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巡迴輔導教師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巡迴輔導教師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由於學前巡迴輔導教師親師溝通的相關研究較少,故本節涵蓋了所有階段巡 迴輔導教師與家長溝通的相關研究。

一、 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職責

學前巡迴輔導教師輔導內容包含提供幼兒教育評估、協助建立幼兒資料、協 助建立幼兒個別化教育計畫、提供教學輔導策略,視需要提供教學或進行協同教 學、提供幼兒家長親職教育、提供普通班教師及家長特殊教育相關資訊及諮詢服 務、提供有關幼兒就醫、就養、就學及其它社會資源等諮詢、協助辦理個案從事 相關之轉銜工作、其他相關資源服務,例如:協助申請專業團隊入園服務、協助 申請輔具、協助觀察疑似生…等;輔導方式為巡輔教師視情況提供幼托園所教師 專業支持及相關服務,而服務的方式主要以間接服務為主(臺中市政府教育局,

2011)。

多數研究認為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內容有七大項,如下列所列:

(一) 以提供學生直接服務的專業(汪慧玲、沈佳生,2012;張小芬,2006;陳享 連、鐘梅菁,2010;楊雅芬,2010;廖永堃等人,2006;劉蕾、陳志平,2008;

Silvia & Jennifer, 2004)。

(二) 提供家長各項教育、復健醫療、教養、社會福利、障礙訊息、行為管教與情 緒發展輔導、法令規定等訊息(胡雪玲,2009;陳享連、鐘梅菁,2010;蘇 麗華,2012)。

19

(三) 與家長溝通合作,共同輔導學生(汪慧玲、沈佳生,2012;張小芬,2006;

楊雅芬,2010;Luckner & Howell, 2002)。

(四) 與普通班教師合作,視需要提供教學策略(張小芬,2006;楊雅芬,2010;

劉蕾、陳志平,2008;Kelley, 2004)。

(五) 提供學校行政人員特教業務諮詢(汪慧玲、沈佳生,2012;廖永堃等人,2006;

劉蕾、陳志平,2008)。

(六) 與專業人員合作討論,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簡稱 IEP)(汪慧玲、沈佳生,2012;張小芬,2006; Sadler, 2003) (七) 完成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的行政工作(楊雅芬,2010)。

分析上述研究有回應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規定,包含提供家長各項訊息、與普 通班教師合作,視需要提供教學策略、與專業人員合作討論,訂定個別化教育計 畫;研究未回應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規定事項,則是提供直接服務的專業、與家長 溝通合作,共同輔導學生、提供學校行政人員特教業務諮詢及完成特殊教育資源 中心的行政工作。

二、學前巡迴輔導教師親師溝通常見的困境

分析學前巡迴輔導教師親師溝通常見的問題,大致如下:

(一) 服務時間不足

有別於一般教師固定服務於一個單位,學前巡迴輔導服務的學生分佈於不同 的園所,且人數眾多,而巡迴輔導教師必須利用有限的授課節數,往來於不同的

20

園所,黃惠萍(2007)指出,教師多數將焦點放在幼兒身上,缺乏與家庭的互動,

與家長的聯繫也不夠積極,為融合班親師合作的困境;廖永堃等人(2006)也指 出,巡迴輔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多半的現象是「少有與家長有溝通的機會,溝 通不易,且時間也不足」;張小芬(2006)則指出,家長及特教教師互動的機會很 少,影響溝通及資源整合;黃惠萍(2007)與呂琳(2007)皆提及巡迴輔導服務的時 數與次數不足,無法滿足特殊需求幼兒的家長之需求而導致成效不彰;陳享連與 鐘梅菁(2010)也提到,受限於短暫的巡迴輔導時間,如何於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 中整合相關人員的意見,協助幼兒擬定適性的教育計畫,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議 題;蘇麗華(2012)表示,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於 接受服務學生的學習效果比較無法達成。

(二) 家長參與意願低落

學前巡迴輔導常見的服務方式為直接教學和提供諮詢服務。但是,家長忙碌 的工作、家庭的隔代教養、外籍父母和家長對於如何協助的認知和技巧缺乏等等 的因素,家長無法提供在家的輔導(楊雅芬,2009);廖永堃等人(2006)的研究顯 示,巡迴輔導教師在進行補救教學的困難之一有「家長配合度不高,多隔代教 養」;而實施 IEP 的困難則包含「家長出席意願低。家長需要工作,所以開會的 意願低,而有些會覺得因為孩子的障礙而不想來開會」;劉曉娟及林惠芬(2003) 也補充,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的現象有出席率偏低、家長多半只回答問 題,很少有意見等;胡雪玲(2009)更透過調查表明確的指出,「學前特殊幼兒家

21

庭功能不彰」及「特殊幼兒的家長配合度不夠」,若家長只仰賴學校教育,無法 配合複習,幼兒的進步情形恐無預期理想。

(三) 家長和教師未取得共識

教育人員在與家庭合作過程常遇到溝通不良或期待不同(Hogansen, Powers, Geenen, Gil-Kashiwabara, & Powers,2008);陳麗如(2004)更一步指出,態度 及認知上的差異往往是因為文化、觀點、價值、經驗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需花 費更多的時間溝通;廖永堃等人(2006)在歸納 IEP 實施的困難時也提到,「家長 對於孩子過於溺愛或忽略」的問題;陳奕宇(2011)也指出,家長和巡迴輔導教師 的價值觀與背景差距大,若是家長不願意承認孩子的特殊情況、配合度低、家庭 支持度低或是隔代教養或身心障礙的家長,巡迴輔導教師在親職教育的溝通上都 要花費加倍的心力。

