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直拍橫打與橫拍各分期重心高度

第二節探討兩握拍法進行反手抽球時各分期重心高度。兩者皆以引拍期為高點,隨 之引拍終點達最低點,到觸球點時逐漸提高,至跟隨終點時為最高點,身體的力量由下 向上發力。經由統計分析,直拍橫打和橫拍在各分期的重心高度並無顯著差異,代表兩 握拍法在揮拍過程中的重心高度相同。唯一差異似乎在接擊上旋球和下旋球時的重心高 度。兩握拍法接擊下旋球時的重心高度似乎皆低於上旋球。或許下旋球落桌後因旋轉造 成下墜,導致重心要更下降,或接擊下旋球需要儲存更多身體上升的力量。本次研究並 無討論接擊上旋球或下旋球的差異,未來學者可朝此方向研究。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反手抽球 反手抽球 反手抽球 反手抽球揮拍路徑及拍面角度 揮拍路徑及拍面角度 揮拍路徑及拍面角度 揮拍路徑及拍面角度

第三節討論揮拍路徑及拍面角度。第一部分探討兩握拍法在反手抽球時的揮拍路 徑。孟杰(2005)及黃丹(2008)都認為桌球反手抽球的持拍手觸球時的揮拍方向為向右、

向前及向上。本次實驗對象的揮拍期運動方向,也同過去實驗為向前、向右及向上。黃 丹(2008)分析直拍橫打與橫拍選手反手拍時認為直拍橫打的揮拍路徑較高而橫拍的揮

拍路徑向前居多。本次實驗直拍橫打的揮拍路徑雖平均值高於橫拍,但未達顯著,顯示 本次的實驗兩者的揮拍路徑相似。第二部分探討觸球瞬間的擊球拍面角度,由穆志勇 (2003)之桌球力學分析得知,如需擊出上旋球需拍面壓低且揮拍路徑向上且向前,才可 讓球產生上旋的效果。這理論和本次實驗所得的數據有相同之處,不管直拍橫打或橫拍 在反手抽球角度皆為低於垂直角,且兩握拍法在接擊上旋球時,下壓的角度皆比接擊下 旋球來的多。經統計分析,直拍橫打在接擊下旋球回擊斜線的拍面角度平均為 74.02 ゚,

橫拍接擊下旋球回擊斜線的拍面角度平均為 66.29 ゚,達顯著差異。由此可知,橫拍回擊 直線拍面角度低於直拍橫打,此差異可能造成橫拍回擊球的飛行路徑較低,且揮拍動作 較向前,另一可能為直拍橫打回擊球飛行路徑較高,除了摩擦球之外也增加撞擊的可能 性;直拍橫打接擊下旋球回擊直線拍面角度平均 73.10 ゚,橫拍接擊下旋球回擊直線的拍 面角度平均 66.95 ゚,兩者經統計分析後也達顯著差異。由此可見直拍橫打在回擊下旋球 時的拍面角度都高於橫拍,因此推測直拍橫打在接擊下旋球時需要較大的向上摩擦或以 撞擊的方式進行回擊,但觸球拍面角度是否影響回球的質量或路徑,都是未來可探討的 方向。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反手抽球髖 反手抽球髖 反手抽球髖軸 反手抽球髖 軸 軸、 軸 、 、肩軸的角度變化 、 肩軸的角度變化 肩軸的角度變化 肩軸的角度變化

第四節討論兩握拍法反手抽球時揮拍過程髖、肩軸的角度變化。孟杰(2005)指出反 手抽球時的動作包含引拍動作的腰髂向左轉,揮拍動作時腰髂向右轉;舒均(2010)指出 如能將髖軸轉動的角速度增加,且在半徑相同之下,可產生較大的線性速度;而當速度 相同時,角度越大則角速度越大,因此如需要增加回擊速度,可增大髖關節角度或速度。

