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為探討幼兒於 KAPLA 積木建構的探究活動中,教師採用 STEM 教 育和5E 學習環教學,對於幼兒在科學態度與科學探究的影響。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動機,第三節為研究目的 與問題,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由於近年來STEM 教育的盛行,讓學前教育的教育模式多了一種教學選擇,

期盼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能夠透過 STEM 教育模式進而增進學齡前的學習,使幼 兒在未來能跟上時代的進步,培養幼兒擁有解決問題、團隊合作的能力。

如果透過科學探究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幼兒則有了終身學習的動力,獲得 探究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就能不斷運用這些方法去獲得知識,解決各種問題 (幼兒教育百科網,2017)。

STEM 教育起源於 1986 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提出,代表為 Science(科學)、

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這四個領域架構,同 時也包含了七種核心精神分別為跨領域統整學習、動手做、生活探索、五感學習、

失敗再嘗試、解決問題、團隊合作(賓靜蓀、李京諭、程遠茜,2017),透過 STEM 教育培養幼兒在團隊中一起動手建造及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解決問題的過 程中,團隊必須對每一個問題提出假設的多重方案,去嘗試每一個問題所形成的 方案,並且在失敗的時候進行檢討與修正。

Bybee(2014)指出STEM教育之中需要一個完整的教學順序,採用美國生物 課程改進畫(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簡稱BSCS)的5E學習環會是最 適合的,而5E教學環的學習歷程依序為投入(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 釋(Explanation)、精緻化(Elaboration)以及評鑑(Evaluation)。

據此,可以得知,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對於幼兒的解決問題相當重要,並且透 過STEM教學培養幼兒團隊合作,以及完整的教學順序為5E學習環來進行教學。

2

目前我國所使用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宗旨以「仁」為主的教育 觀,含有六大領域分別為: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美感。

在這六大領域之中認知領域的學習指標包含:「認-大-1-1-1覺知物體的形狀會因 觀察角度的不同而不同」、「認-大-1-1-2以自己為定點,辨識物體與自己位置間的 上下、前後、左右的關係」、「認-大2-1-2覺知物件間排列的型式」、「認-大-3-1-1與 同伴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與他人合作實際執行」、「認-大-3-1-2與他人共同檢 視問題解決的過程」、「認-大-1-3-2以圖像或符號紀錄生活物件的多項訊息」、「認 -大-1-1-6運用數字符號寄活環境中的訊息」以及「認-大2-1-5運用圖/表整理生活 環境中的數量訊息」(教育部,2017)。

據此,可以得知STEM教育核心精神在我國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的核心素養上,與動手作、生活探索、五感學習、解決問題、團隊合作有相似的 共通點,而跨領域統整的部分,對於幼兒園來說,課程較傾向統整活動,而不建 議採用分科教學活動(教育部,2017)。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NRC)發表了NGSS(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八項實踐科學標準,即科學教育需具有數學與科學技能,並且以探究和工程設計 進行實踐,是一種跨領域的統整教學,因此STEM是值得幼兒探索的教育模式(周 淑惠,201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發佈《教育2030行動架構》(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而目標三其內容就是鼓勵學生儘早接觸科學(S)、技術(T)、

工程(E)和數學(M)領域,認為在幼兒STEM教育中有三個階段分別為:建立挑戰 性(Building Challenges)、具工程設計的挑戰性(Engineering Design Challenges)以 及具設計的競賽(Design Competition),使用的媒材可以是以單位積木或KAPLA 積木搭建高塔、彈珠軌道(林佩蓉,2017)。

近期美國表明,工程設計是可用於促進STEM整合和學習,研究顯示,當幼 兒體驗工程設計時,他們所表現的工程行為及完成活動的堅持度會明顯增加,以

3

及當幼兒參與這些基於工程設計的STEM經驗時,他們更加了解對科學家和工程 師的理解,而教師參與STEM教育課程時,會對知識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趙一侖,

2019)。

目前愈來愈多幼兒園有KAPLA積木這項教具,大多放置在學習區的積木角 中,幼兒在學習區時間會自行建構一些建築,或者與其他幼兒共同建構,KAPLA 積木屬於建構性玩具,每一塊積木的規格為1:3:15的長方形,由於切割非常精準,

每一片積木重量都相同,一箱中有1000片的積木,積木的材質每一片都是原木,

在幼兒操作時不論是摸、咬,對於身體較無害,在建構的過程中靠重力與角度堆 疊和平衡,因此,也考驗了幼兒的耐心、細心和專注,只要地面屬於平整,即使 是幼兒也能完成驚人的作品,並且提升幼兒的數學與科學能力(奧村和則,2008)。

吳美姬、周俊良(2017)也指出,積木遊戲的教育功能分別為肢體動作、語言、

社會性、自我情緒以及認知,而認知涵蓋了科學中的探索、觀察、問題解決、因 果關係,以及數學的數字、深度、寬度、高度。

因此,可以得知KAPLA 積木本身可以提供給幼兒的能力包含到的有「科學 中的探索」、「觀察」、「問題解決」、「因果關係」,使用在STEM 教學中,是成為 幼兒學習中一項很好的教學媒材。

