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3-2 實驗流程圖

建立基本資料(身高、體重)、

問卷調查及填寫監護人同意

決定實驗高度 S 型均分

實驗組 控制組

八週增強式訓練 籃球訓練 籃球訓練

前 測

運動表現 EMG

後 測

運動表現 EMG

資料分析與處理

實驗流程:

步驟一:建立選手基本資料以及問卷調查

(一)建立選手基本資料:

至健康中心測量選手的身高、體重以及記錄出生年月日。

(二)問卷調查:

使用身體狀況問卷表了解實驗參與者的身體狀況,如果有下背痛、心臟病、

腿部開刀、其他先天性疾病則不參與此次實驗。

(三)填寫監護人同意書。

步驟二:決定實驗高度

選用三種不同高度的高台,分別是 15 公分、25 公分以及 35 公分,實 驗參與者在胸部固定反光片,以 JVC 數位攝影機拍攝再以 SiliconCoach 軟體分析垂直位移高度。

步驟三:均分

根據最佳的深跳高度,實驗參與者採 S 型均分的原則將其分為實驗組以 及控制組各 13 人。

步驟四:前測

運動表現 包含深跳、立定跳遠、衝刺跑與敏捷跑。

肌電值 包含股直肌、股二頭肌、腓腸肌的積分肌電值、峰值出現時間、

傅利葉中位數頻率轉換值。

步驟五、進行訓練

實驗組進行為期八週每週三次的增強式訓練和籃球訓練,控制組則維持 規律的籃球訓練。

步驟六、後測

後測的過程與項目和前測相同。

步驟七、資料分析與處理

將所得到的資料進行分析與處理。

實驗方法:

決定實驗高度

選用三種不同高度的高台,分別是 15 公分、25 公分以及 35 公分,實驗參 與者在胸部固定反光片,以 JVC 數位攝影機拍攝再以 SiliconCoach 軟體分 析垂直位移高度,實驗參與者先站在高台上,其中的一隻腳為前導腳往前懸 空,另一隻腳則輕輕的往前彈起後自然落下,待雙腳接觸到地面之後隨即盡 最大努力的往上跳,三種不同深跳高度後的垂直位移分別加以平均,取其最 佳的平均值為實驗高度。實驗參與者在測驗前均跑操場三圈,同時做 10 分 鐘的暖身操。

運動表現

實驗參與者在進行測驗前先跑操場三圈再暖身 10 分鐘後開始各項的測驗。

1.深跳表現:

實驗參與者在胸部的地方貼上反光片,以 JVC 的攝影機拍攝再以 SiliconCoach 軟體分析重心位移之垂直高度。

2.二十公尺衝刺跑:

實驗參與者於起跑線採用站姿,測量的儀器為無線的紅外線分段計時器 (精確度為 0.0001 秒),一開始後腳踩腳底觸動器,起跑後隨即開始計時,

待通過光閘終點後則停止計時,所得到的數據即為實驗參與者的衝刺跑成 績。

3.立定跳遠:

實驗參與者站立於起跳線,手臂自然擺動待往前擺臂的同時盡最大努力往 前跳,以皮尺量測距離,共試跳三次取其最佳成績。

4.敏捷性測驗:

敏捷性的測驗如圖 3-3,跟衝刺跑所使用的儀器一樣,首先實驗參與者後 腳先踩著腳底觸動器,從起跑線出發後即開始計時。所經過的路徑:先是 黑色的線條,由 A-B-1-2,再來是橘色部份,繞過 1-C-D 通過終點,

紅外線光閘隨即感應,即可得知所花費的時間。A 至 B 的距離為 9 公尺;

B 至 C 的距離為 5 公尺;底線至○1 為3 公尺;○1 至○2 為3 公尺。

(修改自 Miller 等, 2006)

A D

B C

1 2

結束 開始 圖 3-3 敏捷跑路線圖

肌電測量

肌電測量的動作流程如圖 3-5。實驗參與者在接受測驗之前先踩腳踏車機 5 分鐘後再進行測驗。

1.貼電極片的方法:

