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在積木建構中的科學態度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幼兒在積木建構中的科學態度

賴羿蓉(2008)認為幼兒的科學態度具有好奇心、喜歡探索、發現的樂趣、細 心觀察、客觀且開放的心胸、正向且樂觀的態度,而科學態度是將科學知識、

科學方法轉化為行為的動力(洪文東,2007)。

以下為幼兒探究KAPLA 積木建構融入 STEM 教育時,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 環的引導策略,透過觀察方式,了解幼兒建構KAPLA 積木建構時的想法與行 為,並且將以幼兒科學態度觀察表(如表 3-5-2)作為分析。

一、 幼兒科學態度「好奇心」的能力

依據課程的兩個階段:個人建構與團體建構,分別論述幼兒科學態度在好 奇心的能力分析。

(一) 個人建構-好奇心

82 察1090311、1090318、1090320、1090325、1090327、1090401、1090418、1090410)

,因幼兒的好奇心大多來自於,在建構時所發現到的問題感到好奇而進行解 決(言談 1090320),因此,在第一節課幼兒剛開始接觸時,還沒發現到問題的 產生,在好奇心的表現上就相當的少,以下舉例說明之:

83

可以得知,各節課的相差次數不多,而研究者觀察(態度觀察 1090415、

1090417、1090422、1090429、1090501、1090506),幼兒的好奇心應是與同

84

C5:要接左邊還是接右邊的?

T :哪一邊是右邊,哪一邊是左邊?

T :右邊是那一邊喔?還是這一邊是右邊?

C5:靠近溜滑梯的是右邊。

C1:可是如果你要接過來,你的馬路必須要有 3 塊積木。

C5:可以當作小路 2 塊積木就好了。

C3:這樣 C5 的馬路就會卡到鐵軌了。

C5:你可以把鐵軌再架高就可以了,馬路就可以通過了。

C1:好吧。

(言談 1090422)

前述幼兒與老師和同儕的對話,幼兒根據問題的產生和疑問,產生好奇 心,並且與老師和同儕討論。

根據表4-2-1 以及表 4-2-2 可以發現,個人階段的累積次數為 25 次,團 體階段的累積次數為19 次,在次數相差不多,但引起好奇心的表現卻不同,

在個人階段因對於KAPLA 積木還不太瞭解,藉由發現問題引起好奇心,進 而開始解決問題,在團體階段,因為同伴共同的建構, 增加了在建構中的 有趣性,並且一起解決建構中的問題。

從前述的發現可知,幼兒的學習表現,透過言談,進而可以瞭解好奇心 產生的表現。

Norak(1977)認為幼兒解決問題背後的動力,是好奇心以及尋求發現的 樂趣,問題解決不是一種教學策略,而是一種行為的挑戰(引自 Lind,1998),

研究過程中,根據研究者觀察,幼兒以問題的產生,產生好奇心的表現。

二、 幼兒科學態度「喜歡探索」的能力

依據課程的兩個階段:「個人建構」與「團體建構」,分別論述幼兒科學 態度「喜歡探索」的能力分析。

(一)個人建構-「喜歡探索」

85

可以得知,各節課相差次數不多,而根據研究者觀察(態度觀察 1090311、

1090318、1090320、1090325、1090327、1090401、1090418、 1090410)並且 推測,幼兒應是根據前項有了好奇心的表現,開始探索各種積木的建構方式 與解決方式(言談 1090318、1090327),嘗試那一種方式可行,以下舉例說明 之:

86

可以得知,各節課相差次數不多,而根據研究者觀察(態度觀察 1090415、

1090417、1090422、1090429、1090501、1090506)並且推測,有了同儕的加入,

87

幼兒間相互對話,促進思考,顯現喜歡探索(言談 1090501),也與同儕探索問 題探索的過程,藉由一次又一次的修正並完成 (圖 4-2-1、4-2-2、4-2-3、4-2-4) ,以下舉例說明之:

(C1、C3 與研究者一起研究拱型的火車頭一直建構不起來的原因) C3:為什麼這個(火車頭的拱形)很容易倒?

C1:對呀!這個好容易倒。

T :你們再仔細思考積木書上的火車,為什麼容易倒?

