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使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生使用線上英語 測驗網之行為及學習成效

The Study of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n On-line Tes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中華民國101年7月

系 所 別 : 科 技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學 號 姓 名 : M 1 0 0 0 3 0 0 2 黃 若 菱

指 導 教 授 : 陳 棟 樑 博 士

(2)

科 技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中 華 大 學 碩士 論 文 使用 科技 接受 模式 探討 國中 生使 用線 上 英語 測驗 網之 行為 及學 習成 效

黃 若菱 (100)

(3)
(4)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使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生使用線上英語 測驗網之行為及學習成效

The Study of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n On-line Tes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中華民國101年7月

系 所 別 : 科 技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學 號 姓 名 : M 1 0 0 0 3 0 0 2 黃 若 菱

指 導 教 授 : 陳 棟 樑 博 士

(5)

摘 要

電腦的發明及網際網路的盛行為英語教師提供了一項便利又富魅力的教學工 具,也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很大的助益。結合了英語學習及網路科技的學習方法也是現 代學習者所要重視的課題。線上學習在高等教育中已蔚為風潮,但在台灣,國民教育 階段的使用狀況及成效相關研究仍不多見。

本研究以Davis (1989)所提出之科技接受模式(TAM)為基礎,採問卷調查法進 行,探討在「線上學習」風氣盛行之下,國中生對於「英語線上測驗網」的使用行為 及其可能對英語科學習成效所產生的影響。本研究希望藉由分析學生使用英語線上測 驗網的行為,找出影響行為的因素,探討其對於學生英語科學習成效所產生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個人變項方面,性別對知覺易用性及知覺有用性有正向相關 關係。不同班級的學生對於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成效皆具有 顯著差異。不同英文科授課教師對學生的知覺易用性不具有顯著差異,但對知覺有用 性及學習成效則具有顯著差異。在外部變項方面,電腦素養及網站品質變項對知覺易 用性有正向影響。同儕風氣、電腦素養及網站品質三個變項與知覺有用性皆有顯著正 向相關。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有顯著相關以及正向影響。學習動機與使用行為中 之最近兩個月使用總次數有顯著相關以及正向影響。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有顯著相關 以及正向影響。使用行為對學習成效也有顯著相關以及正向影響。

關鍵字:線上學習、使用行為、學習動機、學習成效

(6)

ABSTRACT

The invention and prevalence of computers and Internet have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English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gaining more weight. On-line learning has been popular in higher education worldwide.

In Taiwan, however, on-line learning is not so commonly studied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t remain unclear.

This research adopts Technology Accepted Model (TAM), which was brought out by Davis in 1979, to verify the use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eighth-graders using on-line tests. This research proceeds with questionnaires. It is hoped that the use of eighth-graders on the on-line tests can be recorded and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

Discussing the impact on-line learning may have on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goa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ender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PU).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lass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OU, PU,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Students of different English teacher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U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but not in PEOU.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the quality of websites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PEOU. Peer climate,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the quality of website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PU.

PEOU is not only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U but also has positive impacts on it. Learning motivation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both total using time in two months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Learning motivation also has positive impacts on both total using time in two months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use of website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it has positive impacts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s well.

Keywords:on-line learning、the use of on-line tests、learning motivation、learning

effectiveness

(7)

誌謝詞

從原本在台上授課的身份恢復成在台下聽課,蠟燭兩頭燒的研究生涯總算隨著本 篇論文的結束而畫下完美句點。能夠完成此篇論文最先要感謝的,便是我的指導教授 陳棟樑老師!撰寫論文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在這期間,多虧棟樑老師無私的付出及不 辭辛勞的指導,使學生就算對論文產生迷惑時,研究方向仍不致走偏。另外在研究架 構的建立、觀念的導正、問題的探討等方面,都有賴棟樑老師的指導,使本篇論文能 更嚴謹。老師治學嚴謹但待人親切和善,是我求學時的一盞明燈,如今論文能順利完 成,學生心中實在對老師充滿了感激!

本篇論文的完成也要特別感謝我的兩位口試委員,楊琮泰老師與沈育樹老師。感 謝兩位老師熱心指導及提供我寶貴的意見,使我的論文能臻於完善。

除此之外,還要感謝中華大學科管系碩士班的同窗們在研究期間的相互幫忙及扶 持。來自各行各業的您們見多識廣,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您們的陪伴和鼓勵也使我 的研究生涯生色不少,讓苦悶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除了同窗,也要感謝我好朋友 們及同事們,在我寫論文期間給予我許多意見,並不斷給予我支持和鼓勵。

最後,我要感謝的是我偉大的父母親及我的先生,求學這一路上因為有你們無盡 的愛和無私的付出,全力當我的後盾,使得我能在家庭與工作等多重角色轉換之間游 刃有餘,毫無後顧之憂,專心致力於學業。謹以此篇致謝詞獻上我由衷的感謝!

黃若菱 謹誌 中華民國 101 年 5 月 25 日

(8)

目錄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詞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佳音翰林國中英語線上測驗網... 5

第二節 線上學習... 9

第三節 學習成效... 14

第四節 學習動機... 16

第五節 科技接受模式...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9

第三節 操作性定義及問卷設計... 31

第四節 資料蒐集方法... 35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36

第六節 預試分析...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8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 38

第二節 信度分析... 39

第三節 差異性分析... 40

(9)

第四節 迴歸分析... 46

第五節 假設驗證... 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結論... 53

第二節 建議... 5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5

參考文獻 ... 56

附錄 A ... 61

(10)

表目錄

表 1 線上學習與學習成效研究表 ... 15

表 2 學習動機研究表 ... 21

表 3 科技接受模式研究表 ... 26

表 4 實際感受構面及衡量項目表 ... 33

表 5 學習動機構面及衡量項目表 ... 33

表 6 學習成效構面及衡量項目表 ... 34

表 7 正式樣本 ... 35

表 8 樣本結構分析表 ... 38

表 9 各構面之信度分析表 ... 39

表 10 學生性別與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分析差異表 ... 40

表 11 學生性別與學習動機分析差異表 ... 41

表 12 學生性別與使用行為分析差異表 ... 41

表 13 學生性別與學習成效分析差異表 ... 42

表 14 班級與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差異分析表 ... 43

表 15 班級與學習動機、學習成效差異分析表 ... 44

表 16 教師與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差異分析表 ... 45

表 17 教師與學習動機、學習成效差異分析表 ... 45

表 18 外部變項與知覺易用性之相關分析 ... 47

表 19 外部變項與知覺易用性之迴歸分析表 ... 47

表 20 外部變項及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之相關分析 ... 48

表 21 外部變項、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之迴歸分析表 ... 48

表 22 知覺易用性及與知覺有用性對學習動機之相關分析 ... 49

表 23 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對學習動機之迴歸分析表 ... 49

表 24 學習動機對使用行為之相關分析 ... 49

表 25 學習動機與使用行為「最近 2 個月使用總次數」之迴歸分析表 ... 50

表 26 學習動機與使用行為「每次平均使用時間」之迴歸分析表 ... 50

表 27 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相關分析 ... 51

表 28 學習動機及使用行為與學習成效之迴歸分析表 ... 51

(11)

表 29 研究假設與結果驗證表 ... 54

(12)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 4

圖 2 設定測驗範圍 ... 6

圖 3 作答頁面 ... 7

圖 4 立即回饋 ... 8

圖 5 成績查詢 ... 8

圖 6 理性行為理論 ... 23

圖 7 計畫行為理論 ... 24

圖 8 科技接受模式 ... 25

圖 9 研究架構圖 ... 29

圖 10 假設驗證 ... 52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計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動機;第三節為研究目的;

第四節為研究流程。以下茲就各節做詳細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隨著科技日益發達、交通日漸便利,地球村的時代儼然已來臨。在這個天涯若比 鄰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因為距離的縮短,彼此接觸也隨之增加。不管是醫療、政治、

