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工作滿意之相關理論

本節將針對工作滿意的定義、理論、工作滿意之內涵及相關研究作一探 討,茲陳述如下。

壹、工作滿意的定義

工作滿意度(job satisfaction)一詞,亦有人譯為工作滿意。此概念首見 於 Hoppock 在 1935 年出版的 Job Satisfaction 一書,Hoppock 曾對於美國賓州 309 位工作者進行研究,發現「職業層級愈高的工作者,其工作滿意度愈高;且 不同職業層級的工作者有不同的工作滿意度」。Hoppock 認為工作滿意乃指工作 者在工作中生理與心理層面滿意的程度,及工作者對工作環境的主觀反應。張春 興(2006)亦指出工作滿意度是工作者對其工作感到滿足的程度,與薪資高低、

加薪方式、工作時間、工作環境、工作性質、升遷機會、人際關係、管理方式等 多種因素有關。France (2008)指出特教教師離開特教意圖中,工作滿意是一個 顯著積極預測因子。工作滿意係指個人對工作角色及工作經驗所抱持的情感取向;

而這種情感取向具有正向與負向之兩種向度,正向代表愉快、滿足,負向則代表 不愉快、不滿足(賈馥茗等人,2000)。

此外,有關工作滿意又有另一相似的定義,是由葛佐爾斯(J. W. Getzels)

等人提出的,他們認為「滿意」是一種存在於個人需要(individual needs)和 制度期待(institutional expectation)間一致性之函數。當個人需要與制度 期待相一致時,則滿意將達到最高點,當個人與制度期待不一致時,則滿意將達 到最低點(賈馥茗等人,2000)。

由於工作滿意度是一主觀的判斷,因而在工作滿意上的定義也不盡相同,茲 對國內外工作滿意的定義作一整理(如表 2-3)。

30

表 2-3 工作滿意定義統整表 作者(年代) 工作滿意的定義

吳慧君(2011) 工作滿意度是指個人對其工作本身、工作歷程及工作結果,一 種整體或各分層面滿意感受或情意反應的主觀價值判斷,與個 人心向有關

李菊(2005) 教師的工作滿意度乃指教師對教學相關層面所具有的一種積 極情意取向的程度,包含對專業與溝通、報酬與環境、支援與 決策及福利與進修等四個層面的滿意。

林秀瑋(2009) 工作滿意度為個體受到內在與外在因素的影響,出現對工作上 各層面與整體正面或負面情感性的反應,其程度依個體主觀知 覺所判定。

邱義隆(2002) 工作滿意度是指教師在工作環境中對其整體和各層面的實際 感受。

查憶華(2010) 特殊教育教師之工作包括特殊教育相關活動的計畫、與學生、

家長、學校人員的溝通、教學的實施、學生的生活與情緒輔導 等,特殊教育教師在執行其工作時,個人對於外在的工作環境 與個人內在的因素所表現出具主觀評價的態度,有正面、積極 態度的代表「滿意」,有負面、消極態度的代表「不滿意」。 洪梅花(2008) 特教教師從事教學相關工作時,對工作相關層面的感受與評價 許原嘉(2002) 教師的工作滿意度乃指教師對教學的相關層面所具有的一種

積極性導向,包含對教學工作、工作環境、學校行政、人際關 係、進修狀況、工作報酬等六個層面的滿意程度。

許瑞芳(2001) 認為工作滿意是指個人對其工作的感受與評價,亦即個人對工 作過程或工作結果作一種主觀的預期判斷,而此判斷是屬於態 度或感覺的情意取向。

(續上頁)

31

表 2-3 (承上頁)

許慧娟(2007) 國小教師對於現任職務所處之工作環境各種不同層面的情意 反應,而此情意反應是為積極的傾向(滿意),或為消極的傾 向(不滿意),則取決於個人實得之價值與其認為應得之價值 之差距而定。差距越小,滿意程度越高;差距越大,滿意程度 越低。

曾恆靜(2008) 個人在心理及生理方面對其工作滿意的感受程度,即工作者對 於所從事的工作本身或工作各層面所持有的情感性反應,這種 情感性反應可以是正面的(工作滿意)也可以是負面的(工作 不滿意),而正負面態度取決於個人自工作中實際所獲得的價 值與其期望獲得的價值之間所產生的差距。

黃啟榮(2005) 教師實際從事教學工作後,考慮與工作有關的各層面問題時,

產生的正向積極之情意取向的程度。

鄭全利(2003) 國小教師個人對其工作感受的情形,包括工作整體、工作的各 層面,以及工作中各種情境之情緒反應、職務態度等多種向度。

鄭媛文(2005) 教師工作滿意度界定為教師對於所處的工作情境及其相關向 度,所感受到的一種態度與評價。

許慧娟(2007) 國小教師對於現任職務所處之工作環境各種不同層面的情意 反應,而此情意反應是為積極的傾向(滿意),或為消極的傾 向(不滿意),則取決於個人實得之價值與其認為應得之價值 之差距而定。差距越小,滿意程度越高;差距越大,滿意程度 越低。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2

由表 2-3 整理工作滿意的屬性可分為以下幾點說明:

一、 工作滿意與工作環境有關,一般包含教學工作、行政工作、輔導工作、

人際關係、報酬等方面。

二、 工作滿意來自於個體與工作環境交互作用以後所產生的主觀感受。

三、 個體對個人本身實得價值與應得價值比較,進而產生正面積極或負面消 極的心理狀態。

根據上述相關研究,本研究將工作滿意定義為:特教教師在學校工作環境中,

期望獲得之結果及實際獲得之結果上的落差,所產生的心理反應。若工作環境能 符合教師之期望,其工作滿意感較高。

貳、工作滿意的相關理論

國內外對於工作滿意度沒有提出直接的理論,但是有不少研究間接提及激勵 理論會影響工作者的滿意度(黃囇莉、李茂興譯,1990;黃營杉譯,2000)。研 究者整理相關的理論如下:

一、內容理論─需求層級理論

Maslow 於 1943 年提出需求層級理論(Hierarchy of needs),其中有四個前 提,分別為(1)已獲得滿足的需求將無法成為激勵的因素;(2)人的需求依其重要 程度而有不同的優先順序;(3)個體必須於某一較低層級獲得滿足後才會有升高 至另一層級的需要;(4)個體某一較低層級需求獲得滿足後,若不能維持,此層 級仍會被視為優先滿足的需求。需求層級理論認為人類行為由五種需求所引起,

由低而高排列是生理、安全、愛與隸屬、尊重、自我實現(張春興,2004)。Maslow 於 1970 年提出修正,認為個體由八種需求所引起,由低到高排列為生理、安全、

愛與隸屬、尊重、認知、審美、自我實現及超越(賈馥茗等人,1991)。以下分 別說明:

1.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屬於生物基本機能,指維持生存及延續種 族的需求,如:食慾、求飲、睡眠、性慾等。

33

2. 安全需求:(Safety need):指期待受保護與免於遭威脅,因而獲得安全感的 需求,如:困難或危險時求人幫助、職業保障、病痛渴望得到醫治等。目的 在保障個體生存的安全需求。

3. 愛與隸屬需求 (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指在工作場所中,期望被 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需求。此需求源自於個體在社會人際間 的接觸。

4. 尊重需求 (Self-esteem need): 指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需求,如:被 人認可、讚許、關愛等。此需求源自於個體對人際關係的心理需求,此需求 若獲得滿足,則會產生自尊、自重與自信狀態;反之,如果不能滿足,則會 造成自卑與頹喪的情形。

5. 認知需求(Need to know/Cognitive need):指個體對人事物變化中所不理 解者希望理解的需求,如:探索、操弄、試驗、閱讀、詢問等。

6. 審美需求(Aesthetic need): 指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如:希望事物有 秩序、有結構等心理的需求。

7.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指在精神上達到真善美合一的 人生境界,指在自我驅力下,能充分發展個體技能、能力及潛能等,將個體 自我發展與創造發揮到最高境界,以實現想要達成的目標。

8. 超越需求(Transecendence need):此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它引導至意 識的最高境界及更廣博的人生觀。

綜合上述,透過 Maslow 的理論,瞭解為了滿足個體,除了基本生理需求外,

還有安全、人際關係、自我成長空間等方面的考量,也就是外在環境和與個人需 求交互作用的結果,才可決定能否進一個階層。

二、內容理論─ERG 理論

ERG 理論中指的是 E 為 Existence,R 為 Relatedness,G 為 Growth,簡稱為 ERG 理論。此理論是由 Alderfer 於 1972 年所提出,其動機來自於對 Maslow 理

34

論缺失的回應(Alderfer,1972)。AlderFer 主張人類的需求層次分為三種,其定 義如下:

1. 生存需求(Existence needs):此為物質性需求,且需藉由環境要素來達到 滿足,如:食物、水、薪資以及工作環境等。此需求大致與 Maslow 需求層 次理論中的生理和某些安全需求相似。

2. 關 係 需 求 ( Relatedness needs ): 此 需 求 會 涉 及 個 體 與 「 重 要 他 人 」

(significant others)的關係,如:同事、上司、部屬、家庭和朋友等。

此需求性質大致上與 Maslow 的安全、愛與隸屬及某些尊重需求相似。

3. 成長需求(Growth needs):此需求涉及個體想要追尋自身的發展。當個體的 能力有所發展時,此需求藉此獲得滿足。此項需求性質大致與 Maslow 的某 些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相類似。

Alderfer 的 ERG 理論雖依據 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做修正,但對需求的產生 方式與看法和 Maslow 有差別,此部分亦歸納 Alderfer 的 ERG 理論,可由以下四 點做說明:

1. 三個層次需求為一個橫向連續向度上,並非是階層的關係,其關係順序是由 具體到抽象。

2. 需求類別的重要性因人而異。如:有的人是成就擺第一,有人則是以朋友為 重。

3. 三個層次之間並非互斥,而是可以同時進行的。

4. 需求的出現並非單向的進行方式,而是一種往返的過程。若上層需求不能滿 足,則個體會對其下層的需求尋求更大的滿意度。如:教師沒有成長的機會,

他可能就退回關係需求的滿足,更在意與其他同儕的社交活動。

綜合以上所述,Alderfer 將 Maslow 需求理論做生存、關係、成長三方歸納,

綜合以上所述,Alderfer 將 Maslow 需求理論做生存、關係、成長三方歸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