除此之外,協助篩檢出疑似發展有落後的孩子,也是巡迴輔導老師重要的工 作,汪慧玲及沈佳生(2012)歸納學前巡迴輔導工作內容中之「評量支援巡迴輔導 服務」的內涵包括學生之甄選、鑑別及評估安置之適當性。因此,家長面對自己 的孩子,若是抱持著樂觀的看法,不願意面對的逃避態度,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即 便評估出學生有疑似發展遲緩的情況,也難獲得家長的配合,以致錯失療育的黃 金時機,這也是學前巡迴輔導老師面臨的困境(蘇麗華,2012)。

(四) 教師諮詢溝通技巧不足

張小芬(2006)提出國內特教教師培育課程中,較欠缺人際溝通、輔導諮商與

22

合作模式的課程,這些課程也未包含在「特教巡迴輔導教師」職前培訓的課程中,

欠缺這些能力,將大大影響教師或相關人員的支持程度;Luckner 及 Howell(2002) 也表示,溝通技巧職前培訓不足,容易使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工作遭遇困難;蘇麗 華(2012)也指出,若老師在面對人的工作仍顯得沒自信,或缺乏諮詢、溝通技巧,

就無法做好巡迴輔導工作。陳奕宇(2012)整理學前巡迴輔導教師所需具備的特質 包含外顯的特質,例如:主動、外向、開朗、擅於與人合作,都是和人建立關係 的主要因素;助人的特質,例如:溝通、社交技巧、擅於助人及尋求資源的個人 特質,也是解決特殊學生需求的重要關鍵;抗壓的特質,是支持教師能持續在職 場中服務的重要助力,幼教背景或是曾擔任普通幼稚園的學前巡迴輔導教師較了 了解幼稚園生態、班級情況及幼稚園教師配合的難處,所以更能掌握溝通的時機 以及給予老師實際可行的建議。

(五)家長的負向情緒

楊雅芬(2010)在進行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歷程的研究時也發現,教師 與家長接觸時間不多,不清楚家長個性,在互動的過程中,擔心會引起家長的壓 力或情緒反應。

(六)家長能力較弱

進行學前特教巡迴輔導工作時,也常面對家長的社經地位並不高,或是認知 能力不佳,在溝通時,常造成聽不懂老師要表達的內容(楊雅芬,2010)。

(七)家長忙於生計

23

由於家長忙碌的工作,無人力、無時間照顧孩子的家庭,無法提供在家的輔 導,也影響輔導的成效,必須花很多時間與家長溝通,可是指導家長後卻發現,

也許當下家長表現關心和諮詢了許多相關問題,但是實際上回家後,家長幾乎都 沒有執行,或無法配合建議執行(楊雅芬,2010;蘇麗華,2012)。

(八)教師專業能力不足

學前巡迴輔導的專業服務內容多,巡迴輔導過程的問題千奇百怪,並不是每 個學前巡迴輔導教師都能夠回答或解決,包括:教育與醫療相關資訊、幼教模式 及特殊專業服務能力不足等等,讓巡迴輔導教師在巡迴輔導過程中形成困境(蘇 麗華,2012)。

三、學前巡迴輔導教師親師溝通困境的因應策略

面對以上親師溝通的困境,學者提出可因應上述困境的方式。研究者分別就 服務時間不足、家長參與意願低落、家長和教師未取得共識、教師諮詢溝通技巧 不足、家長的負向情緒、家長能力較弱及家長忙於生計等問題,歸納解決之道:

(一) 因應「服務時間不足」的方式 1.善用多元的溝通管道

鍾莉娟與克莉絲汀˙馬文(2004)建議接受特殊幼兒的學前園所須依特殊幼 兒家長與其家庭狀況調整溝通的方式與次數,以滿足特殊幼兒與其家長。陳靖奇 譯(2006)補充,教師可運用的方法有透過正式會議、紙條、輔導紀錄表、晤談、

電話、電子媒體或請他人轉達家長;聯絡方式的建立和細節,應是符合家庭需求,

24

並且可以讓教師長期使用的,所以,應和家長討論他們喜歡用什麼方式,來和學 校裡的教職員溝通,例如:他們喜歡打電話、用 e-mail 或書面通知?如果他們 喜歡打電話,那麼是否有個最方便的時間?喜歡多久接一次教職員的電話?綜合 上述資料顯示,溝通需要多元的管道,更需要符合親師雙方期待的方式和頻率。

2.調整服務方式

相關研究皆指出,巡迴輔導服務皆面臨時間及頻率不足的問題,不論是聽障 類巡迴輔導班、視障類巡迴輔導班、不分類巡迴輔導班或在家教育巡迴輔導班,

都面臨巡迴輔導教師提供時間不足的問題(王峯文等人,2012);陳富美(2008) 的研究也指出,巡迴輔導的次數以每月一次占多數。

有研究指出,提到當巡迴輔導教師服務的學生超過 15 人時,教師的角色必 須改為諮詢者(Kluwin, Morris, & Clifford, 2004);廖永堃等人(2006)的研 究探討調整巡迴輔導的實施方式,除現有巡迴教學所提供的補救教學、諮詢及協 助特教相關業務等服務外,建議調整或加強部分巡迴輔導的服務內容,包括加強

有研究指出,提到當巡迴輔導教師服務的學生超過 15 人時,教師的角色必 須改為諮詢者(Kluwin, Morris, & Clifford, 2004);廖永堃等人(2006)的研 究探討調整巡迴輔導的實施方式,除現有巡迴教學所提供的補救教學、諮詢及協 助特教相關業務等服務外,建議調整或加強部分巡迴輔導的服務內容,包括加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