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差異性分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2-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差異性分析

本部份將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針對個人背景變項中之學生性別變項分別對

「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學習動機」、「使用行為」及「學習成效」等各變項 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性別變項對各變項之行為是否有影響。第二階段針對外部 變項及「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學習動機」、「使用行為」及「學習成效」等 各變項進行變異數分析。第三階段為小結,將針對研究結果做分析及探討。

一、 獨立樣本t檢定

本部份將針對個人背景變項中之學生性別變項分別對「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 性」、「學習動機」、「使用行為」及「學習成效」等各變項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性別變項對各變項之行為是否有影響。

(一) 學生性別與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之差異性分析

經由獨立樣本 t 檢定,檢定學生性別對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之差異是否有影 響,結果如表 10 所示。在知覺易用性方面,其 t 值為-1.978,p 值為.049,達到顯著 差異,即學生性別對知覺易用性之差異上,男女有顯著的差異。女生的平均數為 3.928,男生的平均數為 3.712,此結果顯示女生對學習網站的知覺易用性顯著高於男 生。

在知覺有用性方面,其 t 值為-2.247,p 值為.026,達到顯著差異,即學生性別對 知覺有用性之差異上,男女有顯著的差異。女生的平均數為 3.753,男生的平均數為 3.502,此結果顯示女生對學習網站的知覺有用性顯著高於男生。

表 10

學生性別與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分析差異表

構面 性別 個數 平均 標準差 t 值

知覺易用性 男 79 3.712 .756 -1.978 * 女 100 3.928 .697

知覺有用性 男 79 3.502 .732 -2.247 * 女 100 3.753 .752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二) 學生性別與學習動機之差異性分析

經由獨立樣本 t 檢定,檢定學生性別對學習動機之差異是否有影響,結果如表 11 所示,其 t 值為-2.951,p 值為.004,達到顯著差異,即學生性別對學習動機之差異上,

男女有顯著的差異。女生的平均數為 4.101,男生的平均數為 3.770,此結果顯示女生 的學習動機顯著高於男生的學習動機。

表 11

學生性別與學習動機分析差異表

構面 性別 個數 平均 標準差 t 值

學習動機 男 79 3.770 .762 -2.951 **

女 99 4.101 .729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三) 學生性別與使用行為之差異性分析

經由獨立樣本 t 檢定,檢定學生性別對使用行為之差異是否有影響,結果如表 12 所示。在最近兩個月使用總次數方面,其 t 值為-1.976,p 值為.049,達到顯著差異,

即學生性別對使用行為之差異上,男女有顯著的差異。女生的平均數為 1.90,男生的 平均數為 1.70,此結果顯示女生在最近 2 個月使用總次數顯著高於男生。

在每次平均使用的時間方面,其 t 值為.608,p 值為.544,未達到顯著差異。男生 的平均數為 1.88,女生的平均數為 1.80,此結果顯示男女生在每次平均使用的時間上 無顯著差異。

表 12

學生性別與使用行為分析差異表

構面 性別 個數 平均 標準差 t 值

最近 2 個月使用總次數 男 145 1.70 .800 -1.976 * 女 162 1.90 .889

每次平均使用的時間 男 78 1.88 .926 .608 女 101 1.80 .883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四) 學生性別與學習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經由獨立樣本 t 檢定,檢定學生性別對學習成效之差異是否有影響,結果如表 13 所示,其 t 值為-.762,p 值為.447,未達到顯著差異。此結果顯示學生性別對學習成 效之差異上,男生的平均數為 3.606,女生的平均數為 3.680,男女之間沒有顯著的差 異。

表 13

學生性別與學習成效分析差異表

構面 性別 個數 平均 標準差 t 值

學習成效 男 79 3.606 .678 -.762 女 100 3.680 .622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二、 變異數分析

本部份將分別針對個人背景變項中之班級、教師與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學 習動機及學習成效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檢定其對各變項之感受是否有差異。若 檢定結果達到顯著,則接著進行 Scheffe 法事後比較。若 Sheffe 法事後比較無法明顯 看出其差異性,則顯示其組間差異不明顯。由於 Sheffe 法較保守,因此有可能發生 F 值達到顯著,但事後比較差異卻不顯著的結果。