由兩理論可知,反手揮拍的過程中,髖關節的運動佔了揮拍過程很重要的一部分。經由 本次實驗得知,直拍橫打及橫拍在髖軸角度只有在接擊下旋球回擊直線,引拍起點時,

直拍橫打角度較大,其餘旋轉及回球路徑並無顯著差異,且兩握拍法都在引拍終點時髖 軸角度最大,使髖關節向左旋達最大角度進而利於向右旋轉發力。在揮拍期髖軸所轉動

的角度,兩握拍法並無顯著差異。

肩關節部分,孟杰(2005)、黃丹(2008)、張輝、劉淑芳(1998)中都提及進行反手抽 球時,上肢包含肩、肘、腕關節所形成的鞭打運動。因此肩軸在揮拍過程的轉動,也是 完成反手抽球的一項重要因素。經實驗得知兩握拍法肩軸在揮拍過程中只有在接擊下旋 球回擊直線,跟隨終點時直拍橫打肩軸角度較大,其餘各旋轉及路徑並無顯著差異,且 兩拍法肩軸皆在引拍終點時角度最大,使肩關節向左旋達最大角度進而利於向右旋轉發 力。在揮拍期肩軸所轉動角度兩握拍法並無顯著差異。綜合以上,髖、肩軸在揮拍各起 始點,兩握拍法角度大致相同,且引拍終點時角度皆為最大,由此得知引拍期時,肩軸 及髖軸向左迴旋,讓軀幹有足夠的引拍空間進行發力,隨著揮拍期,角度逐漸減小,軀 幹由左向右旋轉發力,這和孟杰(2005)、李弘斌(2010)所提相同;且髖、肩軸揮拍期在 接擊下旋球和回擊斜線轉動角度較大,這有可能是因為接擊下旋球回擊斜線落點較低和 路徑較長,需利用較大的發力方式進行回擊,因此髖、肩軸轉動的角度較大。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比較直拍橫打與橫拍反手拍抽球上肢及下肢關節角度 比較直拍橫打與橫拍反手拍抽球上肢及下肢關節角度 比較直拍橫打與橫拍反手拍抽球上肢及下肢關節角度 比較直拍橫打與橫拍反手拍抽球上肢及下肢關節角度

第五節討論直拍橫打和橫拍在接擊上旋/下旋球,以反手弧圈球回擊直線/斜線揮拍 各分期起始點關節角度的變化。關節分為上肢和下肢。第一部分討論上肢關節,張輝及 劉淑芳(1998),孟杰(2005)和黃丹(2008)的研究都顯示直拍橫打或橫拍反手弧圈球是包 含了肩、肘、腕等多關節的連續動作,引拍動作為向後、向左、向下,揮拍動作向右、

向前、向上,因此本節第一部分依旋轉及回擊路線依序討論:

一.接擊上旋球回擊斜線

肩關節部分,橫拍在引拍終點旋內角度較大,有可能在觸球點時儲存較大旋外的發 力空間。肘關節部分,兩者肘關節運動角度不同,整個揮拍過程中直拍橫打在觸球瞬間 為肘最彎曲,前臂亦較彎曲,橫拍雖為屈肘,但在揮拍期角度逐漸減小,在觸球瞬間角 度最小,前臂較向前打直。此差異使得直拍橫打揮拍路徑較為向上,橫拍揮拍路徑較為

向前。腕關節部分,在揮拍各起始點,直拍橫打橈屈為主,橫拍以尺屈為主。且於觸球 瞬間直拍橫打尺屈轉橈屈,橫拍恆為尺屈,其差異可能為握拍方式和手腕靈活度的不同 所造成;在引拍終點、觸球點、跟隨終點,直拍橫打腕關節旋內角度較大,造成拍面角 度直拍橫打前傾角度較小,這使得直拍橫打在揮拍動作較向上摩擦。