貿易、求學與旅遊,不同國度的人們需要一個共同的語言來溝通,而這個語言就是英 語。根據 1995 年英國文化協會一項名為「英語:公元二千年」的調查中指出,在一 千四百名參與英語教學之專業人士之中,大約有 95%同意,在未來二十五年裡,英語 仍將會是國際間彼此溝通的世界語言(黃燕芬,2003)。這些在在證明了英語的重要性。

既然英語對於國際化的影響不可小覷,加強國人的英語能力就成了政府迫不容緩 的 任 務 。 民 國 九 十 二 年 教 育 部 頒 訂 「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基本理念指出「為配合政府國際化的政策,

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政府正大力推動各個階段的英語教育,加上社會各界的殷切期 盼,英語教學遂規劃九十四學年度起提前至國小三年級開始實施。」另外,學習英語 首要工作是認識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以及單字。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 施綱要的教材要點中也指出「本課程綱要提供了一份常用 1200 及 2000 字參考字彙 表。國小、國中階段的教材,宜優先從常用 1200 字詞(即參考字彙表中有畫底線的字 詞)中選取編纂。」研究者為國中英語教師,亦深知單字教學的重要性,如何寓教於 樂,讓國中生不再將背單字視為一件苦差事,也是研究者教學的首要目標。

另外一方面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電腦的使用使得資訊量倍增,而網際網路的發 明更是讓各種知識和資訊可以透過無形的網路在全世界各地大量傳輸。快速便捷的網 路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來源,對於英語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也有很大 的助益。透過網路連結國外的網站,學生可以獲取真實的語言資料、練習英語的機會 以及溝通的能力。資訊科技在此扮演的角色便是提供與人互動及練習的機會,如國際 筆友的交換、瀏覽國外網頁以讓學生接觸真實的語言環境(羅玗貞,2001)。另外,余 思賢(2003)也指出,課程內容應用多媒體的呈現,可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不致感到 枯燥而無心學

(14)

習。而網路及多媒體教材的結合,正可達到以上目標。可見結合了英語學習及網路科 技的學習方法,是現代學習者所要重視的課題。

第二節 研究動機

Yeh (2002)在文章中提到,根據一項由東森電視幼幼台所做的調查顯示,台灣有 60%的學齡前兒童接受過英語教育,同時在這些兒童之中,有48%在三歲,甚至更早 的時候就開始了英語課程(Hsiu-Luan Ho, 2004)。但即使學生們接受英語教育的年紀普 遍提前於教育部所規定的國小三年級,學生們在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家庭社經背景、

家長對於英語教育重視的程度等因素上皆有落差,也因此導致了學生們英語能力上的 雙峰現象。雙峰現象不僅存在於全國各縣市之間的差異,同一縣市、校園、甚至教室 內也都呈現學習的雙峰現象(張武昌,2006)。如何消除雙峰現象,使學生皆能獲得良 好的英語能力實為國中英語教師的一大難題。

傳統的教學法以教師為教學的主體,學生處於被動的角色,如此的教學方法不易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即使國中英語教學自民國87學年度開始實施新教材,但迫於升學 壓力,以課本為中心,老師為主角,學生ㄧ路猛背單字、片語及文法的傳統英語教學 法仍普遍存在(廖靖綺,1999)。但身處於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不只教師傳授的知識 內容隨著時代改變,教師授課所採用的工具也應隨之進步。吳銘達與鄭宇珊(2010)認 為資訊科技不斷地在改變,而教師無不努力的跟上時代的趨勢,教師的教學行為相對 的也較之前產生了許多的改變。教師宜採用不同的教學媒體及教材,延伸教學內容的 深度及廣度。而電腦的發明及網際網路的盛行正好為英語教師提供了一項便利又富魅 力的教學工具。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http://www.twnic.net.tw,簡稱TWNIC)於2011年5月 公布其針對年滿12歲以上之民眾所作之「臺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報告,結 果顯示:12歲以上之民眾約有1,539萬人曾使用過網路;12歲以上人口的上網率為 75.69%,比2010年增加了3.13的比率。同時,臺灣地區上網人口每年持續增加,其中 尤以青少年階段的網路使用頻率最高。英語教師若能將英語教學與上網結合成「線上 學習」,對於學生的英語學習或許會有正面的影響。Liu, Chen, Sun, Wible, and Kuo (2010)指出現今教育的潮流就是將科技應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國內外許多知名大 專院校都有線上學習網站或平台的建置,例如:台灣大學有「數位學習網」、清華大 學有「數位學習平台」、中央大學有「英語學習資料庫」、中華大學有「eCampus 網

(15)

路學習平台」(資料來源:各校網站。)麻省理工學院(MIT)也幾乎將大部分的課程放 上網,這顯示了線上學習的重要性(Wu, Tsai, Chen, & Wu, 2006)。由此可見線上學習 在高等教育中已蔚為風潮,但在台灣,國民教育階段的使用狀況及成效相關研究仍不 多見。研究者目前服務於新北市立某國中,有鑑於英語雙峰現象嚴重,因此欲針對學 生在英語線上測驗網的使用行為及英文科學習成效做相關研究及探討,以期將研究結 果提供給教師做後續輔導教學工作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在「線上學習」風氣盛行之下,

國中生對於英語線上測驗網的使用行為及其可能對英語科學習成效所產生的影響。本 研究希望藉由分析學生使用英語線上測驗網的行為,找出影響行為的因素,探討其對 於學生英語科學習成效所產生之影響,並將之提供給其他英語科教師作為後續教學輔 導之參考。本研究所要研究之目的如下:

1. 了解國中生對於英語線上測驗網的使用行為。

2. 利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影響國中生對英語線上測驗網使用行為的相關變項。

3. 探討國中生使用英語線上測驗網的使用行為和英語科學習成效間之關連性。

4. 提供相關資料給英語科教師供後續教學輔導之參考。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線上學習」風氣盛行之下,國中生對於英語線上測驗網的使 用行為及其可能對英語科學習成效所產生的影響。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如下:

(16)

圖 1 研究流程圖

確立研究主題

確立研究背景動機

文獻探討

確立研究架構及 研究方法

問卷設計與發放

問卷回收與資料分析

結論與建議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計分為五節,第一節為佳音翰林國中英語線上測驗網;第二節為線上學 習;第三節為學習成效;第四節為學習動機;第五節為科技接受模式。以下就各節詳 細說明。

第一節 佳音翰林國中英語線上測驗網

一、 系統簡介

本 研 究 所 使 用 之 線 上 測 驗 網 為 「 佳 音 翰 林 國 中 英 語 線 上 測 驗 網 」 (http://etabc.tw/joyhanlin/)。此網站是翰林出版社所研發之英語科單字評量題庫,目前 免費開放各界人士(各校學生、教師、家長、社會大眾)使用。此網站主要用途有二:

(1)單字學習-此為該出版社目前推廣重點:(2)單字比賽-各校可和出版社聯絡報 名,並由出版社代為安排辦理。此網站的特色是採用個別設定、瀏覽複習、逐題顯示、

立即回饋、明確解析、錯誤回收、成績查詢等教學策略,並提供中選英、英選中、填 空等不同題型供學生選擇使用。教師可即時查閱學生成績,學生可進行錯誤演練至完 全背熟單字。同時此網站的介面清晰易懂,操作容易,對學生來說使用非常方便。

二、 功能簡介

(一)個別設定測驗範圍

學生可針對個別程度及複習需求設定要測驗的範圍,測驗模式可選擇填空題、中 文選英文或英文選中文的題型,測驗題數共有10題到200題供亂數挑選,學生可以根 據個別程度及時間來做選擇。學生還可在正式測驗之前,先選取複習瀏覽或考前練習 以熟悉題型,如圖2所示。