(一) 班級與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之變異數分析

經由變異數分析,檢定不同班級的學生對知覺易用性及知覺有用性之感受是否有 差異,其結果如 14 所示。在知覺易用性方面,變異數分析結果中的 F 值為 3.179,已 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意即不同班級學生對知覺易用性具有極顯著的差異。在知覺有用 性方面,變異數分析結果中的 F 值為 2.349,已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意即不同班級學 生對知覺有用性具有顯著的差異。再者,根據 Scheffe 事後比較可充分證明班級 1、

班級 3 以及班級 9 的學生知覺易用性大於班級 10 的學生。由平均數也可以得知班級 1 和班級 3 兩班學生知覺易用性落差不大,此兩班和班級 9 的學生的知覺易用性皆顯 著大於班級 10 的學生的知覺有用性。在知覺有用性部份,班級 1、班級 3 以及班級 9 的學生知覺有用性大於班級 4 的學生。由平均數也可以得知班級 1、班級 3 和班級 9 的學生知覺有用性顯著大於班級 4 的學生的知覺有用性。

表 14

班級與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差異分析表

變項 班級 個數 平均 標準差 F 值 Scheffe 事後比較 知覺易用性 班級 1 30 4.0500 .7779 3.179 *** 1>10

班級 2 26 3.5962 .7748 3>10 班級 3

班級 4

25 23

4.0800 3.5543

.5716 .6740

9>10 班級 5 5 3.4000 .3791

班級 6 12 3.8333 .8416 班級 7 11 3.6818 .6432 班級 8 7 3.6786 .8504 班級 9 29 4.1810 .5128 班級 10 11 3.3409 .8006

知覺有用性 班級 1 30 3.7667 .9270 2.349 * 1>4 班級 2 26 3.7051 .6061 3>4 班級 3 25 3.9200 .7834 9>4 班級 4 23 3.2319 .6700

班級 5 5 3.4667 .2981 班級 6 12 3.3889 .5474 班級 7 11 3.5758 .7007 班級 8 7 3.4762 .8133 班級 9 29 3.8966 .6613 班級 10 11 3.2424 .7614 註:*p < 0.05 **p < 0.01 ***p < 0.001

(二) 班級與學習動機、學習成效之變異數分析

經由變異數分析,檢定不同班級的學生對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感受是否有差 異,其結果如表 15 所示。在學習動機方面,變異數分析結果中的 F 值為 2.134,已達 到統計上的顯著,意即不同班級的學生對學習動機具有顯著的差異。在學習成效方 面,變異數分析結果中的 F 值為 2.093,已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意即不同班級的學生 對學習成效具有顯著的差異。再者,根據 Scheffe 事後比較,可充分證明不同班級的 學生對學習動機及網站學習成效不同。班級 1、班級 7 以及班級 9 的學生學習動機大 於班級 4 的學生。由平均數也可得知,班級 1、7、9 的班級學生彼此之間學習動機落 差不大,且皆顯著大於班級 4 的學生。在學習成效方面,班級 1、班級 3 以及班級 9 的學生學習成效大於班級 4 的學生。由平均數也可以得知,班級 9 的學生學習成效稍 微大於班級 3 以及班級 1 的學生,但皆顯著大於班級 4 的學生學習成效。

表 15

班級與學習動機、學習成效差異分析表

變項 班級 個數 平均 標準差 F 值 Scheffe 事後比較 學習動機 班級 1 30 4.1500 .7432 2.134 * 1>4

7>4 9>4 班級 2 26 3.9359 .6166

班級 3 25 4.0667 .7071 班級 4 23 3.5652 .8269 班級 5 5 3.6333 .2739 班級 6 12 3.8611 1.1456 班級 7 10 4.2000 .6564 班級 8 7 3.5714 .5920 班級 9 29 4.2126 .4998 班級 10 11 3.6061 1.0653

學習成效 班級 1 30 3.6810 .7015 2.093 * 1>4 3>4 9>4 班級 2 26 3.6703 .6562

班級 3 25 3.7771 .6377 班級 4 23 3.2733 .4196 班級 5 5 3.5429 .4449 班級 6 12 3.5714 .5779 班級 7 11 3.6364 .7676 班級 8 7 3.6122 .8318 班級 9 29 3.9507 .6183 班級 10 11 3.3506 .5509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三) 教師與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之變異數分析

經由變異數分析,檢定不同教師的學生對知覺易用性及知覺有用性之感受是否有 差異,其結果如表 16 所示。在知覺易用性方面,變異數分析結果中的 F 值為 1.980,

