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 第五

第五節 節 節 節 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的重要性

本次研究為我國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在運動學分析的首創。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類 似於橫拍反手位技術,但因持拍法的不同,手腕的發力方式不同,揮拍路徑有所不同,

產生的球速也不同。利用運動學的觀點分析兩技術之差異,此實驗除可了解直拍橫打與 橫拍之差異,也可以讓更多的教練及選手瞭解此技術和橫拍相似和相異之處,進而知己 知彼百戰百勝,在桌壇獲得佳績。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假設六名甲組直拍橫打選手及六名甲組橫拍選手,在進行以反手抽球方式接擊上旋球/

下旋球,回擊斜線/直線之運動學的差異

第七節 第七節

第七節 第七節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本研究為分析直拍橫打及橫拍,兩握拍方式以反手拍抽球方式模擬接擊上旋球/下 旋球,並回擊直線/斜線,並利用 VICON 擷取運動數據,並加以討論。

一、本研究以整個反手抽球,揮拍過程的引拍起點到跟隨終點為研究範圍。

二、本研究以人工發球的方式,且告知受試者發球的旋轉、落點及回球的方向,進行反 手抽球之生物力學分析。

第八 第八 第八

第八節 節 節 節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六名甲組直拍橫打選手及六名甲組橫拍選手為分析對象,結果不可推論至 其他範圍之選手。

二、本研究以模擬比賽方式進行實驗,以接擊主事者發球且受試者以反手抽球方式進行 回擊且在受試者之來球旋轉及所需回擊路徑,因此本實驗不同於真時的比賽情況,且本 次所實驗用球為塗滿反光粉的球,和一般比賽用球在重量上及表面材質有所差異,因此 回球的旋轉及路徑非本次研究之範圍。為減小其他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差異,因此受試者 所使用的球拍雖為不同握拍方式,但同一廠牌、型號、夾層數、膠皮。

三、因國內直拍橫打選手極少,因此受限於選手人數之關係,無法如同橫拍選手選擇性 較大,限制性較大。

第 第 第

第九 九 九 九節 節 節 節 操作性名詞解釋 操作性名詞解釋 操作性名詞解釋 操作性名詞解釋

一、 反手拍(Backhand):反手拍為利用反面膠皮所用的技術,以右手持拍選手為例,

球落於中線靠左無法使用正手位揮擊球時,以反面膠皮擊球的方式。

二、 抽球(Loop Drive):利用球拍前傾的拍型,以斜上方摩擦的方式擊球體上方,使 球因慣性產生向上旋轉的旋轉球,使球產生弧線並急速下落於桌面,因反作用力 的關係落桌後產生向前衝的路線,為一種旋轉強、穩定高的進攻方式。

三、 桌球反手弧圈球技術週期特性名詞解釋(圖 1-1)

(一)揮拍各起始點:參考李弘斌(2010)、賈鵬(2008)及賈小飛(2009)將揮拍動作 的歷程分為四點三期,由最初之引拍起點、引拍終點、觸球點到最後的跟隨終點,

分為引拍期、揮拍期、跟隨期。

(二)引拍起點(start of downswing):以右手為持拍手,由預備動作轉隨來球將進 行反手拍動作時的第一時間點,此時兩膝微蹲,身體前傾。

(三)引拍期(downswing phase):以右手為持拍手於反手揮拍動作時由引拍起點 的位置,向左、後、下方的拍頭最低點的引拍終點,此揮動期為引拍期,此時身 體重心於左腳。

(四)引拍終點(end of downswing):以右手為持拍手隨來球,將球拍內收至身體 最內側時的為引拍終點。

(五)擊球拍型:反手拍弧圈球技術主要為反拍以前傾角度進行擊球,但隨著落點 及旋轉期拍型的角度有所差異。

(六)揮拍期(upswing phase):以右手為持拍手,由引拍終點至觸球點。揮拍期 的過程由左向地面發力,帶動下肢,膝、髖向右上迴旋方向,利用髖關節旋轉帶 動上肢的肩、肘、腕,進行右、前上方的揮拍動作。

(七)觸球點(contact point):桌球運動中,將來球落桌後的彈跳後所擊球的時間 分為,上升前期、上升中期、下降前期,而球拍接觸到來球的一瞬間稱之為觸球 點。