電極片的材質為 Ag/Agcl,本實驗主要了解三個肌群的運動單位徵召 的情形,分別為股直肌、股二頭肌以及腓腸肌,先以酒精擦拭要貼的 地方同時以砂紙將皮膚上的角質去除以及剃刀將腿毛剔除乾淨以減少 皮膚所產生的阻抗,電極片貼的位置與肌纖維平行,兩電極片的軸心 間距位置相距兩公分,股直肌貼的方法為實驗參與者成仰臥,髕骨上 緣與髂前上棘的連線中間肌腹處為黏貼的位置,股二頭肌貼的方法為 實驗參與者俯臥,坐骨粗隆與腓骨頭連線中間的肌腹處為其黏貼處,

外側腓腸肌貼的方法為實驗參與者俯臥,從股骨外髁約五指幅處為其 黏貼位置,內側腓腸肌為從股骨內髁約五指幅處為其黏貼位置(圖3-4)

(Cram & Kasman, 1998)。

圖3-5 電極片黏貼位置,由左至右分別為股直肌、腓腸肌和股二頭肌

圖3-4 電極片黏貼的位置,由左至右分別為股直肌、腓腸肌與股二頭肌

2.最大自主收縮:

為使肌電訊號標準化,每位實驗參與者均經過股直肌、股二頭肌與腓腸 肌之最大自主肌力(MVIC)測試,每個動作收集肌電訊號 5 秒時間。股 直肌的方法為實驗參與者坐在椅子上,一人用手握住慣用腳的踝關節 並且往內推,實驗參與者盡最大努力往外推與之對抗;股二頭肌的方 法為實驗參與者成站姿,一人握住慣用腳的踝關節並且往下壓,實驗參 與者盡最大努力往上勾;腓腸肌的方法為實驗參與者成站姿,一人握住 慣用腳的膝關節並且往下壓,實驗參與者墊腳尖盡最大努力往上抬。

3.腳底觸動器:

實驗參與者打赤腳,將自製的腳底觸動器固定於慣用腳跟處,另一端接 在 CMS-HS 電腦主機,當實驗參與者從高台往下落地的瞬間,腳底的 觸動器就會透過 trigger 訊號盒將訊息傳至電腦以進行資料的同步,待 離地時觸動器則沒有受壓迫,進而了解到何時離地。

圖3-5 測驗動作流程

以上的訊號皆由 Zebris 動作分析系統進行資料的擷取,其中 CMS-HS 主機 透過前置放大器接收肌電訊號,腳底觸動片固定於腳跟並連接至CMS-HS 主機,

當實驗參與者開始測驗前,研究者會喊口令「預備-開始」,肌電訊號與落地時 間同步接收並連接至個人電腦進行資料的擷取,在螢幕上藉由windata 軟體可觀 測到三個頻道同時顯示肌群,另一個頻道顯示落地時間(如圖3-6),動作開始時 按錄製即可得到肌電訊號以及落地狀況,最後再以Acqknowledge 軟體進行資料 的分析。

圖 3-6 訊號擷取畫面 股直肌

股二頭肌

腓腸肌

腳底觸動訊號

資料分析與處理

將所得的原始資料經由軟體 Acqknowlege 進行處理(如圖 3-7),訊號的擷 取頻率為1000 Hz,CMRR130db,經過帶通濾波(band pass filter) 10-500Hz 與訊 號翻正(abs)後,取落地前 150ms(預先活化期)及落地後 250ms(反應期)

(Chimera 等, 2004)的積分肌電值(Integral EMG, IEMG)、傅利葉(FFT)中位數

(median F)頻率轉換值、落地前與落地後的肌電峰值(Peak)時間,其中積分 肌電值的單位為﹪MVIC,也就是分別將所得到的預先活化期以及反應期的股直 肌、股二頭肌與腓腸肌之 IEMG 除以各肌群最大主收縮後×100,Peak 時間之值 就是找出預先活化期與反應期出現最大肌電值所出現的時間。

圖 3-7 深跳的分期與肌肉活化情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