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資料處理

一、研究流程

基於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親師溝通的情形、困境及因應 策略,研究流程圖及說明如下:

撰寫研究報告 資料整理及分析

正式訪談 確定訪談大綱

試訪 專家審議 擬定訪談大綱 決定研究參與者

進行文獻探討 確定研究主題

圖 3-1 研究流程圖

47

(一) 確定研究主題

研究者本身於工作場閾中發現,雖然強調家長參與已是當前的教育趨勢,但 是,學前巡迴輔導親師溝通的情形卻是作法不盡相同,加上學前巡迴輔導的研究 大多為量化研究,也未有針對親師溝通的主題進行研究,為瞭解親師溝通的真實 樣貌,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確定本研究的主題。

(二) 進行文獻探討

研究者紙本資料的類型包含有圖書、期刊論文、法規、教育部特教通報網之 統計數據、研討會論文及碩博士論文。非紙本文獻則大多來自電子資料庫或網路 文獻包含:華藝中文電子期刊資料庫、國家圖書館之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全 國博碩士論文查詢資料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華文電子中文 書、Academic Search Premier、ERIC、Google Scholar 等資料庫之中英文期刊。

(三) 確定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採立意方式取樣,在確認研究主題及研究目的後,透過電訪,徵詢符 合條件之教師,參與此研究的意願。

(四) 發展訪談大綱

依據研究目的,收集相關文獻後,發展訪談大綱,並經過專家審議後,確認 為正式訪談大綱。

(五) 資料收集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研究者與受訪者以電話或電子郵件方式確認訪談

48

時間及地點後,依研究者所擬定的訪談大綱進行訪談,環境安排以受訪者方便、

舒適為原則,並在受訪者同意下,進行全程錄音,每位參與研究的教師各自接受 1 至 2 次的訪談,每次預設訪談時間約 40-90 分鐘。資料收集期間,研究者會不 斷地檢視受訪者的訪談內容,直到訪談資料達飽和,才停止繼續訪談。

(六) 資料整理與分析

每次訪談結束後,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將錄音檔轉譯成文字檔,並針對內容進 行開放性編碼,並將資料不完整之處,清楚註記,以便下次訪談再進行追問。

(七) 撰寫研究成果

研究者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撰寫研究成果,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結論與 建議。

二、資料處理

本研究資料處理的步驟說明如下:

(一) 轉謄錄音資料為逐字稿

每次訪談結束後,研究者除了將錄音資料轉譯成逐字稿,在轉譯過程中,也 著重呈現受訪者的語氣及想法,另外,若有察覺錄音資料模糊,或尚待追問之內 容,則再與受訪者以電子信箱聯繫,確認訪談資料的完整性。

(二) 登錄與編碼

研究者在反覆閱讀逐字稿的過程中,會在逐字稿的一旁,標註關鍵字及主 題,以逐漸達到主題歸納的目的。

49

基於資料保密原則,訪談資料中之人名、學校名稱以代碼取代,研究代碼說 明如下:

表 3-2 訪談資料代碼表 代碼 代表意義 說明

○○ 代表人名 ….之前上那個○○老師的課…

ΔΔ 代表地名或學校名稱 …我跑ΔΔ區的時候…

….就是像我在ΔΔ…

(三) 形成分析主題,歸納現象

透過重複閱讀訪談資料,研究者會在訪談資料上先註記訪談內容的重點,再 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利用表格將訪談逐字稿,歸納成進行開放式編碼、現象歸 納及概念定義。

(四) 引證文獻,詮釋資料

最後,將研究結果與文獻進行對話,分析研究結論與文獻的異同,並試圖找 出本研究的發現。

5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