(八)跟隨期(follow through phase):以右手為持拍手,觸球後隨著動作繼續做延 伸動作,由觸球點向右上揮拍,拍頭的最後右上方的跟隨終點,此時身體重心轉 換。

(九)引拍終點(end of follow through):以右手為持拍手,球拍觸球後,球拍跟隨 至右額最上方為引拍終點。

四、肩關節運動:主要繞三軸(X、Y、Z)作運動,X 軸屈曲/伸展運動、Y 軸內收/

外展運動、Z 軸旋內/旋外運動(簡建華,2009;李弘斌,2010)

圖 1-2 肩關節屈曲/伸展 圖 1-3 肩關節內收/外展 圖 1-4 肩關節旋內/旋外

(引自 http://ovrt.nist.gov/projects/vrml/h-anim/jointInfo.html)

五、肘關節運動:主要繞兩軸(X、Z)作運動,X 軸屈曲/伸展、Z 軸旋內/旋外,肘關節 旋內/旋外運動將導致前臂運動。(簡建華,2009;李弘斌,2010)

引拍期 揮拍期 跟隨期

引拍終點 觸球點 跟隨終點

還原期 引拍起點

圖 1-1 反手位抽球動作結構

圖 1-5 肩關節屈曲/伸展 圖 1-6 肩(前臂)旋內/旋外

(引自 http://ovrt.nist.gov/projects/vrml/h-anim/jointInfo.html)

六、腕關節運動:主要繞三軸(X、Y、Z 作運動),X 軸屈腕/伸腕、Y 軸撓屈/尺屈、Z 軸旋內/旋外,腕關節旋內/旋外將導致前臂運動。

圖 1-7 腕關節屈曲/伸展 圖 1-8 腕關節撓屈/尺屈 圖 1-9 腕關節旋內/旋外

(引自 http://ovrt.nist.gov/projects/vrml/h-anim/jointInfo.html)

七、踝關節運動:主要繞三軸(X、Y、Z),X 軸背屈/蹠屈、Y 軸內翻/外翻、Z 軸旋內 /旋外。(簡建華,2009;李弘斌,2010)

圖 1-10 踝關節背屈/蹠屈 圖 1-11 踝關節內翻/外翻 圖 1-12 踝關節旋內/旋外

(引自 http://ovrt.nist.gov/projects/vrml/h-anim/jointInfo.html)

八、膝關節運動:主要繞一軸運動,X 軸屈曲/伸展。(簡建華,2009;李弘斌,2010)

圖 1-13 膝關節屈曲/伸展

(引自 http://ovrt.nist.gov/projects/vrml/h-anim/jointInfo.html)

九、髖關節運動:主要三軸運動,X 軸屈曲/伸展、Y 軸內收/外展、Z 軸旋內/旋外。

圖 1-14 髖關節屈曲/伸展 圖 1-15 髖關節內收/外展 圖 1-16 髖關旋內/旋外

(引自 http://ovrt.nist.gov/projects/vrml/h-anim/jointInfo.html)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直拍橫打的發展 直拍橫打的發展 直拍橫打的發展 直拍橫打的發展

蔣建京(2009)指出,自從大陸選手劉國梁於 2000 年第四十二屆世界桌球錦標賽使 用直拍橫打技術獲得冠軍之後,起而後之的馬林,使用進台推擋技術結合中遠台的橫打 技術,雙反手位技術的配合,改變比賽的節奏,而近代的王皓完全屏除推擋技術,全以 橫打技術應付反手位的來球,使橫打技術能與歐洲橫拍選手相互抗衡。

由曹政玉(2009)分析馬林及王皓在比賽當中所使用橫打技術及得分率可知,馬林在 第 46 屆世界乒乓賽及 2002 世界明星巡迴賽中使用橫打的機率為 62.95%及 69.15%,成 功率為 47.23%和 48.53%。馬林擁有反手位正、反兩面的基本技術,在機會成熟時使用 橫打技術,不佳時使用較穩健的推擋技術,因此張博及詹麗來(2004)認為馬林〝進可橫 打攻,退可推檔守〞;王皓全使用橫打技術,在三次公開賽中,得分率達 57.75%、64.25%、

61.5%,因此張博及詹麗來(2004)認為王皓橫打技術的攻擊能力很強,能與正手弧圈球 抗衡。

因此張博及詹麗來(2004)認為,直拍橫打的使用及得分率足以證明橫打的模式能有 效得分,是直板技術未來的趨勢。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直拍橫打的優點 直拍橫打的優點 直拍橫打的優點 直拍橫打的優點

