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結暨研究問題

ANT提供傳統社會學一個新的思考路徑,無論是探尋科學知識的生成乃至世 界的形塑,單是採用「社會」做為一切的解釋因素的舉動將同樣流於單一決定論,

忽略人與非人的相互影響、協商與衝突過程;這些過程非但不可化約,反而是實 實在在的存在,是研究者必須留意與分析的對象,因此,ANT建議我們採取一個 去本質立場,留心網絡萌生過程中的各種經驗。

Latour不斷強調歷史乃人與非人「交引纏繞」的構成,但從過往公民新聞研 究來看,研究者普遍傾向社會學立場,針對公民新聞的發展、運作給予一個社會 性的解釋,網際網路的發展被當作一個既存事實並且被主動的人/社會所操作,

公民新聞的表現取決於人的意志展現。因此,本研究嘗試以ANT觀點重新思考公 民新聞,以去本質立場為基礎,關注影響公民新聞生成、運作的科技與社會交互 建構過程,也就是說,本研究不將網路及相關技術視為客體,而是具有影響力、

隨公民記者一同參與「台大新聞E論壇」轉譯過程的非人行動者。除了描繪公民 新聞媒體的網絡建構過程,本研究亦參考轉向後的ANT視野,關注每個轉譯階段 網絡邊緣者的經驗。續上述,在Callon的研究中,扇貝復育網絡因為行動者的背 叛而瓦解,至於「台大新聞E論壇」的轉譯過程中,行動者的背叛或不加入網絡

29

之行為,其蘊含的網絡邊緣者經驗對於該網絡又產生何種影響?

由於本研究案例並非一科學事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將以「科技─社會 集合體」取徑為主,分析「台大新聞E論壇」的網絡萌生過程。但是,「科學文 獻」取徑提到的中介概念亦提醒研究者注意各種人與非人的互動痕跡,諸如書本、

新聞稿、網路文章等等。ANT要求研究者採取去本質立場,在敘事手法上,本研 究將在科技/社會間不斷移動寫作重心,研究「台大新聞E論壇」的萌生不只從 學生彼此的互動與新聞實踐著手,亦需留意「台大新聞E論壇」中科技的身影,

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公民新聞媒體的發展。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1. 「台大新聞E論壇」網絡萌生之歷史、科技背景為何?

2. 「台大新聞E論壇」轉譯其他行動者的歷程為何?其自身樣貌與本質又有何 轉譯?

3. 「台大新聞E論壇」網絡萌生過程中的斷裂與變異狀況為何?行動者何以出 現不加入或背叛網絡的情況?行動者背叛或不加入網絡之行為對於「台大新 聞E論壇」的影響為何?

30

第参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案例:台大新聞 E 論壇

22

「台大新聞 E 論壇」原為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師生用以線上交流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轉型成為公民媒體實屬歷史的偶然。2014 年 3 月 18 日晚間,台大新 聞所學生彭筱婷、李嘉軒與林婷憶等人為完成「當前新聞議題講座課程」團體報 告,當反服貿團體進入立法院時,三人亦隨群眾進入議場,開始透過 Facebook 發布現場消息,此時的台大新聞 E 論壇較傾向師生間的溝通管道,尚未成為公 民新聞媒體,兩天後,台大新聞所學生正式成立採訪團隊,並挪用「台大新聞 E 論壇」粉絲專頁發布反黑箱服貿相關現場動態。

有別於學生媒體多以校為單位獨立作業,台大新聞 E 論壇採跨校合作方式 運作,除台大新聞所各年級學生之外,其成員來自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交 通大學、東華大學等校傳播系所,透過智慧型手機、LINE、Facebook 乃至於運 動後期的 4G 分享器、Google 線上協作工具、Hackpad 等科技工具進行排班、採 訪、審稿、發稿等事宜。

繼 318 佔領立法院事件,抗爭群眾於 2014 年 3 月 23 日轉向行政院,這是台 大新聞 E 論壇在進行 24 天現場報導期間面臨的第一起重大事件。當晚,行政院 現場衝突不斷,台大新聞 E 論壇全程發布現場消息,一晚露出的訊息量達兩百 多則,粉絲人數亦從 3 月 22 日的 17956 人,兩日內增加至 84972 人。然而,正 因為公民記者皆透過網路相關科技溝通、傳遞與接收訊息,當現場 3G 訊號因民 眾過度聚集導致癱瘓,此時,租用來的 4G 分享器成為台大新聞 E 論壇確保現場 通訊順暢的解方,對成員來說,4G 分享器一直在後續抗爭現場的新聞生產過程 中扮演關鍵地位。

面對「佔領行政院」後的粉絲暴增現象,成員意識到事實上有許多人正透過

22 資料整理自研究者於 2014 年 11 月 11 日訪問「台大新聞 E 論壇」成員受訪者 A(訪談對象 資料詳見頁 35),以及新聞 e 論壇(2014)。《街頭守門人:台大新聞 E 論壇反黑箱服貿運動報導 紀實》。台北:衛城。

31

Facebook 追蹤台大新聞 E 論壇的訊息,原因不只是 Facebook 具有的快速、方便 分享等科技特性,亦包含台大新聞 E 論壇追求「事實」勝過於「即時」的不斷 反思。例如「佔領行政院」晚間因現場混亂造成流言四起,一度傳出警方以辣椒 水與催淚瓦斯驅離民眾,甚至有民眾傷重不治等消息。對此,台大新聞 E 論壇 除了審慎查證外,同時也針對錯誤訊息發出道歉啟事,而「佔領行政院」時期的 採訪經驗亦促使成員開始思考自身定位與新聞編採流程,進一步推生制度化的採 訪守則與流程,這些舉動不但沒有引起網路閱聽人的不滿,反而確立台大新聞 E 論壇做為太陽花運動現場具可信度之公民媒體的地位。

透過以上初步觀察,在科技與公民記者兩相配合之下,「台大新聞 E 論壇」

的公民新聞媒體的雛型才得以逐漸顯現,身為太陽花運動時期報導現場第一手消 息的公民媒體,台大新聞 E 論壇堪稱科技與社會合作的結果。當「太陽花運動」

結束之後,台大新聞 E 論壇募款成功,並轉型為為期半年、整理每日新聞與專 題製作的「新聞 e 論壇」,同時成員亦舉辦多場座談會,將 24 日內與科技合作、

「從無到有」的運作心得分享給諸多公民團體,期望孕育更多來自草根的聲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