(18)

圖 2 設定測驗範圍

(二)作答頁面

學生的作答頁面分為以下幾個欄位:題目、語音、作答提示以及作答欄位。學生 可選擇填空題、中文選英文或英文選中文的題目做練習。圖3為填空題作答頁面範例,

學生根據題目,在作答欄位中填入正確的英文單字拼法即可得分。若學生不確定單字 拼法,可參考作答提示所提供的字首及字尾英文字母,同時也可按下頁面中的語音 鍵,網頁將會念出正確的英文發音供學生參考。

(19)

圖 3 作答頁面

(三)立即回饋

測驗完畢學生可按「提交」,網頁會立即顯示學生在這次作答之中的所有正確答 案及錯誤題目,並根據學生不同的成績給予不同的回饋,如:「Congratulations!完全 過關!」或「叫我第一名!」等;答案解析頁面也提供線上字典,可供學生查詢不懂的 單字;另外答案解析頁面的單字及例句皆提供清晰發音,可供學生做聽力練習,如圖 4所示。

(20)

圖 4 立即回饋

(四)成績查詢

測驗結果提交之後,本網站也提供成績查詢的服務,教師可即時查閱學生成績,

因此教師更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提供學生成績進退步的標準。如圖5所示。

圖 5 成績查詢

(21)

第二節 線上學習

一、 線上學習的定義

電腦的使用使得人們可以快速地處理大量資訊,網際網路的發明更是讓各種資訊 透過無形的網路在全世界各地即時大量地傳輸。快速便捷的網路成為取之不盡、用之 不竭的知識來源。線上學習即成為現代教育的新興模式。線上學習(e-Learning)即為「透 過任何科技,突破空間限制而進行的教學方式」(黃貝玲,2001)。美國訓練與發展協 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簡稱ASTD)認為「線上學習」是藉 由網際網路或企業網路作為主要的傳遞媒介,以達成教育訓練的目的(游玉梅,

2002)。線上學習的學習方式跳脫了傳統學習的限制,在時間、地點和學習內容方面 給予很大的自我調整空間,有利於教育訓練成本的降低和相容性(余泰魁、楊淑斐,

2005)。 隨著網際網路的風起雲湧,透過網際網路來架構新的學習方式,漸漸為企業 與學校機構所接受,此即所謂的「e-learning」。線上學習可視為實體教育的延伸,其 中包含了多樣性的內容傳遞形式、學習經驗的管理、網路互連的學習社群以及網路社 群的提供者。線上學習的模式不受時間、空間、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較為彈性與自由,

亦較符合自主式的學習模式(詹惠雯、沈順治,2008)。「e-learning」就是透過電腦通 訊科技來傳達資訊及訓練,並應用在教育上的方法。Sun, Tsai, Finger, Chen, and Yeh (2008)在研究中提到e-learning是一種以網路為基礎的系統,它可以讓使用者及學習者 隨時隨地接觸到科技及資訊,而不受限於時間及空間的限制。隨著資訊進步及通訊科 技的發展,e-learning已成為現代教育的新興模式。

二、 線上學習的類型

王怡心(2006)認為依學習方法來區分,線上學習可分成三種:同步學習、非同步 學習及混合式學習。

1. 同步學習(Synchronous Learning):同步學習是讓所有學習者直接在同一時間內登入 網路,並與教師在線上進行學習以及直接溝通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可藉由即 時呼叫來保持對學生的控制,學生和教師可以使用平台來合作並分享知識。此種 溝 通 也 可 透 過 視 訊 會 議 、 網 路 電 話 以 及 雙 向 廣 播 達 到 互 動 (ASTD 網 站 , http://www.astd.org/LC/glossary)。這種學習方式的優點就是互動是即時的,提供模 擬面對面的互動情境,並克服地理上的限制(劉建宏,2004)。

(22)

2. 非同步學習(Asynchronous Learning):非同步學習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非同 時發生,並且有一定時間的誤差(ASTD網站,http://www.astd.org/LC/glossary)。學 習者可依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上線學習,十分具有彈性。使用的工 具如討論區、聊天室、E-mail、White Board等。但相對互動性較差,主要需靠教師 時常做學習與課程管理。

3. 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學習即結合了線上教學以及傳統面對面教學 之方法,並以e-Learning的方式補強其時間、地點、討論、群組協同等機制(ASTD 網站,http://www.astd.org/LC/glossary)。

花英德(2008)認為線上學習的模式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同步學習與非同步學習。

1. 同步學習(Synchronous):同步學習就是教師與學生必須同一時間上課,以攝影機 將教師教學過程錄製下來,並在網路上即時撥放給學生觀看,而教師與學生、學 生與學生之間則可利用電話或是網路提出問題、解答及互相討論。最常見的方式 是及時群播,它是透過通訊網路,將教學視訊由一主播端傳至收播端,教師在主 播端傳送出教學訊息,學習者在收播端收訊,相隔兩地教學者與學習者可以互通 訊息,因此所需的器材較複雜,導致花費也較昂貴。

2. 非同步學習(Asynchronous):非同步學習就是將教師的教學及教材經過編排、剪接 等處理後放置在網路伺服器中,學生透過瀏覽器或教學平台來學習教材內容,其 教授與學習的內容可以不同時間進行,學習者可隨時進入系統學習,不受時間的 限制,對學生的學習有較大的幫助。將學習內容以長時間放置在教學網站上,學 習者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隨時可上網學習獲取新知,不只花費較低且限制較 少,因此漸漸成為線上學習的主流。

國外學者Steven Ryan (2001)的研究則將線上學習主要分為三類:自主獨立學習、

非同步互動學習及同步學習。

1. 自主獨立學習(Self-paced independent study):學生設定自己的進度並以自己的步調 學習。學生可以決定要複習學習材料多久,同時線上測驗的回饋是以預先設定好 的程式語言來回應。學生無法直接和教師對話或詢問教師問題,此種學習方式需 要強烈的自我動機才能持續。

2. 非同步互動學習(Asynchronous interactive):在非同時的情況下,學生參與一位教 學者或其他學生的活動。學生可決定何時參與課程以及參與時間的長短。此種學

(23)

習方式可提供來自於教學者及其他同學的回饋,但通常它的獨立性不如自主獨立 學習。

3. 同步學習(Synchronous learning):學生透過電腦參與現場演說,並透過電子郵件或 即時聊天室來提問。此種學習方法最有互動性,也最像真實的教室,但由於演講 時程已事先排好,故課程彈性較受限制。此外,由於資訊傳輸成本較高,此種學 習方式的課程選擇也較少。

本研究所採用的線上學習類型為國外學者Steven Ryan (2001)所提出之自主獨立 學習,意指學習者在課餘時間登入學習網站,並依照自己的學習需求,自由選定所欲 練習的範圍,進行學習活動。而教師在學生進行學習活動之後,利用學習網站的成績 查詢功能來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及學習成果,達到從旁輔助的效果。

三、 線上學習的優點

在現代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有無數的資訊在流通,如何快速有效的處理這 些資訊已成為引人思考的課題,而對教育現場的教師及學生而言,有效率地使用科技 以促進學習成效更是重要。線上學習與傳統學習兩者在內容上有很大的不同,線上學 習的優點有便利性、即時性、配合個人需求彈性學習、可重複性與易於追蹤管理(行 政院人事行政局,2008)。游玉梅(2002)則認為,線上學習可以降低學習成本的效用和 非線性且廣博與深入的學習。另外,線上學習的優勢還有開拓潛在市場,並減少為了 上課及促進學生學習而需要的資源浪費(Hoskins & Hooff, 2005)。

國外學者Bouhnik and Marcus (2006)的研究指出,線上學習有四個優點:

