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本研究場域為台東市某間國小附設幼兒園中的海豚班積木角,研究班級的教 學模式為學習區萌發,研究對象為5-6 歲的幼兒四位來進行活動,所有研究對象 都是以編號方式處理,藉以保護和尊重研究對象的隱私權。

一、 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是位於台東市某間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中一個班級中的積木角。

3-3-1 研究場域圖

二、 研究對象

於研究初期先以家長同意書(附錄一)徵求所有家長同意幼兒在本研究進行 攝影的肖像權,並詢問班級老師最常進入該區參與KAPLA 積木建構的幼兒,確 認研究對象為四位5-6 歲的幼兒,幼兒基本資料為表 3-3-1。

49

50

時間 活動

12:20~12:50 準備寢具、音樂、故事時間 12:50~14:20 午睡時間

14:20~14:40 寢具收拾整理、整理儀容

14:40~15:20 多元探索課程-課程延伸活動、團體活動、分組活動 15:20~15:50 點心時間(餐後潔牙、收拾整理)

15:50~16:00 整理、放學、幼兒離園 資料來源:研究園所提供。

四、研究者角色

研究者畢業於某國立師資培育大學,在學期間為幼兒教育學系師資生,並且 在台北完成半年實習後,順利取得教師資格,而繼續就讀碩士班進修,因此在幼 兒教學上具有方案課程之實務經驗。而研究者的角色就如謝佳諺與余蕙如(2007) 所述,研究者成為引導者以及教學者,以參與式的方式與被觀察者在研究過程中 進行活動,從中進行觀察,同時進行資料蒐集。

第四節 課程規劃與教學策略

本節為本研究運用STEM 教育以及 5E 學習環教學模式建構 KAPLA 積木進 行教學,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表現,課程實施為先與幼兒進行探 討有興趣的主題,進而將幼兒有興趣的主題進行KAPLA 積木建構活動。

一、課程規劃

課程進行前先將幼兒形成一個團隊後,討論建構的主題,課程規劃分為兩階 段,第一階段的課程活動先讓幼兒透過看照片中的實物,一位幼兒建構一種建築 物,同時觀察各幼兒對於建構KAPLA 積木的能力,並且將建構的物體象徵有顯 現出來,當幼兒無法做出與照片實物相同的建構物時,再看KAPLA 積木工具書 上,照片中的實物適合KAPLA 積木工具書的哪一種建構方式,此階段培養幼兒 對於STEM 核心精神中的動手作、生活探索、五感學習、解決問題。

51

52

下表 3-4-1 為幼兒 KAPLA 積木建構與 5E 學習環教學歷程架構表,根據 Bybee(2014)將以投入(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精緻 化(Elaboration)和評量(Evaluation),作為 5E 學習環的教學階段。

表3-4-1

幼兒KAPLA 積木建構與 5E 學習環教學歷程架構表

歷程階段 幼兒學習意義 研究者引導與作法

第一階段-投入 (Engagement)

連結相關的舊經驗,並且開 (Exploration)

藉由活動過程中,進行觀 (Explanation)

根據建構歷程中問題的發 (Elaboration)

繼續進行工程設計,思考如 ((Evaluation)

關注建構歷程中的問題發

53

幼兒將舊經驗和新經驗進行結合,以及透過圖畫及口說表達,也更進一步引導幼 兒將作品建構更加完善,最後研究者再以幼兒想法、行為表現、觀察、訪談、建 構作品,以及圖畫紀錄進行幼兒在科學概念和探究學習的評估。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與分析幼兒以 STEM 教育以及 5E 學習環教學模式建構 KAPLA 積木提升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之教學實況,研究者以攝影器材以 及觀察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學習過程以及幼兒科學學習態度的發現,將以觀察和訪 談作為資料蒐集,並解說資料編碼與分析方式。

一、 資料蒐集

將依照個案研究法中所提資料的蒐集方法有觀察法和文件分析法(郭生玉,

2002),根據這兩種方法產生下列的資料來源為觀察紀錄,此資料為質的分析的 一種方式,而黃意舒(1996)與陳向明(2004)學者指出觀察信度最主要為研究的客 觀程度,因此可以由兩方面來探討第一為,由其他觀察者來觀察,而觀察的結果 與研究者大致相同,第二為,由相同的一個人在前後的觀察結果分析會相同。

因此本研究將會採用攝影工具進行記錄,當其他觀察者不在現場時,可以透 過攝影工具進行判斷,黃意舒(1996)指出觀察結果與效度跟研究者之研究主題的 研究問題是否有相關,而觀察記錄有很多種的形式,鈕文英(2007)綜合學者們關 於質性研究觀察的意義與適用情境整理出,質性研究的觀察形式是需要自然、公 開、長期和動態的研究方式。

(一)觀察紀錄

本研究是以教學活動的方式進行研究,因此,要在忙碌的教學過程中快速 又正確地記錄,所以採用軼事紀錄法作為觀察方式。軼事紀錄(Anecdtal Records) 是觀察者認為幼兒有出現重要行為時,可以用簡短的方式趕緊進行紀錄,以客 觀的方式進行描述(黃馨慧,2001)。

