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第三節 寵物暨其商品相關文獻

有關寵物飼養的風潮,歐美社會興起於 16 世紀,至今約 50%家庭至少飼養 1 隻寵物,故可知寵物對於歐美家庭的重要性。然歐美保護動物人士認為寵物一 詞反映人類的霸權心態,以萬物之尊高高在上的態度,強迫馴養及束縛動物,動 物只能可憐的乞求人類的施予及憐憫;他們認為動物與人的關係不是「占有」, 而是「陪伴」,倡導以同理心看待動物,故在 1970 年代晚期出現「同伴動物」

(Companion Animal)一詞(顏伶如,2004)。

美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則定義「同伴動物」為「被家庭馴化或飼養的動物,牠的生理、情感、

行為及社會等需求,使牠可以輕易的被當作家庭的伴侶,或與人類建立親密的日 常關係。伴侶動物的適當種類包含狗、貓、馬、兔子、白鼬、鳥、天竺鼠或其他 小型哺乳動物、小型爬蟲類和魚類。其飼養應合法及負責,家庭飼養的農場動物 也可當作伴侶。」

黃以育(2000)則根據 Turner(1997)之研究證實,都市生活的壓力及緊張使現 代人更容易感到孤寂、沮喪及空虛,同伴動物能夠提供人們情感慰藉及精神寄 託,減輕人們的寂寞和沮喪、緩衝人們緊張的情緒、作為人際關係的替代品、增 進兒童的溝通能力及自我評價,對於人類的安 樂、個人的成長、生活品質、健康 與疾病具有各種益處。

林佩洵(2008)指出因社會人際關係的疏離、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的影響,寵物 飼養可帶來陪伴及心靈慰藉,使飼主與寵物間衍生出情感依附,部分人因而將寵 物擬人化飼養。

陳怡樺(2007)引述 Hirschman(1994)將寵物與人之互動關係分為三種類型:1.

寵物是朋友(由於寵物無條件的愛與忠誠,飼主將寵物賦與人格,共同分享生 活);2.寵物是自我延伸(認為寵物個性與自己相似,作情感的投射);3.寵物是家 庭成員;其中又以將寵物視為家庭成員的人,其與寵物關係最為密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顏伶如(2004)主張夫妻可能視寵物為小孩,而在缺乏子女的家庭中 (例如未 婚、空巢、老年等),寵物在家中扮演子女的角色,為家庭帶來情感的依附,緊 密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寵物與人之間益發重要的情感連結,使寵物從單純的同 伴動物,跨越物種擬人化成為家庭成員之一;西方社會在 2000 年就出現了「毛 孩子(furkid)」這個新字,意思是對待寵物好比親生子女,唯一的差別是狗、貓兒 女身上多了一層毛皮;同義的還有毛寶貝(furbaby)、毛小孩(furchild)兩種版本。

在台灣社會亦常見稱呼寵物為狗寶貝、狗兒子或狗女兒的人。

李鴻昌(2006)為研究探討寵物與家庭的休閒關係,以家庭生命週期中未跟子 女居住的時期為情境,採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法,訪談養狗一年以上,目前未與子 女同住之對象。研究結果發現:1.寵物是媒介:可作為潤滑或衝突飼主的人際關 係,也包括休閒上的阻礙或是機會;2.寵物是休閒關係的延伸:透過飼養寵物可 瞭解夫妻的休閒互動與依賴關係;3.寵物是自我意識的投射:寵物可以反射出飼 主的期待需求;4.寵物在家庭扮演的角色,會隨著不同的家庭生命週期而改變。

紀凱玲(2011)為探討不同特性之寵物飼主對於攜帶寵物出遊入住度假旅館之 需求,以提供度假旅館業者作為未來市場規劃之參考,透過市場區隔之人格特質 與生活型態等心理變數,並以寵物依附為中介變項。採用網路問卷調查,研究家 中目前飼養寵物犬之成年飼主。實證結果顯示:1.不同「性別」、「年齡」、「教育 程度」、「寵物每月平均花費」之寵物飼主,在寵物依附及度假旅館需求方面均有 顯著差異;2.寵物飼主之人格特質(外向性、親和性、嚴謹自律性、神經質)與 生活型態(喜愛實作)對其寵物依附均有顯著正向影響;3.寵物飼主之人格特質

(神經質、外向性)與生活型態(追求流行、喜愛實作、愛好冒險)對其度假旅 館需求有顯著正向影響;4.寵物飼主之寵物依附對其度假旅館需求有顯著正向影 響;5.寵物依附對寵物飼主之人格特質、生活型態與度假旅館需求具中介效果。

袁翠苹(2007)透過主題分析法詮釋經歷寵物死亡之生活經驗的生活意義和 本質樣貌。並且,透過研究者與受訪者間互為主體同意,以及研究同儕的團隊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證,來確保資料收集、分析與詮釋的真確性。以五個主題詮釋經歷寵物死亡之生 活經驗,研究結果:1.寵物相伴似如親,意義非凡情意重;2.當牠缺席撒手去,

