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希望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

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漸趨向一個較平穩而富裕的生活。正向心理學 遂在此時空背景下,逐漸超越以病理為主的心理學取向(Seligman, 2002),成為 研究與應用的新趨勢。正向心理學包含甚廣,希望理論(Hope Theory)是其中 一分支。本研究欲以希望理論為理論基礎,發展補救教學方案,提升國小英語低

32

成就學生之學習成效。以下將分別從希望理論的源頭—正向心理學開始,繼而介 紹希望理論的內涵以及如何有效增加希望感,最後整理希望理論在教育上的相關 研究作為本研究之文獻背景資料。

壹、 正向心理學的發展與對教育的啟發

正向心理學的興起,乃為彌補與突破心理學自發展以來,以病徵或被動的觀 點解釋個體活動的心理歷程,提供有別於「缺陷心理學」和「醫學模式」的思維,

重視事物的正向發展,期盼能發掘個體的長處及優點(王沂釗,2005)。例如,

精神分析和行為學派在教學或心理治療應用採取類似醫學的研究模式,嘗試找出 案主的病徵,以缺點模式為主要研究架構,進而改善或彌補個案缺陷處,達到心 理重建之歷程。但缺點模式的發展到達極限時,遂開始以「正向心理」的概念為 心理學領域注入活水。因此專業人員在面對個案時,除了改善、修復案主心理缺 陷處,更期望能以積極的方式,導引案主走向健康心理的個體,追求有意義的人 生,以樂觀的態度、自我超越的成長動機,建立有品質的美好生活(崔光宙,2008;

Seligman, 2002)。

正向心理學是由許多概念慢慢集結而成。例如:現象學、存在主義等哲學思 想,重視個體存在的本質與意義,對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有著啟發性的思考(崔光 宙,2008)。心理學第三勢力之人本學派大師,Maslow 和 Rogers 也從個體的主 動性出發,強調個體有自我成長的潛力。至此,心理學的發展欲引導個體走向自 我實現的積極面。因此,這些研究遂成為正向心理學發展之先驅。後續諸多研究 包括「心流」(flow)、「幸福」(happiness)、「希望理論」(hope theory)、「樂觀態 度」(optimizing attitude)等,亦皆歸類為正向心理學的範疇(王沂釗,2005;崔 光宙,2008)。緣此,美國賓州大學學者 Martin E. P. Seligman 在 2000 年擔任美 國心理學會會長,就職演說中宣示了正向心理學時代的來臨,大力提倡正向心理 學的發展(引自唐淑華,2010)。

33

心理學在教育領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從關注兒童的發展,據此選擇合適 的教學方法、教學材料,到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解釋,皆脫離不了教育心理學的範 疇。過去在解釋及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及學習低成就上,亦多以缺陷式(或缺點 式)的觀點進行輔導或施行補救教學,亦即以成人的價值觀看待孩子的不足,並 加強成人認為孩子應該學習的學科知識。但正向心理學帶給教育的啟發,是讓教 育工作者重新定位教育現場的主角是學生而非教師。因此教師在面對低成就學生 時,不僅加強學科知識的訓練,更應關注學生學習低落的內、外在影響因素,並 積極的以適當的教學方法引導之,使其重建正向的學習歷程。

貳、 希望理論的內涵

希望理論的源起,是從一個廣泛面向的想法漸漸聚焦而成。很難斷言這是從 哪一位學者、何年發表的文章中具體提出而形成的理論(Snyder, 2002)。但大致 可將 Fritz Heider 從目標導向訪談中歸納出的結論,視為希望理論的基礎概念:

個體用方法來達成目標並產生尋找方法的動機與堅持的意志力,而 C. R. Snyder 則更進一步據此闡釋與說明,歸納並整理形成希望理論核心概念的三大面向:目 標、方法和意志力。

希望理論中強調個體設定具價值的目標,因為目標對個體是有意義的,而能 激發個體產生動機找尋適當的方法,以企圖達到目標;又若在企圖達到目標的過 程中遇到瓶頸時,方能產生充足的意志力,堅持不懈地完成目標。因此希望理論 在個體追求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強調三大重要內涵:目標(goals)、方法(pathways thoughts)及意志力(agency thoughts),三者相互影響,循環不已(唐淑華,2008)。

以下分別說明三個重要內涵(唐淑華,2008;Snyder, 2002):

34

一、目標(goals):

希望理論中假設人類行為是目標導向(goal-directed)的。因此,具體而言,

「目標」即個體欲達成的標的。目標必須對個體產生意義,而且是可達成的,但 同時也保留了一些不確定性。因此,適當的目標必須稍有難度,是個體須付出努 力才能達成。

二、方法(pathways thoughts):

又可稱為 waypower(McDermott & Snyder, 2000),即個體藉以達成目標的 策略或方式。對個體而言,達成目標的策略不只有一,當個體擁有高希望感時,

更能有效找尋可達成目標的策略及方式,以供一方式窒礙難行時,快速檢討、修 正及替換。

三、意志力(agency thoughts):

