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在積木建構中的科學探究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幼兒在積木建構中的科學探究

周淑惠(1998)認為對幼兒來說,實驗可以是簡單的操作活動,只要驗證其想 法是否正確,而不涉及統整的正是科學程序能力,並且歸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有 四大項目為「觀察」、「探索」、「預測或實驗」、「溝通」具有重要性。

以下為幼兒探究KAPLA 積木建構融入 STEM 教育時,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 環的引導策略,透過觀察方式,了解幼兒建構KAPLA 積木建構時的想法與行為,

並且將以幼兒科學程序觀察表(如表 3-5-1)作為分析。

一、 幼兒科學探究「觀察」的能力

依據課程的兩個階段:「個人建構」與「團體建構」,分別論述幼兒科學探究

「觀察」的能力分析。

(一) 個人建構-「觀察」

幼兒個人建構KAPLA 積木的歷程中,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 STEM 觀察「觀察」的表現,觀察目標為「幼兒在建構中,可以發現到角度、力度對 於積木的使用,以及數量的多寡是否會造成影響」,以下為幼兒科學探究能力 次數表—個人「觀察」,如表4-3-1。

表4-3-1

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次數表-個人「觀察」的能力(N=4) 節數 次數

第二節 3 次 第三節 4 次 第四節 3 次 第五節 4 次 第六節 4 次 第七節 4 次 第八節 3 次 第九節 3 次 課程累計 28 次

105

根據上表4-3-1 各節課的次數為,「第二節」為 3 次;「第三節」為 4 次;

「第四節」為3 次;「第五節」為 4 次;「第六節」為 4 次;「第七節」為 4 次;

「第八節」為3 次;「第九節」2 次;「課程累計」次數為 28 次。

可以得知,根據研究者觀察(程序觀察 1090311、1090318、1090320、

1090325、1090327、1090401、1090408、1090410),各節課次數相當平均,幼 兒的第一步建構的為觀察,有觀察的行為,幼兒才能瞭解到下一步該往哪裡進 行建構(圖 4-3-1)。

4-3-1 幼兒在建構時的觀察(活動照片 1090318)

(二) 團體建構-「觀察」

幼兒團體建構KAPLA 積木的歷程中,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 STEM 觀察「觀察」的表現,觀察目標為「幼兒在建構中,可以發現到角度、力度對 於積木的使用,以及數量的多寡是否會造成影響」,以下為幼兒科學探究能力 次數表—團體「觀察」,如表4-3-2。

表4-3-2

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次數表-團體「觀察」的能力(N=4) 節數 次數

第十節 4 次

(續下頁)

106

節數 次數 第十一節 4 次 第十二節 4 次 第十三節 2 次 第十四節 3 次 第十五節 3 次 第十六節 4 次 課程累計 24 次

根據上表 4-3-2 各節課的次數為,「第十節」為 4 次;「第十一節」為 4 次;「第十二節」為4 次;「第十三節」為 2 次;「第十四節」為 3 次;「第十 五節」為3 次;「第十六節」為 4 次;「課程累計」次數為 24 次。

可以得知,根據研究者觀察(程序觀察 1090415、1090417、1090422、

1090429、1090501、1090506),各節課次數相當平均,幼兒與同儕的建構第 一步為觀察,幼兒再與同儕討論下一步該往哪裡進行建構(圖 4-3-2、4-3-3、

4-3-4)。

4-3-2 C1 與 C3 觀察鐵軌的建構 (活動照片 1090415)

4-3-3 C4 與 C5 觀察馬路的建構 (活動照片 1090415)

107

4-3-4 幼兒一起一邊觀察一邊討論(活動照片 1090422)

根據表 4-3-1 以及表 4-3-2 可以發現,個人階段的累積次數為 28 次,團 體累積次數為24 次,次數相差不多,根據研究者觀察,幼兒在建構時,觀察 為一開始建構的探究步驟,再一步一步的建構完成。前述的發現可知,幼兒 的學習表現,在個人階段,或團體階段的次數相差不多,但團體階段有同儕 互動,有助於問題探索發展與建構。

二、幼兒科學探究「推論」的能力

依據課程的兩個階段:「個人建構」與「團體建構」,分別論述幼兒科學探究

「推論」的能力分析。

(一) 個人建構-「推論」

幼兒個人建構KAPLA 積木的歷程中,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 STEM 觀察「推論」的表現,觀察目標為「在建構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想出原因,

