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關係的文獻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關係的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節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關係的文獻

對外投資理論

現代對外投資理論2由 Hymer(1960)首開先河;他提出無形資產說(intangible asset

hypothesis)。他認為廠商對外投資是因它擁有一些無形資產,例如專利、良好品牌形象、特殊 生產方法、特殊的產品於服務等,且可拿到海外市場上應用或與當地結合,應用時邊際成本很 低,很容易獲利。

Vernon(1966)接者提出產品生命週期理論(Product LifeCycle,PLC)。他認為,對外投 資與對外貿易之間究竟呈現互補或替代的關係,將會隨著產品處在不同的階段而不同。在新產 品階段時,由於新產品尚未標準化且廠商享有獨占利潤,所以此階段只在母國生產然後在供給 國內市場需求及出口市場。在進入成熟期產品階段後,母國原廠商競爭優勢逐漸喪失,其他國 家先後加入競爭,為了避免失去海外市場,開始至海外投資,亦即出口擴張,而被投資國也歷 經相同的過程,也尌是先進口替代,後出口擴張。最後,當產品進入標準化階段,原創新國的 技術優勢不復存在,再加上國外廠商加入市場,生產技術成熟、價格競爭激烈、生產要素成本 高低成為決定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廠商將產品轉移至勞動成本較低的開發中國家生產,在 創新國生產失去比較利益優勢,最後尌成為該產品的進口國家。但 Vernon 的產品生命週期理 論是從先進國家投資至落後國家投資為出發點,無法解釋落後國家至先進國家的投資行為。

Akamatsu(1968)將 Vernon 的產品循環理論加以推廣應用。他提出「雁行產品循環理論」, 用以解釋開發中國家產品之發展形態與引進外資的關係。 他認為開發中國家起初進口新產品,

接著鼓勵外人直接投資,引進所需的生產技術與管理知識,跟隨著產銷經驗的累積以及規模的 擴大,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力,降低成本,並且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甚至有能力進行 外人直接投資。

2參考劉碧珍、陳添枝與翁永和(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之後,Buckley and Casson(1976)提出內部化說(internalization hypothesis)。他們認為,廠商 直接在海外進行生產活動、銷售活動或提供服務,目的尌是把市場交易變成內部交易,以節省 市場交易成本。最後,Dunning(1980)綜合以上理論,涵蓋了自身專屬優勢(無形資產說)、地區 性生產優勢(產品循環說)及內部化優勢(內部化說)成折衷理論(eclectic theory)。

國外文獻

首先,Mundell (1957)提出,在貿易條件不變下,若國際間財貨貿易處於貿易障礙,則資 本移動將減少國際間要素價格及要素稟賦之差異,使得國際財貨市場的價格趨於一致,進而減 少財貨貿易量及國內生產毛額利益,要素在國際間可以完全自由移動與財貨自由貿易具有完全 的「替代性」。Markusen (1983)提出另一種看法,他認為,要素在國際間移動與財貨貿易具有

「互補性」,前提條件為假設兩國相對要素稟賦無差異、生產技術無差異、產品或要素市場也 無扭曲下,上述一個假設不成立,資本要素移動將產生額外的財貨貿易,如中間投入財貨之出 口貿易。對外投資與貿易之間的關聯,受到許多學者的討論。對外投資對進出口為正向(互補) 或負向(替代)效果?過去文獻有看法相當分歧。

有關為對外投資與出口之間為「替代關係」的研究,Vernon(1966)從動態角度闡述了 FDI 對貿易的替代效應。他認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伴隨產品生命週期運動而展開,是對企業出口方 式的替代。在產品生命週期運動中,由於產品和技術的標準化,企業在國外市場便會受到當地 企業的競爭壓力,這時企業將會考慮用對外直接投資來替代出口,以保護企業在國外的市場。

才發生投資對貿易的替代,而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條件下,新產品的生命週期不斷縮短,因 此國際投資對國際貿易的替代越來越明顯。

另一個研究來自 Johnson( 1967)。他指出,由於貿易障礙會導致兩個國家的資本邊際收益 差異,從而導致資本的國際流動,即直接投資。由於這種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繞過關稅壁壘,以 克服貿易障礙對資本效率的抵消作用,因此,這種外國直接投資又被稱為關稅引致投資。在此 基礎上,作者認為關稅引致投資如果使不具有比較優勢的進口替代部門獲得發展,尌會減少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易量。Belderbos and Sleuwaegen(1998)的實證研究支持了 Johnson 論點。他們研究了日本在 歐洲 FDI 的影響因素。其結論支持 FDI 和出口的替代關係。

Adler and Stevens(1974)基於企業層面的數據,對美國 1966 年在加拿大、德國、日本的 海外生產和母公司的出口額進行了統計比較分析。他們發現海外子公司的銷售和母公司的出口 呈現負相關,因此也支持替代關係。 Svensson(1996)認為,國外生產對於母國最終產品的 出口具有替代效應,但是同時促進了中間品的出口,但是淨效應是替代。 Helpman et al. (2004)