1. 學生可自由決定何時要進行線上學習。

2. 學生不需受到教學者時間的限制,學生可擁有自主性。

3. 學生有表達想法及提問的自由。

4. 學生可自由選擇要採用何種線上教材。

國內學者林岑(2003)指出e-Learning可以為學習者創造5E的功用。此5E分別為:

Exploration(探究)、Experience(經驗)、Engagement(參與)、Ease of use(易於使用)及 Effective(有效果)。

1. Exploration (探究):學習者將網路視為資訊篩選及資源取得的探勘工具。

2. Experience (經驗):網路提供學習者學習自我控制、探究過程的經驗。

3. Engagement (參與):學習者可與他人進行溝通、討論,以達訊息互通、資源共享,

(24)

並具有創造與處理資訊能力,及培養合作精神和擁有群體的感覺。

4. Ease of use(易於使用):網路科技對於數位學習者而言是一個容易使用的學習工具。

5. Effective(有效果):數位學習讓學習者可擁有編輯課程的能力,並讓學習者選擇最 佳的學習方法,也包含學習者可以展現自己學習創作的成果,從而獲得有效的學 習成果。

另一位國內學者李春雄(2003)在研究中認為線上學習有下列七項優點。此七項優 點分別為:學習零障礙、學習資源豐富、數位內容及學習進度量身訂做、完整記錄學 習者的學習歷程、互動式的學習、降低教學成本及知識有效累積。

1. 學習零障礙:e-learning是藉由網路傳播教學內容,學習者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

可自由選擇適合的時間及地點進行學習。

2. 學習資源豐富:藉由e-learning的學習方式,可有效運用網路的資源,並利用搜尋 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搜尋到眾多資料,提升學習效果。

3. 數位內容及學習進度量身訂做:e-learning的課程設計及教學進行方式可依造學習 者的需求(本身程度及偏好)量身打造,達到屬於個人量身訂作的學習效果。

4. 完整記錄學習者的學習歷程:e-learning數位平台可記錄學習者的學習歷程,以供 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更可讓學習者發現自己的強弱項以便調整自我學習狀 況。

5. 互動式的學習:e-learning通常採用自學方式,因此必須比傳統教學法融入更活潑 多元的方式以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例如增加討論區、留言版、聊天室等功能以 提供學習者更多和他人交流溝通的機會。

6. 降低教學成本:e-learning的教學檔案擁有可重複利用的特性,因此可降低教學成 本。

7. 知識有效累積:由於e-learning數位平台可記錄學習者的學習歷程,因此學習者可 掌握自己所學習過的知識及經驗,將學習內容做有效的管理。

經由以上文獻分析我們可知道線上學習擁有諸多優點,例如:便利性、即時性、

配合個人需求彈性學習、學習教材及進度可量身訂做等。而對教師及學生來講,學習 用更有效率的方法來學習各種新知識,並將之做妥善管理就是採用線上學習的原因之 一。

(25)

四、 線上學習的限制

即使線上學習有眾多優點,它仍有限制。國外學者Arbaugh and Duray (2002)認為 投入在開發線上課程及參與課程所需花費的時間及勞力密集度是個問題,導入線上學 習的高失敗率及高成本也是管理者及系統設計者應注意的。也有人認為線上學習缺乏 面對面溝通,同時和傳統課程比起來,線上學習的品質也令人存疑。Johnson, Hornik, and Salas (2008)在研究中提到線上學習的環境使得學習內容、同儕以及教師間的互 動變的困難,因為溝通只能透過資訊科技,而這也讓學習者覺得自己是處於一個隔離 的學習環境。Sun, et al. (2008)指出要維護線上學習的環境需要投入時間、勞力密集以 及教材資源。

國外學者Bouhnik and Marcus (2006)的研究列出幾項線上學習的限制:

1. 缺乏完整架構以鼓勵學生持續學習。

2. 線上學習需要學生高度的自制力。

3. 線上學習系統內較缺乏學習氣氛。

4. 遠距教學的模式降低了學生間彼此接觸及討論的程度,也就是說,線上學習缺乏 人際互動以及教師與學生間的直接溝通。

5. 線上學習的學習過程較無效率。跟傳統面對面的課程相比,線上學習需要學生投 注更多的時間在學習同一件事情上。

國內學者姚德瑜(2001)提到線上學習的限制:

1. 網路的頻寬或瀏覽器會限制教學方法。

2. 由於頻寬限制,需使用較多記憶體的聲音、影項及圖表均表現較差。

3. 學習者在超媒體(hypermedia)環境中,可能因為過多的連結(link)導致迷失主題。

4. 教師及學習者均須具備電腦的先修技能。學生可能因為不熟悉電腦操作而無法學 習課程,或因為技術不嫻熟而降低學習興趣。教師也須具備電腦操作及維修能力,

以便在教學期間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技術性問題。

5. 互動性的限制。線上教學缺乏面對面的溝通,師生及同儕間大量使用文字,因此 文字表達能力非常重要。同時師生及同儕間因缺乏口語和視覺的溝通,可能會喪 失重要的訊息交流。

6. 教師之工作量大增。教師可能需要回覆大量的電子郵件,或者必須花大量時間及 精力在整理題庫。線上教學在初期會大量增加教師之工作量,而教師如因工作量

(26)

增加而無法即時回應學生的問題,將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放棄學習。

綜合上述學者觀點可知道線上學習仍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設計及導入線上學習 的成本偏高、缺乏面對面溝通可能使得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教師需具備操作電腦及解 決技術性問題的能力、學生需具備高度自制力等。線上學習是目前國內外教育學習的 趨勢,因此如何減少或改善線上學習的限制,使線上學習對教育發揮最大的功效便是 教育者的一大課題。

第三節 學習成效

一、 學習成效的定義

汪瑞芝與廖玲珠(2008)認為「學習」係指學習者經由練習或經驗,而使其個體在 行為、能力、知識及心理傾向產生較持久性之改變歷程。詹惠雯與沈順治(2008)認為

「學習」泛指有機體因經驗而發生的行為變化,且這種變化不意味著改變後的行為比 原本的行為更可取。「學習成效」是學生在學習行為發生後,所用以評估學習行為完 成度的標準。楊淑青(2003)指出學習成效是衡量一個學生學習成果的指標,也是教學 品質評估中最主要的項目之一。詹惠雯與沈順治(2008)認為學習成效是指學習者透過 學習活動所習得的知識、能力或技巧,學習成效廣泛涵蓋學習者學習知識、能力或技 巧後,其行為改變與績效帶給組織的貢獻。黃培文與許馨方(2010)將學習成效定義學 習者透過教導與學習的過程所呈現的學習行為結果。而藉由適當的衡量學習成效,可 使教師及學生了解學習成果,用來當作解釋及改進教學的依據。

二、 學習成效的評估

詹惠雯與沈順治(2008)在研究中提到,一般常見的學習成效評估,指的是較為狹 義的評估概念,例如學習者的學習成就評量,也就是偏向特定課程學習成果之測量或 評鑑。而較廣泛的學習成效評估,則包含學習滿意度、行為改變及工作績效等較整體 的概念加以評估。前者的評估多採成就測驗或技能檢定等,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學習成 效,施測的對象皆以學習者本人為主。後者的評估方式較為多元,除問卷調查外,尚 有實地觀察及深度訪談等,調查的對象除了本人之外,尚可包含與其行為或績效有相 關的對象。洪明洲(1999)在研究中提及線上學習的具體學習成效可分為客觀的學習成 效及主觀的學習收穫,而後者就包含了學習滿意度、成就、偏好。汪瑞芝與廖玲珠(2008) 提出學習成效可以利用許多指標來加以衡量。這些指標包含學習滿意度、學習績效、

(27)

