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直拍橫打的特色 直拍橫打的特色 直拍橫打的特色 直拍橫打的特色

直拍橫打握拍類似於傳統直板,手腕呈放鬆位置,活動範圍較符合人體解剖學(曹 政玉,2009),能保有直拍原有的快攻打法,在處理台內球時手腕靈活變化,可以讓球 忽長忽短、忽快忽慢,變化性極高;有別於過去直板快攻打法(林魯軍,2002;張博、

詹麗來,2004),反手位技術只侷限於以快為主的推檔或擠壓,無太大的突破能力;隨 著弧圈球技術的進步,快已無法完全克制弧圈球的變化,而直拍橫打技術的創新,彌補 了過去直拍反手位只守不攻,只快不轉的技術。且直拍橫打保留傳統以速度為基礎的快 攻打法外,更讓弧圈技術融合於連續技術當中,速度和旋轉的結合,讓直拍打法的反手 位更具攻擊性及變化性(許翔翔,2002),反手位全面使用橫打技術進行回擊,以攻擊代 替過去的防守,以變化代替過去的撞擊,讓對手回擊更具挑戰性(曲曉霞、崔風海,2003)。

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類似橫拍反手弧圈球技術,反手弧圈球引拍期應用下肢、腰、

髖、上臂、前臂、手腕,在擊球瞬間共同發力(張輝、劉淑芳,1998);正、反手攻擊動 作轉換所需範圍更小,利於前台左推右攻的近台快攻,還原迅速,為下一來球爭取較多 判斷、位移、發力的空間(孟杰,2005;李晨亮,2010),於中台可利用弧圈球的擊球方 式,讓揮拍路徑加長,增加球於空中的飛行路徑,增長落點(黃誠、李強、危小燄,2004),

這些特色皆可將桌球技術推向更高的境界。

直拍橫打打法保留傳統優勢,接長補短、攻守兼備、遠近皆宜,是未來的趨勢;但 我國對於此技術的栽培較少,仍以橫拍打法的訓練位居首位。但直拍橫打技術早已佔有

一席之地,如何開創台灣之直拍橫打技術或者瞭解直拍橫打技術,實為我國運動研究首 要目標。

第 第

第 第四 四 四 四節 節 節 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本研究以三維空間攝影、高速攝影機,拍攝我國甲組各六位直拍橫打選 手及橫拍選手進行不同旋轉球的反手位抽球,利用三維空間攝影來判別技術的結構,利 用高速攝影機來捕捉抽球的球速,收集兩種握拍法反手弧圈球的動作數據,所得資料利 用無母數的兩個獨立樣本之 Mann-Whitney 檢定方法進行分析。分析動作範圍由引拍起 點、引拍終點、觸球點、跟隨終點,分成引拍期、揮拍期、跟隨期,比較兩種握拍法所 做的反手位抽球動作。

研究目的為利用運動學的角度分析直拍橫打與橫拍反手拉弧圈球技術的動作差 異。研究參數如下:

ㄧ、比較直拍打與橫拍反手抽球動作基本參數 (一) 各分期揮拍距離

(二) 各分期揮拍時間 (三) 各分期揮拍速度 (四) 揮拍各分期百分比 (五) 觸球點瞬間速度 (六) 球速

二、比較直拍橫打與橫拍反手抽球動作重心高度百分比 (一) 引拍起點重心高度

(二) 引拍終點重心高度 (三) 觸球點重心高度 (四) 跟隨終點重心高度

三、比較直拍橫打與橫拍反手抽球揮拍路徑 (一) 揮拍期角度

(二) 觸球點拍面角度

四、比較直拍橫打與橫拍反手抽球動作髖軸、肩軸軌跡路徑之比較。

(一) 引拍起點髖軸角度 (二) 引拍終點髖軸角度 (三) 觸球點髖軸角度 (四) 跟隨終點髖軸角度 (五) 引拍起點肩軸角度 (六) 引拍終點肩軸角度 (七) 觸球點肩軸角度 (八) 跟隨終點肩軸角度 (九) 揮拍期髖軸轉動角度 (十) 揮拍期肩軸轉動角度

五、比較直拍橫打與橫拍反手拍抽球上肢及下肢關節角度。

(一) 接擊上旋球回擊斜線各分期各關節角度變化(肩、肘、腕、左踝、左肩、左髖) (二) 接擊上旋球回擊直線各分期各關節角度變化(肩、肘、腕、左踝、左肩、左髖) (三) 接擊下旋球回擊斜線各分期各關節角度變化(肩、肘、腕、左踝、左肩、左髖) (四) 接擊下旋球回擊直線各分期各關節角度變化(肩、肘、腕、左踝、左肩、左髖) 六、比較持拍橫於橫拍反手拍抽球上肢及下肢關節角度速度。