C3:我覺得蓋的太旁邊,快要超過火車外面就倒了。

C1:我覺得是動作太大了,碰到就倒了。

C3:可是我蓋的時候都有輕輕的。

C1:還是積木書上的都疊的很擠,就一直疊疊到很高。

C3:要不然我再試試看! (言談 1090501) 由上述對話可發現,幼兒透過同儕一起建構,思考面向多元。

4-2-1 C5 與研究者討論火車車廂的 建構(活動照片 1090429)

4-2-2 C3 修正 C5 建構的火車廂,探 索積木書進行建構(活動照片 1090429)

4-2-3 C3 再次修正 C5 一開始建 構的火車箱,探索積木書火 車 的 建 構 方 式( 活 動 照 片 1090429)

4-2-4 C3 輪胎一直倒塌,探索倒塌 的原因火車的建構方式 (活 動照片1090429)

88

根據表4-2-3 以及表 4-2-4 可以發現,個人階段的累積次數為 25 次,團 體階段的累積次數為23 次,在次數相差不多,幼兒因問題的發現進行探索,

而在團體的建構上,探索的過程中,幼兒透過同伴在思考上的言語有稍微的 增加。

從前述的發現可知,幼兒的學習表現,透過個人階段與團體階段,可以 瞭解到幼兒喜歡探索的表現。

Baruch、Spektor-Levy 和 Mashal(2016)認為幼兒科學態度中的好奇心最 為重要,幼兒在學習時對特定內容感興趣,他們堅持學習的時間更長,進而 更深入的處理信息,記住更多訊息;因此,探索和尋求信息的行為可能更適 合作為好奇心的衡量標準,在幼兒自發探索中,對於新穎性和複雜性的探索 過程都被提議為衡量幼兒好奇心的方法,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幼兒的好 奇心與喜歡探索是息息相關的,有了好奇心才會引發幼兒下一步的探索,並 且探索引起好奇心的問題。

三、 幼兒科學態度「發現的樂趣」的能力

依據課程的兩個階段:「個人建構」與「團體建構」,分別論述幼兒科學態度

「發現的樂趣」的能力分析。

(一)個人建構-「發現的樂趣」

幼兒個人建構KAPLA 積木的歷程中,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 STEM 觀察「發現的樂趣」的表現,觀察目標為「探索問題原因後,使幼兒繼續完成 建構」,以下為幼兒科學態度表現分析表—個人「發現的樂趣」,如表4-2-5。

表4-2-5

幼兒科學態度能力次數表-個人「發現的樂趣」的能力(N=4) 節數 次數

第二節 2 次

(續下頁)

89

節數 次數 第三節 4 次 第四節 3 次 第五節 3 次 第六節 2 次 第七節 4 次 第八節 3 次 第九節 3 次 課程累計 24 次

根據上表4-2-5 各節課的次數為,「第二節」為2 次;「第三節」為4 次;

「第四節」為3 次;「第五節」為 3 次;「第六節」為 2 次;「第七節」為 4 次;「第八節」為3 次;「第九節」為 3 次;「課程累計」次數為 24 次。

可以得知,各節課次數相差不多,而根據研究者觀察(態度觀察 1090311、

1090318、1090320、1090325、1090327、1090401、1090418、 1090410),幼 兒根據問題的產生後,進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有了各種方式的嘗試(圖 4-2-5、4-2-6),進而發現到了成功的解決方式(言談 1090325),以下舉例說明 之:

C3:老師,我覺得用 3 個一組橫的,跟 3 個一組直的排牆壁還是會倒耶

T :那你覺得還可以排怎麼樣的方式就不會倒了?

T :如果用橫的粗面和直的細面呢?

C3:我試試看!

C3:老師,這樣子好像可以耶!

T :那你再繼續蓋完。 (言談 1090325) 由上述對話可發現,幼兒想到問題的解決方式後,立即實驗,思考的 方式是否可行,進而表現發現的樂趣。

90

4-2-5 幼兒嘗試不同方式蓋牆壁 (作品照片 1090325C3)

4-2-6 幼兒建構牆壁完成(作品照 片1090320C3)

(二)團體建構-「發現的樂趣」

幼兒團體建構KAPLA 積木的歷程中,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 STEM 觀察「發現的樂趣」的表現,觀察目標為「探索問題原因後,使幼兒繼續完成 建構」,以下為幼兒科學態度表現分析表—團體「發現的樂趣」, 如表 4-2-6。