臺灣最先使用在幼兒園實施統整不分科、探究取向的主題教學的大庄國小 附幼,嘗試最夯的STEM 教育,以「風的運動場」作為主題,由幼兒園的老師帶 領,讓幼兒經歷科學探究與實作後,以小組運作的模式,從繪製設計圖到蒐集素 材,全由幼兒親自操作,成功製作出吹泡泡的工具,而家長對於課程的實施也相 對認同,同時也獲得新竹市教學卓越獎(新聞雲,2018)。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我國自108 年實施的 12 年國教課綱,最為重要的是核心素養,強調目前重 要價值在於知識、能力與態度以及使個體從重要價值中獲得全人的發展,培養終

4

身學習的能力(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

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在 2016 年,提倡 STEM 教育要從幼兒階段就 開始,希望幼兒透過心智和動手操作來學習,並主張這種幼兒時期進行的STEM 教育會形成幼兒的心智習慣,對孩子未來的成功至關重要(周育如,2018)。

由於STEM 的盛行,在坊間還有一種學習方式,則是使用 STEM 科學材料 包讓幼兒從材料包中所給予的素材進行組裝與操作,讓幼兒在過程中進行探究,

研究者曾在親子天下雜誌看到一個封面標題「STEAM 好玩具 100」,內容說明幼 兒自行建構KAPLA 積木能夠啟發幼兒對於 STEM 科學教育的概念,但研究者在 STEM 玩具特賣會發現,如果家長購買 KAPLA 積木放置在家中讓幼兒進行建構,

是比較無法達到STEM 核心素養中的團隊合作。

本研究根據上述所提STEM 科學材料包的學習方式,及幼兒自行 KAPLA 積 木,建構操作的方式,探討幼兒的 STEM 學習。目前我國對於 STEM 教育的相 關研究,幼兒教育較少,在博碩士論文中只搜尋到兩篇,大多都是以國小高年級 以上為研究對象較多,本研究選擇台東市某間國小附設幼兒園進行,幼兒的年齡 層為5-6 歲,以質性研究的個案研究法,進行 STEM 教育以及採用 5E 學習環教 學,帶入KAPLA 積木教學之中的歷程,提供未來想研究有關於 STEM 教育的學 者一個參考。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綜合以上所述,擬定研究目的如下:

一、運用5E 學習環教學於 KAPLA 積木探究活動,達成幼兒 STEM 課程的目 標。

二、運用STEM 課程與 5E 學習環於 KAPLA 積木教學發展探究活動,提升幼 兒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探究能力。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運用5E 學習環教學模式,幼兒積木建構使用 STEM 的情形為何?

二、運用5E 學習環教學模式於積木建構融入 STEM 教育對於提升幼兒科學態 度成效為何?

三、運用5E 學習環教學模式於積木建構融入 STEM 教育對於提升幼兒科學探 究能力成效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區域

研究區域為臺東市某間國小附設幼兒園中大班。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以年齡介於5-6 歲的 4 位幼兒為研究對象。

(三) 研究內容

第一階段的課程進行方式,是以5E 學習環的教學模式帶入研究中,先 進行投入階段(E1),讓幼兒們討論所要建構的物體與主題內容,進而達成共 識,接著探索階段(E2)讓幼兒個人建構主題所需的建築物,並且藉由 KAPLA 積木工具書輔助幼兒將所想建構的建築物更具體化,再進行解釋階段(E3),

幼兒在探索階段一定會遇到建構積木的狀況,因此幼兒須將遇到的問題提出

6

解決策略與想法,進而到了精緻化階段(E4)幼兒將建構的建築物,建構的更 穩固和完整,而最後評量活動(E5)為幼兒以繪圖的方式記錄,分享從建構活 動中所獲得的問題是如何解決而形成概念,成為在團隊中各幼兒的學習歷程。

第二階段的課程進行方式為,幼兒成為一個團隊模式,將已經個人建構 好的建築物,再進行周圍的細節建構,作為建構的統整以達到 STEM 核心 精神中的「跨領域學習」、「動手做」、「失敗再嘗試」、「解決問題」、「五感學 習」、「生活探索」、「團隊合作」。

(四) 研究時間

將資料整理、分析後,並與指導老師討論,於109 年 2 月至 109 年 5 月 進行16 次上課,每次 50 分鐘之課程時間。

二、 研究限制 (一) 研究區域

因研究者所就讀的碩士班在台東地區,並且因研究所需,找尋的園所需 要有KAPLA 積木並且場地大小適合,讓幼兒進行 KAPLA 積木建構。

(二) 研究人數

因班級教室的教學模式為學習區萌發,每個學習區以4 人為限,因此選 定幼兒人之教學。

(三) 研究對象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題目為「運用STEM 教育與積木建構提升幼兒科學探 究能力之歷程」搭配幼兒發展,以及《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設計大綱》中的 學習指標,認為5-6 歲的幼兒適合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 幼兒園

我國過去幼兒教育機構可分為幼稚園及托兒所,惟因應幼托整合政策及幼兒 教育及照顧法公布,自101 年 1 月起幼稚園及托兒所陸續改制為「幼兒園」,其 英譯為「Preschool」(教育部,2016)。

二、 幼兒

我國對於幼兒的定義則在2015 年發布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中則明確定

我國對於幼兒的定義則在2015 年發布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中則明確定