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尷尬之內涵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尷尬之內涵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尷尬之內涵及相關研究

一、尷尬的定義與來源

對於尷尬的研究始於Goffman(1956),其指出尷尬是一種社會接觸(social encounter)失敗所造成的情緒,因為有未被滿足的期望,而該期望就是認為自 己「應該」要維持某些適當的狀態,所以當角色扮演的衝突(role segregation),

使個人的表現無法滿足各種觀眾(audience segregation)時,在多重自我的社會 系統之下,就產生了尷尬。爾後學者則進一步指出,尷尬是一種對於發生不樂 見的社會困境(social predications)或是踰越社會規範(social transgressions)

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Edelman, 1985),所謂不樂見的社會困境,則有諸多 定義,包括別人的負面評價或自尊心受損(Modigliani,1971)、出現不樂見的社 會評估(Manstead and Semin,1981)、自我行為不符合其理想特質(Babcock,1988)、

無 法 展 現 一 致 的 形 象 (Parrott, Sabini, and Silver, 1988 )、 違 反 他 人 期 望

(Sugawara,1992)等。

尷尬情緒是一種短暫的負面心理反應(Mett and Cupach,1989),Miller(1996)

則更明確定義尷尬是一種可被自我認知的情緒,並與焦慮(anxiety)及丟臉

(shame)的界限模糊,是對於表面上無害的且有時候幽默的事件突然發生時 的情緒反應,然而一旦發生,人們就會被推入慌亂、笨拙、羞慚跟苦惱的情境。

尷尬比起罪惡感(guilt)及丟臉(shame),較不強烈也不持久,但是會造成較 明顯且立即的不悅;其中包含了複雜的認知過程,例如評估自我行為是否符合 他人期望(Campo et al.,1983)。產生尷尬情緒後會引起的行為包括:道歉、解 釋、幽默、補救、逃離、避免、攻擊等(Metts and Cupach,1989)。

過去較具體釋義尷尬的理論包括失去自尊模型(Loss of self-esteem model, Modigliani, 1971)、社會評價理論(Social evaluation model, Manstead and Semin,

6

1981)、個人標準模型(Personal standards model, Babcock, 1988)及戲劇理論

(Dramaturgic model, Parrot, Sabini, and Silver, 1988)等。然而 Miller(1996)

指出只有兩個理論能具體解釋尷尬,即社會評價理論與戲劇理論。「社會評價理 論」認為,當人們覺得尷尬時,是因為他們的自尊被剝奪,或是他們在別人眼 中的尊嚴被剝奪了;「戲劇理論」則認為,無論人們怎麼想自己或是感覺別人怎 麼想自己,都不會造成尷尬,尷尬是來自社會演出的中斷(disruption of social performance),或是對於社會演出中斷的預期。

發生尷尬不一定是壞事,反而比故意表現冷靜的人更能克服威脅。例如一 位不小心把東西打翻的客人,若展現出尷尬,則會比展現出若無其事的客人還 討人喜歡;表現出尷尬、知識不足的人,會得到更多的幫助;當小孩展現出尷 尬時,會讓父母比較捨不得打罵。(Miller and Leary, 1992)

體驗尷尬是人性中很重要的一面,因為它反映了人們對於他人的敏感程度,

並顯現出了個人特質與社會人際互動的關係。

二、尷尬與消費行為的關聯

過去對於尷尬的研究多以個人心理及人際互動為主,將尷尬與消費行為結 合的研究不豐,近十多年來,尷尬才逐漸在行銷領域嶄露頭角,並以研究尷尬 或敏感產品的購買行為為主,例如購買壯陽藥(Fost, 1996)、聽聞愛滋病

(Iacobucci, Calder, Malthouse, and Dulachek, 2002 )、「 不 能 說 的 東 西 」

(unmentionables)(Wilson and West, 1981),或是對於尷尬產品的廣告的態度 研究,如Rehman and Brooks(1987)研究避孕用品及女性衛生用品的廣告。此 外,Bonnici et al.(1996)還進一步探討消費抵用券使用行為與尷尬的關聯性;

Dahl et. al(2001)的研究證實,在消費者選購時,他人的社會存在性(無論真 實或想像)會強化消費者的尷尬程度。

7

有鑑於過去研究多以產品為主,結合尷尬與服務接觸的研究尚待開發,因 此Grace(2007)利用關鍵事件技術法(Critical Incident Technology)在網路上 廣泛收集各種發生過尷尬情緒的消費案例,以三個層次的開放性問題解構服務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onsumer Embarrassment, FACE),參見圖 2-1。

圖2-1、Functional Analysis of Consumer Embarrassment, FACE 顧客尷尬來源

8

該顧客尷尬的功能性分析,說明了在服務接觸情境中,尷尬從發生到結束 有其脈絡可循,即尷尬刺激→過程→結果。所謂尷尬刺激,包括來自服務提供 者、顧客本身,或是其他在場者等,而該研究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最常見的尷 尬來原是遭受到服務提供者的批評(Criticism,佔 43%),其次則包含服務人員 或顧客的忘事、知識不足或犯錯(Forgetfulness/ Lack of knowledge/ Error,23%)、

來自顧客自身、服務人員或他人的怪異行為(Awkward acts,18%)、服務人員 侵犯顧客隱私(Violation of privacy,10%)、外在形象(image appropriateness,

3%)、週遭環境影響(Environment/ Surroundings,3%)。所謂尷尬過程,則包 括情緒反應(最常見為生氣,佔 35%)、生理反應(最常見為臉紅,佔 35%)

及行為反應(最常見為趕快離開,佔 23%);尷尬的結果則包括未來再購意圖 及口碑效果,最常見的分別是抵制消費(佔54%)與負面口碑(55%)。

由於目前對尷尬在服務接觸的研究處在探索性階段,尷尬事件對服務接觸 評估的效果仍待實證研究加以量化、證實,因此本研究將彌補此一缺口。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