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中學生使用社群網站行為之分析

An Investig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Behaviors in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系 所 別: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910031 李靜如 指導教授:羅家駿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百 年 七 月

(2)

i

摘 摘

摘 摘 要 要 要 要

網路使用人口現今已呈現低齡化的現象,而使 用 網 際 網 路 也 成 為 國 中 學 生 最 重 要 的 休 閒 活 動 之 ㄧ , 眾多網路使用行為當中,近來大為風行且特別受到年輕族 群歡迎的就是SNS (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網絡服務 ) 網站。

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 理論為基礎,

探討該模型中「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兩個重要變數是否會受到社群網站之 特性(即外部因素:溝通功能、網誌功能、相簿功能、影音功能)的影響進而改變國 中學生的使用態度及行為意圖。

以台中市立ΟΟ國民中學之七、八、九年級,共計有12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

發放問卷400份,有使用過社群網站的問卷346份,沒有使用過社群網站的問卷47份,

無效問卷7份(如:重複勾選、答題方式不正確)。針對所得數據之分析,本研究歸 納出以下結論:

(1) 國中男性學生平均每個禮拜使用電腦的時數為4-7小時,高於國中女性學生平均 時數1-4小時。

(2) 國中七年級學生在認知易用性這個構面事後檢定結果小於八年級、九年級學生,

顯示七年級學生較不在意社群網站介面操作的難易程度。

(3) 八年級學生在「認知有用性」、「使用態度」、「行為意圖」、「溝通功能」、

「網誌功能」、「相簿功能」、「影音功能」七個構面事後檢定結果大於七年級、

九年級,可見八年級學生最在意社群網站的有用程度及各項功能表現。

(4) 不同的家長態度在「平均每個禮拜使用電腦的時數」、「平均每天使用社群網 站的時數」、等二個構面上存在差異,且達顯著水準。

(3)

ii

(5) 受測者因性別不同,在「是否曾使用過社群網站」、「最常使用的社群網站」、

「曾經透過社群網站認識網友」,等三個構面上存在差異,且達顯著水準。

(6) 受測者因年級不同,在「最常使用的社群網站」這個構面上存在差異,且達顯 著水準。檢定發現,八年級學生使用無名小站的人數高於七年級及九年級學生。

(7) 受測者因學業成績表現不同,在「最常使用的社群網站」、「曾經透過社群網 站認識網友」、「家長態度」,等三個構面上存在差異,且達顯著水準。檢定 發現,成績表現屬於中等的學生最常使用無名小站,成績表現屬於中等的學生 也最常透過社群網站認識網友。

(8) 受測者因家長態度不同,在「是否曾使用過社群網站」、「曾經透過社群網站 認識網友」,等二個構面上存在差異,且達顯著水準。家長對學生使用網路態 度為限制者,使用社群網站的比例最高,透過社群網站認識網友的人數也最多。

(9) 溝通功能、網誌功能、影音功能三個構面會正向影響認知易用性。

(10) 溝通功能、網誌功能、相簿功能、影音功能、四個構面會正向影響認知有用性。

(11) 認知易用性會正向影響認知有用性。

(12) 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二個構面會正向影響使用態度。

(13) 認知有用性及使用態度二個構面會正向影響行為意圖。

關鍵字:社群網站、TAM(科技接受模式)、網路使用行為

(4)

i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have started to access the World Wide Web, Internet usa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leisure activities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mong the many various Internet activities, the most popular ones that attract young users are websites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SNS).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networking, which are defined as external variables (such as features of communication, blogs, photo albums, and video/audio) would affect the two essential variables of the model, Perceived Usefulness (EOU)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PU), which whether would in turn influence the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AT)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BI)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A survey was administered to 400 students from twelve classes of seventh, eighth, and ninth grades in a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Seven were withdrawn from the study due to incorrect marking. 346 reported the experience of using th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and Forty-seven did not.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the study shows as follows:

(1) High school male students spend a higher average of 4-7 hours per week on the Internet than high school female students’ 1-4 hours.

(2) Compared to eighth and ninth graders, seventh graders have lower ratings of the PU. This suggests that seventh graders are less concerned with the degree of easiness of the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 designs.

(3) Eighth graders scored higher than the seventh and ninth graders on the aspects of EOU, AT, BI and features of communicating, blogs, photo albums, and

video/audio. This suggests that the usefulness and functions of the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are the factors eighth graders value the most.

(5)

iv

(4) Survey respondents report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al attitudes toward their use of Internet on aspects of “average hours spent on the computer per week” and “average hours spent on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per day.”

(5)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gender regarding aspects of “whether having used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the most visiting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and “having made friends via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6)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rade levels were found for “the most visiting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eighth graders use Wretch more than seventh and ninth graders do.

(7) Survey respondents of different academic grad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spect to “the most visiting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having made friends via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and “parental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8)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with average grades are most in favor of Wretch and are most likely to meet friends through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as well. Notable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whether having used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and “whether having made friends via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among the survey respondents when taking parental attitud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with parental control of the Internet actually visited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the most often and, most likely met friends via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9) Three features of communication, blogs, and audio/video positively impact the PU.

(10) Four features of communication, blogs, albums, and audio/video positively impact the EOU.

(6)

v

(11) The PU positively influences the EOU.

(12) Both aspects of PU and EOU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AT.

(13) Both the EOU and AT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BI.

Key words: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Network Use Behaviors

(7)

vi

誌 誌

誌 誌 謝 謝 謝 謝 辭 辭 辭 辭

雖然畢業典禮當天是 35 度的艷陽,我堅持脫下厚重的碩士服和碩士帽,換穿在 六十歲老母的身上。從小到大,只有小學畢業的她,總是在我尋求幫助和意見的時候 回答我說:「妳自己想啦!你書讀的比我還多,我沒妳巧啦!」我曾經無數次地抱怨,

但現在 40 歲的我卻開始懂得感恩父母從小的放手。「只能靠自己」這個念頭,是這 些年來我在社會上不畏挫折、奮發向上的動力。就是這些少年時代父母灌溉的養分,

訓練出我獨立、堅毅的性格,於是我咬著牙為了碩士學位堅持了兩年。

是我的偉大的媽媽替我照顧年幼的兒子,讓我一整年能夠安心地在每個假日到台 中去修學分,也是她幫我煮三餐、洗衣服、拖地板,讓我總是毫無後顧之憂的交代一 聲:「媽!你幫我顧小孩,我去圖書館寫作業。」事業和課業都需兼顧的我,每晚回 到家總是有熱騰騰的飯菜和洗得的香噴噴的兒子等著。我一定要我的媽媽與我分享這 份榮耀,沒有小學畢業的她含辛茹苦,就沒有今天穿著碩士袍高興照相的我。

我希望死後的世界真的有天堂,這樣天上的亡父就可以看到我和媽媽穿著碩士袍 快樂的景象。從小他總是對著我說:「我們李家從來都沒出過一個大學生,希望我阿 如是第一個。」所以我努力的考大學,果然成了家族的第一個大學生,即使爸爸三番 兩次要我繼續深造,年輕的我認為自己已經完成父親的心願,而斷然拒絕投身職場。

唸書要一氣呵成,就是當初我沒有聽爸爸的話,所以這個學位晚來了 15 年,我終於 了解爸爸的苦心。我抬頭仰望天空,在另一個世界的父親不知道有沒有看到他的阿如 現在是全家族第一個碩士?爸!我也多希望你能穿上我的碩士服和碩士帽,女兒感謝 你從小一路的栽培,你到底聽到了嗎?