直拍橫打為傳統直板的改良技術,保留直板技術之優點,將國外弧圈球技術與直板 快攻結合發展,讓球更具速度與旋轉的變化,其最大的差異在於彌補了傳統直板反手位 技術的變化性及攻擊性(曾雪妮,1992;白诘、程虹、張琳,2008;李肇民,2008)。

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主要是利用握拍手的拇指與中指的協調用力,改變拍面傾度,

配合手腕的靈活度(劉軍,2009;李昶宏、苗培榮,2006),讓球產生摩擦與撞擊。其技

術的特點如下:

一、回擊球多變化:

孟杰(2005)指出,直拍橫打球拍握拍法屬於自然握拍法,可增加手腕的自由度,隨 著前傾的角度不同,容易前傾 50 度,可以產生不同質量的摩擦,且輕易地讓反手或正 手位動作產生鞭打的動作。除此之外,回擊球的方式有:拉、擋、彈、扣、反拉、反帶、

扣、切、撇、挑等多變化技術 (林魯軍,2002;宋學光、李允明,2001)。

二、動作符合人體:

由生物力學的角度指出直板的握拍法符合人體發力的動作(李肇民,2008),這對於 需要瞬間發力使球過網的桌球運動來說相當重要;過去傳統式直板反手位技術因球板前 傾,前臂需作較多的前旋,使得肌肉過度拉長,無法發力;而直拍橫打的反手位技術其 前臂無須外旋過多,前臂幾乎在正常的解剖位置動作,使球拍前傾時可以避免肌肉拉 長,前臂肌肉較放鬆,更利於瞬間發力,讓球板產生更大的爆發力(林魯軍,2002;李 晨亮,2010)。

三、提高球的質量:

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的引拍期下肢先屈以儲備向上的作用力,擊球期時,下肢利用 左腳蹬伸之力產生反作用力,讓身體有向上、右、前旋轉力量(李昶宏、苗培榮,2006);

上肢以肘為軸,前臂及手腕做鞭甩動作,增加其角速度,此時多關節配合發力(張輝、

劉淑芳,1998),讓直拍橫打技術反手技術增加擊球之速度及力量。

四、提高近台進攻能力:

張博(2003)認為直板快攻打法主要以站位較近、移動範圍小、出手速度快,主要為 近台以快制慢、以快制轉,以快速的節奏獲取勝利。過去直板主要以近台左推右攻打法,

利用食指施力、手腕及前臂外旋的動作進行反手位的推擋或彈推,相較於直拍橫打技 術,傳統直版轉換的弧度相對較大。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只需要些微的前臂外旋即可調 整球拍面的傾度 (孟杰,2005;李晨亮 2010),更利於直板選手在近台快攻時的左右擺 速,讓快攻的效果更加的提升 (林魯軍,2002)。

五、增強中台技術:

過去直板反手位技術在處於中台時,完全屬於弱勢。因傳統直板以撞擊為主,且 使用的關節較少,無法有效做鞭打動作或順暢的發力(李浩,2009);直板選手於中遠台 時只能防守而不能進攻,錯失得分的機會(曾亮,2009)。現今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增大 引拍的距離,亦增加揮拍的路徑,讓球拍產生更好的動能,球飛行的更遠(黃誠,李強 及危小燄,2004);擊球瞬間球拍面可以輕易的前傾,且手腕可以輕易內旋、外旋讓球 產生摩擦,增加球的上旋能力(李肇民,2008),藉由摩擦空氣而增加球飛行的弧線,球 落桌時產生上旋,使得反手位技術不只是防守,而增加了進攻的能力(穆志勇,2003),

讓直拍選手除傳統快攻打法外,具有兩面弧圈打法,在中遠台也有能力進行反擊(朱富 明,2000)。

第三 第三 第三

第三節 節 節 節 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的動作 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的動作 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的動作 直拍橫打反手位技術的動作

直板反手位技術最重要是如何讓拍面改變造成球的旋轉,進行拍面的前傾及控制拍

面的角度。

經吳敬平(2001)、李惠芬(2003)得知桌球直拍橫打反手拍技術包含以下三要點:

經吳敬平(2001)、李惠芬(2003)得知桌球直拍橫打反手拍技術包含以下三要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