意義接近於 willpower(McDermott & Snyder, 2000),指個體是否擁有強烈的 心理動力,運用上述各種方法追求目標(唐淑華,2010)。對事件抱持高希望感 的個體,才會有強烈的意志力運用策略以達成目標。

因此,希望理論更主張當障礙(barriers)出現時,更顯希望感的重要。因為 這將牽涉個體是否有意願找尋替代方法以完成目標,如圖 2-4-1 所示。這類似尋 找替代道路的概念,當個體無法以最直接的路徑到達目標時,是否能調整挫折情 緒,找尋替代道路到達目標。因此研究者認為在協助低成就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時,

可透過希望理論,從協助設定可行的目標、培養問題解決方法、指導有效學習策 略、積極面對挫折到正向自我告知等方面,做全面的分析、解釋與探討,規劃合 適的補救教學方法。

35

圖 2-4-1 Snyder 等人對希望感的定義 資料來源:出自唐淑華(2008:111)。

但希望理論中的三元素究竟如何運作,而呈現環環相扣的關係?由圖2-4-2 希望理論的完整模式圖更可清楚窺見「目標」、「方法」與「意志力」三者相互影 響的關係。個體對於目標是否能達成,關鍵在於是否使用有效的「方法」(pathways)

與擁有堅強的「意志力」(agency),而方法的多寡與意志力的強烈或薄弱有關,

兩者皆受個體先前經驗的影響。個體從嬰幼兒時期起,便開始經歷各種具體共同 事件的關聯(例如:A事件由B事件所引發)和心理事件的關聯(指個體領悟到 自己可以主動使某事發生)。前者使個體形成使用「方法」以達到目的基模,而 後者使個體主動控制如何使所欲之結果發生,而產生「動機」之基模,亦即心理 動力,在希望理論中所呈現的概念就是「意志力」。因此,「方法」與「意志力」

兩者交互作用下的結果(outcome value)將使個體形成一組情緒,若個體在過去 的經驗中,成功克服困難者較多,則積極正向的情緒便油然而生。

而在追求目標之前,個體會先對目標做價值評估,決定是否主動使用方法以 達成當前的目標。如果目標對個體具有重要價值,那麼個體就會激發動機,採取 行動,思考達成目標的方法。又目標是否達成的訊息,將對個體形成回饋,影響 下一目標的追求,是否再繼續激發動機,使用有效的方法以達成之。個體對於追 求目標的方法與意志力不斷受先前事件結果的影響,而形成循環不已的回饋圈。

希望理論模式圖也可清楚的說明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心理歷程。學習 者先前的學習經驗未獲得使用有效學習策略的指導與主動掌握自己學習成敗的

障礙 目標 個體

(agency

(pathway)

(pathways)

36

告知,而導向低落的學習價值感;多次負向學習結果的訊息,使個體對目前及未 來的學習產生無力感,而陷入無窮的負向循環。但若能透過有效學習策略的使用 與學習結果主控性的再訓練,協助低成就學生建立學習成功的正向經驗與價值,

使學習心理歷程形成正向循環圈,應能改善過去的消極學習的狀況。緣此,研究 者認為對於低成就生的學習,應可透過希望感的提升,重建學習經驗,引其走向 更積極的正向學習,以提升學習成就。

圖2-4-2 Snyder希望理論完整模式圖

資料來源:出自曾文志(2010)、賴英娟等人(2009)、Snyder等人(2002:259)。

参、如何有效增加希望感

由數學式「Hope = Agency + Pathways」(Snyder, 2000)中可將希望視為個體 在追求具體目標時,方法與意志力之總和。三者間環環相扣,交互影響。因此欲 提升、增加希望感,從這關鍵的三者著手,應為有效的方法,以下分別說明之(唐 淑華,2008;曾文志,2010;Snyder, 2000; McDermott & Snyder, 2000)。

37

一、 發展具體、明確、可行的「目標」

個體因對某事物有所期待、有所寄望而渴望得到。因此我們可說讓個體感到 期待的「某事物」就是個體欲追尋的目標。目標對個體而言,必須是「有意義」、

「有價值」而且「重要的」,個體才會想要得到。因此,教師在協助學生尋找目 標時,必須尊重學生的觀點,否則一味的以成人眼光評斷何謂「有意義、有價值、

重要的」,將與學生的期待有所落差,而未能達到效果。此外,目標不應由他人 代訂。教師、家長可以協助孩子訂定目標,但卻不能強勢的將成人的目標灌輸孩 子,要求全盤接受。因為每個個體的價值感並不相同,對於何謂「有價值」的判 定基準未必相同。成人的價值未必是孩子的價值,若孩子未能感受到目標的價值,

則該目標對於提升希望感也是無效的。更者,目標的選擇必須考量其可能性,雖 然難度高的目標將增加其挑戰性,達成後將產生更大的成就感,但若成功機率過 低的目標,也很難使個體產生希望感。因此,目標的選擇必須是可能的、可行的。

總而言之,在協助英語學習低成就的學習者設定目標時,必須考量學習者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協助英語學習低成就的學習者設定目標時,必須考量學習者的能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