小姪女出生之後,媽媽為了照顧小孫女也為了讓我安心早日完成論文,於是在今 年 4 月把三歲半的兒子帶回娘家照顧。雖然和兒子分隔兩地,但是我一點都不擔心,

我知道弟弟和弟媳會替我好好照顧他,果然兒子總是在電話那頭興奮的炫耀:「阿舅

(8)

vii

帶我去麥當勞耶,或是舅媽今天送玩具給我喔……」。每次回娘家和兒子道別的時候 告訴總是這樣安慰他:「乖~等媽媽畢業就帶你回家!」終於媽媽畢業了,兒子興奮 的戴著媽媽的碩士帽照相。感謝乖兒子小明禓的配合,讓媽媽可以自私的為了學業把 你丟下,從今以後媽媽保證:去哪裡都會帶著你,再也不會放你一個人了!

彰化的妹妹自己都是三個孩子的媽了,通電話時還常常貼心的交代:「你如果晚 上去新竹讀書,明禓若沒人顧,帶來彰化我幫你顧幾天又沒要緊。」每次回娘家時阿 咪和姨丈都不忘替兒子帶上好吃的零食和新玩具,就是溫暖的親情在背後支撐著我,

所以我時時提醒自己一刻也不得懈怠。

每一次回婆家,公婆總是體貼的說:「小孩如果沒有人顧,就把他送回卓蘭來,

我們可以幫忙照顧」,然後耳提面命的交代老公要多多體諒、多幫忙分擔一些家務,

別讓我為了其他鎖事煩心!有幸能夠成為他們的媳婦,我上輩子一定有造橋鋪路吧!

常常書桌邊會放上一杯熱熱的茶,而我連頭也不抬的淡淡說聲謝謝,繼續埋頭苦 思。最愛我、最疼我的那個男人只會在我眉頭深鎖、唉聲嘆氣的時候,笑笑的說:「我 請你去吃麻辣火鍋啦!」要不就是:「等一下我請你吃鹹酥雞!」只有他瞭解口腹之 慾的滿足可以稍稍安慰我煩躁的心。畢業典禮當天,他背著沈甸甸的單眼相機和 DV,

在 35 度的高溫跟著我跑上跑下,做我的隨身攝影師,拍下我和家人、同學的珍貴畫 面,他總是這樣在我身旁默默守候和支持。就是情感的滿足讓我無怨無悔為了學位、

為了加薪輿論文奮戰,因為我希望我和這個男人的家能夠更好。

人和人之間或許真的有所謂的磁場,我何其幸運,找到一個磁場能夠與我契合的 指導教授羅家駿老師,或許年齡相仿的緣故,羅老師體貼我必須兼顧學業與家庭的辛 苦,每一次為了學校、家庭跟老師請假的時候,老師總是二話不說體諒的點頭同意。

每個星期一組員們和老師的 meeting ,不像其他老師們的距離和嚴肅,辦公室裡總是 充滿歡樂、笑聲不斷。即使每個星期一都是拖著疲憊的身軀開車前往新竹,但是老師 的體諒和幽默,讓這趟的求學之路不再是那麼的崎嶇。一年來,跟著羅老師的步伐,

我終於走向了今天的康莊大道,是老師辛勞的指導和陪伴,才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

(9)

viii

間完成論文拿到學位,終於我可以回歸家庭了,終於我們一家三口要團聚了,恩師一 年來對我的照顧與包容,學生致上最誠摯的感謝!

認識了許多有情有義的好朋友是求學過程中的另一個收獲,永遠的班代文忠從不拒 絕我的任何求救,組長宗翔雖然每次都抱怨考試成績輸給大家,但總在考前無私的分 享筆記和重點,年輕聰明的惠瑄總不吝嗇的把她的論文心得與老姊姊分享,從豐原共 乘的文鳳、美玲,還好一路上有你們生活點滴的嘻嘻笑笑,這一個小時的車程似乎不 再那麼遙遠。還有辦公室裡的好同事麗娟、芙蓉、素娥,在我每個星期一下午請假前 往新竹的空檔,是你們做我的職務代理人,幫我照顧班上的學生。

兩年似乎一轉眼就過去,這段日子有太多人對我的包容及體諒,即使誌謝辭已經 快寫滿了三頁,還是無法完整表達我的感動和感謝,最後,僅將我的研究成果獻給我 摯愛的家人、朋友、同事及天上的亡父,謝謝您們!!

靜如 謹敬 2011 年 6 月

(10)

ix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動機 ……… 5

1.3 研究目的 ……… 6

1.4 研究流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2.1 國中學生使用網路現況 ……… 8

2.1.1 國中學生使用網路比例 ……… 8

2.1.2 每週上網時間 ……… 8

2.1.3 使用網路的動機 ……… 9

2.2 社群網站 ……… 10

2.2.1 社群網站的定義 ……… 10

2.2.2 社群網站的分類 ……… 11

2.2.3 社群網站的經營 ……… 12

2.3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 ……… 14

2.3.1 社群網站瀏覽動機 ……… 14

2.3.2 青少年使用社群網站之相關研究 ……… 15

2.3.3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現實人際互動之相關研究 ……… 15

2.4 科技接受模式 ……… 17

(11)

x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0

3.1 研究架構 ……… 20

3.2 研究假說 ……… 22

3.3 研究方法與步驟 ……… 23

3.4 問卷設計 ……… 23

3.5 研究對象 ……… 24

3.6 研究工具 ……… 24

3.7 資料分析方法 ……… 25

3.8 問卷前測 ……… 2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論

……… 28

4.1 問卷回收情況 ……… 28

4.2 樣本資料說明 ……… 28

4.3 信度分析 ……… 31

4.4 獨立樣本 t 檢定(t-test) ……… 32

4.5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 33

4.6 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 ……… 39

4.7 路徑分析 ……… 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6

5.1 結論 ……… 46

5.2 研究建議 ……… 49

(12)

xi

5.3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 50

參考文獻

……… 53

附件一 國中學生使用社群網站行為之分析研究卷

……… 59

(13)

xii

表 目 錄

表 1-1 2010 年 5 月網站到達率排名 ……… 2

表 1-2 網友參加虛擬社群的動機 ……… 3

表 1-3 網友通常在虛擬社群中進行的行為 ……… 3

表 1-4 2010 年 5 月社群網站到達率排名 ……… 4

表 1-5 2009 年 11 月不同年齡族群對產業類別的傾向程度排名 ……… 5

表 2-1 青少年一週媒體使用時間 ……… 8

表 4-1 問卷抽樣樣本數及有效回收樣本狀況表 ……… 28

表 4-2 個人基本資料分析表 ……… 28

表 4-3 信度分析結果 ……… 31

表 4-4 不同性別的學生對社群網站接受模式之差異分析摘要 ……… 32

表 4-5 不同年級的學生對社群網站接受模式之差異分析表 ……… 34

表 4-6 不同學業成績的學生對社群網站接受模式之差異分析表 ………… 36

表 4-7 不同家長態度對社群網站接受模式之差異分析表 ……… 38

表 4-8 不同性別對社群網站接受模式之卡方檢定 ……… 40

表 4-9 不同年級對社群網站接受模式之卡方檢定 ……… 40

表 4-10 不同學業成績對社群網站接受模式之卡方檢定 ……… 41

表 4-11 不同家長態度對社群網站接受模式之卡方檢定 ……… 41

表 4-12 溝通功能、網誌功能、相簿功能、影音功能對認知易用性之複迴歸分析 ……… 42

表 4-13 溝通功能、網誌功能、相簿功能、影音功能對認知有用性之複迴歸分析 ……… 43

表 4-14 認知易用性對認知有用性之複迴歸分析 ……… 43

(14)

xiii

表 4-15 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對使用態度之複迴歸分析 ……… 43 表 4-16 認知易用性、使用態度對行為意圖之複迴歸分析 ……… 44 表 4-17 研究假說結果彙整表 ……… 45

(15)

xiv

圖 目 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7

圖 2-1 TAM 模型圖 ……… 19

圖 3-1 研究架構 ……… 21

圖 4-1 路徑分析圖 ……… 44

(16)