並且推測什麼因素產生的」,以下為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次數表—個人「推論」, 如表4-3-3。

108

表4-3-3

幼兒科學探究表現分析表-個人「推論」的能力(N=4) 節數 次數

第二節 4 次 第三節 4 次 第四節 3 次 第五節 4 次 第六節 4 次 第七節 4 次 第八節 3 次 第九節 4 次 課程累計 30 次

根據上表4-3-3 各節課的次數為,「第二節」為4 次;「第三節」為4 次;

「第四節」為3 次;「第五節」為 4 次;「第六節」為 4 次;「第七節」為 4 次;「第八節」為3 次;「第九節」4 次;「課程累計」次數為 30 次。

可以得知,根據研究者觀察(程序觀察 1090311、1090318、1090320、

1090325、1090327、1090401、1090408、1090410),各節課次數相當平均,

幼兒的觀察與推論為同時進行,並且在問題產生原因時,進行探索(言談 1090318),以下舉例說明之:

C1:老師,我發現我的火車站的地板有一些些用不到的積木耶!

T :那你看看,火車站的地板有哪幾塊積木是多出來的,還是排錯了,

所以地板才有這些缺口呢?

C1:多了這一排。

(言談 1090318) 由上述對話可發現,幼兒藉由問題的發現進行推論的表現與討論。

(二) 團體建構-「推論」

幼兒團體建構KAPLA 積木的歷程中,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 STEM

109

可以得知,根據研究者觀察(程序觀察 1090415、1090417、1090422、

1090429、1090501、1090506),各節課次數相當平均,第十三節為有 2 為 幼兒請假形成次數較少,幼兒與同儕的建構第一步為觀察,幼兒再與同儕 根據問題的發現進行推論(圖 4-3-5、4-3-6)(言談 1090415),以下舉例說明 之:

110

由上述對話可發現,幼兒藉由問題的發現進行推論,表現出工程設計,

在積木大小、空間大小的限制下進行建構。

4-3-5 C1 與 C3 推論軌道的建構(活 動照片1090415)

4-3-6 C4 與 C5 推論馬路的建構(活 動照片1090415)

根據表4-3-3 以及表 4-3-4 可以發現,個人階段的累積次數為 30 次,團 體累積次數為23 次,相差次數不多,根據研究者觀察「推論」為幼兒建構 時所發現的問題,並找尋適合的解決方式,因此有了推論的表現。

前述的發現可知,幼兒的學習表現,透過推論並探索來找尋可解決 的方法。

DeJarnette(2018)指出,對幼兒來說在 STEM 的概念中,如同工程師,

須考慮到空間、形狀、大小等因素的限制下進行操作,研究過程中,幼兒因 為形式的排列、積木的形狀、空間的大小的限制下進行工程設計。

三、幼兒科學探究「實驗或預測」的能力

依據課程的兩個階段:「個人建構」與「團體建構」,分別論述幼兒科學探究

「實驗或預測」的能力分析。

(一) 個人建構-「實驗或預測」

幼兒個人建構 KAPLA 積木的歷程中,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 STEM 觀察「實驗或預測」的表現,觀察目標為「在建構過程中,幼兒能預測再放置 下一塊積木時,整體的建構物將會有什麼變化」,以下為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次 數表—個人「實驗或預測」,如表4-3-5。

111

可以得知,根據研究者觀察(程序觀察 1090311、1090318、1090320、

1090325、1090327、1090401、1090408、1090410),第二節課次數較低,原因

112

幼兒團體建構KAPLA 積木的歷程中,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 STEM 觀察「實驗或預測」的表現,觀察目標為「在建構過程中,幼兒能預測再放置 下一塊積木時,整體的建構物將會有什麼變化」,以下為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次 數表—團體「實驗或預測」,如表4-3-6。

表4-3-6

幼兒科學探究表現分析表-團體「實驗或預測」的能力(N=4) 節數 次數

第十節 2 次 第十一節 3 次 第十二節 4 次 第十三節 2 次 第十四節 3 次 第十五節 3 次 第十六節 3 次 課程累計 20 次

根據上表4-3-6 各節課的次數為,「第十節」為2 次;「第十一節」為3 次;

「第十二節」為4 次;「第十三節」為2 次;「第十四節」為3 次;「第十五節」

為3 次;「第十六節」為 3 次;「課程累計」次數為 20 次。

可以得知,根據研究者觀察(程序觀察 1090415、1090417、1090422、

1090429、1090501、1090506),第十三節有 2 位幼兒請假形成次數較少,其餘 各節課次數相當平均,幼兒與同儕藉由一起觀察與討論(言談 1090501),來發 現再放置下一塊積木的變化(圖 4-3-7),以下舉例說明之:

C3:我覺得這個火車的輪胎好難喔!

