢段參數,並黏貼光球於標記位置(Plug-in-Gait Marke) (六) 校正VICON儀器(靜態校正+動態校正)

(七) 拍攝比例尺。

(八) 受試者以反手弧圈球進行熱身。

(九) 受試者進行 auto label。

(十) 受試者進入球場練習並準備進行測試。

(十一) 一切準備就緒後,即可進行測試。發球者於左側進行發球,受試者於隔桌左側 採取比賽準備姿勢;發球者發出上、下旋不超過網高 15 公分並到達受試者左側有效區 域為有效之發球,有效區範圍為半徑 25cm(圖 3-5 的藍色框內為發球有效區),受試者 做 3 次以最大速度及力量,進行反手弧圈球回擊,回球落點為直線與斜線,並進入有效 區域,期有效區範圍為長寬各 25cm。(圖 3-5 紅色框內為回擊有效區),為有效實驗數 據。

圖 3-9 發球有效區域 (十二) 檢視實驗數據。

(十三) 數據無誤後,拆除身上光球。

(十四)

流程圖

實驗結束 實驗設計

討論

前測

正式實驗

場地佈置、儀器校正、比例尺拍攝

受試者測量肢段參數、黏貼光球位置

受試者進行施測

擷取運動學參數

檢視數據、拆除儀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