1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1.1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紀是個高度資訊化的時代,隨著電腦網路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的發展,網 際網路(Internet)提供多元豐富的服務及各式各樣的功能,不僅帶動全球使用人口大 幅成長,更 已 成 為 許 多 現 代 人 生 活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份。根據資策會(FIND;

Foreseeing Innovative New Digiservices,2010)的統 計 , 台 灣 地 區 2010年 第 1季 經 常 上 網 人 口 為 1,068萬 人 , 上 網 普 及 率 達 到 46%。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TWNIC(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2010)調查至 99年 1月 為 止,介 於 12 到 14歲 的 上 網 使 用 比 率 達 到 100%。由 此 可 知 網路使用人口現今不僅呈現低齡化 的現象,更日漸滲入青少年生活的各個層面,而使 用 網 際 網 路 也 成 為 目 前 國 中 學 生 最 重 要 的 休 閒 活 動 之 ㄧ 。

隨著上網行為的日益普及,不論是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或是討論區,都成為 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溝通媒介。在眾多網路使用行為當中,近來大為風行且特別受 到年輕族群歡迎的就是 SNS (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網絡服務 ) 網站,根據《數 位時代》雜誌調查的台灣百大網站排行榜,2010 年的冠軍仍然是由 2009 年的榜首「無 名小站」連莊,新竄起的「Facebook」則僅以非常微小的差距緊追在後。2009 年排 名第二的「雅虎奇摩」則落後退至第三,其中「社群」就是攪動台灣百大網站排行榜 最大的力量。2010 年的榜單裡,社群網站共有二十五家入榜,佔整體名單的四分之 一。而快速席捲台灣的中文版「Facebook」應該是其中最具發展潛力及代表性的新起 之秀,從 2008 年 6 月 「 Facebook」開 始 提 供 中 文 版 服 務 之 後 , 短 短 兩 年 的 時 間, 會 員 人 數 已 突 破 650 萬 人 ,實力之堅強實在無法令人小覷。

社群網站除了早期可提供如上傳照片至相簿裡、留言等等的基本功能之外,最近 社群網站還新增許多應用程式,如影音分享、線上即時聊天、遊戲等等,且可透過電

(17)

2

子信箱帳號搜尋朋友,種種人性化的功能,使得社群網站成為了目前網友們喜愛的交 流平台。表 1-1 顯示 2010 年 5 月社群的到達率為 92.03%,只比排名第一的入口網站 落後了 6.22%。

表 1-1 2010 年 5 月網站到達率排名

排 名 內 容 類 別 到 達 率

1 入口網站 98.25%

2 社群 92.03%

3 其他網路 84.73%

4 搜尋引擎 81.91%

5 個人網路服務 79.54%

6 線上影音 78.51%

7 新聞 68.85%

8 購物中心 68.73%

9 軟體 65.17%

10 政府行政 64.52%

(資料來源:InsightXplorer 創市際『ARO 網路測量研究』,研究期間:2010 年 5 月)

為了解網友使用虛擬社群網站的需求與動機,創市際在 2010 年 5 月透過 IX Survey 網路問卷系統,針對台灣地區 10 歲以上的網友進行調查,表 1-2 發現,網友 參與虛擬社群的動機如下:「可與虛擬社群的同好,一同交流心得/意見/生活點滴」

(57.8%)、「我於購物前,會參考虛擬社群裡的意見」(49.6%)、「喜歡到處參與虛擬 社群活動」(26.5%)、「喜歡交朋友」(25.7%)。另外,由表 1-3 可知網友最常在虛擬

(18)

3

社群進行的活動以「閱讀文章(爬文)/心得」(71.9%)的比例最多,其次是「蒐尋/瀏 覽資訊」(59.9%),第三名則為「與其他成員互動(回文/討論/Email)」(41.9%)。由此 可知,虛擬社群網站所提供的資訊交流與社交互動之兩大特性是最受網友們青睞之功 能。

表 1-2 網友參加虛擬社群的動機

網 友 參 加 虛 擬 社 群 的 動 機(複選) 比例

可與虛擬社群的同好,一同交流心得/意見/生活點滴 57.8%

我於購物前,會參考虛擬社群裡的意見 49.6%

喜歡到處參與虛擬社群活動 26.5%

喜歡交朋友 25.7%

我於購物後,會分享自己的購買/使用心得 21.4%

其他 1.1%

(資料來源: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2010.5)

表 1-3 網友通常在虛擬社群中進行的行為

網友通常在虛擬社群中進行的行為(複選) 比例

閱讀文章(爬文)/心得 71.9%

搜尋/瀏覽資訊 59.9%

與其他成員互動(回文/討論/Email) 41.9%

發表文章/心得 41.1%

其他 0.3%

(資料來源: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2010.5)

(19)

4

表 1-4 可看出 2010 年 5 月台灣網友到達率最高的社群網站是「無名小站」,其 次是「Facebook」,第三名則由「痞客邦」奪得。

表 1-4 2010 年 5 月社群網站到達率排名

排 名 網 站 網 域

2010/05 到達率

2009/05 到達率

到達率 成長比例

1 無名小站 81.48% 78.93% 3.23%

2 Facebook 74.19% 10.52% 605.23%

3 痞客邦 57.53% 49.76% 15.61%

4 Xuite 51.01% 41.61% 22.59%

5 Yam 天空部落 46.08% 40.51% 13.75%

6 Windows Live Spaces 26.93% 23.06% 16.78%

7 優仕網 25.87% 13.89% 86.25%

8 噗浪 18.66% 7.82% 138.62%

9 地圖日記 18.40% 10.96% 67.88%

10 樂多 15.89% 14.73% 7.88%

(資料來源:InsightXplorer 創市際『ARO 網路測量研究』,研究期間:2010 年 5 月)

表 1-5 顯示不同年齡網友對不同網站類型的傾向程度,19 歲以下網友偏好社交

、論壇等互動討論的網站;20-29 歲族群對資料交換、休閒與生活等類型網站較感興 趣;30-39 歲族群則重視理財、3C 產品與購物網站;而 40 歲以上族群偏好銀行類型

(20)

5

網站,且更傾向於使用政府行政與新聞、軟體網站類型。

表 1-5 2009 年 11 月不同年齡族群對產業類別的傾向程度排名

排 名 19 歲以下 20-29 歲 30-39 歲 40 歲以上

1 社群 檔案交換 銀行 銀行

2 論壇 論壇 3C 產品 政府行政

3 教育機構 教育機構 生活資訊 3C 產品 4 入口網站 休閒遊戲 搜尋引擎 ISP 5 線上影音 休閒生活 其他經濟 其他經濟 6 檔案交換 生活資訊 購物中心 新聞 7 休閒遊戲 線上影音 入口網站 購物中心 8 搜尋引擎 個人網路服務 社群 軟體 9 個人網路服務 其他經濟 電信 入口網站

10 軟體 社群 政府行政 電信

(資料來源:InsightXplorer 創市際『ARO 網路測量研究』,研究期間:2009 年 11 月)

1.2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動機 動機 動機 動機

根據表1-5 可以得知19歲以下網路使用者最傾向使用社群網站,對於國中學生目 前實際參與社群網站的狀況為何,以便提供教師、家長訂定輔導學生之方針,為本人 進行此研究的第一個動機。

以往針對國中學生使用網路方面的研究多以探討其對課業表現之影響或是關於

(21)

6

人際關係,鮮少探討國中學生接受網路資訊的關鍵因素;本研究採用TAM為理論基 礎,以問卷進行調查,藉此瞭解國中學生對於使用社群網站的態度與意向,以提供國 中教師瞭解並正確輔導學生參與網路社群之參考。此為本研究的第二個動機。

