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中國自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並鼓勵出口,憑藉著充分的勞動力 和廣大的市場腹地等經濟優勢,經過二十幾年之努力,不但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也是最富 發展潛力之「世界市場」。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 自 1990 年代起,中國已逐漸成為出口大 國,1990 年期間帄均每年出口成長為 17%,至 2000 年~2009 年期間帄均每年出口成長更高達 24%。中國貿易總額在三十年間成長約 106 倍。根據中國官方統計,中國貿易總額在 1978 年 僅 206 億美元,至 2009 年貿易總額 22,073 億美元(其中出口 12,017 億美元,進口 10,056 億美 元,貿易順差 1,961 億美元),並在 2009 年超越德國1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家。加工貿易為中 國貿易的主力,而外資企業大量投資中國製造業則是中國加工貿易蓬勃發展的關鍵因素。

美國長期高居台灣第一大出口國家,但台灣對美國的出口依存度自 1980 年代達高峰後持 續下降。相反的,台灣對中國市場的出口則逐年增加。2000 年台灣對中國出口比重(24.4%)超 越美國(23.4%),成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國。此外,台灣對美出超逐年減少,反之,台灣對大陸 出超卻逐年增加,顯示兩者之間有彼此消長之關係。依據經濟部國貿局及中國海關資料顯示,

1991~2009 期間,兩岸雙邊貿易總額由 47.6 億美元增加至 1,347.3 億美元,帄均每年約成長 21.7%,其中台灣對大陸出口值由 36.4 億美元增加至 1,033.4 億美元,每年帄均成長 21.8%,

台灣自大陸進口值由 11.3 億美元增加至 245 億美元,每年帄均成長 19.8%。

台商對大陸的大量直接投資可能係兩岸貿易大幅擴張的重要因素。根據經濟部投審會對中 國核准投資金額統計,從 2002 年起我國對中國投資占我國對外投資比重已經超過 50%。1995

1 德國 2009 年出口總值達到 11,213 億美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年台商在中國投資為 10.9 億美元,2008 年達到 106.9 億美元,累計 1995 至 2009 年總投資金 額為 781.51 億美元,約佔我國對外投資比重的一半。台灣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主要集中在中間 原料以及機械設備。這些出口有相當比例係供應在大陸台商加工生產所需,可見對外直接投資 有帶動母國出口的貿易效果。Pfaffermayr (1994)、Lipsey and Weiss(1984)、Rugman(1990)、

Grubert and Mutti(1991)及 Chen and Ku (2000)等實證研究顯示兩者存在互補關係。這是由於 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創造對母公司服務、無形資產及中間財貨的強烈需求,因而帶動本國出口,

發揮投資帶動出口的功能。楊曼君(2002)、龔明鑫(2005)及吳嘉玲(2008)等許多實證皆發現台商 對中國直接投資存量的確會造成台灣對中國出口增加。

然而,隨著投資年數的增加,海外子公司營運上軌道後,上游原料與零組件有可能轉而向 當地供應商採購,因此母國原來最終產品移至海外生產尌可能造成母國出口之減少。 Blonigen (2001)及 Baldwin and Ottaviano (2001)指出,海外市場貿易障礙將會增加廠商對外直接投資誘因,

容易發生取代國際貿易的現象。張淑貞(2004)發現對中國投資與台灣食品業出口量之間影響為 替代關係。劉碧珍與林惠玲(2001)以台灣為例,亦發現國內廠商為維持比較利益,轉至海外設 置生產據點,導致國內生產活動萎縮,明顯替代國內生產,造成「產業空洞化」(industrial hollowing out)問題。

對外直接投資擴張是否對出口貿易造成不利影響,一直是高度爭議的議題。倘若對外直接 投資不利出口貿易,政府可能需考量政策上提供更多誘因或規範,減緩廠商外移腳步。反之,

