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5-76)

本研究尚有不盡完善之處, 因此提出幾點意見, 作為日後研究的參考。

(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僅限台中市立○○國民中學之學生,研究結論可能無法應用至其他地 區。所以在未來的相關研究上,可以考慮擴大樣本抽取範圍,樣本年齡也可以往上或 向下延伸,如此不但可以比較出不同年齡族群、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在使用社群網路 的實際狀況,研究結果也才能更具有代表性。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研究所需的資料,資料的取得是以學生根據自身 的情形就問卷之題目來作答,這樣的方式很難避免答案與實際狀況不符的情形,如:

51

受試者因社會期許而沒有誠實填答、題意不清造成誤答、受試者因情緒因素導致隨意 作答等。因此,在未來研究中兼採更深入的質性研究方式,如:訪談或個案研究的方 式,資料分析結果將更能客觀的呈現出事實。

(3) 研究變項

本研究僅以溝通功能、網誌功能、相簿功能、影音功能為外部變數,來探討國 中學生對於社群網站的使用行為,但是尚有其他如「可靠性」、「經驗」、「技術支 援」與使用行為相關的因素亦可以納入未來的研究之中,以確保研究結果更為周延。

5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文部份 中文部份 中文部份

王淑秋 (2006)。台南市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調查。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6)。Shaffer, D. R.著。。。。發展心理學。

台北:學富。

王勝宏 (2000)。入口網站之顧客認知價值、產品組合特性、與客製化策略關係之研 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0)。2010百大網站調查。2010年3月1日 取自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14077

江南逸 (2003)。網路成癮與青少年偏差。中正大學犯罪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嘉軒 (2004)。虛擬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李宜修 (2006)。網路拍賣對青少年消費行為與相關影響之研究─以yahoo拍賣網站為 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李明濱,陳坤波(2004)。網路成癮也是病。健康世界,6-11。

李郁菁 (2000)。影響虛擬社群成員忠誠度產生之因素探討,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辛政臻 (2007)。國中生之科技接受度對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以線上遊 戲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林佳靜(2005)。Weblog 使用者個人因素與書寫動機、書寫行為關聯性研究。中國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淳蔭、柯志恩 (2009)。高中生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現實人際互動、學習風格之相 關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53

邱美華(2008)。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

侯昆豪(2004)。旅遊虛擬社群網站忠誠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 論文。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TWNIC (2010),99 年 1 月 為 止 , 介 於 12 到 14 歲 的 上 網 率 。 取 自 http://statistics.twnic.net.tw/query/survey-query.cgi 。

張仁獻 (2003)。臺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張月瓊(2008)。青少年網路人際關係之探究。教師天地,156,76-79。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耿益 (2000)。資料庫行銷模式之研究-以ASP教學網站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瀚仁(1999)。個人化技術對虛擬社群發展之影響。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賢陽 (2008)。 PDA 路邊停車資訊系統對巡場開單人員影響因素探討-以高雄市政 府交通局為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連征忠 (2002)。虛擬社群成員間信任關係之探討。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 文。

郭欣怡、林以正(1998)。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性與人際關係。教育資料文摘,42,

66-80。

陳佩庭 (2008)。台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動機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台東大 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碩士論文。

陳淑鶯(2008)。那一種類型青少年最喜歡 Web2.0 的應用服務-以台北縣某私 立高中為例。東南學報,32,203-216。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雙葉。

陸美如(2008)。高中生網路遊戲使用現況、人際關係、人格特質與網路成癮關係之

54

研究。教育學誌,20,81~119。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9)。ARO 觀察: 不同年齡族群網路使用狀況。

2009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news.ixresearch.com/?p=1046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9)。參與虛擬社群的動機

取自 http://distance.shu.edu.tw/98dmcix/d04.htm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9)。網路口碑影響大,網友購物前會先參考虛擬社群 意見。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5_28_10.html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2008 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2009.10.30 取自http://www.fubonedu.org.tw/news/newsview.asp?cde=new20081016163820LL3 黃俊英 (1998)。多變量分析,台北:翰蘆出版社。

