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蕭伯納是英國有名的作家。有一天,他去參加一個盛大的晚會。晚會的貴賓,有許多是知 名的文學家、音樂家和劇作家。當大家談得正開心的時候,突然有一個穿著很講究的年輕人,

很不客氣的對蕭伯納說:「聽說你父親是做裁縫的,是不是?」年輕人說得很大聲,這時全場 鴉雀無聲,所有賓客的眼光都集中在蕭伯納臉上。年輕人露出得意的笑容,他想:這次蕭伯納 一定會羞愧得無地自容。

沒想到,蕭伯納面帶微笑的說:「一點也不錯,我是裁縫師的兒子。」

年輕人緊接著又問:「那你為什麼不去學裁縫呢?」

這時,全場的賓客都為蕭伯納感到緊張,蕭伯納不但不生氣,反而笑著問那年輕人:「聽 說你父親是一位很有禮貌的紳士,是嗎?」

年輕人神氣的說:「是的,你說對了。」

蕭伯納又笑了,然後,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說:「那為什麼你不學學你父親呢?」

大多數人遇過尷尬的情況、有過尷尬的感覺,尷尬是一種發生在有其他人 在場情況下的情緒,經過感受人評估事件後產生的短暫負面心理反應(Mett and Cupach,1989),它是一種熟悉且廣泛發生的情緒,影響許多方面的社會行為。

一個個體可能在各種情境中經歷這種情緒,包含在消費者行為中廣泛的情境

(Dahl, Manchanda, and Argo, 2001)。尷尬產生的原因如:遭到批評、行為出糗、

表現不如自我或他人期望等。很多人都害怕發生會造成尷尬的事情,所以十分 謹慎自身行為(例如避免在大庭廣眾下跌倒或犯錯)、避開可能發生尷尬情節的 人事物(例如親熱中的情侶或爭執的場合),如果不小心發生了,一般人也會盡 量化解這股情緒,例如裝做沒事、轉為憤怒,或是像故事中的蕭伯納一樣幽默 以對等等。產生尷尬的感覺後,會造成較明顯且立即的不悅(Campos, Barrett, Lamb, Goldsmith, and Stenberg, 1983),且會引起的適應行為包括:道歉、解釋、

幽默、補救、逃離、避免、攻擊等(Metts and Cupach, 1989);本研究將在文獻 探討部份,對於尷尬發生後的各種適應行為加以闡述。

2

國外對於如此羞於提起卻又時常存在的情緒研究,起源自Goffman(1956),

並在數十年間累積豐碩的研究成果,然過去研究大多以個人心理及人際互動為 主,近幾年才延伸至購物行為的探討,例如購買壯陽藥(Fost, 1996)或其他尷 尬產品,或是消費抵用劵的使用行為(Bonnici, Campbell, Fredenberger, and Hunnicutt, 1996);Dahl, Manchanda, and Argo(2001)利用兩個實證研究,證實 消費者在購買尷尬產品(如保險套)時,無論真實或想像的社會存在性(social presence)以及對於購買尷尬商品行為的熟悉度會影響消費者的知覺尷尬。由此 可知,過去將尷尬與消費行為連結的研究,大多以實體產品為主,將尷尬應用 在服務情境中的實證研究正等著我們去開發。

試想,如果將尷尬的事件拉到服務情境中,在顧客進行消費時,服務人員 不禮貌的行為對消費者產生了無法避免的尷尬衝擊,那麼消費者會作何感想?

又會採取什麼樣的適應行為呢?事後對於該服務或企業的評價是否因此改變呢?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若服務人員的行為使消費者感到尷尬,則企業或服務人員 本身應如何應對,才能夠降低尷尬帶來的負面反應,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呢?

服務業與其他產業最大不同處,在於「人員」為影響服務品質的主要因素

(Heskett, 1987),由於服務同時具有「無形性」(intangibility),即顧客與服務 提供者之間抽象化的、個體化的互動關係,以及「不可分割性」(inseparability),

即服務同時被製造及消費,且與服務提供者密不可分。因此站在第一線的服務 人員,在其服務過程中顯露出的忠誠、誠懇與專業技巧等不同程度的精神與行 為,或與顧客產生良好的互動等,攸關著服務品質的良窳,亦為服務成功與否 的關鍵。而隨著經濟發展,台灣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已超過七成,

成為我國經濟的主幹,而「尷尬」這種特殊情緒對於服務品質的影響力,不容 小覷。

服務情境中強調人際接觸的特質,正是產生尷尬的必要條件,且符合社會 影響理論(Social Impact Theory)的基礎。所謂社會影響,就是個人的感受、

想法或行為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巧妙的是,人際接觸的社會影響,可以發生

3

在有互動的消費環境,也可能發生在無互動的社會環境。(Argo, Dahl, and Manchanda, 2005)因此,當尷尬事件發生時,服務人員(即有互動者)對尷尬 個體的社會影響效果,以及其他顧客(及無互動者)對尷尬個體的社會影響效 果,是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

此外,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使我們能更明確的區分 在場其他顧客的角色。所謂社會比較就是經由跟他人比較、評估他人的意見與 能力,來衡量自己的績效、評估自我(Festinger, 1954);當向上比較的對象(即 在比較面上表現優於自己者)對個人而言的攸關性較高、較親近或比較面向較 重要時,會較容易使個人產生負面自評(Pelham and Wachsmuch, 1995),由此 可知,社會比較對象對於個人的攸關性高低,會影響個人的自我評價。本研究 以在場其他顧客的攸關性高低,做為尷尬情境的調節變數,觀察受試者比較對 象不同,是否會對尷尬事件所造成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產生不同影響。

除了外界的因素之外,消費者本身的心情狀態也是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

Mattila and Enz(2002)的研究指出,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與接受服務後的心情 狀態,會影響其對於該服務及該公司的評估。Liljander and Mattsson(2002)的 研究則是點出消費者心情、對服務人員行為的認知(perceived employee behavior)

及對服務接觸評估之間的關連性,無論正面或負面的心情都會影響消費者對於 服務行為的認知,正面的心情會產生正面的評估,負面心情則相反。本研究將 消費者心情放入尷尬情境中,探討尷尬事件發生時,消費者持正面或負面的心 情,是否會對尷尬事件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產生影響。

本研究將以社會影響理論為基礎,研究尷尬事件強度及在場人數數量,對 於尷尬個體的影響,並且觀察尷尬事件發生後的情緒及行為反應;以社會比較 理論解釋在場其他顧客的攸關性高低,對於尷尬個體影響的調節效果;由消費 者本身出發,探討消費者原本心情好壞,如何影響其對於尷尬事件的情緒及行 為反應。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研究背景及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檢視尷尬事件強度與在場人數多寡,對於目標顧客知覺尷尬的影響 二、觀察目標顧客知覺尷尬與其情緒及行為結果間的關係

三、探討在場他人相關性對於尷尬後負面情緒的調節效果 四、探討目標顧客原本心情對於尷尬後負面情緒的調節效果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