(一)接擊上旋球回擊斜線各分期各關節角速度變化(肩、肘、腕、左踝、左肩、左髖) (二)接擊上旋球回擊直線各分期各關節角速度變化(肩、肘、腕、左踝、左肩、左髖) (三)接擊下旋球回擊斜線各分期各關節角速度變化(肩、肘、腕、左踝、左肩、左髖) (四)接擊下旋球回擊直線各分期各關節角速度變化(肩、肘、腕、左踝、左肩、左髖)

第五 第五 第五

第五節 節 節 節 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的重要性

本次研究為我國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在運動學分析的首創。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類 似於橫拍反手位技術,但因持拍法的不同,手腕的發力方式不同,揮拍路徑有所不同,

產生的球速也不同。利用運動學的觀點分析兩技術之差異,此實驗除可了解直拍橫打與 橫拍之差異,也可以讓更多的教練及選手瞭解此技術和橫拍相似和相異之處,進而知己 知彼百戰百勝,在桌壇獲得佳績。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假設六名甲組直拍橫打選手及六名甲組橫拍選手,在進行以反手抽球方式接擊上旋球/

下旋球,回擊斜線/直線之運動學的差異

第七節 第七節

第七節 第七節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本研究為分析直拍橫打及橫拍,兩握拍方式以反手拍抽球方式模擬接擊上旋球/下 旋球,並回擊直線/斜線,並利用 VICON 擷取運動數據,並加以討論。

一、本研究以整個反手抽球,揮拍過程的引拍起點到跟隨終點為研究範圍。

二、本研究以人工發球的方式,且告知受試者發球的旋轉、落點及回球的方向,進行反 手抽球之生物力學分析。

第八 第八 第八

第八節 節 節 節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六名甲組直拍橫打選手及六名甲組橫拍選手為分析對象,結果不可推論至 其他範圍之選手。

二、本研究以模擬比賽方式進行實驗,以接擊主事者發球且受試者以反手抽球方式進行 回擊且在受試者之來球旋轉及所需回擊路徑,因此本實驗不同於真時的比賽情況,且本 次所實驗用球為塗滿反光粉的球,和一般比賽用球在重量上及表面材質有所差異,因此 回球的旋轉及路徑非本次研究之範圍。為減小其他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差異,因此受試者 所使用的球拍雖為不同握拍方式,但同一廠牌、型號、夾層數、膠皮。

三、因國內直拍橫打選手極少,因此受限於選手人數之關係,無法如同橫拍選手選擇性 較大,限制性較大。

第 第 第

第九 九 九 九節 節 節 節 操作性名詞解釋 操作性名詞解釋 操作性名詞解釋 操作性名詞解釋

一、 反手拍(Backhand):反手拍為利用反面膠皮所用的技術,以右手持拍選手為例,

球落於中線靠左無法使用正手位揮擊球時,以反面膠皮擊球的方式。

二、 抽球(Loop Drive):利用球拍前傾的拍型,以斜上方摩擦的方式擊球體上方,使 球因慣性產生向上旋轉的旋轉球,使球產生弧線並急速下落於桌面,因反作用力 的關係落桌後產生向前衝的路線,為一種旋轉強、穩定高的進攻方式。

三、 桌球反手弧圈球技術週期特性名詞解釋(圖 1-1)

(一)揮拍各起始點:參考李弘斌(2010)、賈鵬(2008)及賈小飛(2009)將揮拍動作 的歷程分為四點三期,由最初之引拍起點、引拍終點、觸球點到最後的跟隨終點,

分為引拍期、揮拍期、跟隨期。

(二)引拍起點(start of downswing):以右手為持拍手,由預備動作轉隨來球將進 行反手拍動作時的第一時間點,此時兩膝微蹲,身體前傾。

(三)引拍期(downswing phase):以右手為持拍手於反手揮拍動作時由引拍起點 的位置,向左、後、下方的拍頭最低點的引拍終點,此揮動期為引拍期,此時身 體重心於左腳。

(四)引拍終點(end of downswing):以右手為持拍手隨來球,將球拍內收至身體 最內側時的為引拍終點。

(五)擊球拍型:反手拍弧圈球技術主要為反拍以前傾角度進行擊球,但隨著落點 及旋轉期拍型的角度有所差異。

(六)揮拍期(upswing phase):以右手為持拍手,由引拍終點至觸球點。揮拍期 的過程由左向地面發力,帶動下肢,膝、髖向右上迴旋方向,利用髖關節旋轉帶 動上肢的肩、肘、腕,進行右、前上方的揮拍動作。