1.3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與問題,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1) 瞭解國中學生目前使用社群網站的現況。

(2) 瞭解國中學生對社群網站的接受程度。

(3) 探討社群網站的外部因素(溝通功能、網誌功能、相簿功能、影音功能)對國中 學生選擇社群網站的影響。

(4) 瞭解國中學生對於社群網站的使用態度。

(5) 瞭解國中學生使用社群網站的行為意圖。

(6) 提供國中教師輔導學生使用社群網站之參考。

1.4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首先思考研究問題的方向,再從期刊及文獻資料中蒐集研究問題的相關資料,

,並從資料中訂定研究問題及研究目的,編製研究問題的相關問卷,以問卷調查的方 式進行探討。回收與整理研究問卷後以 SPSS 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與假說驗證,並歸 納整理出結果,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流程圖如圖1-1所示。

(22)

7

圖1-1 研究流程圖 確定研究方向與主題

文獻蒐集與探討

建立研究架構

編寫問卷

問卷實施

資料分析

資料整理與歸納

結論與建議

(23)

8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2.1 國中 國中 國中 國中學 學 學 學生使用網路現況 生使用網路現況 生使用網路現況 生使用網路現況

2.1.1 國中學生使用網路 國中學生使用網路 國中學生使用網路 國中學生使用網路比例 比例 比例 比例

根據TWNIC調查,截 至 2010年 1月 止,台灣地區上網人口數已達14,669,915人。

從過去研究中發現,網路使用者的平均年齡有呈年輕化趨勢(張仁獻,2003)。而依據 TWNIC所提供的數據,以99年台灣地區上網民眾年齡別來看,「12-14歲」及「15-19 歲」上網比率高達佔100%,根據研究(張仁獻,2003)顯示,國中學生使用網路的 年資、使用時數、次數等部份都已逐漸和中學生、大學生相似。網路使用者的年齡正 逐年下降,在未來國中甚至是國小學童都有可能晉身為網路使用者的主力族群。

2.1.2 每週上網時間 每週上網時間 每週上網時間 每週上網時間

根據李明濱、陳坤波(2004)引用自台北市少輔會調查的結果發現,台北市年滿 12歲至18歲的青少年有34.9% 每週上網時數為3-9小時,33.6% 每週上網時數超過 9 小時。富邦文教基金會委託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策劃執行的「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 用行為研究調查」(表2-1)顯示,網路是目前青少年認為最重要的媒體,其次才是 電視、手機、報紙、雜誌、廣播;該研究發現,青少年一週使用網路的時間最長(16.1 小時),其次是看電視(15.36小時)、手機(4.94小時)。

(24)

9

表2-1 青少年一週媒體使用時間

項 目 個數 平均數(小時) 標準差 網 路 一 週 1645 16.10 15.99 電 視 一 週 1645 15.36 12.48 手 機 一 週 1645 4.94 11.67 廣 播 一 週 1645 3.24 7.72 報 紙 一 週 1645 2.14 2.86

雜 誌 一 週 1645 1.95 3.48 (資料來源: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 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

2.1.3 使用網路的動機 使用網路的動機 使用網路的動機 使用網路的動機

依據文獻歸納結果,本研究將國中學生使用網路的動機區分如下:

(1) 取得新知

透過網路的使用及討論,使用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獲得目前最新的訊息,以作為 和同儕聊天的話題,因此網路已成為青少年獲取新知的管道(蕭銘鈞,1998)。

(2) 取代傳統聯絡方式

即時通、MSN、網路聊天室等功能,取代了傳統的書信、電話,不但節省時間 也為緊湊的生活步調提供更便利的溝通方式。

(3) 休閒娛樂

青少年使用網路的動機,多半是為了打發時間或當作娛樂的工具(劉守信,2000)

。陳佩庭(2008)針對台東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所做的調查發現,有 71%的學生表示,

(25)

10

上網的主要目的是因為可以「打發時間」。

(4) 發表自己的意見

網路世界真實難辨,而匿名的特性可以讓使用者毫無顧忌的在虛擬世界發表自己 的看法,使用者可以自由自在表現自己的創造力。張仁獻(2003)的研究顯示,發表 意見是吸引青少年上網的主要動機之一。

(5) 認識新朋友

網路創造了許多交友的管道(例如:即時通、聊天室、MSN),因此青少年可 以在網路世界結交來自各地、各式各樣的新朋友,江南逸(2003)研究發現,青少年 上網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為了結交朋友。廖思涵(2006)的研究也發現,有 10.34%

的國中學生上網的主要動機為結交朋友。

2.2 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

2.2.1 社群網站的定義 社群網站的定義 社群網站的定義 社群網站的定義

Rheingold (1993)提出了「虛擬社群」的概念,源自於電腦中介傳播所建構而成的 虛擬空間(cyberspace),當虛擬空間裡有足夠數量的群眾,在網路上進行了足夠的討 論,並付出足夠的情感,就足以發展人際關係的網路。學者Catherine et al. (2002)將虛 擬社群定義為由一群擁有相同興趣與想法的人,持續的利用網路上某個場所或網路工 具互相交流、傳播訊息所形成的團體。構成虛擬社群的第一個要件就是必須透過網路 空間之管理與運作機制,例如網路協定(protocol)、服務方式、相關規範(江嘉軒,

2004);此社群尚需要一群與自己有相同興趣、見解的使用者,透過網路上互動的溝 通模式,能夠對相當深度及意義的主題進行討論,此為構成虛擬社群的第二個條件 (Coate,1998;引述自連征忠,2002)。

(26)

11

劉穎潔(2000)於研究中指出「社群網站」這個名詞源自於美國的網際網路業界,

原文是virtual community,意思是將一群擁有相同興趣、性向、癖好,或同樣工作領 域的人透過網路的方式,將他們連接起來,使大家可以互相交換資訊。張耿益(2000) 提到虛擬社群真正的意義是它把人們聚集在一起,提供一個自由生動的交往環境,人 們從社群持續的互動,從而創造一種互信與了解的氣氛。Balasubramanian 和Mahajan (2001)則指出虛擬社群是:(1)一群人的集合體、(2)成員間有某種程度上之關聯、(3) 成員彼此於虛擬空間中進行互動、(4)有社交關係的存在、(5)成員間分享彼此的興趣,

且虛擬社群通常是因某目而存在。

因此,虛擬社群是建構在虛擬的網路環境之下,使用者不需要特定的聚會時間或 實體的聚會地點,只要一群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經驗的人(如:學生、上班族、女 性、男性) 或是學有專精的人士(如:電腦工程師、會計師),利用各種電子網路(BBS、

ICQ、Internet),以電子郵件、新聞群組、聊天室或論壇等方式組成社群,讓成員可 以相互進行溝通、交流、並分享資訊(連征忠,2002;張瀚仁,1999)。

2.2.2 社群網站的分類 社群網站的分類 社群網站的分類 社群網站的分類

綜合各家學者的意見,本研究將社群網站的分類加以整理如下:

(1) 依存在性質區分 (Blanchard and Horan,1998) 1. 以實體為基礎

在較傳統的社區或某些具有實際關係的群體上,建立電子聯繫的管道,譬如將某 城鎮的訊息、學校或是社區的公告放在網路上,例如: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

2. 以興趣為基礎

此類社群成員間可能從未謀面,彼此之間的互動也可能僅限於感興趣的主題上。

例如:Baby Home親子網。Romm and Plisjin (1997)認為虛擬社群的成員經由電子的媒

(27)

12

介建立社群的活動現象,完成分享資訊、穩定成長、忠誠、信守承諾與相互溝通。

(2) 依參與者需求區分 (Hagel and Armstrong,1997)

1. 興趣社群 (Community of interest)