表4-2-6

幼兒科學態度能力次數表-團體「發現的樂趣」的能力(N=4) 節數 次數

第十節 4 次 第十一節 3 次 第十二節 2 次 第十三節 2 次 第十四節 3 次 第十五節 3 次 第十六節 3 次 課程累計 20 次

91

根據上表 4-2-6 各節課的次數為,「第十節」為 4 次;「第十一節」為 3 次;「第十二節」為 2 次;「第十三節」為 2 次;「第十四節」為 3 次;「第 十五節」為3 次;「第十六節」為 3 次;「課程累計」20 次數為次。

可以得知, 各節課次數相差不多,而根據研究者觀察(態度觀察 1090415、1090417、1090422、1090429、1090501、1090506) ,有了同儕的 共同建構,幼兒發現問題的原因,發現得更快,並且因為同伴的討論(圖 4-2-7、4-2-8、4-2-9),更加刺激幼兒的思考(言談 1090415、1090417),以下 舉例說明之:

T :C1、C3,你們有沒有發現你們的鐵軌有點歪?

C3:有嗎?

T :你往我這邊看。

C3:真的耶!

T :你們覺得可以有什麼方法讓鐵軌不會歪?

C1:那我們可以對準地板上的線嗎?

T :可以呀!

(言談 1090415)

C1:C3,我發現要架高前面的鐵軌,就要把這邊的鐵軌多增加出來 耶!

C3:喔!對對對!

C3:老師,我跟 C1 討論說,到後面這個架高的鐵軌,可以由低排到 高,再排到低,可以從 1 塊積木排到 10 塊積木,再從 10 塊積木 排到 1 塊積木。

T :可以呀!

(言談 1090417) 由上述對話可發現,幼兒與同儕一起進行建構,可表現出發現的樂 趣。

92

4-2-7 C1 與 C3 發現鐵軌是歪的 (活動照片 1090415)

4-2-8 C1 與 C3 發現到了可以對齊 地板上的綠線(活動照片 1090415)

4-2-9 C1 與 C3 逐漸將積木架高(活動照片 1090417)

根據表4-2-5 以及表 4-2-6 可以發現,個人階段的累積次數為 24 次,團 體階段的累積次數為 20 次,次數相差不多,但有了同儕的加入,使幼兒的 思考想法更多,有更多的點子進行嘗試來解決問題。

從前述的發現可知,幼兒的學習表現,透過個人階段與團體階段的言談,瞭 解到幼兒在發現的樂趣的表現。

Gallenstein 和 Johnson(1998)指出,幼兒的科學活動可採用小組合作學習,

成員在過程中分享想法、討論以及互助,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研究過程中,

在團體階段中,有了同儕的加入,幼兒的言談中產生更好的點子。

四、 幼兒科學態度「細心觀察」的能力

依據課程的兩個階段:「個人建構」與「團體建構」,分別論述幼兒科學態度

「細心觀察」的能力分析。

93

1090318、1090320、1090325、1090327、1090401、1090418、 1090410),幼 兒的細心觀察大多來自於積木的整齊與平穩對於整體建構物的影響(圖 4-2-10),根據他們舊經驗,一開始如果沒有整齊跟平穩,蓋到後面很容易倒(言談 1090311)以及建構物的象徵是否有做出來(言談 1090401),讓別人瞭解這個建 構物是什麼,以下舉例說明之:

94

T :那除了桌子和椅子,遊樂場還會有什麼?

C5:涼亭呀!

C3:涼亭就是有四個柱子一個屋頂。

T :好的。

T :那 C5 你可以跟 C3 一起討論涼亭怎麼蓋。

C3:我覺得涼亭底下可以舖一塊地板,涼亭很寬,所以我要有七塊地板 (積木)。

C3:老師,你看我蓋好柱子了。

T :那你們接下來要把涼亭的屋頂蓋出來喔!

C5:我覺得涼亭太小了!

T :那你把它變大。

C5:我去跟老師(班級老師)要涼亭的照片來看像不像。

C3:那我們一起來看。

(言談 1090401) 由上述對話可發現,幼兒在細心觀察的表現上,著重在建構物的整齊和 相似度。

4-2-10 幼兒仔細觀察建築物的整齊(活動照片 1090318)

(二)團體建構-「細心觀察」

幼兒團體建構KAPLA 積木的歷程中,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 STEM 觀察「細心觀察」的表現,觀察目標為「觀察建構作品的每一個細節」,以下

幼兒團體建構KAPLA 積木的歷程中,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 STEM 觀察「細心觀察」的表現,觀察目標為「觀察建構作品的每一個細節」,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