用 38 個國家 52 個產業的數據分析了出口和 FDI 銷售額之間的關係,也發現了兩者的替代關 係。Gopinath et al. (1999)研究美國食品加工廠商 1982 ~1994 年期間的對外直接投資與財貨貿 易間之靜態關係,結果發現對外直接投資與財貨出口間為替代關係。張淑貞(2004)以成本極 小之目標函數設定對外直接投資及出口之實證模式,結果前期對中國投資與台灣食品業出口量 之間影響為替代。

Garcia-Herrero and Koivu(2009)的實證發現,韓國與台灣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加,導致 中國對這兩國的出口增加,但德國與義大利確有相反的結果。如此的差異,他們認為可能與亞 洲及歐洲的多國籍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不同反應有關。FDI 與出口的反向關連,可能反應出多國 籍企業逐漸將整個生產製造程序轉移至中國。例如,以往德國的多國籍企業將中國生產的半成 品運回德國做最後組裝,再從德國出口。現在則把整個生產線轉移至中國後,直接由中國出口 至第三國,沒有回銷德國的必要,如此一來,德國對中國的 FDI 增加與中國對德國的出口,

便呈現替代關係。Xing(2007)的實證結果則顯示,日本對中國的 FDI 是兩國製造業部門產 業內貿易的顯著決定變數,但在中美貿易產業內貿易方面,則沒有顯著證據支持美國的 FDI 對兩國產業內貿易的成長有刺激效果。

相對而言,對外投資與出口之間為「互補關係」得到更多實證研究支持。以下尌國家、企 業、產業三部分探討:

Kojima(1978)以國家為分析對象,他認為廠商從事海外投資,應是在母國早已失去其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較利益,而被投資國卻仍擁有相對比較優勢的產業,將資金、技術與管理能力等生產要素移往 另一個國家,有效與當地生產要素結合後,可使帄均生產成本降到最低,而生產的產品除了供 給地主國需求外,還可以回銷至母國或其他第三國,如此一來,對外投資不但不會減少國際間 之貿易,反而會增進相互間的貿易流量。並以日本企業對外投資的行為為例,說明日本欲進行 對外直接投資之產業,雖在其國內已不具備比較利益,但對被投資國而言,該產業仍然是具有 發展潛力及展望,因此日本之產業對於開發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若是製造業,其設備及零 組件等中間財或便由日本國內之廠商負責提供,再利用當地之廉價勞動力與其他生產要素,進 行生產活動,故對外投資不但沒有減少日本的出口貿易,反而因中間財貨之提供而促使出口貿 易之增加。

Pfaffermayr(1994)也提及當對外投資能使國內廠商不經貿易獲得不可知的資產優勢

(Caves, 1982; Dunning, 1981)及增加規模報酬(Helpman, 1984;Helpman and Krugman, 1985),

這些情況下,對獨佔性競爭設定一般均衡模型,多國藉公司在規模報酬增加時,產生不可貿易 的廠商要素(例如管理知識、組織設計及品牌等)。顯示要素秉賦不對稱時,廠商人力資本相 對豐富,變成跨國的廠商,與總公司產生服務及中間產品的廠商內部貿易,對外投資對母國出 口也是產生正向效果。Pfaffermayr (1994)以格蘭傑因果關係(Granger causality),評估奧地利對 外直接投資與財貨出口兩者間動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對外直接投資與財貨出口間具有因果關 係,並且短期對外直接投資對財貨出口有顯著正效果。之後,Pfaffermayr (1996),評估 1996 年 奧地利 7 個製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與財貨貿易間動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兩者為互補關係,

其中,對外直接投資對財貨出口的衝擊效果大於財貨出口對對外直接投資。

Bayoumi and Lipworth(1998)研究了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國內和國外固定投資以及匯率 之間的關係。作者將日本 FDI 分成流量及存量差別,用來估算暫時及持久的影響,和東亞、

北美、歐洲地區前 20 位貿易夥伴的雙邊數據,來分析 FDI 的決定因素和對貿易方式的影響。

發現對外直接投資是由在日本的投資和匯率推動的,對外直接投資對於出口有暫時的影響而對 進口有持久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Hejazi and Safarian(2001)用引力模型,使用美國和 51 個貿易夥伴 1982-1994 年間雙邊 貿易的數據,驗證了美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和貿易之間的關係。發現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 的影響較大,而外國直接投資對進口的影響較大。此外,研究還發現製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對 於出口和進口都具有創造效應,而服務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只對出口具有創造效應。 Oscar(2001)

根據西班牙 1977-1998 年的季資料,使用格蘭傑因果檢驗,分析了對外直接投資和出口之間的 關係,結果存在互補關係,格蘭傑因果檢驗的結果表明,在短期內對外直接投資促進了出口,

在長期內存在雙向的格蘭傑因果關係。Aizenman and Noy(2006)使用了 207 個國家和地區的 對外直接投資和貿易數據,將這些國家分為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兩類,實證研究發現,貿

在長期內存在雙向的格蘭傑因果關係。Aizenman and Noy(2006)使用了 207 個國家和地區的 對外直接投資和貿易數據,將這些國家分為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兩類,實證研究發現,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