(七)觸球點(contact point):桌球運動中,將來球落桌後的彈跳後所擊球的時間 分為,上升前期、上升中期、下降前期,而球拍接觸到來球的一瞬間稱之為觸球 點。

(八)跟隨期(follow through phase):以右手為持拍手,觸球後隨著動作繼續做延 伸動作,由觸球點向右上揮拍,拍頭的最後右上方的跟隨終點,此時身體重心轉 換。

(九)引拍終點(end of follow through):以右手為持拍手,球拍觸球後,球拍跟隨 至右額最上方為引拍終點。

四、肩關節運動:主要繞三軸(X、Y、Z)作運動,X 軸屈曲/伸展運動、Y 軸內收/

外展運動、Z 軸旋內/旋外運動(簡建華,2009;李弘斌,2010)

圖 1-2 肩關節屈曲/伸展 圖 1-3 肩關節內收/外展 圖 1-4 肩關節旋內/旋外

(引自 http://ovrt.nist.gov/projects/vrml/h-anim/jointInfo.html)

五、肘關節運動:主要繞兩軸(X、Z)作運動,X 軸屈曲/伸展、Z 軸旋內/旋外,肘關節 旋內/旋外運動將導致前臂運動。(簡建華,2009;李弘斌,2010)

引拍期 揮拍期 跟隨期

引拍終點 觸球點 跟隨終點

還原期 引拍起點

圖 1-1 反手位抽球動作結構

圖 1-5 肩關節屈曲/伸展 圖 1-6 肩(前臂)旋內/旋外

(引自 http://ovrt.nist.gov/projects/vrml/h-anim/jointInfo.html)

六、腕關節運動:主要繞三軸(X、Y、Z 作運動),X 軸屈腕/伸腕、Y 軸撓屈/尺屈、Z 軸旋內/旋外,腕關節旋內/旋外將導致前臂運動。

圖 1-7 腕關節屈曲/伸展 圖 1-8 腕關節撓屈/尺屈 圖 1-9 腕關節旋內/旋外

(引自 http://ovrt.nist.gov/projects/vrml/h-anim/jointInfo.html)

七、踝關節運動:主要繞三軸(X、Y、Z),X 軸背屈/蹠屈、Y 軸內翻/外翻、Z 軸旋內 /旋外。(簡建華,2009;李弘斌,2010)

圖 1-10 踝關節背屈/蹠屈 圖 1-11 踝關節內翻/外翻 圖 1-12 踝關節旋內/旋外

(引自 http://ovrt.nist.gov/projects/vrml/h-anim/jointInfo.html)

八、膝關節運動:主要繞一軸運動,X 軸屈曲/伸展。(簡建華,2009;李弘斌,2010)

圖 1-13 膝關節屈曲/伸展

(引自 http://ovrt.nist.gov/projects/vrml/h-anim/jointInfo.html)

九、髖關節運動:主要三軸運動,X 軸屈曲/伸展、Y 軸內收/外展、Z 軸旋內/旋外。

圖 1-14 髖關節屈曲/伸展 圖 1-15 髖關節內收/外展 圖 1-16 髖關旋內/旋外

(引自 http://ovrt.nist.gov/projects/vrml/h-anim/jointInfo.html)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直拍橫打的發展 直拍橫打的發展 直拍橫打的發展 直拍橫打的發展

蔣建京(2009)指出,自從大陸選手劉國梁於 2000 年第四十二屆世界桌球錦標賽使 用直拍橫打技術獲得冠軍之後,起而後之的馬林,使用進台推擋技術結合中遠台的橫打 技術,雙反手位技術的配合,改變比賽的節奏,而近代的王皓完全屏除推擋技術,全以 橫打技術應付反手位的來球,使橫打技術能與歐洲橫拍選手相互抗衡。

由曹政玉(2009)分析馬林及王皓在比賽當中所使用橫打技術及得分率可知,馬林在 第 46 屆世界乒乓賽及 2002 世界明星巡迴賽中使用橫打的機率為 62.95%及 69.15%,成 功率為 47.23%和 48.53%。馬林擁有反手位正、反兩面的基本技術,在機會成熟時使用 橫打技術,不佳時使用較穩健的推擋技術,因此張博及詹麗來(2004)認為馬林〝進可橫 打攻,退可推檔守〞;王皓全使用橫打技術,在三次公開賽中,得分率達 57.75%、64.25%、

61.5%,因此張博及詹麗來(2004)認為王皓橫打技術的攻擊能力很強,能與正手弧圈球 抗衡。

因此張博及詹麗來(2004)認為,直拍橫打的使用及得分率足以證明橫打的模式能有

因此張博及詹麗來(2004)認為,直拍橫打的使用及得分率足以證明橫打的模式能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