T :加油!你試試看,我得弄得起來,你的一定也可以。

C3:我快要成功了!

C1:這要放的時候距離要很靠近。

T :對呀!要算得很剛剛好。

(言談 1090501)

113

由上述對話可發現,藉由同儕給的建議,進行實驗,需放置適當的距離,

才有辦法成功。

4-3-7 研究者與 C1、C3 討論火車輪胎(活動照片 1090501)

根據表 4-3-5 以及表 4-3-6 可以發現,個人階段的累積次數為 26 次,團 體累積次數為20 次,相差次數不多,研究者推測幼兒不論是在個人階段或團 體階段,一但有了問題的產生,則必須去透過「實驗或預測」來實驗解決方 式是否適合,並且可行。

前述的發現可知,幼兒的學習表現,根據研究者觀察,幼兒在「實驗或預 測」的部分,藉由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後,不斷的進行實驗,直到方法可以 達成。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美 國 科 學 促 進 協 會)(1999)指出,正確的科學概念,是獲取科學知識的關鍵,幼兒在過程中,

不斷的演練是幼兒理解某些概念而奠定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習解決問題的過 程,研究過程中,幼兒不斷的進行實驗,直到方法可以達成,同時也瞭解到 原因的產生與哪些部分有相關聯。

四、幼兒科學探究「溝通」的能力

依據課程的兩個階段:「個人建構」與「團體建構」,分別論述幼兒科學探究

「溝通」的能力分析。

114

可以得知,根據研究者觀察(程序觀察 1090311、1090318、1090320、

1090325、1090327、1090401、1090408、1090410),此階段為個人階段的溝通,

因此幼兒在溝通表現(圖 4-3-8、4-3-9)在於,對同儕所建構的建構物產生疑問 (言談 1090318、1090320),以下舉例說明之:

C3:我有一個疑問,C5 幼兒它的溜滑梯前面還有一個擋著的積木,是不

115

C3:我有一個問題,就是 C1 的火車站,它的柱子只有四個在角落,那屋 頂怎麼辦?

T :那她就必須要增加柱子在裡面,屋頂才撐得起來。

C1:那我不就要弄很多柱子?

T :對呀。

C3:哇!好多呀!

T :加油!

C3:那不就柱子長、柱子短、柱子長,又柱子短。

(言談 1090320) 由上述對話可以發現,在個人階段幼兒藉由看到同儕的建構物產生疑 問,而進行溝通。

4-3-8 C3 對 C5 建構物的疑問 (活動照片 1090318)

4-3-9 C3 對 C1 建構物的疑問(活 動照片1090320)

(二) 團體建構-「溝通」

幼兒團體建構KAPLA 積木的歷程中,研究者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 STEM 觀察「溝通」的表現,觀察目標為「團體共同建構中能互相協調討 論」,以下為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次數表—團體「溝通」,如表4-3-8。

116

表4-3-8

幼兒科學探究表現分析表-團體「溝通」的能力(N=4) 節數 次數

第十節 2 次 第十一節 3 次 第十二節 4 次 第十三節 2 次 第十四節 3 次 第十五節 2 次 第十六節 2 次 課程累計 18 次

根據上表4-3-8 各節課的次數為,「第十節」為 2 次;「第十一節」為 3 次;「第十二節」為4 次;「第十三節」為 2 次;「第十四節」為 3 次;「第十 五節」為2 次;「第十六節」為 2 次;「課程累計」次數為 18 次。

根據上表4-3-8 各節課的次數為,「第十節」為 2 次;「第十一節」為 3 次;「第十二節」為4 次;「第十三節」為 2 次;「第十四節」為 3 次;「第十 五節」為2 次;「第十六節」為 2 次;「課程累計」次數為 1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