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2 干擾素

1.2.1 干擾素的種類與功能

干擾素為自然產生之物質能對抗病毒複製及製造的能力,於 1957 年 Isaacs 及 Lindermann 等學者把減毒的流行性感冒病毒接種於雞胚

胎細胞內而發現了胚胎會分泌物質去抑制流感病毒,而命名為干擾素 (Interferon;簡稱 IFN)。干擾素依照性質、功能與製造細胞等細分主要 可分為兩大型:Type I interferon、Type II interferon。第一型干擾素主要 有IFN-α 與 IFN-β,以抑制病毒與細胞分化為主要功能,在抵禦病毒入 侵的第一道防禦機制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這兩種干擾素的細胞表 面接受器相同,胺基酸排列亦有 29% 相符,所以被認為活性相似 (Hughes, Brown et al. 1987) [20],也由於都可直接被生物體內的大部分細 胞所生成,以因應病毒的感染,所以又稱為病毒型干擾素,幾乎所有細 胞種類都能產生第一型干擾素,但是IFN-α 主要來源為單核球(monocyte) 與B 型淋巴球(B lymphocyte),而 IFN-β 主要為纖維母細胞(fiberblast)分 泌。第二型干擾素為IFN-γ,主要由 T 淋巴細胞(CD4+與 CD8+ T cells)

與天然殺手細胞(Nature killer cells)所產生,前者藉由抗原的刺激或一些 T 細胞的刺激劑(如 concanavalin A 或 phytohemagglutinin)而產生 IFN-γ,

而後者被激活後也能分泌。Type II interferon 以負責免疫調節 (immunomodulation)為主。

其中 IFN-β 主要為抑制病毒增殖,當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時,會釋放 出 IFN-β,經由 autocrine 或 paracrine 的方式誘導細胞的 endonuclease 作用,而切割細胞質中的 mRNA ;並且活化 protein kinase ,使得 eIF-2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2) 磷酸化而喪失活性,進而抑制蛋白質的合 成,再藉此抑制病毒在細胞內大量複製 (Diamond and Harris 2001) [21]及 抑制病毒感染之細胞增生,接著增加 p53 的表現,使細胞走向凋亡。

經由調控其他細胞激素的表現,IFN-β 可以調控組織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的基因表現 (Belardelli and Gresser 1996) [22]、NK 細胞的活化、antibody- dependent 細胞毒性,以及引起活 體內具有抗原專一性的CD8+ T 細胞增生、抑制 CD4+ 細胞中 IL-4 以 及IL-5 的分泌,並增加 IFN-γ 的表現,促進 T helper 1 的免疫反應,包 括 IgM、IgG2a 以及 IgA 等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一般來說,干擾素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1) 抗病毒作用、(2) 免疫 調節以及(3) 抗腫瘤增生,一般病毒的感染涉及多個步驟:進入細胞、

脫去外殼、合成病毒蛋白質與核酸等。對於不同病毒感染不同細胞,干 擾素可能會影響一個或多個不同的步驟,藉著刺激其他抗病毒基因的表 現,而達到抗病毒的功效。

1.2.2 干擾素的細胞訊息傳遞與病毒拮抗干擾素之策略

以 IFN-β 路徑為例,RNA 病毒在複製時所產生的中間產物

(replication intermediates)或雙股 RNA 都可以作為病毒感染的信號來

誘導細胞合成干擾素。經由刺激細胞內MDA-5 與 RIG-1 進而引發兩種 主要路徑(附圖 2):TRAF3、TRAF6 與 RIP1,接著刺激下游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3(IRF-3)、NF-κB,並促使其進入細胞核內與 ATF-2/c-Jun

三個蛋白分子分別結合至IFN-β 的 promotor 上,使 IFN-β 開始進行轉 錄。細胞產生干擾素分泌之後,會再進一步刺激細胞(附圖 3),細胞表 面的干擾素接受器(IFNAR1 與 IFNAR2)形成二聚體會與 IFN 結合,使接 受器上的Jak-1 以及 Tyk-2 磷酸化,進而刺激下游 Stat-1 與 Stat-2 蛋白磷 酸化,會由Stat-1 與 Stat-2 形成異二聚體(heterodimer)再與 IRF-9 結合形 成一個轉錄因子ISGF-3(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factor)進入細胞核內 與ISRE (interferon- stimulated response element)的啟動子結合產生一些 抗病毒的蛋白;或是經由Stat-1 與 Stat-1 形成同二聚體(homodimer),進 入核內結合至GAS 的啟動子上,而這些蛋白包含了一些酵素、熱休克

蛋白、訊息傳遞物質、轉錄因子以及細胞凋亡蛋白等,例如PKR、

2’,5’-OAS、IRF-7 (Goodbourn, Didcock et al. 2000) [23]

大多數病毒會演化出一些對抗干擾素免疫反應的策略以順利複 製、繁衍。目前已知病毒有幾種逃避干擾素免疫的方法:(1)直接影響干 擾素傳遞至細胞或表現、(2)藉由製造結構相似的物質影響干擾素結合至 細胞受器上、(3)阻斷干擾素在細胞內的訊息傳遞以及(4)直接影響干擾素 下游所產生的一些抗病毒之蛋白(Katze, He et al. 2002) [24] 。而以黃病毒 屬為例,其登革熱病毒(Dengue virus,簡稱 DEN-2)的非結構蛋白 NS2A、NS4A、NS4B 可以抵抗第一型干擾素的作用 (Munoz-Jordan, Sanchez-Burgos et al. 2003) [25],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簡稱 WNV)的非結構蛋白 NS2A、NS4B (Guo, Hayashi et al. 2005) [26]及黃熱 病毒(Yellow fever virus,簡稱 YFV)的 NS4B 都可以抑制干擾素,壁 虱性腦炎病毒(Tick- borne encephalitis virus,簡稱 TBEV)的非結構蛋 白 NS5 可以作為干擾素的抑制劑 (Best, Morris et al. 2005) [27],而日本

腦炎病毒也已被發現能藉由抑制干擾素接受器上的Tyk2 激酶的磷酸化 來阻撓干擾素的訊息傳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