學習自我評估、學習成就、課堂評估、參與程度、自我效能、學習興趣及學習經驗等。

Alavi, Wheeler, and Valacich (1995)指出滿意度在學術界及業界一直是被廣泛用來衡量 學習成效的指標。Chou and Liu (2005)整理出衡量線上學習成效的四個指標:學習表 現(學生在成就測驗中所得到的錯誤次數)、電腦自我效能、滿意度、以及情感學習氣 氛。

綜合上述學者的研究,可知道學習滿意度不管是在業界還是學術界,都是用來衡 量學習成效的常見指標之一。因此研究者即採用此一指標,將學習滿意度作為本研究 中衡量學習成效的工具。

三、 學習成效的相關研究

學習成效是衡量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成功與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以下茲將近年 來探討線上學習與其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整理如下表:

表 1

線上學習與學習成效研究表

研究者 研究主旨

姚德瑜(2001) 本研究欲瞭解在網路教學環境中,不同的學習行為是否與學習成效 相關?可否透過學生的學習行為來預測學習成果?透過本研究來提 供實務上進行教學設計時的參考。本研究結果顯示,以綜合學習行 為「登錄次數」與學習成果「總分」、「前後測之進步分數」均呈 現顯著正相關,亦即「進教室上課次數越多的學生,其學習的成效 越好」。

楊淑青(2003) 本篇論文主要針對高職學生,藉由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其本身學習 型態特性的知覺、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學習成效之間的相關研究,

試圖找出影響其電腦學習成效的因素。本研究結果發現電腦自我效 能會對科技接受模式帶來正面的影響,並同時影響學習成效。

劉建宏(2004) 本研究發展出「網際虛擬學習環境」(WTVLE)的理論架構,突顯 學習者控制(learner control)在WTVLE環境中的特色,並比較其與在 傳統教室中,學習成效的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在虛擬學習 環境的學習成效會比在傳統教室中為高。

揚玉麟(2006) 本研究針對高職學生的電腦課程進行數位學習(e-learning)教學。實 驗結果顯示:一、混合式數位學習方式、全程數位學習與傳統電腦 教室學習三者在學習成績表現上無顯著差異。就平均表現來看,混 合式數位學習方式最好;其次為傳統電腦教室學習,最差為全程數 位學習方式。二、採用全程數位學習方式,學習成績與線上作業分 數有關,與上網次數無關。三、在混合式數位學習方式,學習成績 與線上作業分數、上網次數有關,但線上作業分數有較強相關,上 網次數相關較弱。

(28)

表1(續)

研究者 研究主旨

郭原明(2007)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技職院校學生對英語學習網站使用之行為。本研 究首先探討學習者對英語課程的學習模式,然後將此模式與TAM 結合來建構本研究之模式。期望藉由分析影響學生使用英語學習網 站之因素,提供給學校相關單位資訊,做為提高英語教學成效之參 考。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習動機、網站的介面與內容、連線品質、學 生使用時間及使用成效等之間有高度相關。

莊伯誠(2008)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教材的特性」

和「同學間數位學習互動」對科技接受模式的影響程度,以了解學 生對於數位學習英文教材系統的使用情形,進而提升學習效果,並 且探討目前老師於課堂教學中使用數位學習教材頻率及製作數位 學習教材的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大部分都能利用數位學習教 材來提高學習動機進而輔助其在課程上的不足,並透過數位學習教 材反覆練習的優點來完成最大之學習目標。

Karen Swan (2003)

本研究是藉由文獻探討來了解非同步線上學習環境的學習成效。一 般研究認為線上學習和傳統課程學習的結果沒有顯著差異,但本研 究更深入探討其背後因素,並認為線上學習的環境對學習結果會有 所影響,同時學習模組的特性對於線上學習有可能同時產生正面和 負面的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習模組會影響學習;課程設計越清 楚、課程目標、指導者期望、立即回饋及針對學生的個別指導皆會 促進學習。

Shih-Wei Chou

& Chien-Hung Liu(2005)

以網路為基礎的科技對教與學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研究的主要 目的是在於研究學習者控制及學習成效之間的關係,並探討科技中 介學習環境(TVLE)對基礎資訊科技技能訓練成效的影響。本研究 所指的學習成效包含學習成就、自我效能、滿意度、以及學習氣氛。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TVLE中IT的學習成效較在傳統環境中來的更 好。

Pei-Chen Sun, Ray J. Tsai, Glenn Finger, Yueh-Yang Chen, Dowming Yeh(2008)

本研究發展出六個面向的融合模式,分別是:學習者、指導者、課 程、科技、設計、環境。本研究以問卷來調查影響學習者線上學習 滿意度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的電腦焦慮、指導者對 線上學習的態度、線上學習課程彈性、線上學習課程品質、知覺有 用性、知覺易用性、及評量法的差異是影響學習者知覺滿意度的主 要因素。

Mei-Fen Hsu (2009)

本研究主要是調查電腦字彙輔助軟體,Qword,對國中低成就學生 及課堂行為的影響。本研究結果證實了融合電腦字彙輔助軟體到一 般英語課程對學習是有助益的。

第四節 學習動機

一、 學習動機的定義

動機(motivation)一詞源自拉丁文的movere,是一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內在動力。

(29)

動機是行為的動力,也是行為的指針,能使行為在發動之後,朝著一個方向或目標持 續前進。張蕊苓(1999)認為動機與學習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動機可以以增強行為 的方式促進學習,而所學到的知識反過來又可以增強學習的動機。張春興(2001)認為 學習動機(motivation to learn)係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導 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蘇伊鈴(2007)認為動機可以引發 個體行為的內在狀態,透過學習可以滿足個體需求,學習動機的強弱,決定了學習的 偏好、動力或是堅持,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於教師更瞭解學生學習表現背後的原 因。吳俊毅(2000)認為動機的概念相當複雜,一般而言,大致有兩個方向,一為生理 取向,一為心理取向。前者探究以生理作用為基礎的動機,例如原始性動機、驅力、

需求等;後者探究心理作用為基礎的動機,例如成就動機、合作動機等。本研究將先 介紹學習動機的分類,再介紹學習動機的理論。

二、 學習動機的分類

動機對外語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英文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顯示,學生普遍對英 文學習感到興趣低落,傾向於將英文視為考試的科目,而少有主動學習的意願(徐玉 婷,2004)。蘇伊鈴(2007)認為就外語學習的觀點而言,成功的學習與學習者的動機有 關。從第二語言習得模式來看,學習動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 色。在動機的分類之中,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Gardner (1985)將跟語言學習相關的動機區分為兩種:工具性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和整合性動機 (Integrative motivation)。前者是指第二外語的學習目標是為 了通過考試、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獲得升遷等。後者指第二外語的學習者願意了解、

接受甚至喜歡該語言的文化及社會,甚至想成為該文化中的一員的渴望。

Brown (2000)則認為學習動機共有三種:整體動機(Global motivation)、情境動機 (Situational motivation)、任務動機(Task motivation)。整體動機是泛指學習第二外語的 整體傾向;情境動機會受到學習發生時的情境而有所不同:任務動機是指為完成某特 殊學習任務時所引發的動機。動機的強弱與對外語的情意好惡、學習情境以及學習活 動有關。

Deci and Ryan (1985)將動機依不同的自我程度分成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與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兩個概念。內在動機指個體從事某項活動的目的是因 為活動本身很有趣、好玩,是令人滿意的,是為了自我內在的趨力去作,且能滿足其

(30)

內心的需求,例如學生的好奇心與好勝心;外在動機則是指個體所從事的行為是受到 伴隨外在事件發生的種種情況影響,個體行為的發生是為了獲得外在的報酬,如考高 分、拿獎學金等方式;或避免外在的處罰,而刻意營造學生不得不讀書的氣氛。

三、 學習動機的理論

與學習相關的動機理論甚多,茲將常見的理論介紹如下:

(一) 需求層次理論 (Need-hierarchy theory)

根據Maslow需求層次論,人的動機是由許多不同層次的需求所組成,依序為生 理 需 求 (physiological need) 、 安 全 需 求 (safety need) 、 愛 與 隸 屬 的 需 求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自尊需求(self-esteem need)、知的需求(need to know)、美的需 求(aesthetic need)以及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 (張春興,2001)。各需求 間有高低順序之分,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後,才會往高一層次的需求邁進。

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的需求及自尊需求歸類為「基本需求」(basic needs);知的需求、美的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則為「成長需求」(growth needs)。基本 需求都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所導致,故又稱「缺失性需求」(deficiency needs) (張 春興,2001)。

(二) 成就動機理論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McClelland和Atkinson為最先研究成就動機的心理學家。McClelland提出個人所有 的三種需求類型: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親和 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 (Pintrich & Schunk, 2002)。McClelland (1953)主張成就需求即 為成就動機,成就需求是個體期望將事情做好的傾向,此傾向會影響到個體的工作態 度,因此成就需求是影響成就動機的重要因素;所以具備成就需求的人,就會有追求 目標的傾向,也就是具有成就動機的表現(黎瓊麗、莊筱玉、傅敏芳,2006)。1964年 Atkinson進一步修正McClelland理論,認為人在面對未知的情況時,會有兩種需求:

求成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 與避敗需求(Need to avoid failure)。Atkinson 認為個 體在從事或選擇某項工作時,會同時產生「追求成功」與「避免失敗」的心理作用,

「追求成功」是指個人表現趨近目標,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避免失敗」是個人設 法從工作情境中逃脫,以避免失敗的心理傾向(黎瓊麗、莊筱玉、傅敏芳,2006)。成 就動機高的學生,冀望成功的希望大於失敗的恐懼,因此較容易接受具有挑戰的工 作;成就動機低的學生,失敗的恐懼大於成功的希望,因此較容易選擇簡單的工作。

(31)

(三) 期望價值理論 (Expectancy-value model)

期望價值論是Eccles (1983)根據Atkinson (1957)成就動機論而延伸而來的。兩者的 理論不同之處在於:1. Eccles, et al. (1983)提出的期望價值理論,是以更複雜及寬廣的 角度探索個體的心理及社會文化因素,以認知為中心,提出影響個體成功期望的因素 是來自於個體知覺成功的評估、知覺工作難度、知覺自我能力的概念,而不是真實的 工作困難度。2. Eccles, et al. (1983)假定期望和價值兩者間彼此存在著相關性(邱皖 珍,2009)。Eccles (1983)發現決定學生成功期望的並不是真實的困難度,而是學生對 成功機率的知覺( perceived probability of success )、工作難度的知覺(perception of task difficulty),以及對自己能力的知覺(perception of ability)。在Eccles的理論中,期望與 價值不但會影響表現、工作選擇、堅持,同時也受到工作特定信念,如自我能力覺知、

對工作難易度的看法、個人目標等影響。個人的期望與價值會影響個人的成就行為。

吳俊毅(2000)指出在Eccles的理論當中,期望與價值所包含的意義如下:

1. 期 望 (expectance) : 能 力 的 自 我 概念 (Self-concept of ability) 、 工 作 難 度 的 知 覺 (Perception of task difficulty)、他人期望的知覺(Perception of others' expectations)、

因果歸因(Causal attributions)、制控信念(Locus control)。

2. 工作價值(Task value):所謂工作的整體價值包括工作的完成價值、工作的興趣或 內在價值、工作對未來目標的效用價值。

蘇伊鈴(2007)指出在Eccles的期望價值論中,另外有兩個主要的成分:

1. 心理成分(psychological components):主要是期望和工作價值。期望可包括對自我 能力的概念、對工作難度的知覺、對他人期望的知覺、因果歸因及制握信念等重 要因素。而工作價值則為個別角色認同及個人價值、對成敗成本的知覺及情感經 驗三個成分所調節。

2. 發展成分(developmental components):認為發展成分受到觀察模仿、社會化的期望 以及差異的經驗三個機制所影響。

(四) 自我效能論 (Self-efficacy theory)與電腦自我效能

自 我 效 能 這 個 概 念 是 由 社 會 認 知 論 學 者 Bandura 於 1977 年 所 定 義 提 出 。 Bandura(1977)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是否能夠達成賦予的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信 念,此一信念會影響個人對所從事的活動選擇、努力與否與動機,以及能否表現精熟 的水準。一個人所具備的自我是一個認知系統,具有一套內在的評估與解釋過程,而

(32)

這個內在過程形成個人對事物的概念、信念與自我概念。Bandura將自我效能定義為:

人們對自己組織並執行必要行動方案以達成特定績效的一種能力判斷,並非是一種可 擁有的技能,而是指個人如何善用所擁有的技能的一種信念。自我效能高的人,且預 期行為結果是正面的,會促成自信與積極的行為,若無法達到正面的結果,也不一定 會終止行動,反而會嘗試加強自身的努力,甚至嘗試去改變環境的限制;同樣的情形 下(結果不佳),低自我效能的人則傾向立即放棄。

Bandura曾提出以下四種自我效能的來源(蘇伊鈴,2007):

1. 過去成就與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個體過去成就表現是效能期望 (efficacy expectation)的最可靠來源,假如個體過去有重複經歷成功的經驗,他會

發展出較強的效能期望,雖然會因為偶然的失敗而降低期望,但是若個體發現偶 然的失敗可以用努力來克服, 則日後他會發展出自我激勵的堅持(self- motivated persistence )。

2. 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自我效能的層次並非完全仰賴個體過去的成敗經 驗,有許多期望是來自於替代經驗。當觀察到他人能順利完成自己即將面對的工 作時,個體會說服自己若努力堅持下去,一樣可以成功。當觀察到他人成功的過 程或各種不同的成功模式時,個體會獲得更多的效能訊息,也較能增強個人的效 能感覺。

3. 言詞說服(Verbal Persuasion):因為言詞說服使用簡便,它被廣泛的用來改變人類的 行 為,但由於言詞說服不能提供可靠的經驗基礎,無法讓被說服者肯定說服者的 成功經驗,因此所引起的效能期望可能會較微弱或短暫,也不易長久維持。

4. 情緒激發(Emotional Arousal):在受到威脅的情境中,個體的情緒激發會影響效能 Bandura的自我效能論也影響了電腦自我效能的研究。Chang and Tung (2008)指出 電腦自我效能的定義是「個人對自己使用電腦以完成任務的能力認知,而不僅是 反應基本的電腦技能」。Johnson, et al. (2008)認為電腦自我效能高的人和電腦自我 效能低的人比起來,前者對他們自己和電腦的互動更有信心,也更有可能有效地 利用電腦。同時先前研究也顯示,電腦自我效能在學習以及學生使用科技方面扮 演關鍵的角色。Hill, Smith, and Mann (1987)發現電腦自我效能越高的學生,對於 學習與使用電腦的意圖越強烈。另外,他們也發現過去成效的好壞,也會影響電 腦自我效能的高低。

(33)

綜合上述學者的研究,可知道關於各種不同動機影響學習的理論眾說紛紜,但大 多數的理論皆支持動機會影響學習成效。其中Bandura的自我效能論主張自我效能高 的人較能促成自信與積極的行為,即使行為無法達到正面的結果,也不一定會終止行 動,反而會嘗試加強自身的努力,甚至嘗試去改變環境的限制。因此本研究採用 Bandura的自我效能論為理論基礎,並假設動機強的學生會主動積極的使用線上測驗 網,進而影響英文科學習成效。