本研究將根據周淑惠(1988)所提出的科學探究技能以及賴羿蓉(2008)所提

54

55

能客觀且開放的心胸去接納建構作品的結果與改變以及正項且樂觀的態度面對 可能會失敗的結果。

(二)教學日誌

撰寫日誌可以幫助研究者整理資料同時記錄教學引導以及教學方式對於 幼兒的影響,而省思教學過程,同時也是三角測量法的資料來源之一(附錄五)。

(三)相關攝影、拍照、言談資料

運用攝影機、照相機拍攝幼兒的建構過程和對話,以利於在整理資料時,

與觀察資料進行比對,同時將攝影、照片命名歸檔,也將幼兒言談內容與觀察 紀錄進行整理,比對幼兒的活動過程。

(四)幼兒繪畫紀錄

幼兒在每次活動結束前,研究者會請幼兒,畫下當天建構的發現,以 及如何解決問題,並請幼兒分享繪畫內容,了解幼兒的想法,亦作為觀察 資料和教學日誌的參考資料。

(五)幼兒學習評量

本研究依據《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認知領域之課程指標與學習指 標對應5E 學習環的歷程階段,會在每次研究後以課程指標與學習指標作為 教學與幼兒學習評量的研究資料(附錄六),如表3-5-3。

表3-5-3

5E 學習環與《幼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認知領域之學習指標表

56

57

段為「認-1-3 蒐集文化產物的訊息」對應「認-中-1-3-2 以圖像或符號記錄生活物 件的多項訊息」,而「認-1-1 蒐集生活環境中的數學訊息」對應「認-大-1-1-6 運 用數字符號記錄生活環境中的訊息」,在「認-2-1 整理生活環境中的數學訊息」

對應「認-大-2-1-5 運用圖/表整理生活環境中的數量訊息」。

(六)相關攝影紀錄

採用攝影機或照相機將幼兒在參與研究的動態歷程所攝影下來,方便於 在教學事後或整理資料時重新調閱攝影資料,使觀察記錄較不易有遺漏的部 分,並且更能正確的在攝影資料中進行研究分析。

Arleen 指出對於幼兒來說,攝影資料能讓幼兒回顧他們的建構歷程,提供 他們想出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張漢宜等人譯,2006)。

二、資料分析

離開研究場所後,須立即整理資料和觀察紀錄,立即的筆記需要在記憶還深 刻時,紀錄生動現象才能夠協助組織想法,如此將有助於發展分類編碼系統(林 佩璇,1999)。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乃將所蒐集到的資料輸入電腦建檔並且進行分類與編碼,

如觀察 1090201A 表示 109 年 02 月 01 日觀察 A 幼兒的觀察紀錄,又如教學 1090201 為 109 年 02 月 01 日的教學日誌,為方便將所蒐集的資料進行分類,下 表為資料蒐集之編碼表,如表3-5-4。

表3-5-4

資料編碼方式表

分類與編碼 說明

程序觀察A1090201C1 表示 109 年 02 月 01 日觀察幼兒科學程序能力編號 C1 幼兒的觀察紀錄

態度觀察B1090201C1 表示 109 年 02 月 01 日觀察幼兒態度表現編號 C1 幼 兒的觀察紀錄

活動照片1090201 表示109 年 02 月 01 日幼兒活動照片

(續下頁)

58

分類與編碼 說明

作品照片1090201C1 表示109 年 02 月 01 日編號 C1 幼兒建構之作品照片 言談1090201 表示109 年 02 月 01 日的言談紀錄

記錄圖1090201C1 表示109 年 02 月 01 日與編號 C1 之繪畫紀錄。

評量表1090201 表示109 年 02 月 01 日之學習指標評量。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本節將使用所取得的研究資料,以誠實的顯示出資料的內容,作為本研究的 信實度與研究倫理,詳述如下:

一、 研究信實度

質性研究的信實度,如同量化研究的信效度,而質性研究所要獲得信實度則 必須透過三角檢測法,是一種確保信實度的作法(詹聖如等人,2012)。

林佩璇(2000)綜合各學者對於質的研究信、效度,說明確立信度的方法有長 期駐場、持續觀察、三角測量、同儕報告、反例探索、相對主觀、受訪者查證等。

在效度方面為稽核同伴,可以找尋他人討論研究發現來澄清概念。

王文科、王智弘(2017)指出在質的信度與效度皆可採用三角測量法與林佩 璇(2000)在質的信度方法中也提到三角測量法的需求,必須蒐集不同的資料、訪 談不同人員以及不同的蒐集資料方式,因此,本研究將資料來源依據三角測量法 來進行檢核,如下表3-6-1。

表3-6-1

三角測量法的需求表

三角測量法的需求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

蒐集不同的資料 觀察紀錄、教學日誌、言談、繪畫記錄、評量表、

活動照片、作品照片、錄影 訪談不同的人員 該園所班級的教師、幼兒言談 不同資料的蒐集方式 觀察、攝影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59

研究者將透過觀察,訪談以及幼兒作品等多元資料蒐集形式以取得第一手 資料,透過訪談幼兒進行交叉比對,確定觀察中發現的正確性,降低研究者的偏 見。另外,研究者在資料分析過程中,會與該班級老師以及指導教授進行討論,

以便獲得校正與啟發。

二、研究倫理

王玉麟(2004)指出研究倫理包括尊重研究對象的意願、確保研究對象隱私、

不危害研究對象的身心、遵守與研究對象的誠信以及客觀分析研究報告。

而本研究前會先以家長同意書告知幼兒家長研究的題目以及內容,並且以簽 字的同意書確認幼兒參與研究活動,也確保參加研究活動的幼兒,將姓名和身分 進行代號、編碼和保密,研究中所呈現的活動照片,會將照片進行後製,以遮住

而本研究前會先以家長同意書告知幼兒家長研究的題目以及內容,並且以簽 字的同意書確認幼兒參與研究活動,也確保參加研究活動的幼兒,將姓名和身分 進行代號、編碼和保密,研究中所呈現的活動照片,會將照片進行後製,以遮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