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假說

一、事件強度和在場人數對尷尬事件反應的影響

Grace(2007)研究指出,造成消費尷尬最常見的的刺激是批評行為

(criticism),所以本研究將沿用其成果,以服務人員的批評行為做為尷尬事件 的情境。由Latané,(1981)所提出的社會影響理論指出,社會影響力的強度取 決於三大要件:強度、急迫性、刺激數量;並歸納出當強度愈高,當事人感受 到的影響力將更強且。(Hass, 1981; Jackson and Latané, 1981b)因此本研究推論,

當尷尬事件強度愈高時,對於受試者的社會影響力會愈強烈。

過去對於尷尬的研究指出,一旦發生尷尬,人們就會被推入慌亂、笨拙、

羞慚跟苦惱的情境(Miller, 1996),且會造成較明顯且立即的不悅(Campo et al.,1983),也就是說,當人們感到尷尬後,會產生立即的負面情緒反應,因此 本研究推論,尷尬事件的社會影響力程度,會反映在受試者當下的負面情緒反 應中,換言之,當尷尬事件強度愈高時,表示社會影響力愈強烈,而受試者知 覺的負面情緒就愈高。

H1. 尷尬事件強度愈高,負面情緒的程度愈高。

Dahl, Manchanda, Argo(2001)的研究指出,尷尬發生時有人在場,會使 顧客知覺的尷尬較強烈;又刺激數量為社會影響理論(Latane, 1981)之三大要 件之一,Gerard, Wilhelmy, and Conolley(1968)及 Milgram, Bickman, and Berkowitz(1969)指出,當刺激數量愈大,造成的社會影響力將愈強。因此本 研究推斷,尷尬事件發生時的在場人數愈多,愈容易使顧客感到尷尬,因此就 會引起更強烈的負面情緒反應。

H2. 尷尬事件發生時,在場人數越多,負面情緒程度越高。

21

根據社會影響理論,社會影響的程度是受強度、數量、接近性等三大因素 交互驅動,因此本研究推測尷尬事件的強度與在場人數多寡會有交互影響效 果。

H3. 事件強度與在場人數間有顯著的互動效果。

人們在面對壓力或情緒的緊張時,所做的處理,就稱為調適行為(Lazarus, 1976),且人們企圖改變情況至正面的方向。Verbeke and Bagozzi(2002)的研 究指出,越強烈的情緒感受,越容易造成顧客的自我保護行為,例如避免再度 購買或對銷售造成負面影響。過去擁擠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已指出,擁擠對於 人們的情緒或是行為具有負面影響,而調適行為可以單對於擁擠(引起壓力或 負面情緒的來源)感受進行調適(Eroglu and Achleit, 1990; Harrell, Hutt, and Anderson, 1980),也可以針對擁擠感受所引起的負面情緒進行調適。

根據Metts and Cupach(1989)對於尷尬的適應策略研究,歸納尷尬個體 會使用的適應策略包括:道歉、找藉口、解釋、幽默、補救、逃離、視而不見、

攻擊他人等等;Grace(2007)則歸納出尷尬的適應行為包括:逃跑、解釋、展 現幽默、誠實以對、威脅懲罰等,並影響後續的再惠顧意願及口碑效果,其中,

最常見的當下行為是離開(佔 23%),且不願意再惠顧(抵制消費佔 54%,盡 量避免再惠顧佔14%)的比例將近七成,而會產生負面口碑效果的消費者(佔 55%)也超過一半。因此,本研究推斷當顧客因尷尬而產生的負面情緒愈強烈 時,愈容易採取以上三種調適行為,即產生離開意圖、創造負面口碑,並使再 惠顧意願降低。

H4a. 負面情緒與離開意圖間有正向關係 H4b. 負面情緒與負面口碑間有正向關係。

H4c. 負面情緒與再惠顧意願間有負向關係。

22

二、其他在場顧客的影響

從Argo et al.(2006)的研究可知,在顧客進行消費時,其同伴親密程度將 使其產生不同的自我評價,根據社會比較理論,若比較基準是較親密、熟識的 人,顧客較容易產生負面自評,且當社會比較的資訊對個人產生威脅時,他們 會為了保護自我而產生撒謊意願。在該研究設計中,較親密者的角色設定是同 事,不親密者的角色設定是陌生人。

本研究以社會比較理論對於比較對象的角色設定為基礎,相關性高代表同 行伙伴對顧客來說比較重要,例如情人或是好朋友,相關性低則是比較不重要 的人,例如久久見一次面的隔壁鄰居,並根據以上推論,本研究假設,當在場 同伴攸關性的高低,會影響顧客對於尷尬事件的知覺,在尷尬事件強度高時,

同伴的攸關性將不會影響顧客知覺的尷尬;在尷尬事件強度低時,同伴攸關性 愈低,知覺的尷尬愈低。

H5. 在尷尬事件強度低且在場者相關性低時,目標顧客的負面情緒最低。

三、顧客心情的調節角色

根據Mattila and Enz(2002)的研究顯示,顧客在接受服務時的心情狀態 會影響其對於服務及該公司的評估,接受服務時的心情愈好,愈容易對服務及 公司產生正面評估,顯示心情狀態有調節顧客對於服務接觸的評估效果。此外,

根據Liljander and Mattsson(2002)對於服務接觸的研究指出,顧客正面或負 面的心情都會影響其對於服務人員行為的認知,愈正面的心情愈會對服務人員 行為產生正面解釋;Mattila and Wirtz(2000)也認為當顧客帶著愈正面的心情 狀態進入服務傳遞過程時,接受服務的態度將愈正面;Babin and Darden(1998)

認為負面的情緒會使消費者容易對服務產生負面解釋。

因此,本研究推論,在服務接觸過程中,當服務人員行為使顧客產生尷尬 的感受時,顧客原本的心情好壞,極有可能影響其對於尷尬的認知及態度,當

23

顧客原本的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對於人員行為較容易產生正面解釋,所以低強 度的尷尬事件就會被略過,比較不會尷尬;但是如果消費者原本心情就不好,

那麼對事件較容易產生負面解釋,所以即便是低強度的尷尬事件,被顧客往負 面方向解釋後,很可能引發更強烈的負面情緒。

H6. 顧客的心情會對尷尬事件和知覺尷尬情緒之間產生調節效果。

24

(Number of others on-site)

人數少/人數多

尷尬事件強度

(Severity of embarrassing event)

強度高/強度低

負面情緒

行為反應

(Behavior Response)

當下行為反應 再惠顧意願 口碑效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