主要為具相同特定興趣之族群所組成,大多數的人皆有一些特別熱衷的興趣或嗜 好,例如運動、旅遊… 等,社群成員彼此交流討論並交換特定議題之資訊,彼此之 間具有密切的互動關係。

2. 關係社群 (Community of relationship)

關係社群為聚集具特定生活經歷的人,例如以宗教、健康… 等為主題所建立的 社群。當生活中產生了某些不同的、嶄新的經歷時,人們渴望與具有相同經驗的人交 流與分享,提供他們紓解生命中的不幸遭遇,或讓同病相憐的人可以互相鼓勵,社群 成員們能藉由網路分享個人經歷,以建立彼此關係。

3. 幻想社群 (Community of fantasy)

使用者可以在網路虛擬的世界裡扮演任何幻想中的角色,這類社群為社群成員創 造的虛擬環境,滿足了人們逃離現實的需求,成員在無限的想像空間中可隨心所欲地 扮演各種角色藏匿現實,例如:武士、公主、精靈… 等,以進行線上交談及遊戲, 不 僅滿足了人們幻想的渴望並可以達到娛樂之目的。

4. 交易社群 (Community of transaction)

交易社群主要目的為商品與服務交易之促進,社群成員們彼此間傳遞產品或服務 的品質、價格…等,社群成員可藉由社群提供之訊息確實的找出買方或賣方。

2.2.3 社 社 社 社群網站的經營 群網站的經營 群網站的經營 群網站的經營

早期的學者指出經營成功的網站必須具備4C要素(王勝宏,2000),說明如下:

(28)

13

(1) 內容 (content):提供關鍵且廣泛的資訊內容及公司產品的相關資訊。

(2) 電子商務 (commerce):獲利來源為廣告、產品銷售,期望能持續吸引上網者到訪。

(3) 客製化 (customization):提供個人化新聞、常用搜尋紀錄、特殊事件提醒、個人 化郵件功能…等服務。

(4) 社群 (community):包括討論區、個人行事曆、電子佈告欄與電子郵件功能…等 服務。

使用者參與人數亦被認為是影響社群之成功因素(Chan et al,2004;Armstrong and Hagel,1996)。國內學者指出,社群具聚集人群之特性(葉乃菁,2002)。因而造 成滾雪球效應(羅家德,2000;葉乃菁,2002),當使用者人數突破關鍵多數後,其 價值與人數將呈倍數成長。人們一旦加入了社群網站,下一步要提升的就是他們的參 與程度,期望會員能夠常常回來使用並長時間逗留,強化成員與社群之間的互動關 係,使得成員對社群產生認同感,而能更進一步建立忠誠度。社群網站的經營模式有 五個基本要素,說明如下:

(1) 獨特的宗旨

每個社群都有其特定的宗旨。如此,潛在的會員才能瞭解他們可以在社群裡找到 哪些資源,而社群組織者也才知道應該提供哪類的資源以滿足會員需求。

(2) 整合內容和通訊的能力 (3) 重視會員創作的內容

(4) 接觸競爭的出版者和廠商的機會 (5) 商業導向

學者Harold (2006)認為以現今的網路環境,一個成功的社群網站必須要具備下列 七個條件:

(29)

14

(1) 該網站相當幽默,能令訪客哈哈大笑。

(2) 該網站提供有用的免費服務。

(3) 該網站是線上雜誌或報紙。

(4) 該網站以部落格的形式發表見解。

(5) 該網站提供實用的資訊。

(6) 該網站販售熱門的產品或服務。

(7) 該網站服務一個社群或提供溝通工具給該社群。

2.3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

2.3.1 社群網站瀏覽動機 社群網站瀏覽動機 社群網站瀏覽動機 社群網站瀏覽動機

Vroom (1964)將動機定義成源自於工作結果、價值、工具性聯結強度、與期望

等變數間的關係,是人們為了得到他們所想得到的酬賞而做的努力。Keller (1983)則 將動機定義成重要且直接的行為,也就是說當人們面臨獲得或避免某種經驗或目標時 所做的選擇。

美國心理學家Maslow (1943)發表的「需求層級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

指出人類有五個需求層次,當低層次的需求達到某種程度的滿足之後,再逐步追求高 層次的需求。

(1) 生理需求層次:如食物、空氣、水等基本生存需求,以維持生命與生理基礎,這 些需求若未達到滿足,則其他需求將不會出現。

(2) 安全需求層次:生理需求滿足之後,個體會為了避免生命的危險而解決環境的威 脅,以保護自己能安全生存;包括生命、經濟與心理的安全。

(3) 歸屬感與愛需求層次:包括愛與被愛,以及被同儕接受的需求。對多數人而言多

(30)

15

半來自於家庭或工作職場上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能為一個群體所接受。

(4) 自尊需求層次:這種需求是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與尊敬,也就是希望獲得自尊與 他人尊重。

(5) 自我實現需求層次:發揮個人內在潛能以及獨特的個性,以得到最高的自我發展。

網路使用者在瀏覽網站時,多半希望自己的疑惑能獲得解答(生理需求),當資訊 得到滿足時,使用者將願意再次使用進而成為該網站的愛用者(歸屬感),此時他們也 會嘗試與他人分享資訊並 相互交流(自尊需求),當其他人因他的幫助而解決問題時

,網路使用者會因此獲得自我滿足的成就感(自我實現需求)。

2.3.2 青少年使用社群網站之相關研究 青少年使用社群網站之相關研究 青少年使用社群網站之相關研究 青少年使用社群網站之相關研究

青少年的發展正值「尋求認同」的階段,也是個體社會化的關鍵時期,(鄭和鈞、

鄧京華,1995),社群網站擁有許多能夠吸引高中學生的特質:不僅提供了快速便捷 的溝通管道,使用者可隨時參與及更新個人資料,也可即時瞭解朋友們的狀態,因此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再因為現實的外在環境而造成壓力;透過社群網站使用者可以認 識不同類型的網友,也可以更輕易的與陌生人發展出新的人際關係(黃厚銘,1997;

鄭國威,2005;陸美如,2008)。

社群網站提供各種功能,如網誌、相簿、影音、好友連結、遊戲、留言與即時動 態…等,相簿及影片功能,提供了大量的視覺圖片;虛擬的遊戲模擬真實世界的情況,

例如讓許多人為之瘋狂的Facebook「開心農場」遊戲。即時動態與通訊的功能,可以 讓使用者和多人在同一時間聊天。不僅滿足了使用者的好奇心與新鮮感,更滿足了他 們「尋求自我認同」、「休閒活動」和「同儕團體支持」等需求,因此有越來越多高 中生將使用網路的時間投注於社群網站當中。因此使用社群網站,已成為高中學生生 活的一部分(林淳蔭、柯志恩

2009)。

(31)

16

2.3.3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現實人際互動之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現實人際互動之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現實人際互動之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現實人際互動之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1) 青少年的人際互動關係理論

人際關係包括一切與其他人之間可能會發生的關係,也就是我們和周圍的人之間 所產生的關聯,彼此互動,相互影響、依賴,且維持了一段時間(陳皎眉,2004)。

學者 Fromm 指出每個人有與生俱來的「關係需求」,「愛與隸屬」便是人際互動中的 重要關鍵,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與人互動及獲得關懷(邱美華,2008)。對青少年而言,

人際關係又特別重要,楊國樞(1984)曾提出,有兩種關係對青少年尤其影響深遠,

一種是與父母、師長的人際關係,另一種則是與朋友、同學的人際關係,當中他們最 看重與同儕之間的關係(黃德祥,1997;張春興,2001;陳皎眉,2004;王雪貞等譯,

2006)。

(2) 網路人際互動與現實人際互動

青少年階段需要建立強烈的自我認同及發展有意義且親密的關係,若家庭氣氛不 和諧,或是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認同的滿足,如此青少年就很容易為了逃避這些現 實壓力,而轉向虛擬的網路世界(劉玉玲,2005)。於是網路成為他們用來滿足自己、