黃厚銘(1997)。虛擬社區中的人格認同與與信賴關係。國家政策雙周刊,168,5-7。

黃紹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 及其父親為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淇 (2008)。虛擬社群網站功能性品質及瀏覽動機對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手機 王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1997)。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國樞(1984)。青年的人際關係:了解人生的第二次「獨立運動」。中國論壇,17

(12),11-17。

葉乃菁 (2002)。從群體動力學探討個人對虛擬社群之接受度 - 以cityfamily 為例。

資策會FIND (2010)。台 灣 地 區 2010年 第 1季 經 常 上 網 人 口 。 取 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58

廖思涵 (2006)。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 碩士論文。

劉玉玲(2002)。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揚智。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

劉守信 (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輔導方案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元智大學

55

碩士論文。

劉穎潔 (2000)。入口與社群網站之創業模式比較與動態策略發展。台灣大學國際企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蕙如 (2004)。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中國 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

鄭和鈞、鄧京華(199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鄭國威(2005)。Blog, Research, and Beyond。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5。2008 年 8 月 9 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05.htm

蕭銘鈞 (1998)。臺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 羅家德 (2000)。EC 大潮─電子商務趨勢,台北:聯經出版社。

蘇政泓(2006)。以社群之觀點探討線上遊戲使用者參與線上遊戲之動機。東吳大學 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

56

英文部份 英文部份 英文部份 英文部份

Adams, D. A., Nelson, R. R., & Todd, P. A. (1992). Perceived usefulness, ease of use and Int Straub, D., Limayem, M., & Karahanna-Evaristo, E., “Measuring system

and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replication. MIS Quarterly, 16(2), 227-250.

Armstrong, A. & Hagel III, J., “Real Profits From Virtual Community,” McKinsey Quarterly, Vol. 3, 1995, pp. 127-141.

Armstrong, A. & Hagel III, J., “The Value of On-Line Communities,”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4, No. 3, 1996, pp. 134-141.

Balasubramanian, S. & Mahajan, V., “The Economic Leverage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Vol. 5, No. 3, 2001, pp. 103-138.

Blanchard, A., & Horan, T. (1998).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Social Capital.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16 (3) , 293-307.

Catherine, R. M., Gefen, D. & Arinze, B., “Some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f Trust in Virtu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11, No.3, 2002,pp. 271-295.

Coate, J. “Cyberspace innkeeping: building online community”, 1998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sfgate.com/~tex/innkeeping)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Vol. 13, No. 3,1989, pp. 319-340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Vol.

35, No. 8, 1989, pp. 982-1003.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Vol.1, No.(3/4), pp.247-263.

57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Addison-Wesley, Reading, MA.

Hagel III, J. & Armstrong, A. G., “Net Gain –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McKinsey Quarterly, Vol. 1, 1997, pp.140-153.

Igbaria, M, Guimaraes, T. & Davis, G. B. (1994). Tes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System, 11(4), 87-114.

Karahanna, E., & Straub, D. W. (1999). The psychological origins of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ease-of-us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5(4), 237-250.

Keller, J.(1983), “Motivation Design of Instruction,” As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pp. 383-434.

Maslow, A. H.(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3), pp.370-396.

Mathieson, K. (1991). Predicting user intentions. Compar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athieson, K., Peacock, E., & Chin, W. W. (2001). 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user resources.

Data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32(3),86-112.

Rheingold, H. (2000).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Romm, C., Plisjin, N. R.(1997),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Toward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16 (3) , 293-307.

Suh, B., & Han, I. (2002), Effect of trust on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nternet banking,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Vol.1, No.(3/4), pp.247-263.

Taylor, S., P, & Todd., (1995). Assessing IT usage: the role of prior experience.

MIS Quarterly, Vol. 12, pp. 561-570.

Venkatesh, V. & Morris, M. G. (2000) , “Why don’t men ever stop to ask for direction

58

social influence, and their role in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usage behavior,”MIS Quarterly, Vol. 24, No. 1, pp. 115-139.

Gender, social influence, and their role in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usage behavior,”MIS Quarterly, Vol. 24, No. 1, pp. 115-139.

Vroom, V. H., Work & Motivation, New York: Wiley, 1964.