二.接擊上旋球回擊直線

肩關節部分,橫拍在引拍終點及觸球點的旋內及屈曲角度都大於直拍橫打。肘關節 部分,類似回擊斜線,兩者主要差別在擊球瞬間,直拍橫打屈肘的角度較大,前臂較屈,

此差異使得直拍橫打揮拍路徑較為向上,橫拍揮拍路徑較為向前。腕關節部分,在揮拍 各起始點的尺屈/橈屈,達顯著差異,直拍橫打橈屈為主,橫拍以尺屈為主。且於觸球 瞬間直拍橫打為尺屈轉橈屈,橫拍恆為尺屈,其差異可能為握拍方式和手腕靈活度的不 同所造成;在觸球點時,橫拍屈腕的角度較大,此差異有可能為橫拍需要較大的屈腕角 度才能產生直線的回擊角度,然而在觸球點及跟隨終點,直拍橫打的旋內角度大,造成 拍面角度直拍橫打前傾角度較小,這使得直拍橫打在揮拍動作較向上摩擦。

三.接擊下旋球回擊斜線

肩關節部分,直拍橫打和橫拍在接擊下旋回擊斜線並無顯著差異。肘關節和接擊上 旋球相同,於觸球點直拍橫打前臂較為彎曲,但橫拍擊球瞬間前臂較向前,使得直拍橫 打揮拍路徑較為向上,橫拍揮拍路徑較為向前;腕關節部分,直拍橫打以橈屈為主、橫 拍以尺屈為主。且於觸球瞬間直拍橫打由尺屈轉橈屈,橫拍恆為尺屈,其差異的原因可 能為握拍方式和手腕靈活度的不同所造成,在觸球點直拍橫打的旋內角度較大,前臂較 為旋內,造成直拍橫打拍面前傾角度較小,這使得直拍橫打在揮拍動作較向上摩擦,和 本次觸球點拍面角度的參數結論相同。

四. 接擊下旋球回擊直線

肩關節部份,在引拍終點直拍橫打外展角度較大。在觸球點橫拍外展角度較大,導 致兩點肩關節高度有所差異。肘關節並無顯著差別,兩者的運動角度相近。腕關節部分,

直拍橫打以橈屈、橫拍以尺屈為主,且於觸球瞬間直拍橫打為尺屈轉橈屈,橫拍恆為尺 屈,其差異的原因可能為握拍方式和手腕靈活度的不同,且觸球點時直拍橫打手腕旋內

角度較大,因此前臂較為旋內,造成拍面角度直拍橫打前傾角度較小,這使得直拍橫打 在揮拍動作較向上摩擦,同本次實驗觸球點拍面角度的結果;在跟隨終點腕關節直拍橫 打為屈腕,橫拍為伸腕。

總結兩握拍法在接擊上旋球/下旋球回擊斜線/直線,肘關節部分,因直拍橫打在觸 球點時屈曲的角度大於橫拍,前臂較為彎曲,而橫拍在觸球瞬間前臂向前,造成揮拍動 作直拍橫打較為向上,橫拍較為向前;腕關節部分因握拍法的差異使得直拍橫打大多為 橈屈,橫拍為尺屈,在揮拍期直拍橫打腕關節由橈屈轉為尺屈,橫拍則皆為尺屈,因此 可推測直拍橫打的手腕較為靈活;且兩握拍法腕關節皆為旋內角度導致前臂旋內,動作 屬於正常的解剖位置,和林魯軍(2002)及李晨亮(2010)所提論點相同。但直拍橫打 旋內角度較大,導致拍面角度仰角較大,這可能使得直拍橫打揮拍路徑較為向上摩擦,

且以些微撞擊的方式進行回擊。

第二部分討論下肢各關節,孟杰(2005) 、張輝、劉淑芳(1998)認為反手弧圈球下 肢包含踝蹬地、伸膝、髖轉等動作,因此本次實驗分析左側下肢踝、膝、髖三關節,依 旋轉依序分析:

一、接擊上旋球回擊斜線

踝關節部分,引拍終點、觸球點、跟隨終點時橫拍旋內角度較大,且蹬伸的角度相 同。膝關節部分,彎曲角度相同。髖關節部分,橫拍在引拍起點時,髖關節內收角度較

踝關節部分,引拍終點、觸球點、跟隨終點時橫拍旋內角度較大,且蹬伸的角度相 同。膝關節部分,彎曲角度相同。髖關節部分,橫拍在引拍起點時,髖關節內收角度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