震撼盪漾留心頭;3.失去寵物成傷痛,旁人難解之體驗;4.憶及過往種種事,時 而歡樂時而愁;5.昨日已遠漸轉換,轉念領悟滿祝福。

吳亞琳(2012)以 SWOT 分析個案與其競爭者之相關優劣勢及其機會威脅,了 解其相對優勢情形。研究探討「少子化帶來寵物商機」。研究獲至以下六項因素 建議,提供業者在經營上之參考:1.經營型態;2.市場區段;3.教育訓練;4.策略 聯盟;5.促銷活動;6.寵物相關制度與法令。

林建廷(2012)研究顧客對國內民宿業者所提供寵物友善服務的滿意度,進而 探究旅客特性、寵物友善度服務滿意度之關係。針對實際投宿旅客進行調查,提 供經營者具體、實質的寵物友善經營改善方法與建議,並依據民宿本身條件,提 供適合的寵物服務,為寵物爭取更多的福利並期許未來寵物友善制度能夠精緻完 善、寵物旅遊市場蓬勃發展。資料分析發現:旅客的特性對於投宿寵物友善民宿 的動機與寵物友善服務的滿意度也有很大的差異,另發現不同的變數下對於投宿 寵物友善民宿的服務滿意度會有不同的差別。

王宥婷(2012)探討寵物美容業之顧客關係管理現狀、寵物美容業關係結合方 式(財務、人際、結構)、關係品質、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研究之結論如下:1.

在個人資料中,寵物的飼育人口以女性人數高於男性;年齡分布則以 31~40 歲居 多;教育程度以大學居多超過半數以上;職業則以服務業居多。2.關係的結合方 式對於感受的投入程度有正向的影響。其中「財務誘因」部分對於滿意度不具有 正向的影響,而「人際關係」結合方式和「實體建設」結合方式對於滿意度具有 正向的影響。3.感受的關係投入程度對於滿意度有正向的影響。4.滿意度對於信 任具有正向的影響。5.信任對於承諾具有正向的影響。6.承諾對於顧客忠誠度具 有正向的影響

陳盈綸(2012)以資料分析的方式,研究現今寵物對台灣各項產業所產生的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響,並以日本為先例,進而了解未來市場趨勢的發展。研究結果發現:隨著寵物 飼養意識的改變,日本寵物市場正朝著伴侶化、室內飼養、小型化、高齡化等趨 勢持續發展中,台灣的寵物市場也逐步走向創新性與高機能性的趨勢發展,其一 方面跟隨著日本的產業潮流發展,另方面也自我創新開發適合台灣社會所需之產 業;台灣投入寵物相關產業的業者也愈來愈多,並推出各種多樣化設計、高機能 性商品,使得寵物產業更加豐富化、創新化。

曲潔茹(2013)以臺灣寵物餐旅業產業中允許寵物與飼主共同進入的餐廳業 者為研究對象,以產出導向之資料包絡分析法進行研究。實證發現:消費者對寵 物餐廳廣告之涉入程度會呈現正相關,顯示正向影響網路廣告之效率,同時純種 非受歡迎類型代言寵物也將顯著負向影響網路廣告效率值。

陳美如(2013)為探討台中地區中老年人寵物情感依附對社會支持之影響,及 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中老年人對研究變項之差異情形。以台中地區年齡為 45 歲以 上有飼養寵物的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 如下: 45~64 歲的中年人在「熟悉」的寵物情感依附感受較高;大學教育程度 在「付出」的寵物情感依附感受較高;家庭成員數為ㄧ人的在「心理」的社會支 持感受程度較高;45~64 歲中年人或服務業的中年人在「情感性」及「訊息性」

的社會支持感受較高;職業為家管者在「訊息性支持」的感受程度較高;寵物情 感依附各向度與「情感性」及「訊息性」社會支持具有顯著中度正相關;寵物情 感依附各向度對「工具性」、「訊息性」及「情感性」具有部份顯著影響。

洪琬婷(2013)探討飼主失去寵物後所經歷的悲傷失落經驗、飼主與寵物的生 活互動及寵物離世原因與飼主本身的想法與感受,包括在飼養歷程中對寵物的角 色定位、得知寵物離世當下的反應與寵物死後如何在生活中達到新的平衡。

實證發現:1.受訪者與寵物相處後所產生的寵物角色定位,包括:寵物是親近的 家人、寵物是生命教育的老師以及寵物是家庭動力的改變者;2.受訪者在寵物過 世當下的想法、感受及行為反應,包括:病程中的痛苦與震驚、難以面對離去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事實。3.受訪者如何在寵物離世後在生活中達到新的平衡,包括:接納多種負向 情緒、創造思念寵物的方式與以正向的路徑來渡過悲傷。

游婉婷(2013)為探討寵物犬飼主的依附及寂寞感、憂鬱情緒間之關係。在寵 物用品展覽會場與寵物餐廳進行立意取樣問卷調查。研究結果得知:受訪的 飼主 樣本對寵物犬的依附關係高,寂寞感與憂鬱情緒則普遍多偏低,而依附關係顯著 影響寂寞感與憂鬱情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