探索世界以及尋求自我認同的工具。現實的人際互動,雖然存在著較多的限制,但是 透過直接的互動,彼此之間的關係得以建立得較為穩固而長久;而網路上的互動,雖 然突破了在現實中的種種限制,但所建立的關係卻是快速且脆弱的,因為只要一離 線,這些關係就隨之消失了(郭欣怡、林以正,1998;張月瓊,2008)。

因此青少年使用網路的時間愈長,現實的人際互動就會愈少,使得他們無法在現 實生活中與人建立起具有深度的人際關係,而流於膚淺、表面化(Young, 2003;劉 玉玲,2002;張月瓊,2008),而網路交友涉入的程度愈深者,其親子互動的關係則 愈差(黃紹烈,2000)。因此,網路若使用失當,不僅會減少在現實中與人互動的機 會,以致形成愈來愈退縮的性格。

(3) 群網站使用行為與現實人際互動之相關研究

社群網站功能主要包括:可以呈現出個人化的頁面、使用者自訂的朋友網路(好

(32)

17

友連結)、留言板(即時動態訊息)、網誌、相簿、影音、聊天與互動小遊戲。青少 年會使用這些功能,最主要還是希望與他人能常有互動與連結,有研究發現,大多會 使用虛擬社群互動的青少年,個性以開朗的人居多,因為他們高度希望能透過虛擬社 群,來分享更多的自己(陸美如,2008;陳淑鶯,2008)。在人際互動的方面,多數 的網誌使用者傾向於和身邊已熟識的人互動,利用網誌記錄和周遭朋友生活的點滴,

網誌使用者多為現實生活中的朋友轉移到網路上的群聚,使得原本不使用網誌的人,

因為朋友建議或配合朋友等因素,而開始使用網誌(林佳靜,2005)。

2.4 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 ; ;TAM)

1975年學者 Fishbein & Ajzen 提出了「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認為個人的「行為」會受其「行為意向」所影響,而其「行為意向」

又受到「行為態度」及「主觀規範」的影響,將行為科學的研究角度轉向至探討行動 的歷程,有效解釋與預測資訊科技之行為意向。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由Davis (1989)所提出,根 據「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再將原來變數間的關係加以適度的調整,以用來解釋使 用者對於資訊科技的接受程度。Davis在科技接受模式中列出了六大變數,其主要包 括有:(1) 外在變數 (External Variables)、(2) 認知易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PU)、(3) 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EOU)、(4) 態度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AT)、(5) 行為意圖 (Behavioral Intention;BI)、(6) 實際使用行為 (Actual System Use;U)。TAM提出決定態度的兩個因素,即認知有用性和認知易用性,因此 TAM 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內在信念、態度和意向對外在變數影響的探求準則,進 而有效解釋並預測使用者的IT 使用行為。

科技接受模式中的六大變數,說明如下:

(1) 外部變數 (External Variables)

(33)

18

「外部變數」是指其他可能影響個人採用資訊科技的因素,例如使用者的個人差 異、認知信念、系統特性、環境變項等。外部變數並無明確的規範及定位,但卻會間 接地影響到使用者的行為意向與實際使用行為(Davis, 1989)。

(2) 認知有用性 (PU)

「在組織的環境中,使用者對於使用特定的應用系統之後,他/她的工作表現可 以獲得提升的程度。」因此當使用者認知到該系統的有用性程度愈高,則採用系統的 態度則愈正向,這意味著使用者主觀地認為使用此科技對於自己的工作表現及未來是 有正面助益Davis(1989)。

(3) 知認易用性 (PEOU)

「使用者認知到學習、採用系統的容易程度。」當其他條件都一樣時,系統是 否簡單易學,將會影響到使用者接受系統的動機,一個認知較易使用的系統,越可能 被使用者所接受,進而影響使用的行為Davis(1989)。

(4) 使用態度 (AT)

「使用者對使用特定資訊系統的態度」,主要是在使用者使用特定資訊系統之 後,給予該系統正面或負面的感受與評價,而知覺有用性(PU)與知覺易用性(PEOU) 會直接對使用態度造成影響Davis(1989)。

(5) 行為意圖 (BI)

Davis(1986)所提出的TAM 假設資訊系統的使用與否取決於行為意向,而行為意 向是指使用者願意接受特定資訊系統的強度,而決定此行為意向的因素則是由使用者 對系統的使用態度(AT)和知覺有用性(PU)所主導的Davis(1989),因此,人們會因為相 信使用某資訊系統對其工作表現將有助益,而有使用該系統的意願。

(6) 實際使用 (U)

「資訊系統的使用者實際使用的情形」,其受到行為意向(BI)的影響。

(34)

19

圖2-1 TAM 模型圖

(35)

20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章根據前述之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的理論基礎建立研究架構,提出研究假說並 定義各研究構念,再依據研究架構設計問卷並蒐集資料,之後驗證研究假說是否成立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假說,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步 驟,第四節為問卷設計,第五節為研究對象,第六節為研究工具,第七節為資料分析 方法,第八節為問卷前測。

3.1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由於社群網站屬資訊科技範疇,本研究基於以下幾點理由,決定引用TAM作為 研究基礎架構:

(1) TAM是為了瞭解使用者採用資訊科技而形成(Davis,1989),且有許多文獻指出,

TAM可做為研究使用者採用新科技或新服務之理論基礎( Suh, B., & Han, I.,

2002)

(2) 此模式較其他理論更為精簡、易用,且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 (Taylor & Todd,

1995)。

(3) 問卷的設計在信度上可獲得支持,且經過許多學者的探討、實驗與修正,不需要 針對資訊科技不同,而特別製作衡量工具(Adams et al.,1992; Taylor & Todd,

199;Karahanna & Straub,,1999)。

(4) TAM是一個被廣為用來預測和解釋使用者行為以及資訊科技使用的模式,而且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其有效性。(Davis et al.,1989; Igbaria et al .,1997;Venkatesh

& Morris,2000)。

(36)

21

本研究架構主體以TAM為基礎,研究者參考、比較目前國中學生較常使用的社 群網站之後,選定社群網站的四大功能:溝通功能、網誌功能、相簿功能、影音功能 為本研究的外部變數,外部變數定義如下:

1. 溝通功能(如留言版、塗鴉牆):透過自己或朋友的留言版可以留下想說的話,

利用社群網站讓彼此都能看見對方留下的訊息,進而並在上面互動討論。

2. 網誌功能:記錄使用者自己的生活點滴,抒發自己的情緒,網友們可回應網誌以 關心使用者的近況,網誌的管理者也可回覆回應者,成為雙方的溝通橋樑。

3. 相簿功能:使用者可將私人的照片上傳並與其他網友分享,讓朋友們更能瞭解屬 於使用者的生活點滴。

4. 影音功能:使用者可上傳自製的影片,並可搜尋其他網友上傳的影片,強化社群網 站分享和互動的特性。研究架構模型如圖 3-1 所示:

圖3-1 研究架構圖

行為意圖行為意圖 行為意圖行為意圖 溝通功能溝通功能溝通功能

溝通功能

網誌功能 網誌功能網誌功能 網誌功能

相簿功能相簿功能相簿功能 相簿功能

影音功能 影音功能影音功能 影音功能

認知有用性 認知有用性 認知有用性 認知有用性

認知易用性 認知易用性 認知易用性 認知易用性

使用態度使用態度使用態度 使用態度

H1 H2

H3 H4 H5

H7 H6

H8

H9

H10

H11

H12

H13

(37)

22

3.2 研究假說 研究假說 研究假說 研究假說

本研究依據科技接受模式的理論架構,提出下列十三項的研究假說,並加以進行 實證研究。

(1) 依照文獻探討中科技接受模式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外部變數(溝通功能、網誌 功能、相簿功能、影音功能)會影響使用者的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因此本 研究做出下列假設:

假設 1:溝通功能對國中學生接受社群網站的認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假設 2:溝通功能對國中學生接受社群網站的認知易用性有正向影響。

假設 3:網誌功能對國中學生接受社群網站的認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假設 4:網誌功能對國中學生接受社群網站的認知易用性有正向影響。

假設 5:相簿功能對國中學生接受社群網站的認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假設 6:相簿功能對國中學生接受社群網站的認知易用性有正向影響。

假設 7:影音功能對國中學生接受社群網站的認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假設 8:影音功能對國中學生接受社群網站的認知用性有正向影響。

(2) 依照文獻探討中科技接受模式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認知易用性會影響認知有用 性,因此本研究做出下列假設:

假設 9:認知易用性對國中學生接受社群網站的認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3) 依據文獻探討中科技接受模式的相關研究,可以得知認知有用性以及認知易用性 會影響使用態度,因此本研究做出下列假設:

假設 10:認知有用性對國中學生對於社群網站的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

假設 11:認知易用性對國中學生對於社群網站的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

(38)

23

(4) 依據文獻探討中科技接受模式的相關研究,可以得知認知有用性以及使用態度會 影響行為意圖,因此本研究做出下列假設:

假設 12:認知有用性對國中學生對於社群網站的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

假設 13:使用態度對國中學生對於社群網站的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

3.3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以文獻探討、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研究。

(1) 文獻探討

分析國內外相關之文獻,針對國中學生、社群網站與科技接受模式等的研究加以 探討,以作為編制問卷之參考。

(2) 問卷調查

針對九十九學年度台中市立ΟΟ國民中學之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取得學生個人 基本資料、社群網站接受度等資料。最後再根據資料加以分析結果,參考有關文獻,

作成結論,並撰寫報告。

3.4 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

本研究依據前述的章節發展問卷內容,問卷題項共分為五部份,第一部份為受訪 者的基本資料題項,題數為11 題。第二部份為認知易用性量表、第三部份為認知有 用性量表,第四部份為使用態度量表,第五部份為行為意圖量表,本問卷調查是採用 李克特量表進行分析,將李克特量表(Likert-type)的答案轉成非常同意5分、同意4 分、尚可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的等級以進行統計分析。

(39)

24

3.5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中市立ΟΟ國民中學九十九學年度之七、八、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 象,研究母群體及抽樣方式分別說明如下:

3.5.1 母體界定 母體界定 母體界定 母體界定

本研究旨在研究國中學生使用社群網站的行為模式,故本研究以九十九學年度第 一學期就讀於台中市立ΟΟ國民中學之七、八、九年級的國中學生為調查之母群體。

3.5.2 樣本人數與抽樣方式 樣本人數與抽樣方式 樣本人數與抽樣方式 樣本人數與抽樣方式

本研究以班級為單位,為了提高問卷回收率,先拜訪並詢問該班教師是否有意願 協助調查,教師同意後,再發放問卷。共計有12個班級的學生,作為問卷調查的對象。

發放問卷400份,有使用過社群網站的問卷346份,沒有使用過社群網站的問卷47份,

無效問卷7份(如:未完全答題、重複勾選、答題方式不正確)。

3.6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3.6.1 基本資料的填答 基本資料的填答 基本資料的填答 基本資料的填答

本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國中學生使用社群網站行為模式之分析研究問卷」,

內容包含:「基本資料」、「認知有用性問卷」、「認知易用性問卷」、「使用態度 問卷」與「行為意圖問卷」等五個部份。

3.6.2 填答方式 填答方式 填答方式 填答方式

作答方式皆採用李克特量表(Likert-type)五點量表,請填答者就其對社群網站 的認知與意見,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尚可」「同意」及「非常同意」

等五個欄位分別勾選或表示其看法。

(40)

25

3.7 資料分析方法 資料分析方法 資料分析方法 資料分析方法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SPSS18.0 中文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問卷調查與資料 分析,並針對本研究各項假設進行結果驗證。使用分析方法有敘述性統計、信度分析、

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複迴歸分析。此六種分析方式茲分 述如下:

(1) 敘述性統計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

以敘述性統計分析本研究之樣本結構,針對國中學生的個人資料、使用網路行 為、家長態度、學業成績表現…)等各項內容,將問卷結果運用百分比做描述。

(2) 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

信度是指衡量工具的可靠程度,信度分析即是用來衡量李克特式量表尺度的問卷 項目中穩定性或可靠性的分析工具,本研究採用Cronbach 所創的Alpha係數來檢驗問 卷的信度,Cronbach(1951)提出,若Alpha值<0.35,屬於低信度;0.35≦Alpha 值<

0.7,則為可接受的數值;Alpha 值≧0.7,則屬於高信度。本研究藉由問卷的信度檢 測,以瞭解本研究量表的穩定性。

(3) 獨立樣本t 檢定(t-test)

當一個類別變項只有兩個水準的二分變項時,平均數的差異檢定適用於t 檢定。

本研究利用t 檢定檢測,國中學生不同「性別」,對於「平均每個禮拜使用電腦的時 數」、「平均每天使用社群網站的時數」、「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使 用態度」、「行為意圖」、「溝通功能」、「網誌功能」、「相簿功能」、「影音功 能」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4)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是只有一個自變項時,卻能同時對兩個以上的樣本平均數差異 進行檢定的方法。本研究利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測,「年級」、「學業成績」,「家

(41)

26

長態度」、對於「平均每個禮拜使用電腦的時數」、「平均每天使用社群網站的時數」、

「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使用態度」、「行為意圖」、「溝通功能」、

「網誌功能」、「相簿功能」、「影音功能」是否有顯著的差異。若F 值顯著時,再 用Sceffe 法做事後分析,觀察是由哪些類別所造成差異。

(5) 卡方檢定 (Chi-square Test)

卡方檢定主要適用於兩個非連續變項之差異分析。其中獨立性檢定主要在於同時 檢測兩個類別變項之間的關係,亦即探討樣本在兩個依變項上的反應是否彼此有相關 存在或是否互為獨立。本研究利用卡方檢定檢測,「性別」、「年級」、「學業成績」、

「家長態度」對於「是否曾使用過社群網站」、「最常使用的社群網站」、「曾經透 過社群網站認識網友」、「家長對我使用網路的態度」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6) 複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一個顯著的相關係數,只能說明二個變項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關聯,卻無法確定 二個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本研究採複迴歸分析方法,來探討多個自變數與依變數彼 此之間關係之強弱。

1. 外部變數與認知易用性之複迴歸分析

為驗證本研究之假設,以「溝通功能」、「網誌功能」、「相簿功能」、「影音 功能」為自變數,「認知易用性」為依變數,進行複迴歸分析。

2. 外部變數與認知有用性之複迴歸分析

為驗證本研究之假設,以「溝通功能」、「網誌功能」、「相簿功能」、「影音 功能」為自變數,「認知有用性」為依變數,進行複迴歸分析。

3. 認知易用性與認知有用性之複迴歸分析

為驗證本研究之假設,以「認知易用性」為自變數,「認知有用性」為依變數,

進行複迴歸分析。

(42)

27

4. 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使用態度之複迴歸分析

為驗證本研究之假設,以「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為自變數,「使用態 度」為依變數,進行複迴歸分析。