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意即不同英文任課教師對學生知覺易用性不具有顯著的差異。

在知覺有用性方面,變異數分析結果中的 F 值為 4.093,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意即不 同英文任課教師對學生知覺有用性具有顯著的差異。再者,根據 Scheffe 事後比較可 充分證明甲老師班級的學生知覺有用性大於丁老師班級的學生知覺有用性,丙老師班 級的學生知覺有用性也大於丁老師班級的學生知覺有用性。由平均數也可以得知甲老 師和丙老師兩班學生知覺有用性落差不大,且皆顯著大於丁老師班級學生知覺有用 性。

表 16

教師與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差異分析表

變項 教師 個數 平均 標準差 F 值 Scheffe 事後比較 知覺易用性 甲老師 81 3.9136 .7439 1.980

乙老師 28 3.6964 .6984 丙老師 47 3.9096 .7250 丁老師 23 3.5543 .6740

知覺有用性 甲老師 81 3.7942 .7863 4.093 ** 甲>丁 丙>丁 乙老師 28 3.4762 .5697

丙老師 47 3.6809 .7485 丁老師 23 3.2319 .6700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四) 教師與學習動機、學習成效之變異數分析

經由變異數分析,檢定不同教師的學生對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感受是否有差 異,其結果如表 17 所示。在學習動機方面,變異數分析結果的 F 值為 3.572,未達到 統計上的顯著,意即不同英文任課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機不具有顯著的差異。在學習成 效方面,變異數分析結果的 F 值為 3.482,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意即不同英文任課教 師對學生學習成效具有顯著的差異。根據 Scheffe 事後比較可充分證明不同英文任教 老師的學生,其對網站學習成效不同。甲老師班級的學生學習成效大於丁老師班級的 學生學習成效,丙老師班級的學生學習成效也大於丁老師班級的學生學習成效。由平 均數也可以得知甲老師和丙老師兩班學生學習成效落差不大,且皆顯著大於丁老師班 級學生學習成效。

表 17

教師與學習動機、學習成效差異分析表

變項 教師 個數 平均 標準差 F 值 Scheffe 事後比較 學習動機 甲老師 81 4.0556 .6907 3.572

乙老師 27 3.9444 .8734 丙老師 47 3.9752 .7331 丁老師 23 3.5652 .8269

學習成效 甲老師 81 3.7072 .6612 3.482* 甲>丁 丙>丁 乙老師 28 3.5918 .6205

丙老師 47 3.7599 .6748

表17(續)

變項 教師 個數 平均 標準差 F 值 Scheffe 事後比較 丁老師 23 3.2733 .4196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三、 小結

針對本節所做的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可得知,在個人背景變項方面,性別對於知 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學習動機達到顯著差異,結果顯示女學生對學習網站的知覺 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及學習動機皆顯著高於男學生。而在使用行為方面,「最近 2 個 月使用總次數」這一項之中性別達到顯著差異,顯示女學生使用的次數高於男學生;

「每次平均使用的時間」這一項性別未達到顯著差異,顯示男女學生平均使用網站的 時間沒有顯著差異。在學習成效方面,性別未達到顯著差異,顯示男女學生對於使用 網站的學習成效方面沒有顯著差異。造成女學生對學習網站的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 性及學習動機顯著高於男學生的的原因,可能和女生對英文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高於男 生及女生對新東西比較好奇等因素有關,而未造成顯著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學生 皆為國三生,課餘時間都花在補習班,因此沒有太多的時間使用網站上,因此每次平 均使用的時間及學習成效皆未有顯著差異。

而從變異數分析可得知,班級對於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學習動機、學習成 效皆有顯著差異。造成顯著差異的原因可能和各班之間不同的能力、學習風氣和競爭 心態有關。教師在知覺易用性未達顯著差異,可能和教師將重心放在學業成績上,以 及學生個人電腦素養有關;教師在學習動機上未達到顯著差異,可能因為教師本身是 否積極鼓勵學生使用線上測驗網以及學生本身的學習動機不同而導致。教師在知覺有 用性及學習成效上達到顯著差異,前者可能和教師本身是否有積極推動及鼓勵學生使 用網站有關,後者可能是因為教師積極鼓勵學生使用網站,因此學生對網站使用率較 高而影響學習成效。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2-5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