四、 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

就語言學習的觀點來說,成功的學習與學習者的動機有關。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 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因此學習動機和學生的學習成效密不可分。徐玉婷(2004) 試圖探討及比較國中生對英語學習的學習焦慮、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間的關係,並 得出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有顯著正相關的結果。賴美璇(2006)的研究則顯示 英語學習動機越高的學生,其英語學習的策略使用情形越佳,學習成效也越高。以下 茲將近年探討學生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整理如下表:

表 2

學習動機研究表

研究者 研究主旨

徐玉婷(200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一、探討國中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 英語學習策略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在英語 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差異情形;三、探討國中生 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關係;四、探討國中生 背景變項、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對英語學習策略的預測情形。

本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個人焦慮越低,則個人動機及學習得分越高;

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有正相關;背景變項、英語焦慮及英語動 機可預測英語學習策略。

賴美璇(2006) 本研究之目的為:一、探討動機調整策略融入英語科教學課程之效 果;二、分析動機調整策略融入英語科教學課程與個人特質對學習 動機之交互影響,是否會受時間因子的調節。本研究結果發現動機 策略可延緩考試焦慮,並能有效引發學習興趣及增進學習成效表 現。

黎瓊麗、莊筱 玉、傅敏芳 (2006)

學習英語是目前世界的潮流也是台灣的趨勢,2001年台灣的小五學 生開始接受正規英文教育,2005年則向下延伸到小三學生開始學習 英文,可見英文在台灣的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學習動機是學習 的基本要素,沒有動機就沒有學習;若教學者能了解學習者的學習 動機,進而可針對動機尋求有利於教學之相關資源,而使學習者的 學習成效更加彰顯。本研究之目的為編製一套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

(34)

表2(續)

研究者 研究主旨

機量表,以了解國小學童學習英語的動機取向,使台灣的英語教育 更具成效。

蘇伊鈴(2007)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高雄縣國小學童之英語學習環境與英語學習動 機的現況,比較學童背景變項在英語學習環境與英語學習動機的差 異情形,並探討英語學習環境與英語學習動機的相關情形。本研究 結果顯示:(1)高雄縣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上會因性別、補習 年數、家人態度、家人指導不同而有差異。(2)對英語學習環境知 覺較佳的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較強。(3)高雄縣國小英語學習 環境和英語學習動機有顯著的正相關。

Hsiu-chuan Yu (2006)

在過去數十年,語言學習動機及策略一直是研究的重點。目前研究 的目標是在檢驗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使用間之關係,以及探討 不同英語能力對動機及策略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學習動 機偏向於外在動機,然而對高成就學生而言,內在及外在學習動機 一樣重要;高成就學生最常使用後設認知策略,而低成就學生最常 使用補償策略;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間呈現顯著之正 相關性;性別及學習經歷對學習策略的使用及學習成就有顯著的影 響,然而性別與學習動機並無直接關聯。

第五節 科技接受模式

一、 理性行為(TRA)理論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是科技接受模式的基礎。理性行 為理論認為人類經常是相當理性並且有系統地使用合適的資訊。TRA理論最主要是用 來解釋人類「態度」(attitude)與「行為」(behavior)之間的關係。TRA理論主張使用者 的信念(beliefs)會影響其態度(attitude),而形成一種行為意圖,影響到最後的結果(莊 伯誠,2008)。根據TRA理論,一個人從事特定行為乃是取決於執行這種行為的行為 意圖(intention)。而行為意圖則被個人的態度(attitude)及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依照 相對的權重所共同決定。態度是指個人在行為表現時所擁有的喜好或厭惡的程度。行 為意圖是指個人在表現特定行為時,所展現出的意圖強度。主觀規範則是指某人針對 一特定行為時受社會認知壓力的強度。一個人對於行為的態度是取決於執行該行為的 後果之主要信念(belief)以及對於那些後果的評價。最後,一個人的主觀規範則取決於 規範性信念以及順從的動機。主觀規範代表著影響當事人之重要人士對該行為持贊同 或反對意見,並影響當事人之認知,態度則是指個人對於某一特定行為的正負面情

(35)

感,行為意圖反映了個人對於從事某項行為的意願 (Fishbein & Ajzen, 1975)。

茲將TRA理論之各變數解釋如下(吳俊毅,2000):

1. 行為的態度:個人對於某種行為正面或負面的感受與評價;一個人對某行為的態 度,會受到其所認知此行為的信念影響。

2. 主觀的行為規範:個人透過感受外界環境的行為標準、期望與規範(Normative beliefs)及個人順從此期望的行為動機(Motivation to comply with the expectations),

而形成的行為準則。

3. 行為意圖:個人表現某種行為的意願強度,此變數常用來預測或解釋實際行為的 表現。

圖 6 理性行為理論

資料來源: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高職學生電腦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某國立高商為例(頁 7),楊淑青,民92,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TRA理論從資訊系統的觀點提出一個概念:任何會影響到行為的因素都只會因為 態度及主觀規範而間接影響行為。這代表TRA理論是介於作用在使用者行為上不可控 制的環境變數和可控制中介變數之間,即外在的環境變數對行為的影響是受其使用者 內在的心理變數而影響,若是如此,TRA即可透過資訊系統研究中眾多的外在變數,

例如系統設計特性、使用者特徵、任務特性等來獲取影響使用者接受度的內在心理變 數(Fishbein & Ajzen, 1975)。

二、 計畫行為(TPB)理論

Fishbein and Ajzen (1975)所提出之理性行為理論雖然可用來解釋個體行為決策 過程,但是當有許多非個人意志所能控制的因素出現時,理性行為理論的解釋及預測 能力將大幅下降。因此,預測一個人是否會從事某項行為,必須了解他對該行為的意 圖(Fishbein & Ajzen, 1975)。意圖模式認為行為的執行決定於意圖,因此尋找影響意 圖的潛在因素就相當重要。過去曾經有許多學者提出意圖模式來建構行為意圖與態 度、信念、情感等個人心理因素之間的關係。這方面的理論以Ajzen (1985)根據理性

行為態度

行為意圖 使用行為

主觀規範

(36)

行為理論發展出來的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最為著名(陳怡 辰,2007)。

陳怡辰(2007)在研究中提到行為並不只決定於態度與主觀規範,還會受到個人對 該行為的「自我意志力控制」(Volitional Control)之影響。許多行為可以經由意志力完 全控制。因此,若行為越無法由個人控制,意志力的控制就越弱,無法控制的因素就 會干擾一個人執行該行為的能力。若是如此,態度、主觀規範或意向就無法正確預測 行為。自我意志的重要性,導致理性行為理論的作者後來加入「認知的行為控制構面」

而發展出計畫行為理論。

計畫行為理論認為人的意向會受到三項因素的影響:1.對該行為所持的態度 (attitude)。2.主觀認知的規範(subjective norms)。3.認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花英德,2008)。根據計畫行為理論,一個人從事特定行為乃是取決於執行這 種 行為 的行為意 圖(intention)。而行為意圖 則被個人的態度 (attitude)及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依照相對的權重所共同決定。而TPB與TRA理論不同的地方在於除了 主張態度、主觀規範等因素,也受到認知行為控制的影響。TPB需要針對不同的情境,

以行為的信念、規範信念與控制信念來發展量測工具(花英德,2008)。

圖 7 計畫行為理論

資料來源:以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知識分享(頁26),陳怡辰,民96,國 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三、 科技接受模式(TAM)理論

科 技 接 受 模 式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是 Davis 在 1989 年 修 正 Fishbien and Ajzen (1975)的理性行為模式(TRA)所提出來的。它的目的是在簡化理性 行為理論。

Davis認為在科技範疇中,有別於理性行動理論中認為,行為意向受到對行為的 對行為的態度

意圖 認知行為態度

主觀規範 行為

(37)