5. 認知有用性、使用態度與行為意圖之複迴歸分析

為驗證本研究之假設,以「認知有用性」、「使用態度」為自變數,「行為態度」

為依變數,進行複迴歸分析。

3.8 問卷前測 問卷前測 問卷前測 問卷前測

問卷前測時間自2010年10月20日至2010年10月29日,以台中市立ΟΟ國中七、

八、九年級學生為前測樣本。發放前測問卷計50份,回收樣本數50份,有效樣本數為 46份,有效回收率為92%。在「認知易用性」量表信度分析中,共計有九個題項,其 Cronbach’s α值係數為0.929,正式問卷的發放全部採用之。「認知有用性」量表信 度分析中,共計有十五個題項,其Cronbach’s α值係數為0.959,正式問卷的發放全 部採用之。「使用態度」量表信度分析中,共計有四個題項,其Cronbach’s α值係 數為0.901,正式問卷的發放全部採用之。「行為意圖」量表信度分析中,共計有四 個題項,其Cronbach’s α值係數為0.867,正式問卷的發放全部採用之。整體而言,

各量表的信度水準均超過Nunnally(1978)所建議可接受之0.70 的水準。

(43)

28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討論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討論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討論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討論

4.1 問卷回收情況 問卷回收情況 問卷回收情況 問卷回收情況

本研究樣本是以台中市立○○國民中學七、八、九年級學生為問卷對象,問卷調 查時間約為兩週,共計發放400份問卷,扣除未完全答題及部份無效問卷(如:重複 勾選、答題方式不正確),共回收有效問卷393份,結果如下:

表 4-1 問卷抽樣樣本數及有效回收樣本狀況表

樣本份數 回收份數 有效份數 無效份數 有效樣本回收率

400 400 393 7 98.25%

4.2 樣本資料說明 樣本資料說明 樣本資料說明 樣本資料說明

本研究針對回收的 393 份有效問卷進行基本資料分析,資料分佈如下:

表 4-2 個人基本資料分析表

問項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七年級 129 32.8%

八年級 139 35.4%

年級

九年級 125 31.8%

男 205 52.2%

性別

女 188 47.8%

是 377 95.9%

家中是否擁有電

腦 否 16 4.1%

(44)

29

是 373 94.9%

家中電腦是否擁

有網路連線 否 20 5.1%

不到 1 小時 104 26.5%

1(含)~4 小時 170 43.3%

4(含)~7 小時 55 14%

7(含)~10 小時 16 4.1%

10(含)~14 小時 6 1.5%

平均每個禮拜使 用電腦時數

14 小時以上 42 10.7%

是 346 88%

是否曾使用過社 群網站(如:MSN、

無名小站、

Facebook...)

否 47 12%

MSN 47 13.6%

無名小站 177 51.2%

Facebook 46 13.3%

我最常使用的社 群網站是

其他(請說明) 76 22%

不到 0.5 小時 127 36.7%

0.5(含)~1 小時 112 32.4%

1(含)~2 小時 55 15.9%

2(含)~3 小時 17 4.9%

平均每天使用 社群網站時數

3 小時以上 35 10.1%

經常 37 10.7%

偶爾 161 46.5%

曾經透過社群網 站認識網友

不曾 148 42.8%

(45)

30

放任 80 20.4%

限制 302 76.8%

家長對我使用網 路的態度是

不允許 11 2.8%

優異 26 6.6%

中等 283 72%

我認為自己的學 業成績屬於

低落 84 21.4%

由表 4-2 可知,有 43.3%的國中學生平均每個禮拜使用電腦的時數達到 1-4 個小 時,更有 10.7%的學生平均每個禮拜使用的時數超過 14 小時以上,因此電腦的使用 在國中階段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根據 Insight Xplorer 創市際針對網友『ARO 網路測量研究』,2010 年 5 月社 群網站到達率排名榜首為無名小站(81.48%),但第二名的 Facebook 僅以些微的差 距(74.19%)落後,根據本研究調查發現,國中學生最常使用的社群網站為無名小站,

使用率佔 51.2%,而 Facebook 的使用率只有 13.3%,顯示無名小站在國中階段的普及 率明顯高於 Facebook,根據研究者觀察,Facebook 的使用者大多是先接觸 Facebook 所提供的遊戲之後才擴大使用 Facebook 的次數,而國中學生必須整天待在學校,且 有龐大的升學壓力,大多數的父母(76.8%)對於國中學生使用網路的狀況則是採取 限制的態度,因此國中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及設備可以隨時參與 Facebook 的遊戲,

於是相較於其他年齡層的使用者,Facebook 在國中階段的流行程度明顯低於整體比 例。也或許無名小站優先於 Facebook 出現,或是無名小站的介面使用對國中學生而 言較 Facebook 更為容易,其中的原因可提供未來的研究者做更深入的相關探討。

表 4-2 顯示有 22%的學生是使用 MSN、無名小站、Facebook 以外的社群網站,

綜合這些問卷所做的說明,得知各個線上遊戲所提供的聊天室,是國中學生在上述三 個主流社群網站以外的其他選擇。

本研究發現,曾經透過社群網站認識網友的比例達到 57.2%,此數據顯示社群網

(46)

31

站是國中學生認識朋友的管道之一,而調查發現有 20.4%的家長對於孩子使用網路的 態度是放任不管,網路世界虛幻不實,家長必須善盡責任,配合學校單位加以防範,

以免國中學生涉入危險而不自知。

本研究調查結果,有 7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成績屬於中等,認為自己的成績表現 優異的學生佔 6.6%,而認為自己成績表現低落的學生有 21.4 %,可見現今的國中學 生對自己在課業表現不具信心,師長應在此方面多加鼓勵,以增加學生的自信。

4.3 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

信度檢測方面,本研究採用Cronbach’s α值來衡量各構面之信度,試驗結果指 出,各構面之Cronbach’s α值介於0.838~0.959,大於Nunnally(1978)所建議0.7 之 接受水準。顯示各構面之測量問項具相當程度之內部一致性及穩定性。

表4-3 信度分析結果

研究變數 題數 α 值

認知易用性 9 0.929

認知有用性 15 0.959

使用態度 4 0.901

行為意圖 4 0.867

溝通功能 5 0.853

網誌功能 5 0.838

相簿功能 5 0.861

影音功能 5 0.887

所有問卷題目 32 0.954

(47)

32

4.4 獨立樣本 獨立樣本 獨立樣本 獨立樣本 t 檢定 檢定 檢定 檢定( ( ( (t-test) ) ) )

本研究利用獨立樣本 t 檢定(t-test)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間是否有所差異,其 結果如下:

(1) 性別

本研究針對男女性別不同,對研究變數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t-test),以瞭解 男性學生與女性學生對於接受社群網站各個構面的行為是否達到顯著差異。表4-4可 看出國中男生平均每個禮拜使用電腦的時數為4-7小時,國中女生平均時數為1-4小 時,因此受測者因性別不同,在「平均每個禮拜使用電腦的時數」這個構面上存在差 異,且達顯著水準。

表4-4 不同性別的學生對社群網站接受模式之差異分析摘要 構面 自變項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值

男性 205 2.74 1.659 4.398 0.000***

平均每個禮 拜使用電腦

時數

女性 188 2.10 1.211

男性 174 2.24 1.311 0.621 0.535 平均每天使

用社群網站 時數

女性 172 2.15 1.219

認知易用性 男性 174 3.851 0.858 1.175 0.241 女性 172 3.747 0.753

認知有用性 男性 174 3.481 0.907 - 0.245 0.807 女性 172 3.503 0.766

使用態度 男性 174 3.761 0.916 - 1.065 0.288 女性 172 3.860 0.06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s its research foundation, added with dimension of perceived value as

Through the enforcemen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is study uses RBAC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as the model to focus on differen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key factor fro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and Involve Theory to explore the

The study was based on the ECSI model by Martensen et al., (2000), combined with customer inertia as a mediator in the hope of establishing a customer satisfaction model so as

This research adopts Technology Accepted Model (TAM), which was brought out by Davis in 1979, to verify the use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eighth-graders using on-line tests..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In this study, we make use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as primary factors, followed by perceived level of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