Young, K. S. (2003). Surfing not studying: Dealing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Retrieved October 26, 2009,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surfing_not_studying.pdf

59

附錄一 附錄一 附錄一 附錄一

國中學生使用社群網站 國中學生使用社群網站 國中學生使用社群網站

國中學生使用社群網站行為 行為 行為 行為之分析研究問卷 之分析研究問卷 之分析研究問卷 之分析研究問卷

親愛的同學:

這是一份研究用問卷,主要目的在於了解你對社群網站的接受模式。雖然本研究將只 進行團體性的資料分析,但每份資料都會影響研究結果之可信度。本問卷之所有題項 並沒有所謂的「對」或「錯」 ,請您盡量根據自己真實感受作答,請圈選不同數字 以表示您的同意程度。1 表示非常不同意;2 表示不同意;3 表示尚可;4 表示同意;

5 表示非常用意。

本問卷所需填答時間約為 15 分鐘,煩請您仔細回答全部問題。非常感謝您的協助與 合作。

敬祝 順心

中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羅家駿博士 碩士班研究生:李靜如 E-mail:whigo7@yahoo.com.tw TEL:04-25280185 一、基本資料

1. 目前就讀國中 □ 七年級 □ 八年級 □ 九年級 2. 性別 □ 男 □ 女

3. 家中是否擁有電腦 □ 是 □ 否(回答「否」者請跳至第 5 題)

4. 家中電腦是否擁有網路連線 □ 是 □ 否

5. 平均每個禮拜使用電腦的時數 □ 不到 1 小時 □ 1(含)~4 小時 □ 4(含)~7 小時 □ 7(含)~10 小時 □ 10(含)~14 小時 □ 14 小時以上 6. 是否曾使用過社群網站(如:MSN、無名小站、Facebook...) □ 是 □ 否

(回答「否」者請跳至第 10 題)

7. 我最常使用的社群網站是 □ MSN □ 無名小站 □ Facebook □ 其他

(請說明)_____________

8. 平均每天使用社群網站的時數 □ 不到 0.5 小時 □ 0.5(含)~1 小時 □ 1(含)~2 小時 □ 2(含)~3 小時 □ 3 小時以上

9. 我曾經透過社群網站認識網友 □ 經常 □ 偶爾 □ 不曾 10.家長對我使用網路的態度是 □ 放任 □ 限制 □ 不允許 11.我認為自己的學業成績屬於 □ 優異 □ 中等 □ 低落 二、認知易用性問卷

60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尚可 同意 非常同意

12 社群網站(如無名小站、Facebook..)所提供的溝通功能(如留 言版、塗鴉牆)是清楚易懂的

1 2 3 4 5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尚可 同意 非常同意

13 我能很快學會操作社群網站的溝通功能(如留言版、塗鴉牆) 1 2 3 4 5 14 社群網站所提供的網誌功能是清楚易懂的 1 2 3 4 5 15 我能很快學會操作社群網站的網誌功能 1 2 3 4 5 16 社群網站所提供的相簿功能是清楚易懂的 1 2 3 4 5 17 我能很快學會操作社群網站的相簿功能 1 2 3 4 5 18 社群網站所提供的影音功能是清楚易懂的 1 2 3 4 5 19 我能很快學會操作社群網站的影音功能 1 2 3 4 5 20 整體來說,我覺得使用社群軟體是件容易的事 1 2 3 4 5

三、認知有用性問卷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尚可 同意 非常同意

21 社群網站(如無名小站、Facebook..)的溝通功能(如留言版、

塗鴉牆)可以滿足我對娛樂的需求

1 2 3 4 5

22 社群網站的溝通功能(如留言版、塗鴉牆)有助於我獲得資訊 1 2 3 4 5 23 社群網站的溝通功能(如留言版、塗鴉牆)有助於我的人際關係 1 2 3 4 5 24 社群網站上的網誌功能可以滿足我對娛樂的需求 1 2 3 4 5 25 社群網站上的網誌功能有助於我獲得資訊 1 2 3 4 5 26 社群網站上的網誌功能有助於我的人際關係 1 2 3 4 5 27 社群網站上的相簿功能可以滿足我對娛樂的需求 1 2 3 4 5 28 社群網站上的相簿功能有助於我獲得資訊 1 2 3 4 5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