若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貿易不具顯著負面影響,甚至發揮投資帶動出口的正面功能,政府對於 廠商海外投資行為應儘量減少不必要行政干擾,尊重市場機能,避免無謂交易成本及效率損失。

由此可見,台商對中國直接投資與兩岸貿易之聯動關係值得深入研究。

匯率係對外貿易主要決定因素之一,因匯率變動影響兩國價格競爭力。雖然人民幣對美元 名目匯率在 1995 年後持帄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相對其他第三國的匯率卻呈現大幅波動走勢。

由於出口商品通常具有異質性以致彼此不能完全替代,出口國面對的競爭者除進口國內廠商外,

還有其他第三國的出口商,第三國匯率波動對台灣進出口需求將帶來間接影響。此外,台灣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期為加工出口區,出口供給依賴進口大量中間財或原材料及機器設備,第三國匯率波動也會影 響其生產成本,以致對價格競爭力造成衝擊。因此,在各國皆採浮動匯率制度下,第三國匯率 的確會對貿易量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根據傳統貿易理論,影響兩國貿易主要因素是實質匯率與實質所得。但由於近 年來全球生產網路、國際分工及跨國企業投資盛行,一些實證資料發現,貿易出現一些傳統理 論難以解釋的現象(Chen(2001);王泓仁(2005);Garcia-Herrero and Koivu(2009)等),且 FDI 與兩岸貿易量究竟會產生替代或互補關係,也存在不一致看法。因此,本文以兩岸進出口貿易 為例,重新依成本最小化推導進出口模型,除了雙邊實質匯率與雙邊實質所得之外,特別在模 型中考慮了第三國匯率、進口中間投入及雙向 FDI 等因素,深入探討這些因素之重要性。

第二節研究目的

本文之目的在於分析台灣與中國雙邊貿易之決定因素,以瞭解台灣對中國大量順差的主因,

並深入探討台商至大陸外人直接投資在兩岸經貿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之實證模型與過去文獻 主要差異在於分別尌進出口供給與需求建立聯立方程式,推導成縮減式,分析進出口供需的相 互影響。此外,在台灣出口供給方面,本文考慮了國內投入、進口中間投入、台灣之 FDI 流入 及研發創新。在台灣進口需求方面,除了考慮實質所得、雙邊匯率,本文也考慮了第三國匯率 及雙向 FDI。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第三節研究流程與方法

本文共分成六章,各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介紹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流程與方法。第二章回顧相關文獻,包括 探討匯率以及 FDI 對兩岸貿易的影響,並比較本文與過去文獻的差異表現。

第三章分析兩岸貿易發展概況,先討論台灣對中國出口貿易結構改變、兩岸貿易產品特徵 及 FDI 對兩岸貿易影響做陳述,再討論研發創新所造成影響及其角色。

第四章分析台灣對中國出口之決定因素。在出口需求面,除了考慮中國實質所得與雙邊實 質匯率外,也考慮了其他第三國匯率、FDI 流入台灣或台灣 FDI 對中國流出引申對出口需求的 影響。在出口供給面,本文同時考慮了國內投入、進口國外投入價格、研發創新及 FDI 流入 台灣所造成出口能量的影響。最後,利用推導出來的出口供給與出口需求函數合併為縮減式,

以便同時考量供需之相互影響。並依據計量方法,做單根檢定共整合檢定與共整向量估計,並 對實證結果做出結論。

第五章探討台灣對中國進口之決定因素。利用類似前一章出口函數之作法重新推導出台灣 對中國進口模型縮減式。在進口需求面,除了考慮台灣實質所得與雙邊匯率,基於其他競爭國 產品可能替代或互補關係,其他第三國匯率影響納入模型中,也考慮了 FDI 流入台灣或台灣 FDI 對中國流出的影響。在國內供給面,考慮了國內投入、進口國外投入價格、研發創新及 FDI 流入台灣所造成的國內供給能量影響,並對實證結果做出結論。最後,第六章總結實證與 主要發現,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