態度和主觀規範的影響,他認為態度比主觀規範更具有影響力(范敏珍,2006)。TAM 主要是希望能夠使用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和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這兩個因素來解釋、診斷與預測使用者面對新資訊時的態度與行 為。TAM以使用者意向來描述使用者對於新的資訊科技(IT)的使用行為。TAM主張使 用者對於新IT的「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會直接影響其對新IT的使用態度,

而此使用態度會再進而影響其對於新IT之使用意向。知覺有用性意指個人對科技是否 能幫助他們把工作做得更好的一種知覺,也就是當使用者在使用此一新的系統時,他 個人知覺此系統對現在或未來工作上能獲得的益處。當使用者對系統具有很高的知覺 有用性時,其使用該系統的意願會提高。知覺易用性意指個人認為科技是否容易使用 的一種知覺,也就是指當使用者知覺到要學習某一項新系統的容易程度。當個人認為 系統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力氣去學習操作,該系統即容易被個人所接受及使用。因此,

當使用者對系統的知覺易用性越高,就代表在使用系統時,不需要花太多的心力去學 習新的系統。

此模式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用以瞭解外部因子對使用者內部的信念(Belief)、態 度(Attitude)與意向(Intention)的影響,進而影響科技使用的情形(Davis, 1989)。根據科 技接受模式,使用態度是由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所決定的,努力是一種有限的資 源,一個人必須將其分配到自己所負責的各項活動上,因此當其他條件都一樣時,一 個被個人認知為較易使用的系統,也就是所需努力較少的系統,越可能被個人接受,

同時其使用態度將再進而影響使用意向(Davis, 1989)。

圖 8 科技接受模式

資料來源: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教材使用行為之研究:以英文檢定課程為例 (頁10),莊伯誠,民97,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外部 變數

知覺 有用性

知覺 易用性

使用態度 行為意向 實際使用

行為

(38)

科技接受模式的發展已十餘年,而且也受到相當的重視。發展至今,科技接受模 式已被大量應用在解釋使用者對新科技的接受度上(陳怡辰,2007)。Liu, et al. (2010) 在研究中指出,自從Davis提出TAM模式之後,許多研究使用者對科技接受度的方法 都是以TAM為理論基礎。洪新原、梁定澎與張嘉銘(2005)認為在學術研究上,許多研 究應用TAM來預測和解釋新資訊科技系統的開發是否為系統使用者所接受。在實務 界,TAM被建議為有潛力做為早期檢定使用者接受的診斷性衡量工具,用來檢視和 評估增進使用者接受的策略。Yi and Hwang (2003)認為科技接受模式在解釋及預測使 用意向及接受行為方面,是很有說服力的。莊柏誠(2008)認為由於科技接受模式具有 模型精簡,構念明確易懂且大量的實證支持等優點,目前已廣泛應用在個人接受資訊 科技影響的研究上,為近年來探討使用者接受科技領域方面最為廣泛應用的理論之 一。

四、 科技接受模式的相關研究

科技接受模式主要是希望能夠使用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和知覺 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這兩個因素來解釋、診斷與預測使用者面對新資 訊時的態度與行為。科技接受模式主張使用者對於新IT的「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 用性」會直接影響其對新IT的使用態度,而此使用態度會再進而影響其對於新IT之使 用意向。科技接受模式是近年來探討使用者接受科技領域方面最為廣泛應用的理論之 一,它被用來解釋資訊系統的接受度,已經獲得許多的實證。以下茲將近年使用科技 接受模式探討學習相關議題之研究整理如下表:

表 3

科技接受模式研究表

研究者 研究主旨

吳俊毅(2000)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影響使用者對科技接受程度的個人認知因 素,並以TAM為基礎加入學習動機的觀念,建立科技學習的動機 模型,並進而探討兩模型在構念的相關性。本研究所欲探究的議題 如下列:(1)對新科技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會不 會影響使用者的「使用態度」,並進而影響「使用程度」。(2)五 大學習動機信念,會不會影響使用者的「使用態度」,並進而影響

「使用程度」。(3)TAM中「認知易用性」與動機模型「控制信念」、

「自我效能」間的關係。(4)TAM中「認知有用性」與動機模型中

「任務程度」。(3)TAM中「認知易用性」與動機模型「控制信念」、

「自我效能」間的關係。(4)TAM中「認知有用性」與動機模型中

(39)

表3(續)

研究者 研究主旨

「任務價值」間的關係。本研究結果顯示:(1)TAM中各構面間的 關係,均符合當初模型之設計。(2)五大學習動機信念中有關價值 的成份(內部目標、外部目標、任務價值)會影響學習者對科技的使 用態度。(3)TAM中「認知易用性」與動機信念中的「自我效能」

的概念相似,但前者與「控制信念」相似程度不高。(4)TAM中「認 知有用性」與動機信念中的「任務價值」的概念相似。

張金鐘(2002) 教師與學生採用數位化教材是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的基礎,探討 哪些因素會影響教師和學生採用數位化教材的態度和傾向,將有助 於資訊融入教學的推動。科技接受模式(TAM)的相關研究指出科技 產品本身的有用性及易用性為使用者是否接受此產品之關鍵因 素。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初使用者,在三項外部變因(數位化教材特 性、教師或學生資訊背景、教師或學生互動)下,符合TAM模式;

教師已使用者在相同外部變因下,無法完全符合TAM模式。學生 在三項外部變因下,則符合TAM模式。

楊淑青(2003) 本研究主要針對高職學生,藉由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其本身學習型 態特性的知覺、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學習成效之間的相關研究,試 圖找出影響其電腦學習成效的因素。本研究結果發現電腦自我效能 會對科技接受模式帶來正面的影響,並同時影響學習成效。

洪新原、梁定澎 及張嘉銘(2005)

本研究針對過去TAM實證研究的結果,及各變數關係在不同研究 發現上的不一致現象做彙總分析,以便能夠更正確的驗證該理論中 各構面間的關係,供應用TAM時的參考。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原始 TAM的10組變數關係,有超過50%的研究均發現顯著的正相關。

但是擴充的TAM模式,在解釋力上並沒有比原始的TAM模式有明 顯的增加。

花英德(2008)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以TAM為模式建構國小學童Moodle教學平台使 用用模式。本研究結果顯示:(1)個人背景變項中的性別在教材品 質、互動品質及認知有用性變項之差異達到顯著。(2)系統品質對 認知有用性及使用態度具有正向顯著影響,教材品質對認知有用性 具有正向顯著影響。(3)系統品質、互動品質對認知易用性具有正 向顯著影響。(4)認知易用性對認知有用性及使用態度具有正向的 顯著影響。 (5)認知有用性對使用態度及行為意向具有正向的顯著 影響。(6)使用態度對行為意向具有正向的顯著影響。

陳玉婷、蔡立元 (2009)

本研究以Davis et al.(1989)的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加入了學習動 機、系統特性與教材特性等外部變數,應用心智繪圖軟體於經濟學 教學課程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1)本研究所建構的研究模式與 觀察資料適配度在可接受的範圍內。(2)影響學習成效最大的因素 為教材特性,其次依序為使用態度、認知有用、學習動機等,整體 解釋力達67%。(3)「教材特性」、「學習動機」與科技接受模式中 的「認知有用」均正向的直接影響學習者的「使用態度」與「學習 成效」,即教材內容與設計愈多元豐富化,且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愈 正向化,藉由其認知資訊科技-心智圖的有用性,進而產生正向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

The objective i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ies balance in a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on the team’s performance..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l, two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networking, which are defined as external variabl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In this study, we model the models of different permeable spur dikes which included, and use the ANSYS CFX to simulate flow field near spur dikes in river.. This software can

The first estimation is made by psychology practical model in this research, grading each landscape by use of slide, and analyzes tourist’ s preferred roadway landscape type; then,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In this study, we make use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as primary factors, followed by perceived leve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