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對科學的態度

本節就「對科學的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相關研究」說明如下。

一、 對科學的態度

張氏心理學辭典定義的「態度」(attitude)即指個體對人、對事、

對周遭的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持久性與一致性的傾向(張春興,

1989);陳英豪等人(1991)則將態度定義為是個人關於特定主題的 傾向、感覺、評價、認定與行動的總和。

過去的研究中「對科學的態度」則被認為是個體在與各項科學相 關之人、事、物交互作用時,所形成對這些與科學有關的傾向、感覺、

評價、認定與外在行動的表現(鄭湧涇、楊坤原,1995;Barrington &

Hendricks, 1988)。通常是指學生在接觸與科學有關的事物時,所持 有的感覺、意見和信念等,因而影響其對科學的看法與行為,表現出 不同程度的喜好或厭惡。Papanastasiou(2002)指出對科學具有較正 向態度的學生,通常在科學的學習成就等外在行為亦具有較好的表 現。亦即對科學的態度是評定學生學習成就與科學學習的重要指標。

由於「對科學的態度」對學生學習科學的影響深遠且直接,所以 凡是關乎學生對科學相關的人、事、物等面向的態度,均為推斷學生 對科學所持有的態度之指標。因此,Wareing(1990)認為應著重於 基本認知導向的「對科學的態度」,而不是一昧地強調「科學態度」。

Gardner(1975)認為對科學的態度是以特定方式評價科學學習中的 對象、行為、處境或主張的傾向。Haladyna和Shaughinessy(1982)

將對科學的態度區分為科學的上課態度、對科學教師的看法、科學做 為未來職業的看法、在科學課程中所感知的有用訊息。Simpson等人

(1994)認為對科學的態度是一種對自然科學的特殊感覺、態度、完 成科學實驗活動的動機、科學焦慮、對科學教師的態度與對科學課的 態度。在國內的學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見解,鄭湧涇及楊坤原(1995)

將對科學的態度認定為對於科學有關的傾向、感覺、評價、認定與外 在行動的表現。莊嘉坤(1996)提出對科學的態度就是對自然科學課 程的感覺、對科學本質及工作的看法及對將來從事與科學有關的生涯 目標。曾逸鳴(2005)綜合各學者「對科學的態度」的觀點,認為所 謂對科學的態度即是個人對科學(家)的看法、對科學專業的認識以 及對自然科學的喜愛程度等,能抱持著正向的態度去探索與追求。

二、對科學的態度相關研究

國內近年來有研究者對於「對科學的態度」這樣的議題做相關的

研究。如:徐錦美(2005)的研究結果發現:科學故事課能提昇學生 對科學的態度。對男生的影響較明顯,在對科學的態度三個向度皆有 顯著的提昇;但對女生而言,這種教學方式僅能提昇其對科學家的態 度及對科學的興趣,但對理化科的態度則沒有顯著的影響。鄭森榮

(2005)的研究結果發現:國小六年級學生接受探究式實驗教學後,

學生對科學本質愈理解,對科學的態度愈正向。王唯齡(2004)研究 結果發現:國小五年級學生實施天文史融入教學後:(1)天文史融 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有正向的影響且自然科成績高低並不會影響 學生的學習態度(2)天文史融入教學對中、低推理能力學生的學習 態度影響較為明顯(3)天文史融入教學有助於提昇學生對科學的態 度(4)天文史融入教學後,學生喜歡上自然課的人數達到顯著的差 異(5)天文史融入教學可以消除喜歡自然課與否的性別偏好(6)學 生對科學的態度之心智結構會受到天文史融入教學的影響。施瀛欽

(2003)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並無顯著差 異;在性別方面,男生較女生正向。邱明富(2003)研究結果發現:

國小四年級學童融入科學史的教學模組,確實能提升學生對科學本質 的認識及增進對科學的態度。林世娟(2001)研究結果提出:合適的 教學活動設計,可提昇學童對活動的投入程度,進而增強學童「科學 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由上可知,「對科學的態度」可藉不同 的教學方式去提升,但大部分都是針對國小的學童,故本研究欲以合 作學習法來了解國中生的「對科學的態度」的改變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